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知识点(集锦15篇)
在平日的学习中,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化学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化学知识点1
(1)接触法制硫酸
反应原理:①造气:4FeS2+11O2(g)=2Fe2O3+8SO2
②氧化:2SO2+O2=2SO3
③吸收:SO3+H2O=H2SO4
分别对应的设备:①沸腾炉 ②接触室 ③吸收塔
具体措施:粉碎矿石、过量空气、热交换、催化氧化、逆流、循环、浓H2
SO4吸收SO3(防止形成酸雾)、尾气处理(用氨水吸收SO2,生成(NH4)2SO3,再用H2SO4处理,便又可生成SO2)。
(2)浓硫酸(98.3%)的'特性
①吸水性:H2SO4易与H2O结合,并放出大量热,所以浓硫酸常做酸性气体的干燥剂(不可干燥H2S)。
②脱水性:浓H2SO4遇见某些有机化合物,可将其中氢、氧原子个数按2:1比例脱去,即为脱水性,C12H22O11
12C+11H2O(浓H2SO4脱水性)
③强氧化性:浓H2SO4与金属、与非金属、与具有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C+2H2SO4(浓)=CO2↑+2SO2↑+2H2O
H2S+H2SO4(浓)=S+SO2↑+2H2O
2NaI+2H2SO4(浓)= Na2SO4+SO2↑+I2+2H2O
与还原剂反应浓H2SO4的还原产物都为SO2。
常温下,浓H2SO4使Fe、Al表面发生钝化(生成致密氧化膜),而不发生产生气体的反应。
高考化学知识点2
在高三复习的各个阶段,课堂内容与高一、高二课堂内容似同实异。学生不认真听会认为这些内容已经讲过,会听课的同学知道,老师在必要的铺垫之后会导出新的内容,或者在似曾相识的知识当中已包含了新的要求。高一、高二老师会关心学生“懂不懂”,高三老师会问学生“会不会”。况且“会”是不够的,要“掌握”、“熟练掌握”和“综合运用”。高三学生的任何不踏实行为都是自己的损失,要集中注意力听课,在新旧联系、吐故纳新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是我们第四单元遇到的难点之一,要想在解题过程中迅速准确,必须针对题目的特点选择最有效的解题方法,甚至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达到减少运算量、增强运算准确率的效果。下面为同学们介绍几种化学计算中常用到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把它们运用到解题过程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下列铁的氧化物中,含铁量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FeO Fe2O3 Fe3O4
(B)Fe2O3 Fe3O4 FeO
(C)Fe3O4 Fe2O3 FeO
(D)FeO Fe3O4 Fe2O3
解析:本题可以利用元素质量分数的公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中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分别求出三种物质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然后比较大小,但运算麻烦。也可以将三种物质中铁元素的原子个数配成相等的关系,使公式中的分子相同,然后比较分母的大小判断。
先把化学式变形为:FeO FeO3/2 FeO4/3
比较氧原子的个数:1 3/2 4/3
铁原子的个数相同,氧原子的个数越少则铁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
答案:(D)
例2:已知碳酸钙和另一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含碳量大于12%,则另一物质可能是( )
(A)Na2CO3 (B)MgCO3
(C)KHCO3 (D) K2CO3
解析:本题可以利用平均值法,首先计算出纯净的碳酸钙中的含碳量等于12%,根据题意混合物中的含碳量应大于12%,则所含的另一物质含碳量必大于12%。在选项中物质含碳量为Na2CO3小于12%,MgCO3大于12%,KHCO3等于12%,K2CO3小于12%。
答案:(B)
例3:36g水通电分解可以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
解析:本题可以采用元素守恒的思想。水通电分解中产生氢气和氧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而这些氧元素全部来自水,那么氧气的质量等于水中氧元素的质量。所以m(O2)=m(H2O)×O%=36g×(O/H2O)=36g×(16/18)=32g。
答案:32g
例4:已知NaHSO4、MgS、MgSO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8%,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解析:本题可以采用等量变换的方法,从相 对原子质量的等量关系入手“Na+H=Mg”。则原混合物中的NaHSO4可以变形为MgSO4。可以建立如下的关系式:
原混合物中 Mg~S
质量关系 24~32
根据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8%,利用质量关系求出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
则O%=100%-S%-Mg%=100%-48%-36%=16%
答案:16%
例5:在X2Y中Y的质量分数为40%,在YZ2中Y的'质量分数为50%,则在X2YZ3中Y的质量分数为( )
(A)20% (B)25% (C)30% (D)35%
解析:本题可以采用为元素赋值的方法,假设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一定值,再由已知条件计算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来求解。
本题根据X2Y中Y的质量分数为40%这一条件,假设Y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根据YZ2中Y的质量分数为50%,求出Z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再将X、Y、Z的相对原子质量带入X2YZ3中,可求出Y的质量分数为25%。
答案:(B)
盘点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
1.羟基就是氢氧根
看上去都是OH组成的一个整体 高中英语,其实,羟基是一个基团,它只是物质结构的一部分,不会电离出来。而氢氧根是一个原子团,是一个阴离子,它或强或弱都能电离出来。所以,羟基不等于氢氧根。
例如:C2H5OH中的OH是羟基,不会电离出来;硫酸中有两个OH也是羟基,众所周知,硫酸不可能电离出OH-的。而在NaOH、Mg(OH)2、Fe(OH)3、Cu2(OH)2CO3中的OH就是离子,能电离出来,因此这里叫氢氧根。
2.Fe3+离子是黄色的
众所周知,FeCl3溶液是黄色的,但是不是意味着Fe3+就是黄色的呢?不是。Fe3+对应的碱Fe(OH)3是弱碱,它和强酸根离子结合成的盐类将会水解产生红棕色的Fe(OH)3。因此浓的FeCl3溶液是红棕色的,一般浓度就显黄色,归根结底就是水解生成的Fe(OH)3导致的。真正Fe3+离子是淡紫色的而不是黄色的。将Fe3+溶液加入过量的酸来抑制水解,黄色将褪去。
3.AgOH遇水分解
我发现不少人都这么说,其实看溶解性表中AgOH一格为“—”就认为是遇水分解,其实不是的。而是AgOH的热稳定性极差,室温就能分解,所以在复分解时得到AgOH后就马上分解,因而AgOH常温下不存在。和水是没有关系的。如果在低温下进行这个操作,是可以得到AgOH这个白色沉淀的。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高三化学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案 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目标
1. 了解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等概念,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原理;
2. 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注意事项。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1. 请回忆学过的化学反应中,哪些是放热反应,哪些是吸热反应?
2.从微观(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的角度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是放热的,而有些反应是吸热的?
