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章赏析
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安葬于伦敦北的海格特公墓。
当时参加葬仪的有:恩格斯,马克思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的两个老同志列斯纳和罗赫纳,从法国来的拉法格和龙格,从德国来的李卜内西,还有两位著名科学家——化学家肖莱马和生物学家雷伊。朗凯斯特等。
马克思的朋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了花圈后,恩格斯就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
悼词作为讲演辞的一种,又具有讲演辞的某些特点。
由于讲演是面向听众的,首先必须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
其次,感情要深挚,语言要通俗形象。
最后,因为是讲化人家听的,所以也像一般讲演辞那样,其主体部分的结构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于听众抓住要领;然后便围绕着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来谈,并且无论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结局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主题,能对全篇讲话获得清晰的感受。
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不忍直接说出,而用“隐讳”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把自己的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出来。
“还不到两分钟”,表现了恩格斯的深感遗憾的惋惜心情。“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说明马克思临死之前,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地工作着。这里的“两分钟”“安静地”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写实的时间概念和一般的对人物姿态的形象描写,而是一种痛苦惋惜心情的表露,是对马克思忘我精神的揭示和赞颂。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七段)为全文主体,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二段),作者论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从另一方面看,也即概括揭示了马克思生前的伟大贡献,因此当视为全文总纲。
第二层次(第三、四、五段),论述了马克思 “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
首先(第三段),作者扼要介绍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
其次(第四段),作者概述了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发现及其意义。
最后(第五段),说明马克思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深入广泛的研究和独到的发现。
第三层次(第六、七段),论述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绝贡献。
这一部分,从两种发现谈到各种发现,从理论研究谈到革命实践,从马克思是一位“科学家”(也即思想家、理论家)谈到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紧承总纲部分中的两个“对于”而分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使听众(读者)对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本质特点以及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三部分(八、九段),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这篇讲话在表现方法上还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2、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这样,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这是作者思路清晰的反映,也体现了悼词的特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章赏析】相关文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05-0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05-1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05-0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04-2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后记04-1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后记04-15
【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05-0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学法指导04-2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随堂练习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