国画中的竹优美散文

时间:2018-12-08 20:10:52 优美散文 我要投稿

国画中的竹优美散文

  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竹子很早便进入了画家们的视野而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千百年来中国人写竹、画竹,并且把这一富有审美情趣的艺术创作过程升华为观照社会与民生、塑造精神与品格的过程。

国画中的竹优美散文

  据现有史料记载,竹子成为绘画题材进入到中国传统绘画领域最早是在唐朝,唐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王维就非常喜欢竹子,也喜欢画竹。虽然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寻不到唐代竹画的真迹,但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可以让我们对当时竹画作品水平之高有所了解:“不从根生从意生,不自笋成自笔成,抬头猛看不似画,低头静听你有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画竹的最早真迹是宋代的,其中以著名的画家文同为代表,文同在中国画竹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这样说,他画竹的风格影响了以后几百年直到现在人们画竹的风格。

  画竹在每一个时代都有画家自己的精神的烙印,这精神的烙印也是时代的烙印。例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是一位清官,非常体恤百姓的痛苦,所以他画竹也表现出这种思想,有一开很小的册页,我们已经见不到它了,它上面据说只有两三片竹叶,而上面那首诗却恰恰给这两三片竹叶做了最好的诠释。他的这首诗是这样写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诉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什么意思呢?我在衙门里头休息,听到窗外竹子“沙沙沙沙”响,好像是老百姓在跟我诉苦,可是我芝麻大的小州县吏,我怎么能给他们解决这么多的切身的问题呢?不过即便如此,他们的一点点疾苦都是连着我的心的。“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话太好了,郑板桥这样一位有着民本思想的清官,他通过画竹来体会民情的苦难,在历史上实在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竹画虽美,但还要会欣赏。首先要看画中竹子的整体资质和造型,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那是一种剪影美、轮廓美,是一种气势和神韵的美;其次,在画界人们习惯将画竹称作写竹,这是因为在竹画作品中汉字书法的笔趣和妙意随处可见。比如画它的竹竿,要表现它的刚中有柔,一般来说要用隶书或者是楷书来画竹竿,大的竹竿、竹节,要用隶书来画,竹的.小枝用行草,行书草书之间的那么一种书法,这样显得很挺拔,而画竹叶一般来说要用楷书,一笔是一笔,笔笔送到家。中国的写意画在画竹这种题材的绘画中间,表现书法笔趣,应该说是淋漓尽致,反过来说如果不具备书法审美的那样一种观点,你来看画竹,恐怕就难以体会到这一层的美学意蕴。

  具体画法上,老干要刚健有力,节大而枯瘦,用笔要“力透纸背”,用墨要干枯;嫩枝则要柔美流畅而婉顺,节小而肥滑。

  竹子小枝的生长规律是“互生”,小枝下笔须流畅挺健,不可迟缓,这样才能遒健圆劲,生意连绵。画小枝时还要考虑到叶片的多寡,叶多则低垂,叶少则昂扬,同时还要根据风、雨、雪等自然气象变化而描绘。

  诗言志,画传情,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影响着画家的思想心胸,改变着竹画的风格气质和内涵。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生前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的巨幅竹画气势恢弘,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这样的竹画作品早已脱离了传统文人画对竹子一枝一叶的描摹和对个人情怀的抒发,而具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博大深刻的主题。

  著名画家崔惠民师从国画大师董寿平,在继承先师艺术精髓的同时,他在竹画创作上潜心钻研,博采众长,独辟蹊径地走出了一条个性之路。画案前的崔惠民未曾下笔,已是胸有成竹,画笔落处可谓笔随心行,心随神往,心力所至,一气呵成。所以崔惠民创作的墨竹,气韵生动,栩栩如生,堪称竹画中的上乘之作。

  崔惠民说,古语有句话“半生画兰,一生画竹”。画竹子“画到生时是熟时”,所以作者越不敢下笔,但是到了这一步,画技也好,作者的思想也好,就逐步又提高了一个境界。我想我这辈子在竹子上面还是学不完,画不完。

  是的,竹从古到今它的自然生态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时代变化,因此画竹也有时代的印迹,有很大的变化,的确是学不完,画不完的。

  多少年来中国人从未停止过亲近竹子,赞美竹子,竹子更是成为了中国绘画常画常新的不老题材。

【国画中的竹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1.竹思优美散文

2.画中游,坝头春色秀优美散文

3.陌上浅笔,竹案墨香优美散文

4.流浪到你的国的优美的散文

5.爱情散文:《竹》

6.月竹散文

7.雨竹散文

8.竹箫声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