3. 叫反应热;反应热用符号 表示,单位一般采用 。
在化学中,一般研究的是在 下,在 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4.对放热反应,△H为 数,即△H 0;对吸热反应,△H为 数,
即△H 0 。
5.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为什么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6.举例说明热化学方程式与一般的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区别?我们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总结与评价
【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反应热用符号△H表示,单位一般为kJ/mol。 当△H<0 h="">0 时,为吸热反应。 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
(1)注意△H的“+”与“-”,放热反应为“-”,吸热反应为“+”; (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高考。 (3)方程式要配平,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通常以燃烧1mol 物质或生成1mol H2O(l)为标准。
(4)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无注明通常指101kPa和25℃)
【评价】
1.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 热量,△H 0;反之,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 热量,△H 0。
1. 4克硫粉完全燃烧时放出37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3.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2>△H1的是( ). A.2H2(g) + O2(g)= 2H2O(g);△H1 2H2(g) + O2(g) = 2H2O(l);△H2 B.S(g) + O2(g) =SO2(g); △H1 S(s) + O2(g) = SO2(g);△H2 C.CO(g) + 1/2 O2(g) = CO2(g);△H1 2CO(g) + O2(g) = 2CO2(g);△H2 D.H2(g) +Cl2(g)=2HCl(g);△H1 1/2 H2(g) + 1/2 Cl2(g) = HCl(g);△H2
4.在一定条件下,CO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CO(g) + O2(g) = 2CO2(g);△H =-566kJ
CH4(g) + 2O2(g) = CO2(g) + 2H2O(l);△H =-890kJ
由1molCO和3molCH4组成的混和气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 )。
A.2912kJ B.2953kJ C.3236kJ D.3867kJ
理科生如何赚取化学高分
1、重视课本,多思多问。
许多对课本不屑一顾,说课本内容简单,喜欢狂买参考书,甚至也跟风似地买竞赛书、课本 高中历史,实际我们课本中未明代指出但需要思考的问题就不少。
比如必修2,甲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学生觉得简单,可是有几个学生会去想:溴、碘单质会不会与之发生取代反应呢?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再比如说,学生都知道乙醇与钠反应可以产生氢气,可有几个学生想过:这能不能叫置换反应?为什么用无水乙醇不用酒精?反应后还生成乙醇钠,它有什么性质(实际上不用酒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乙醇钠引起的)?乙醇和钠反应类似酸、水与钠的反应,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参加竞赛的学生应该去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乙醇电离,是广义的酸)?
乙烯能使紫色的酸性高锰酸钾褪色,那产物什么(这个明白了,也就知道为什么乙烯中混有乙烷只能用溴水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了)?乙烯的同系物与之反应产物也一样吗?为什么用酸性高锰酸钾,而不是中性、碱性?
2、重视基本的原理和规律。
先说句题外话,、化学都是自然科学,它们一定是遵从自然规律的,而规律前人早已总结,比如道家学说。表象千变万化,但规律是一般性地、相对简单和易于掌握的。举个最典型的也是让学生最头痛的例子——化学平衡,平衡影响因素、平衡移动原理等方面的单一、综合考察是化学一大难点,再加上学化学反应原理,还有水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及计算等,几者综合起来,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实际上所有知识点、问题的关键因素就是老子的一句话“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不学着积极深入地思考,只能是舍本逐末,成为各种表象和海量题目的奴隶。
3、注重实验。
从原理到操作再到改进,要逐渐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论明年新课改怎么考,这几年的主旨思想一定不会变——由知识立意向立意转变!你会背书我也会,思考创造才可贵!
4、重视反应过程和实质。
在此分为两点(但不是说二者相互独立):
一是反应过程,涉及到一些半定量的反应,比如铝离子与NaOH的反应,包括北大自主招生考的大苏打的相关反应,均是量变引起质变,量的关系可能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找出临界点就至关重要。
再一个是反应实质,结构决定性质。在见到一个反应方程式时,不要急着去背诵,而是观察产物和反应物,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各元素原子结构、金属或非金属性、化合价、化学键等总是会的)去思考。我特别倾向于在学生氧化还原、周期律及电化学时写出反应物,让学生自己应用已知概念、规律去推产物,不会不对不要紧,关键是自己要思考。PS:比较遗憾的是北京高中化学选修没选《物质结构与性质》这本书,学生与本质擦肩而过。
5、重视自学和总结。
到了高二,优秀学生往往能在知识层次甚至方式上超过,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经验性的引导。所以,学生自己要学会上网、到图书馆查,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通过题目主动一些反应、现象、科普等,这比专门买本书背要简单得多。
从应试层面来说,平时做题,一定要注重自己总结“母题”,把题目“模型化、公式化”,也即行话里的“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各科均适用,包括、语代,均有规律可循。就得原来听一位老说,其实就是不到二十个母题,把这若干个母题掌握了,剩下的只是灵活应对它们的变式与综合。
6、学会调整心态。
给自己合理定位,切忌好高骛远和妄自菲薄。顶尖的学生都是在夯实基础之后拓展拔高的,而学习中上的学生往往心仪一题多解、难题、怪题和偏题,喜欢技巧性强的题目,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做难题来居高临下,弥补基础的不足,同时也能在中胜过顶尖的学生,结果总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总比人家差点儿。
7、学会交流。
暑期这半个多月以来,我发现不论是准高一的学生还是已经历了一年高习生活的学生,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主动发问,不与人交流,就喜欢自己或和关系好的同学低头思考,这是的学习方式,在高中乃至以后都是致命的隐患!我在这儿希望看到这里的、教师们一定要鼓励孩子们多交流讨论,过于强调竞争而不重视合作,会让孩子们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地思考和处理事情。多交流,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也会发现原来身边的同学也很有才。
高考化学知识点3
1. 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壁上附着的水膜均匀,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试纸的使用
常用的有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pH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和品红试纸等。
(1)在使用试纸检验溶液的性质时,一般先把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蘸有待测溶液的玻璃棒点试纸的中部,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性质。
(2)在使用试纸检验气体的性质时,一般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用玻璃棒把试纸放到盛有待测气体的导管口或集气瓶口(注意不要接触),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气体的性质。
注意:使用pH试纸不能用蒸馏水润湿。
3. 药品的取用和保存
(1)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照有关规定,保证安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注意节约药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L,固体只需要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或交由老师处理。
(2)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用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3)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倾注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对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注意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4)几种特殊试剂的存放
(A)钾、钙、钠在空气中极易氧化,遇水发生剧烈反应,应放在盛有煤油的广口瓶中以隔绝空气。
(B)白磷着火点低(40℃),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而自燃,通常保存在冷水中。
(C)液溴有毒且易挥发,需盛放在磨口的细口瓶里,并加些水(水覆盖在液溴上面),起水封作用。
(D)碘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盛放在磨口的广口瓶里。
(E)浓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贮放在阴凉处。
(P)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且易在空气中变质,应密封保存;其溶液盛放在无色细口瓶里,瓶口用橡皮塞塞紧,不能用玻璃塞。
4. 过滤
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
(1)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2)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3)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与玻璃棒紧靠;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靠;漏斗颈的下端出口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紧靠。
5. 蒸发和结晶
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体或使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析出晶体。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外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NO3混合物。
