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星云大师学点佛法

时间:2016-10-06 09:25:37 原创文学 我要投稿

跟星云大师学点佛法

“佛的世界一半,魔的世界一半,这个世间谁也无法统一另一半。”

“社会问题何时了?净化人心最重要。”

“你对我错,融化刚强的雪原;你大我小,粉碎傲慢的高山;你有我无,解开爱结的纠缠;你乐我苦,学习菩萨的慈悲。”

“无奈于社会乱象丛生,先从自己持守律法,清白克己开始”(台湾)星云大师

五十岁以后读佛学,把以前所学的一些所谓“知识”打得落花流水,许多浅薄的曾被我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发现大靠不住,好在我青年时代因失学是自读公共图书馆的(在哪里呆了十年之久),曾从世界文学和翻译作品中磕磕绊绊出来,可以抵挡一阵,还有一些可以触类旁通、异曲同工之处。

六十岁以后学习古人先贤“无钱方断酒,临老始读经”“烈士暮年宜学道”,学以致用,发现和觉察自己一生中的很多错误,也发现时代与人生中许多错误。 ( )

生在中国的最大幸运可能就是文化里有儒释道,也就是今天说的“国学”,既儒家、佛家、道家,我们懂了一些这三家中哪一家的东西,都可融会贯通(它们有很相似的本质,是中国哲学的最深根系)(学历、职称等不等于文化。在中国,做中国人和中国事,你不懂得儒释道,不能在日常中正确运用它们的原理,就是没文化,或缺乏文化,会把事情搞糟搞乱)

青年时代我一直怀疑“我们为什么近代不出大哲学家”?(而西方很多哲学家都产生于最近几百年)几十年后才认识到,除了东方社会的进化滞缓,还有东西方进化间的时间、规律、环境等的大不同,另一很大原因,是我们的哲学早就在古典时代成熟了,或过于成熟了,只是缺乏人生中的新的推广和运用,很多好东西,任其衰朽,比如,道家早就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个“变”字,(但道家从未说过是变好或变坏,只是变而已)。我青少年时代学“唯物”(主义),以为世界只要找出一条正确的路,然后一直走,就会充满光明越来越好,每个人都充溢着幸福——现在看来并不那么简单,甚至大可疑虑。

读世界文学那些18、19世纪的描述,以及20世纪早年的描述,后来我以为它们的图景业已永远逝去(前面横着一幅“共产主义”美妙蓝图),今天看来也没那么简单,世界的轮回性可能更严厉。佛学的任务是永远的。(佛家认为“魔”就存在每一个人心里)文学的任务也是永远的(文学对应社会与人生的万千矛盾)。即使再过50亿年(美国天文学家计算地球毁灭之时),佛家的基本原理也不会有多大变化,世界与人类的问题本质也没多大变化, (科技仅仅是人造的表面化的东西,我们暂时被物质与技术的迅猛变迁吓坏了)到那时,是与非,黑与白,道德与非道德,高尚与卑鄙,建设世界及人心与毁坏世界及人心,等等,还在争斗。这是一场永恒的较量,是天使与魔鬼的亘古悲壮战争——其实,文学与宗教在某意义上是并行不悖的,它们是紧密战友,只是使用的武器不同而已。

前此不久到南方某小城,进一个新华书店去逛,买了几本书,都很贵,内容也一般,但随赠一本佛学的公益书,名《献给旅行者的365日》,是台湾的星云大师总监修的一本,这书读了有滋味,大可“风翻哪页,就读哪页”,看来此书与我有缘!

