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是20天吗以及哪一年的中伏天只有10天
2017年中伏20天是怎么回事?中伏20天的年份多吗?中伏的长短不尽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一般有10天和20天之分,那么中伏20天的年份有哪些?哪一年的二伏只有10天?一起来了解一下。
中伏天年年是二十天吗?
伏天的开始不是从小暑开始,也有很多人误以为从夏至开始,都是不正确的。
三伏是按农历历法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是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一定年年都一样,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开始后,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中伏20天的年份多吗?
“伏”是二十四节气以外的杂节气。《汉书·郊祀志》云:伏乃“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的意思。据说,“伏”这个节气远在公元前676年的秦德公二年时即已出现。
从气象角度说,“伏”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入伏到出伏,大约相当于阳历的七月中旬到八月中下旬。此时正值盛夏酷暑,特别是在中伏到末伏这一时段,因天气晴热,气温更高。这种高温天气,非常有利农作物的生长,所谓“三伏热,五谷结”,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农历历法规定:“夏至”后(阳历每年6月21日前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之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之始;“立秋”后(阳历8月7日前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之始。所谓“庚日”,就是按照“干支纪日法”计算,每隔10天出现一次。
虽然历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之始,但因每年的“夏至”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之间间隔的天数不尽相同。因此,各年之间的“入伏”日期在阳历上是有早晚差距的。如2002年的初伏是7月11日开始,而在2008年却是7月19日。“入伏”日期先后相差8天。
此外,如某一年初伏的日期偏早的话,那么,中伏和立秋之间的间隔就会在10天以上。这样,中伏就会长达20天左右。如2002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中伏都是20天。
2017年中伏20天怎么回事?
2017年中伏的时间是20天,从7月22日开始,8月10日结束。
2017初伏时间:2017年7月12日 庚辰
2017中伏时间:2017年7月22日 庚戌
2017末伏时间:2017年8月11日 庚午
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尽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比较麻烦。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中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
哪一年的中伏天只有10天?
2012年中伏共10天。2014年中伏共10天。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 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就出现了有些年份整个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 天的情况。
三伏中中伏日期是怎么算的?
计算方法一
记住两条
(1)入伏的日期最早在7月12日,最晚在7月21日。
(2)平年入伏的日期只能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或延后5天;闰年入伏的日期则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6天或延后4天。
计算方法二
提前还是延后
(1)以保证所要推算的日期在7月12日到在7月21日之间为准;
(2)具体地说,如果今年是平年的话,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7日或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时,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提前5天;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6日,那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延后5天;
如果今年是闰年的话,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时,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提前6天;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7日,那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延后4天。
【中伏是20天吗以及哪一年的中伏天只有10天】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