6. 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1)液体混合物蒸馏时,应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2)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3)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4)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使之与被冷却物质形成逆流冷却效果才好。
(5)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7. 升华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可以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解I2和SiO2的混合物。
8. 分液和萃取
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1)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5 O
高考化学知识点4
复习课 编号: 时间 :
主备人: 三 年级 化学 备课组
第 周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备课组长签字: 段长签字:
一、学习目标(考点)
1.了解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4.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二、学习重点、难点
1、 电解质及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三、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
1、自学资料《走向高考》P8—P14,用红笔画出疑难点,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和合作探究。
2、通过自学及合作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小组讨论。
3、课堂练习必须独立完成。
四、 自主学习
1、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 看物质能否被拆成离子。
2. 在溶液中不能被拆成离子的有:
单质,气体;氧化物;难溶物(如:BaSO4、BaCO3、CaCO3、AgCl、Mg(OH)2、Al(OH)3 、Fe(OH) 3 、Fe(OH)2 、Cu(OH) 2 等);
弱电解质其包括弱酸(如:CH3COOH、H2CO3、H2SiO3、H2S、H2SO3、H3PO4、HClO、HF等),弱碱(如:NH3H2O、 Fe(OH) 3 、Cu(OH) 2 等)和其它物质:(如:Pb(CH3COO)2、HgCI2、H2O等);
微溶物(如:CaSO4 、AgSO4 、Ca(OH)2 等)作为反应物若是浑浊的和作为生成物;
还有特殊的物质如:浓硫酸 。
2.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
3.看“==”“ ” “↑”“↓”等运用是否正确。
4.看质量、电荷是否守恒,若是氧化还原反应还要看电子是否守恒。
5.看反应物和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6.看反应物用量的要求。它包括过量、少量、等物质的量、适量、任意量以及滴加顺序等对离子方程式的影响。如往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AlCl3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 + 3 OH—==Al(OH)3↓(错误)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 + 4 OH—==AlO2— + 2H2O(正确)
练习1、下列离子 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
A.AlCl3溶液与烧碱溶液反应,当n(OH-):n(Al3+)=7:2时,
2Al3+ + 7OH- = Al(OH)3↓+ AlO2- + 2H2O
B.Cl2与FeBr2溶液反应,当n(Cl2):n(FeBr2)=1:1时,
2Fe2+ + 4Br- +3Cl2 = 2 Fe3+ + 2Br2 + 6Cl-
C.CuCl2溶液与NaHS溶液反应,当n(CuCl2):n(NaHS)=1:2时
Cu2++2HS-= CuS↓+2H2S↑
D.Fe与稀硝酸反应,当n(Fe):n(HNO3)=1:2时,
3 Fe +2NO3- +8H+ = 3 Fe2+ +2NO↑+4H2O
复备区
复备人
复备内容
练习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
A.Cl2通入FeCl2溶液中:Cl2+Fe2+=Fe3++2Cl-
B.Na2CO3溶液显碱性CO + H2O HCO +OH-
C.Al和NaOH溶液反应:2Al+2OH-+2H2O=2AlO +3H2↑
D.少量SO2通入氨水中:SO2+2NH3H2O=2NH +SO +H2O
二、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规律
1.离子共存条件:
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它们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⑴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等不能大量共存。
⑵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NH4+与OH-,H+与CO32-、HCO3-、S2-、HS-、SO32-、HSO3-等不能大量共存。
⑶生成难电离物质:如:H+与CH3COO-、CO32-、S2-、SO32-等因生成弱酸不能大量共存;OH-与NH4+因生成的弱碱不能大量共存;H+与OH-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
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如Fe3+、NO3-、ClO-、MnO4-(H+)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2-、I-、Fe2+、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
(5)弱酸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H+、OH-大量共存
如HCO3-与H+、OH-,H2PO4-与H+、OH-等。
(6)离子之间相互促进水解时不能大量共存
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⑴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一定没有有色离子,
如Cu2+、Fe3+、Fe2+、MnO4-
⑵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反应的离子,
如Fe3+、 Fe2+、HCO3-、NH4+、Al3+
⑶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反应的离子,
如HCO3-、CO32-、S2-、CH3COO-、AlO2-
练习3、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在pH=1的溶液中:Fe2+、 、Cl-、
B.在pH=13的溶液中:Na+、K+、S2-、Cl-
C.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K+、Cl-、 、Al3+
D.在无色溶液中:Fe3+、 、Na+、SCN-
练习4、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①无色溶液中:K+、Na+、MnO4-、SO42-
②pH=1 1的溶液中:CO32-、Na+、AlO2-、NO3-
③加入Al能放出H2的溶液中:Cl-、HCO3-、SO42-、NH4+
④由水电离出的c(OH-)=10-13molL-1的溶液中:Na+、Ba2+、Cl-、Br-
⑤有较多Fe3+的溶液中:Na+、NH4+、SCN-、HCO3-
⑥酸性溶液中:Fe2+、Al3+、NO3-、I-、Cl-
A.①② B.③⑥ C.②④ D.⑤⑥
复备区
复备内容
五、 教学流程
(一)、展示教学目标
(二)合作探究展示
展示练习答案 1、B 2、A 3、B 4、C
(三)、教师点拨
1、离子方程式书写
例题1、下列离子方程式表达正确的是
A.用惰性电极电解熔融氯化钠:2Cl—+ 2H2O Cl2↑+ H2↑+2OH—
B.用氢氧化钠溶液出去铝表面的氧化膜:Al2O3+2OH—=2AlO—2+ H2O
C.用稀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氮:2OH—+2NO2= NO—3+NO↑+H2O
D.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CO2—3+2CH3COOH=2CH3COO-+CO2↑+ H2O
解析:A项,电解熔融氯化钠,没有水,A项错;B项,铝表面的氧化膜为氧化铝,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B项正确;C项,反应方程式为:2NO2+2NaOH=NaNO2+ NaNO3+H2O,离子方程式为:2NO2+2OH-—= NO—3+NO— 2+H2O,C项错;D项,水垢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碳酸钙不能改写成离子形式。答案选B。
点拨1、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中的常见错误: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如2Fe+6H+==Fe3+ +3H2↑,就不符合客观事实。
(2)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如多元弱酸酸式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而HSO4-在水溶液中通常应写成H++SO42-。
(3)看是否漏掉离子反应,如Ba(OH)2溶液 与CuSO4溶液反应,既要写Ba2+与SO42-的离子反应,又要写Cu2+与OH-的离子反应。
(4)看原子及电荷是否守恒,如FeCI2溶液与C12反应,不能写成Fe2++ C12=Fe3++ 2C1-,而应写成2Fe2++C12=2Fe3+ +2Cl-。
(5)看反应物或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如稀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不能写成Ba2+ +OH-+ H++ SO42-=BaSO4↓+H2O,应写成Ba2+ +2OH-+ 2H++ SO42-=BaSO4↓+2H2O。
2、离子共存
例题2、在pH 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A.Mg2+、Na+、ClO-、NO3- B.Al3+、 、 、C1-
C.K+、Cr2O72-、CH3CHO、 D.Na+、K+、 、C1-
解析:pH 1说明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A项,在酸性条件下,ClO-和H+生成弱酸HClO,C项,Cr2O72-能氧化CH3CHO(具有还原性)生成CH3COOH,D项,H+与 生成硅酸沉淀。答案选B。
点拨2、所谓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等不能大量共存。
(2)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NH4+与OH-,H+与CO32-、HCO3-、S2-、
HS-、HSO3-、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
(3)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H+与Ac-(即醋酸根离子)、CO32-、S2-、SO32-等生成弱酸;OH-与NH4+、Cu2+、Fe3+等生成弱碱;H+与OH-生成水,这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如Fe3+、NO3-、ClO-、MnO4-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2-、I-、Fe2+ 、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 注意Fe2+与Fe3+
可以共存。
(5)形成配合物:如Fe3+与SCN-反应生成配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复备区
复备内容
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1)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肯定没有有色离子。常见的有色离子是Cu2+、Fe3+、Fe2+、MnO4-等。
(2)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起反应的离子!
(3)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起反应的离子!