星云大师的东西前此我读过一些,他的慈善,对人类事物的圆融和贯通,对今日人生的介入,特别是他高深的文学造诣,都在在给我很多可学(历史上的佛学大师几乎都兼是文学家)(以前我也读过台湾正严法师的,但我还是更喜欢星云的),我也喜欢他朴素不造作的笔法和言谈,把高深奥秘的佛理,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娓娓讲述给你的现代风格。

星云大师(1927——)现年近九十岁,是海外健在的有影响的佛师中非常著名的一位,江苏江都人,十二岁在南京栖霞山出家,1949年到台湾,在台湾佛光山弘法,他结合当代变化了的特点,以办理人间宗教为宗风,创新了佛学的当下传播观念。星云大师1949年到台后既创办《人生杂志》,1953年创办宜兰念佛会,其后创办了多所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云水医院、幼孤福利院、佛学院,还兴办大学、基金会等。这本公益性的学佛书籍,就是他的基金会赞助在大陆及海外华人中免费赠送的。

我个人觉得,星云大师的弘法方式与实践,很有些像西方基督教的传播方式,基督教曾经是不断变革的,特别是把它的悲悯精神介入近世人生实在问题,不光变出精神,还要变出物质——比如,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医医院,最早就是基督教会创办推广的——因而信众广大并在地球广为传播。

这本《献给旅行者的365日》,是星云大师的弟子们编的,前面有星云写的很细致的序言,实则是一本谈佛的语录,除了星云大师的话,更多的是收集古往今来许多名人的诗句、铭言、劝世文、格言、经纶等,我在旅馆读,列车读,回到家也常翻一翻,一些简短的句子都做了笔录,以加强记忆。

在这里引录一些,(觉得读了多少总会有益处而没有一点坏处)——

-

-

佛教乃救世之仁,

佛学是哲学之母,

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近代)孙中山

※ ※

政以治身,教以治心。

(近代)孙中山

※※

知无常,解大理。

(南梁)宝志

※※

所谓“放生”者,就是要重视生态,给众生一个无有恐怖,安全无虞的`环境。佛教以人为本,在“放生”之上,更应提倡“放人”,放人一条生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给人离苦,给人救济,给人因缘。……

(台湾)星云大师

※※

有功夫读书,谓之福,

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清代)涨潮

※※

得便宜处失便宜。

(理解:这里谈的是一个辩证法的问题,“舍得”、“得失”)

(明代)陈继儒

※※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我们重要的不是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更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近代)林语堂

※※

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理解““旧法”,指我国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儒释道,或道德,它们可以被损耗,但绝不会灭亡)

(近代)严复

※※

随富随贫且随喜,

不开口笑是痴人。

(唐代)白居易

※※

美好新世界,从每一颗心开始做起。

(台湾)星云大师

※※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唐代)李白

※※

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近代)林语堂

※※

漫将两字逢人劝,

勤俭由来好持家。

(唐代)拾得

※※

岂知住进金银室,

借汝闲看几十年。

(唐代)跋陀罗

※※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涵容,是处人第一法。

(明代)吕坤

※※

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生第一法。

(明代)吕坤

※※

比丘以忍耐为力。

(佛语)

※※

欣赏艺术是从实用的世界走向理想的世界。

(当代)朱光潜

拙字可以寡过,

缓字可以免悔,

退字可以远祸,

苟字可以养福,

静字可以益寿。

(理解:做事使用貌似笨拙的浑厚和宽容,可以减少过错;做事缓一缓、不急躁可以避免事后的后悔;为人忍让退步一些可远离争斗和祸患;日常懂得凡事能将就一些知足一些可以涵养福分;生活里保持安静的环境与心态可以延年益寿)

(清代)金缨

※※

慎勿追过去,

亦勿寄将来,

过去事已灭,

未来复未至。(《圣妙独处经》)

※※

心多过虑,

事不量力(佛理)

※※

艺术和宗教实有同一的归趋性。

(近代)夏丐尊

※※

事不可做尽,

言不可道??