(4)离子能够大量共存,包括离子相互间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不会生成沉淀,不会生成气体挥发
限制酸性溶液的条件
1. PH=1的溶液。 2.使紫色石蕊溶液呈红色。
3.使甲基橙呈红色。 4.加镁粉放氢气。
5.c(OH-)为10-14mol/l。 隐含有H+。
限制碱性的条件
1.PH=14的溶液。 2.使红色石蕊变蓝。
3.酚酞呈红色。 4.甲基橙呈黄色。
5.c(H+)为10-14。
可酸可碱的条件
1.水电离c(OH-)或者c(H+)浓度。
2.加入铝粉有氢气产生。
3.HCO3-离子不能稳定存在的溶液。
【方法技巧】审题时应注意题目中隐含条件:
1.无色透明:不能存在Cu2+ 或 Fe2+或 Fe3+ 或MnO4— 离子
2.酸性溶液、PH<7(或=1、2等),说明含有大量的H+
3.碱性溶液、PH>7(或=13、14等),说明含有大量的OH—
4.注意题目要求是“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实验设计及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均正确的是
A.用FeCl3溶液腐蚀铜线路板:Cu + 2Fe3+ = Cu2+ + 2Fe2+
B.Na2O2与H2O反应制备O2 :Na2O2 + H2O = 2Na+ + 2OH- + O2↑
C.将氯气溶于水制备次氯酸:Cl2 + H2O = 2H+ + Cl- + ClO-
D.用浓盐酸酸化的KMnO4溶液与H2O2反应,证明H2O2具有还原性:
2MnO + 6H+ + 5H2O2 = 2Mn2+ + 5O2↑ + 8H2O
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条件下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中:Na+、K+、CO32-、NO3-、AlO2-
B.c(H+)=0.1 mol/L的溶液中:Cu2+、Al3+、SO42—、NO3-
C.在加入铝粉后能产生氢气的溶液中:NH4+、Fe2+、SO42-、NO3-
D.含大量OH-的溶液中:CO32-、Cl-、F-、K+
3、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金属铝溶于稀硫酸中:Al + 2H+ = A13+ + H2↑
B.碳酸锌溶于稀硝酸中:CO2- 3 + 2H+ =H2O + CO2↑
C.醋酸钠水溶液中通入足量CO2:2CH3COO- + CO2 + H2O = 2CH3COOH + CO2- 3
D.少量Cl2通入KI溶液中:Cl2+ 2I— =2C1— + I2
4、在加人铝粉能放出H2的无色溶液,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NH 、Na+、NO 、S2- B.Na+、K+、CH3COO一、HCO
C.K+、NO 、SO 、Cl— D.K+、Al3+、MnO 、NO
展示答案:1、A 2、C 3、D 4、C
(五)总结反思
(六)、作业布置
《走向高考》课后强化作业三
六、 课后反思
高考化学知识点5
(1)MnO2+4HCl(浓)MnCl2+Cl2↑+2H2O(2)C+2H2SO4(浓)CO2↑+2SO2↑+2H2O
(3)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4)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5)C+H2O(g)CO+H2(6)3Fe+4H2O(g)Fe3O4+4H2
(7)8Al+3Fe3O49Fe+4Al2O3(8)2Mg+CO22MgO+C
(9)C+SiO2Si+2CO↑(10)2H2O22H2O+O2↑
(11)2NaCl+2H2O2NaOH+H2↑+Cl2↑(12)4NH3+5O24NO+6H2O
(13)2Na2O2+2CO2=2Na2CO3+O2(14)4Fe(OH)2+O2+2H2O=4Fe(OH)3
(15)N2+3H22NH3(16)2SO2+O22SO3
(17)2C2H5OHCH2=CH2↑+H2O(18)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19)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
(20)C2H5Br+H2OC2H5OH+HBr
高考化学知识点6
1.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4Al+3O22Al2O3
2.铝片与稀盐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
2Al+6H+=2Al3++3H2↑
3.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Al+2OH-+2H2O=2AlO2-+3H2↑
4.铝与三氧化二铁高温下反应(铝热反应)
2Al+Fe2O32Fe+Al2O3
(引发条件、反应现象?)
5.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2Mg+CO22MgO+C(现象?)
6.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Al2O3+2NaOH2NaAlO2+H2O
Al2O3+2OH-===2AlO2-+H2O
7.硫酸铝溶液中滴过量氨水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Al3++3NH3·H2O=Al(OH)3↓+3NH4+
8.①、氢氧化铝溶液中加盐酸
Al(OH)3+3HCl=AlCl3+3H2O
Al(OH)3+3H+=Al3++3H2O
②、Al(OH)3与NaOH溶液反应:
Al(OH)3+NaOH(6)NaAlO2+2H2OAl(OH)3+OH-=AlO2-+2H2O
9.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酸
NaAlO2+H2O+HCl=Al(OH)3↓+NaCl
AlO2-+H++H2O=Al(OH)3↓
NaAlO2+CO2+2H2O=Al(OH)3↓+NaHCO3(CO2足量)
高考化学知识点7
常考考点:选择题(主要是单选题)
基本反应,包括离子反应、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反应。
元素化合物,包括金属(Na、Al、Cu、Mg、Fe)与非金属(Cl、S、P、N)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化学计算,包括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物质的量的计算。其中阿伏加德罗常数经常与物质结构部分联系。
物质结构,包括元素的“位—构—性”关系、同位素的原子结构、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晶体的类型与性质。
化学反应原理,包括热化学方程式、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盐类水解、pH及与溶液酸碱性、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移动、沉淀溶解平衡。
有机化学基础,包括官能团的结构及性质、同分异构体、同系物。
化学实验,离子鉴别、实验方案设计及评价。
高频考点:推断题(无机推断和有机推断)
无机部分
框图题,突破口(特征反应、特殊现象、特殊颜色、重复出现的物质、特殊反应条件、特殊量的关系);
推断题:物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晶体性质)、典型物质的化学性质等;
方程式的书写:审题(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充分利用信息写出并配平(先氧化还原,再电荷守恒,后质量守恒)。
有机部分
反应类型,加成,取代(硝化、酯化、磺化、水解),氧化(加氧、去氢),还原(加氢、去氧),消去(醇、卤代烃)、加聚,缩聚等(从结构改变判断);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书写,注意题目要求(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式),生成有机物时别漏无机物,注意配平;
有机合成:信息的使用;框图分析、官能团的改变特别要注意等。
高频考点:实验题
试剂存放,广口瓶、细口瓶、棕色瓶、密封等;药品的取用;温度计的使用:液面下、支管口处、水浴中、溶液中等。
实验步骤,排序(气密性检查在装药品前)、操作书写(定量实验注意平行实验二次以上);失败原因分析:漏气、条件控制不好、气体通入速度过快、冷却时吸水、干扰等。
实验注意事项,醛的二个典型反应(反应环境问题)、酯化反应(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苯酚与浓溴水(沉淀存在)、实验室制乙烯的温度、Fe(OH)2的生成操作(滴管在液面下)、几种仪器的读数(天平、量筒、滴定管等)、气密性检查:①常用方法、②特殊方法;喷泉实验原理;尾气吸收的方法(导管、倒置漏斗、球形干燥管、燃烧)。
气体制备,装置连接顺序:(制备-除杂-干燥-验纯-检验-收集-性质实验-尾气处理);接口处理(强氧化剂存在时橡胶管的处理)。
定量实验,原理、计算依据、称量(往往仪器与药品一起称)、气体收集(排液体法)、误差分析(根据表达式)。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当然,高考化学题都是非常综合的,不可能通过单一知识点解决问题,在复习中要主要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才能考出好成绩。
氢原子能级与衰变原理
文章摘要:氢原子光谱以及衰变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记忆性知识,首先对于氢原子光谱要能够看懂其光谱图,懂得其中物理意义。其次,要牢记三种衰变反应式,知道每一种衰变所产生的粒子。最后,是对于衰变周期有一定了解。…
【编者按】微观物理世界极其复杂,在高中阶段接触比较少。主要以原子结构和氢原子能级、衰变和核能等方面介绍性内容,高考主要会考察氢原子能级结构,放射性原子的衰变。高考中经常会考察对a射线、 射线、 射线的理解,同时会结合在原子衰变中同时考察。
氢原子能级
①能级公式:
②半径公式:
氢光谱
在氢光谱中,n=2,3,4,5,……向n=1跃迁发光形成赖曼线系;n=3,4,5,6向n=2跃进迁发光形成马尔末线系;n=4,5,6,7……向n=3跃迁发光形成帕邢线系;n=5,6,7,8……向n=4跃迁发光形成布喇开线系;其中只有马尔末线生活费的前4条谱线落在可见光区域内。
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现象中三种身线及其物质微粒的有关特性的比较。
天然衰变中核的变化规律
在核的天然衰变中,核变化的最基本的规律是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
①a衰变:随着a衰变,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向后移2位,即
② 衰变:随着 衰变,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向前移1位,即
③ 衰变:随着 衰变,变化的不是核的种类,而是核的能量状态。但一般情况下, 衰变总是伴随a衰变或衰变进行的。
关于半衰期的几个问题
(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2)意义:反映了核衰变过程的统计快慢程度。
(3)特征:只由核本身的因素所决定,而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
(4)理解:搞清了对半衰期的如下错误认识,也就正确地理解了半衰期的真正含义。第一种错误认识是:N0个放射性元素的核,经过一个半衰期T,衰变了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T,全部衰变完。第二种错误认识是:若有4个放射性元素的核,经过一个半衰期T,将衰变2个。事实上,N0个某种放射性元素的核,经过时间t后剩下的这种核的个数为
而对于少量的核(如4个),是无法确定其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的。这实质上就是“半衰期反映了核衰变过程的统计快慢程度”的含义。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和原子核的组成
用高速运动的粒子去轰击原子核,是揭开原子核内部奥秘的要本方法。轰击结果产生了另一种新核,其核反应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X是靶核的符号,x为入射粒子的符号,Y是新生核的符号,y是放射出的粒子的符号。
1919年卢瑟福首先做了用a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在了解卢瑟福的实验装置、进行情况和得到的实验结果后,应该记住反应方程式
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另外,对1930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装置、过程和结果也应有个基本的了解。值得指出的是,查德威克在对不可见粒子的判断中,运用了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科学地分析了实验结果,排除了 射线的可能性,确定了是一种粒子——中子,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核能
对这部分内容,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已经确定核力的主要特性有:是一种很强的力(相比于其他的力),是一种短程力。
(2)一定的质量m总是跟一定的能量mc2对应。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的总质量减少了,相应的总能量也要减少,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减少的这部分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它要在核子结合过程中释放出去。反过来,把原子核分裂成核子,总质量要增加,总能量也要增加,增加的这部分能量也不会凭空产生,要由外部来供给。能量总是守恒的,在原子核反应伴随有巨大的`放能和吸能现象。
(3)核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可以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差用质能关系方程来计算。
(4)核反应中能量的吸、放,跟核力的作用有关。当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核力要做功,所以放出能量。把原子核分裂成核子时,要克服核力做功,所以要由外界提供能量。
a粒子散射与原子结构
文章摘要:a粒子散射实验是高中物理接触到关于原理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在很多考试中都会考察这一内容,由此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必须将a粒子散射实验的结论熟记在心,一般考试中也就是考察有关概念而已。
【编者按】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已经有很长历史,从汤姆生到道尔顿再到卢瑟福等等,科学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原子内部的研究。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实验就是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这个实验第一次真正揭开了原子内部真是情况。在高考物理试题中对于这个实验也是百考不厌,经常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
a粒子散射实验主要考察内容在于其揭示的现象,以及从现象中可以推断出来的结论。在考试中尤其要对描述的话语仔细品读,不能掉进出题人所设置的文字陷阱中。
a粒子散射
关于a粒子散射实验:
(1)a粒子散射实验的目的、设计及设计思想。
①目的:通过a粒子散射的情况获取关于原子结构方面的信息。
②设计:在真空的环境中,使放射性元素钋放射出的a粒子轰击金箔,然后透过显微镜观察用荧光屏接收到的a粒子,通过轰击前后a粒子运动情况的对比,来了解金原子的结构情况。
③设计思想:与某一个金原子发生作用前后的a粒子运动情况的差异,必然带有该金原子结构特征的烙印。搞清这一设计思想,就不难理解卢瑟福为什么选择了金箔做靶子(利用金的良好的延展性,使每个a粒子在穿过金箔过程中尽可能只与某一个金原子发生作用)和为什么实验要在真空环境中进行(避免气体分子对a粒子的运动产生影响)。
(2)a粒子散射现象
①绝大多数a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
②少数a粒子则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③极少数a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
(3)a粒子散射的简单解释。
首先,由于质量的悬殊便可判定,a粒子的偏转不会是因为电子的影响,而只能是因为原子中除电子外的带正电的物质的作用而引起的;其次,原子中除电子外的带正电的物质不应是均匀分布的(否则对所有的a粒子来说散射情况应该是一样的),而“绝大多数”“少数”和“极少数”a粒子的行为的差异,充分地说明这部分带正电的物质只能高度地集中在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再次,从这三部分行为不同的a粒子数量的差别的统计,不难理解卢瑟福为什么能估算出这个区域的直径约为10-14m。
原子的核式结构:
(1)核式结构的具体内容
①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
②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核内。
③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2)核式结构的实验基础
核式结构的提出,是建立在a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卢瑟福为了解释a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不得不对原子的结构问题得出核式结构的理论。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文章摘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最小的微粒无法再变化,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理解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性的理论基础。
课标要求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的(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要点精讲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
(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He为1s2外,其余为ns2np6。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①分区
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即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三.元素周期律
1.电离能、电负性
(1)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1个电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1个电子。在同一周期的元素中,碱金属(或第ⅠA族)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或0族)第一电离能最大,从左到右总体呈现增大趋势。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同一原子的第二电离能比第一电离能要大
(2)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以氟的电负性为4.0,锂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的电负性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3)电负性的应用
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
②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③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
④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对角线规则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总结(人教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
文章摘要: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考点包括: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原子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化学键。…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是由原子结构决定,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由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推断其性质。下面根据考纲,总结知识点。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三节 化学键考纲要求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有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
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3、熟悉1~20号元素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
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5、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文章摘要: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考点包括: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原子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化学键。…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3、碱金属与卤族元素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Na、K、Rb、Cs、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Cl、Br、I、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文章摘要: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考点包括: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原子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化学键。…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
(Ⅱ)同主族比较
(Ⅲ)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文章摘要: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考点包括: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原子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化学键。…
第三节 化学键
1、化学键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3、其他概念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
共价键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用“?”或“×”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做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
(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
(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以过氧化氢与过氧化钠为例,
。
氨气的物理性质
文章摘要:氨气,中学化学唯一的一种碱性气体。化学式为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能够发生自偶电离。
氨气,化学式为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7,密度0.771克/升(标准状况)。熔点-77.7℃;沸点-33.5℃,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
氨气极易溶于水,一体积水可以溶解700体积氨气。是喷泉实验的极好原料。用水吸收NH3时要用“倒放漏斗”装置以防倒吸。氨气溶于水后,氨分子跟水分子通过氢键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一水合氨能小部分电离成铵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氨水显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氮原子有5个价电子,其中有3个未成对,当它与氢原子化合时,每个氮原子可以和3个氢原子形成三个极性共价键。氨分子里的氮原子还有一个孤对电子。所以其空间结构是三角锥形,三个氢原子处于锥底,氮原子处在锥顶。每两个N—H键之间夹角为107°18’,因此,氨分子属于极性分子,生成氨根后结构为正四面体。
氨气的电子式式与氨根的结构式如下:
氨气,易液化,液氨是极性分子,似水,可发生电离:2NH3NH2-+NH4+也能溶解一些无机盐如 NH4NO3、AgI。
1962年11月18日 科学家玻尔去世