(近代)弘一法师

※※

无病最上利,

知足最上财(佛家认为)

※※

久废不可速成,

积弊不可顿除,

悠游不可久恋,

人情不能恰好,

祸患不能苟免。

(理解:荒废很久的事物不能一下子就恢复,要假以时间才好;弊病积累了很久不可以一下子除去,应该循序渐进;旅行和游历及快意的场所不可以久留不归,因事美不会长久;与人相处的人情不能十全十美,有些遗憾缺陷才是常态;碰到祸患之事或棘手的事情不要苟且偷安,要勇于正面直对去解决)

(宋代)净善

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

凡有志于根本学问者,当有孤往精神。

(当代)熊十力

※※

忍耐二字,当奇宝。

(清代)石天基

※※

潇洒因知足,

宽平为听缘。(清代)石天基

※※

见人善,既思齐;

见人恶,既思?#ㄇ宕?├钬剐?

※※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既速已。(清代)李毓秀

※※

愚在心中,非学不能破也。

(理解: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愚昧和无知部分,只有向学问的登攀才能把它破解)

(明代)紫柏真可

※※

施德不求望报。

见利不求争分。

(理解:做了利益于他人的好事,不要求取回报;看见别人得了钱财和利益,也不要去纷争)

(台湾)星云大师

被抑不求分明。

(理解:被人压抑委屈或误解不要马上争辩和理论——时间自然会慢慢解决一切误会)

(台湾)星云大师

※※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唐代)慧能

※※

言无名利,

行绝虚??

(理解:说话要远离名声和利益,行为要远离虚伪和轻浮)

(唐代)玄奘

※※

与人不求顺适。

(理解:不要求取过于顺耳的话和事——会使你听不到相反的正确意见)

(台湾)星云大师

※※

谋事不求速成。

交情不求益吾。

(理解:做事情不要想着快速成功;交友不要想着利益于自己——而要利于道义)

(台湾)星云大师

※※

从艰难困苦里完成目标,反而不遭妒忌。

(台湾)星云大师

※※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宋代)茶陵郁

※※

世事茫茫难自料。

(唐代)韦应物

※※

求人不如求己(佛语)

※※

贫以无求为德,

贱以忘势为德。(清代)金缨

-

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

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仁义之强。

(近代)严复

※※

诸恶莫做,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理解:所有的坏事恶事都不要去做,所有的善事好事都要去推行,让自己的心灵干净,这就是佛学)

(晋代)伽提婆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理解:一个人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安静下来,去除躁气;一个人要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行,就要培养勤俭、廉洁等习惯)

(三国)诸葛亮

※※

人身极难得,

信心亦难生,

财宝难可足,

福田复难遇。

(理解:人的生命是最难得到的;人的信心和信仰是最难求取的;人对财富的欲望是欲壑难填最难满足的;人的幸福的环境、心境的两和谐是最难遇到的)

(《大庄严经论》)

※※

事从容则有余味,

人从容则有余年。

(理解:做什么事情从从容容才会做得有韵味,做人从从容容才能健康长寿。)

(清代)叶玉屏

交游减免纷扰,

言语减免衍尤,

思虑减养精神,

聪明减成混沌。

(理解:减少不必要和多余的交际,会减少纷争干扰;减少不必要多余的话会减少埋怨;减少不必要多余的多虑和思考,会涵养精神体力;减少不必要和多余的聪明机巧,会培养自己大自然一样广博混沌的智慧)

(清代)叶玉屏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理解:人人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是有用的,却不知道看似“无用”的东西也会经常有大用)

(春秋战国)庄子

※※

交有德之友,

绝无义之友,

取本分之财,

戒无名之酒(唐代)李世民

漆因有用遭人割,膏为能明彻夜熬。

(理解:谈无用之用,与有用之废的道理。漆树因为有用而被刀子割开,膏脂因为有用而被日夜蒸煮)

(宋代)慈受怀深

※※

心如猿猴难控制,你能把心管好吗?