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1885年10月7日生于丹麦哥本哈根,是20世纪第一流的科学家之一。他首先应用量子理论,即将某一系统的能量限制在某些离散值来研究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问题。在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他曾是主导人物,也做出了主要贡献。1930年起,玻尔继续从事于由量子理论引起的认识论问题,同时还对核物理学这个新领域做出了贡献。他把原子核比作一个液滴,他的液滴概念是理解许多核过程的关键手段,特别是1939年在理解核裂变(一个重核分裂为两个几乎等质量的两部分,并释放巨大的能量)的实质中起了重要作用。1940年丹麦被德国人蹂躏和占领,面对纳粹的权势,玻尔尽力维护其研究所的工作和保持丹麦文化的完整性。1943年,由于他的犹太血统和从不隐蔽的反纳粹观点,他受到立即逮捕的威胁。玻尔和妻子、家人,由丹麦地下抵抗运动(组织)深夜用渔船送到瑞典。几天后,英国政府派一架没有武装的蚊式轰作机到瑞典,玻尔就这样通过戏剧性的飞行飞到英国,在飞行中他差一点丧命。在以后两年中,玻尔和他的一个儿子奥格一起参加了裂变核弹的工程。奥格以后继承父业,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主持了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在英国工作了几个月,就和英国的研究组一起搬到了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研究中心。玻尔特别关心原子武器对人类的可怕威胁。早在1944年,他就试图说服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虽然这种呼吁并未成功,玻尔在1950年致联合国的一封公开信中继续努力提出一个“开放世界和合理的和平政策”。玻尔相信为了控制核武器,人民及其思想都必须自由交流。他领衔推动了1955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并协助建立了欧洲核研究委员会(CERN)。在他获得的众多奖誉中,玻尔曾于1957年获得第一届“美国和平利用原子能奖”。在他的晚年,玻尔曾试图指出,在人类生活和思想的许多方面,互补的思想可能说明一些问题。他对几代物理学家都会有重大影响,对他们的科学思想和生活观点都起着启蒙引导作用。玻尔自己不断向各方面学习,甚至对最年轻的共事者也抱着倾听学习的态度。他和同事们、妻子、儿子和兄弟的关系都很好,他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力量。他的精神富有国际性,但他也是十足的丹麦人,他深深扎根于他的丹麦文化之中。这一点可以从他负责的许多公共事务中看出来,特别是他从1939年起就是丹麦皇家科学院院长,一直负责到生命结束。
高考化学知识点8
乙醇的消去反应
①实验室制乙烯的反应原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分析此反应的类型
讨论得出结论:此反应是消去反应,消去的是小分子——水
在此反应中,乙醇分子内的羟基与相邻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结合成了水分子,
结果是生成不饱和的碳碳双键
注意:
①放入几片碎瓷片作用是什么? 防止暴沸。
②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催化剂和脱水剂
③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为何要为1∶3?
因为浓硫酸是催化剂和脱水剂,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脱水性,硫酸要用98%
的浓硫酸,酒精要用无水酒精,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以1∶3为宜。
④为何要将温度迅速升高到170℃?温度计水银球应处于什么位置?
因为需要测量的是反应物的温度,温度计感温泡置于反应物的中央位置。因为无水酒精和浓硫酸混合物在170℃的温度下主要生成乙烯和水,而在140℃时乙醇将以另一种方式脱水,即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补充] ③ 如果此反应只加热到140℃又会怎样?[回答] 生成另一种物质——乙醚。
消去反应: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Br等),而生成不饱和(含双键或三键)化合物的反应。
高考化学知识点9
1、低价态的还原性:
6feo+o2===2fe3o4
feo+4hno3===fe(no3)3+no2+2h2o
2、氧化性:
na2o2+2na===2na2o(此反应用于制备na2o)
mgo,al2o3几乎没有氧化性,很难被还原为mg,al.一般通过电解制mg和al.
fe2o3+3h2===2fe+3h2o (制还原铁粉)
fe3o4+4h2===3fe+4h2o
3、与水的'作用:
na2o+h2o===2naoh
2na2o2+2h2o===4naoh+o2
(此反应分两步:na2o2+2h2o===2naoh+h2o2 ;2h2o2===2h2o+o2. h2o2的制备可利用类似的反应:bao2+h2so4(稀)===baso4+h2o2)
mgo+h2o===mg(oh)2 (缓慢反应)
4、与酸性物质的作用:
na2o+so3===na2so4
na2o+co2===na2co3
na2o+2hcl===2nacl+h2o
2na2o2+2co2===2na2co3+o2
na2o2+h2so4(冷,稀)===na2so4+h2o2
mgo+so3===mgso4
mgo+h2so4===mgso4+h2o
al2o3+3h2so4===al2(so4)3+3h2o (al2o3是两性氧化物:al2o3+2naoh===2naalo2+h2o)
feo+2hcl===fecl2+3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g)===fe2s3+3h2o
fe3o4+8hcl===fecl2+2fecl3+4h2o
高考化学知识点10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等的分子数。
即“三同”定“一等”。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
(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
(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乙醇等。
(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双原子分子。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4)要用到22.4L·mol-1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
(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
(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2中存在着NO2与N2O4的平衡;
(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
(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2O2+H2O;Cl2+NaOH;电解AgNO3溶液等。
高考化学基本知识
化学史
(1)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
(2)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5)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6)Cl2的发现者——舍勒(瑞典);
(7)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
(8)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9)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
(10)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
(11)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
(12)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
(13)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14)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
高考化学知识点
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 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 Cl)。
9.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化学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10.溶解性
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单质碘在水中溶解性较差,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苯酚在室温时仅微溶于水,当温度大于70℃时,却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苯酚熔点为43℃,70℃时苯酚为液态)。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
在上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剂分离开。还有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例如,石灰石溶于盐酸,铁溶于稀硫酸,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等。这样的溶解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
11.液化
指气态物质在降低温度或加大压强的条件下转变成液体的现象。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贮存、运输某些气体物质,常将气体物质液化。液化操作是在降温的同时加压,液化使用的设备及容器必须能耐高压,以确保安全。
12.金属性
元素的金属性通常指元素的原子失去价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成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亦越强。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价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在各种稳定的同位素中,铯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氢氧化铯的碱性也最强。除了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强弱的金属性,某些非金属元素也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如硼、硅、砷、碲等。
13.非金属性
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吸收)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越容易得到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氧元素、氟元素除外)。
已知氟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它与氢气在黑暗中就能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氟化氢是最稳定的氢化物。氧元素的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除氟、氧元素外,氯元素的非金属性也很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Cl2O7)的水化物—高氯酸(HClO4)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一种酸
高考化学知识点11
一、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和应用
(1)借用熟悉的H2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概念
(2)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
(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4)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
(5)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还原反应
(6)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1)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2)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3)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化学键、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4)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理解“位—构—性”。
三、熟悉阿伏加德罗常数NA常考查的微粒数止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
四、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态、计量数、能量关系)
五、离子的鉴别、离子共存
(1)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弱电解质面不能大量共存
(2)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能大量共存