心如冤家身受苦,你能远离对待吗?(台湾)星云大师

※※

人生惟有读书好。

(宋代)翁森

※※

见了便做,做了就放下(缙云寺楹联)

※※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独善。

(理解:佛学里面的崇拜信仰,是来源于对佛学经纶的明智透彻的理解后产生的,而不是盲目的膜拜与迷信;佛学里面的信仰,是倡导人兼善天下,而不仅仅是独善其身)

(近代)梁启超

※※

冠冕,是暂时的荣耀,是永久的束缚。

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

(当代)冰心

※※

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治。

(理解: 一个治理世界所有事物的深刻道理——要从防微杜渐开始,不要等到祸乱已成再动手,那时就晚了)

( 明代)方孝孺

※※

修行的秘诀,

就是要能转化一切不好的境界为善美的境界。

(台湾)星云大师

※※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

今生作者是。

(理解:一个人想知道自己前世做了什么,看看你今生的命运就知道了;一个人想知道自己来世命运怎样,看看你今生怎样做就知道了。——佛学原理里命运“因果”关系说的阐述)

(宋代)于日休

※※

我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

不愿在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当代)郭沫若

※※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是勤奋。

(当代)郭沫若

※※

不礼爹娘礼鬼神,敬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

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

人世难逢开口笑,苦什么?

聪明反被聪明误,巧什么?(明代)陈继儒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缕半丝,恆念物力维艰。(明代)朱柏庐

※※

居家戒争讼,

讼则终凶。

(注 居家过日子不要轻易与人争执打官司,这样不吉利)

(明代)朱柏庐

※※

善欲人见,

不是真善。

(理解:做一点善事就希望人家都知道,还算不上真正的大善)

(明代)朱柏庐

※※

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理解:自己与人因为某事相互争执,你怎样就知道不是自己的不对呢?要等心情安静下来的时候好好想想)

(明代)朱柏庐

※※

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理解: 努力学习则接近于知识,努力践行则近乎于仁义,知道耻辱则近乎于有道德勇气)

(春秋《中庸》)

※※

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理解:不要因贪婪于自己胃肠的欲望而恣意杀生)

(明代)朱柏庐

将欢喜、信心、希望、方便传给需要的人。

(台湾)星云大师

※※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西东

(宋代)苏轼

※※

集财富于一身,受人嫉妒;

集知识于一身,受人尊敬。

(当代)高希均

※※

最好的人生生涯,是把自己规划成“自觉的人生,自度的人生,利他的人生”

(台湾)星云大师

※※

要改造自己的命运时,不如先增加自己的定力和慧观。

(台湾)星云大师

※※

朕本大地山河主,

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闲。

(清代)顺治皇帝

※※

真正会听的人,要听无声之声;

真正会看的人,要听无相之相。

(理解:会听人说话的人,要注意沉默的那部分;会观察事物的人,要注意没有表露的那部分)

(台湾)星云大师所引用

※※

但自无心于万物,

何妨万物之环绕。

(理解:如果你自己的心并不贪求于外界的物质,又怕什么有很多外界的物质包围在你的周围呢?)

(唐代)庞蕴

※※

粗衣淡饭足家常,养得浮生一世拙。

(理解:此处的“拙,”不是笨拙,当指并非投机和机巧,而是大的朴素的智慧、明智等)

(宋代)邵雍

※※

一个人是否足具道德、学问、修养,就看他能领受多少委屈与耐力。一点冤枉、委屈都受不了,将来如何委曲求全与人相处?

受到侮辱、委屈、毁骂、批评,而能沉得住气,不伸张、不辩论,时间自然会为我们洗清一切。

(台湾)星云大师

※※

无边的罪过,在于一个瞋字;(瞋:音沉,怒的意思)

无量的功德,在于一个忍字。

(理解:多少的罪过,都是由于一时的怒气不能自控;而多少的功德之事,都是由于能够做到暂时的忍耐——不急躁,缓一缓,让事物冷却下来)

(台湾)星云大师

-

-

-

(注 :句后的理解注释文字为本文作者标注)

2016,10,6

(完)

【跟星云大师学点佛法】相关文章:

1.星云大师语录

2.精选星云大师名言大全

3.星云大师的经典名言

4.星云大师的经典人生励志格言

5.星云大师送给弟子的八句话

6.跟大师学做脸谱作文

7.佛法修心语录

8.佛法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