(3)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4)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
(5)题设中的其它条件:“酸碱性、颜色”等
六、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
(1)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电荷守衡、物料守衡、质子守衡)
(2)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理
七、pH值的计算
(1)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
(2)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
(3)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酸时以H+浓度计算,碱时以OH–计算再换算)
八、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1)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
(3)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自己的“化学平衡”相关计算过程
(4)利用等效平衡”观点来解题
九、电化学
(1)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位置
(2)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3)了解常见离子的电化学放电顺序。
(4)能准确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则计算电化学中的定量关系
十、盐类的水解
(1)盐类能发生水解的原因。
(2)不同类型之盐类发生水解的后果(酸碱性、浓度大小等)。
(3)盐类水解的应用或防止(胶体、水净化、溶液制备)。
(4)对能发生水解的盐类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的后果。
(5)能发生完全双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十一、C、N、O、S、Cl、P、Na、Mg、A1、Fe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
(1)容易在无机推断题中出现,注意上述元素的特征反应
(2)注意N中的硝酸与物质的反应,其体现的.酸性、氧化性“两作为”是考查的的重点
(3)有关Al的化合物中则熟悉其两性反应(定性、定量关系)。
(4)有关Fe的化合物则理解Fe2+和Fe3+之间的转化、Fe3+的强氧化性。
(5)物质间三角转化关系。
十二、有机物的聚合及单体的推断
(1)根据高分子的链节特点准确判断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2)熟悉含C=C双键物质的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3)熟悉含(—COOH、—OH)、(—COOH、—NH2)之间的缩聚反应
十三、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1)请按官能团的位置异构、类别异构和条件限制异构顺序一个不漏的找齐
(2)本内容最应该做的是作答后,能主动进行一定的检验
十四、有机物的燃烧
(1)能写出有机物燃烧的通式
(2)燃烧最可能获得的是C和H关系
十五、完成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机代表物的相互衍变,往往要求完成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2)注意方程式中要求表示物质的结构简式、表明反应条件、配平方程式
十六、有机物化学推断的解答(“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
(1)一般出现以醇为中心,酯为结尾的推断关系,所以复习时就熟悉有关“醇”和“酯”的性质反应(包括一些含其他官能团的醇类和酯)。
(2)反应条件体现了有机化学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有机化学的一般条件,从中归纳相应信息,可作为一推断有机反应的有利证据。
(3)从物质发生反应前后的官能差别,推导相关物质的结构。
十七、化学实验装置与基本操作
(1)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2)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
(3)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
十八、化学计算
(1)近年来,混合物的计算所占的比例很大(90%),务必熟悉有关混合物计算的一般方式(含讨论的切入点),注意单位与计算的规范。
(2)回顾近几次的综合考试,感受“守恒法“在计算题中的暗示和具体计算时的优势。
化学计算中的巧妙方法小结
得失电子守恒法、元素守恒法、电荷守恒法、最终溶质法、极值法、假设验证法等。
学好高中化学的窍门
用类比法辨析化学名词
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化学试题非常重视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少高考题就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型、改造及综合。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需要仔细比较。如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等等。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应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辨析。
巧妙串记知识点
经过高中前两年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化学知识点已经学会。其实不然,关键是学会自主梳理知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对高考题“陈”题新做
高考试题有关基本概念的考查内容大致分为8个方面(几乎年年高考都有涉及):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离子共存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对高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学生选做习题时,要听从老师的安排,注重做后反思,如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善于分析和仔细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灵活应用简单方法。
如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确定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采用顺口溜:“主链从长渐缩短,支链由整到分散,位置由中移到边,写毕命名来检验”,这样就避免了遗漏或重复,十分快捷,非常实用。
怎么才能学好高中化学
1、归纳整理夯实基础。
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要理清概念、形成系统。一些概念和原理容易混淆,建议同学们要对重要性、关键性词语整体把握,弄清楚使用范围和条件。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要进行梳理、织成网络、反复运用。这部分知识是初中阶段的考查重点,一定要熟练到位。
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主要学习了16种物质:4种单质、4种氧化物、2种酸和2种碱、4种盐,在复习时应注意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根据知识体系,紧扣三点,即考点、重点、热点,编织知识的网络结构,理清知识的脉络联系,分清知识的主次关系,可利用图表,也可用文字归纳等,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2、注重探究、培养能力。
每年实验探究题中,最后的实验方案设计是最难的,其实,只要充分利用试卷资源,特别是题目中出现的实验方案,你只要稍做修改,能模仿下来,就是非常好的答案。在文字描述时,语言要严谨、规范,这对获取高分十分有利。
3、把握热点、关注社会,学会迁移、灵活应用。
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中考的热点,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科学新发现等,这类题目往往信息知识新颖,但落脚点低,只要仔细读题,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联系,特别是对应用到化学原理方面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做到灵活应用。
高考化学知识点12
熔化: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要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如NaCl融化。液化: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时放热。任何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某些气体液化。氨气、Cl2等气体易液化。催化: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风化:在室温和干燥空气里,结晶水合物失去全部或结晶水的现象。歧化:是同一物质的分子中同一价态的同一元素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叫歧化反应。钝化:使金属表面不易被氧化而延缓金属的腐蚀速度的方法。如Fe、Al等金属在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膜从而阻止内层金属进一步被氧化。净化:清除不好的或不需要的使纯净。①水的.净化:如将明矾加入水中可以使水中的悬浮物凝聚从而使水澄清。②气体净化:利用化学试剂将气体中的杂质逐渐消除达到提纯目的。酸化:加酸使体系由碱性或中性变成酸性的过程。如检验卤离子时(卤化物或卤代烃)常常先加硝酸酸化再加硝酸银;高锰酸钾常加硫酸酸化;检验硫酸根常要先加盐酸酸化。硬化:物体由软变硬的过程。①油脂的硬化:不饱和酸甘油酯加氢后由液态油变成固态脂。②石膏硬化:在熟石膏中加水,一段时间后硬化,变成生石膏的过程。③水泥硬化:水泥加水之后,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胶状物,并逐渐凝固,形成固体过程。炭化:①干馏:将煤、木材等在隔绝空气下加热分解为气体(煤气)、液体(焦油)和固体(焦炭)产物。②用浓硫酸等将含碳、氢、氧的化合物(如糖类)脱水而成炭的作用,也称碳化。皂化:皂化反应是碱催化下的酯水解反应,尤指油脂的水解。
狭义的皂化反应仅限于油脂与氢氧化钠混合,得到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的反应。这是制肥皂中的一步,因此得名。气化:通过化学变化将固态物质直接转化为有气体物质生成的过程。如煤的气化。氢化:有机物和氢起反应的过程,氢不活跃,通常必须催化剂存在才反应。增加有机化合物中氢原子数,使不饱和有机物变为饱和有机物,如将苯加氢生成环己烷,油脂氢化。活化:化学反应中,在相同温度下分子能量不完全相同,有些分子的能量高于平均能量,称为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是活化分子不一定发生有效碰撞。老化:塑料、橡胶等高分子暴露于自然或人工环境条件下性能随时间变坏的现象。硫化:线性高分子中加入硫以后通过通过交联作用而形成的网状高分子的工艺过程。即是塑性橡胶转化为弹性橡胶或硬质橡胶的过程。裂化:使长链的烃分子断裂为短链的小分子烃的反应过程。我国习惯上把从重质油生产汽油和柴油的过程称为裂化。高考宝典之所以被高三学生誉为最好的高考复习资料,是因为高考宝典非常讲究针对性,抓住学生弱点和高考重点,成绩提高就这么简单。
高考化学知识点13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离子间的反应是趋向于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离子反应通常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理解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好离子反应的关键。溶液中离子共存的问题,取决于离子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如离子间能反应,这些离子就不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
1.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 离子反应生成微溶物或难溶物。
(2). 离子反应生成气体。
(3). 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
(4). 离子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化学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可分为两类,一是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二是氧化性离子与还原性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还应注意:
(5).微溶物向难溶物转化,如用煮沸法软化暂时硬水
MgHCO3==MgCO3+CO2↑+H2O
MgCO3虽然难溶,但在溶液中溶解的哪部分是完全电离的,当Mg2+遇到水溶液里的OH-时会结合生成比MgCO3溶解度更小的Mg(OH)2而沉淀析出
MgCO3+H2O==Mg(OH)2 ↓+ CO2↑
(6).生成络离子的反应:
FeCl3溶液与KSCN 溶液的反应:Fe3+ + SCN- ==Fe(SCN)2+ 生成物既不是沉淀物也不是气体,为什么反应能发生呢?主要是生成了难电离的Fe(SCN)2+络离子。
(7).优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具有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的离子相遇时首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a2S溶液与FeCI3溶液混合,生成S和Fe2+离子,而不是发生双水解生成Fe(OH)3沉淀和H2S气体。
2Fe3+ + S2- = 2Fe2+ + S ↓
总之: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离子间只要是能发生反应,总是向着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反之,离子反应不能发生。
2. 离子反应的本质:反应体系中能够生成气、水(难电离的物质)、沉淀的离子参与反应,其余的成分实际上未参与反应。
3.离子反应方程式的类型
(1). 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 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 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4). 络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高考化学知识点14
一、氯气的化学性质
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7个电子,故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
到8电子饱和结构,因此Cl2突出表现的化学性质是得电子的性质,即表现强氧化性,如
Cl2能氧化:
①金属(Na、Al、Fe、Cu等);
②非金属(H2、P等);
③某些化合物(Br-、I-、SO2、Fe2+、SO32-等)。
(1)跟金属反应
2Na+Cl2点然2NaCl(产生白烟);Cu+Cl2点然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
2Fe+3Cl2点然2FeCl3(产生棕色的烟,溶于水呈黄色)
(2)跟非金属反应
H2+Cl2点燃或光照2HCl
点燃:发出苍白火焰,瓶口有白雾;光照:会发生爆炸
2P+3Cl2点燃2PCl3(雾,Cl2不足);2P+5Cl2点燃2PCl5(烟,Cl2充足)
(3)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HClO是一种不稳定的弱酸,但具有强氧化性。)
【说明】a.氯水通常密封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见光或受热易分解的物质均保存在棕色试剂
瓶中)。
b.Cl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为白色。
(4)与碱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粉精、漂白粉的漂白原理:Ca(ClO)2+2HCl=CaCl2+2HClO;
Ca(ClO)2+H2O+CO2=CaCO3↓+2HClO
(5)与某些还原性物质的反应:
Cl2+2KI=2KCl+I2(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Cl2)
2FeCl2+Cl2=2FeCl3
Cl2+Na2SO3+H2O=Na2SO4+2HCl
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用强氧化性物质(如MnO2、KMnO4等)和浓盐酸反应。
4HCl(浓)+MnO2△MnCl2+2H2O+Cl2↑
2、实验装置:根据反应原理和气体净化、收集、尾气处理等实验步骤及常见仪器的性能,制备干燥、纯净的Cl2。
必修三化学学习方法
1.基本概念“块”。这一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线,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
2.基础理论“块”。这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同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
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块”。这一块是化学的基石,可划分为金属线和非金属线,统一在周期系中。
4.有机物“块”。这一块的核心是烃及其衍生物线,重点是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结构又是官能团和与官能团直接相关的化学键。
5.计算“块”。这一块纵贯化学各部分,要掌握基本类型、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6.基本实验“块”。这一块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含仪器、基本操作、制备、鉴别(定)、提纯、定量实
必修三化学学习技巧
1、最重要的还是要上课听讲。听课的重要性不用多介绍,道理大家都懂,只不过学霸做到了,而学渣只看到了,听讲的时候除了要集中精力,而且一定要多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向老师提问。
2、有问题要独立思考。一直提倡不懂就问,在学习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千万不要一遇到问题马上就请教别人,先独立思考一下,真正解决不了再去问,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又是老生常谈的学习方法,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反而是最有效的,前提是你能不能做到。也要承认,高中的学业任务很重,课前预习时间可能不是太多,哪怕粗略看一下课本也是很有必要,预习目的就是找到自己没有理解的问题,然后上课的时候重点听讲。课后一定要复习,对于化学这个科目复习的建议是:学习结束二十四小时、一周后、一月后、以及考前二十四小时效果最好。
高考化学知识点15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⑴非极性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重合,从整体来看电荷分布是均匀的,对称的。这样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当分子中各键均为非极性键时,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当一个分子中各个键都相同,均为极性键,但该分子的构型是对称的,则分子内正负电荷中心可以重合。这样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如CH4、CO2。总之,非极性分子中不一定只含非极性键。
⑵极性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这样的分子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必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若分子的构型不完全对称,则分子内正负电荷必然不重合,则为极性分子。总之,极性分子中必定会有极性键。但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
⑶常见分子的构型及分子极性
⑷判断ABn型分子极性的经验规律
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等则为极性分子。如BH3、BF3、CH4、CCl4、CO2、CS2、PCl5、SO3等均为非极性分子,NH3、PH3、PCl3、H2O、H2S、SO2等均为极性分子。
ABn分子内中心原子A若有孤对电子(未参与成键的电子对)则分子为极性分子,若无孤对电子则为非极性分子。
2、化学键与物质类别关系规律
⑴只含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同种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如I2、H2、P4、金刚石、晶体硅等。
⑵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物质:一般是不同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如CCl4、NH3、SiO2、CS2等。
⑶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H2O2、C2H2、CH3CH3、C6H6(苯)等
⑷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活泼非金属元素与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Na2S、CsCl、K2O、NaH等
⑸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Na2O2、Na2Sx、CaC2等
⑹由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构成的物质,如NH4Cl等
⑺无化学键的物质:稀有气体(单原子分子)。
化学平衡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⑴内因(决定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是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决定的。
⑵外因(影响因素)
①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注意:增加固体物质或纯液体的`量,因其浓度是个定值,故不影响反应速率(不考虑表面积的影响)。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气体的体积减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注意:由于压强对固体、液体的体积几乎无影响,因此,对无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③温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一般来说,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4倍。
④催化剂:催化剂有正负之分。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显著增大;使用负催化剂,反应速率显著减慢。不特别指明时,指的是正催化剂。
2、外界条件同时对V正、V逆的影响
⑴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急剧增大,V逆逐渐增大;减小反应物的浓度,V正急剧减小,
V逆逐渐减小
⑵加压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V正、V逆均增大,气体分子数大的一侧增大的倍数大于气体分子数小的一侧增大的倍数;降压V正、V逆均减小,气体分子数大的一侧减小的倍数大于气体分子数小的一侧减小的倍数。
⑶升温,V正、V逆一般均加快,吸热反应增大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增加的倍数;降温,V正、V逆一般均减小,吸热反应减小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减小的倍数。
⑷加催化剂可同倍地改变V正、V逆
3、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生成A的速率与消耗A的速率相等。
②生成A的速率与消耗B的速率之比为m:n。
③生成B 的速率与生成C的速率之比为n:p。
⑵各组成成分的量保持不变
这些量包括: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体积、浓度、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反应的转化率等。
⑶混合体系的某些总量保持不变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及体系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密度等不变。
总结:高三化学高考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了,想要了解更多学习内容,请继续关注。
【高考化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考化学知识点03-09
高考化学知识点10-31
化学高考知识点10-18
高考化学知识点汇总12-08
高考化学有机知识点03-07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12-30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09-04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03-09
高考化学复习知识点12-09
最新的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