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冬天的随笔:故乡的炊烟
深秋之际,开车行驶在宽阔的高速路上,回家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思乡的别绪是那样的悠远,总想高歌一曲,来言喜悦之情。这是我阔别故乡十年之后再一次踏上回家的路,往昔裸露着漫漫黄土的沟沟峁峁被大片的人工林和茂密的青草覆盖,满眼都是苍翠浸染的绿色。火红的黎麦、金黄的谷子展示着丰收景象,一排排新房、一片片蔬菜大棚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整齐地排列,孕育着郁郁葱葱的生命和希望。
下了高速,进入汾河岸边静乐县城,眼前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街道宽敞、车水马龙,静乐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陈旧的黄土小城镇形象,宛若一颗散落在黄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走在大街上,再也看不到穿着土里土气、嘴里叼着烟锅子赶骡子的男人们,取而代之的是身着西装革履,拿着着手机走南闯北的新一代静乐青年。再也看不到穿着臃肿棉裤、大襟花袄吸着鼻涕的闺女婆姨,取而代之的是身着长裙、花枝招展、伶牙俐齿的静乐姑娘和媳妇,她们春风满面,喜气洋洋,脸上写满了幸福和满足。
我急着回家,直奔我魂牵梦萦的那个小山村,坑坑洼洼的砂石路早已被柏油路取代,在这条回家之路上,我是经历过艰辛的,从我们村去乡中学要翻过一座大山,辛苦可想而知,后来绕开大山修通了一条去乡上的砂石路,路虽然远了点,但对于村民外出外出方便多了,乡亲们的生活才逐渐好起来,去了乡上踏上了回家的最后一段路,走在平坦的柏油路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当年我用脚步、用自行车轮丈量过的乡间小路,不一会儿就到了村边,天将黄昏,奇怪的是我没有看到炊烟。母亲告诉我,现在全村已使用上了液化气,烧柴禾的日子早已结束了,我不由得一阵惊愕。但我的思绪里一缕一缕炊烟飘散在柔和的风里,弥漫在广袤的田野上。渐渐形成一片如黛的雾色,润饰了迷朦了整个村庄。这幅画面一直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年来都不曾忘怀。
晋西北的'冬天来的早且异常寒冷,下午放学后,凛冽的西北风就咆哮起来,单薄的棉衣转眼就被打透了。秋叶扑簌簌地落下,枯枝也逐渐堆积起来,枯干的松枝是很好的燃料。哪一天发现这些东西多起来,我们便会无约而来,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去拾柴禾,一路欢声笑语,一路惬意无忧。柴担挑在肩上,走起路来特快。不是说自己想快,是担子逼着自己得快点走,否则一直压着会腰酸肩疼的,下山必须小心谨慎,一不小心就会碰到崖壁。腿上的青筋鼓得老粗,血管里的鲜血好像要迸射出来似得。卸了担子休息,浑身轻松的不得了,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就这样走走息息,慢慢的向村庄逼近。有时也背背篓,人是那什么小,背篓却那什么大,天光云影里不管从那个角度看去,这幅少儿劳作图都有些意蕴沉沉,事搁多年,我仍然梦见那支跋涉在故乡小路上的儿童拾柴队伍。拾来的柴禾堆放在事先做好的柴栏里,那可是整整一个冬天的燃料,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互相攀比谁家的柴和多,谁家的柴和好。有了柴禾,一家人才能高枕无忧,安然过冬。家家柴垛依旧,户户炊烟袅袅,打的柴会堆满整个院子,这样一个冬天做饭和取暖就有了保障,庄户人心里舒坦的很。柴和是用来取暖和烧饭的,母亲把柴和塞进土筑的灶台,灶台犹如一架不朽的古琴,勤俭持家的母亲以炽热和温情,把仅仅有限的几种食物,做出花样翻新的不同饭菜,把一日三餐弹拔的有滋有味。炊烟暖过我和我的伙伴们的童年,我们也曾为这炊烟把自己装点成旷野里一片片风景。袅袅上升犹如弦外之音,激励着我们这群农家之弟,起早贪黑,直奔前程。
我伫立村边,看那一轮红日消失在桔红色的霞光里。从内心里庆幸:为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为这一代孩子的好光景,为他们有一个能与霞光媲美的童年而深感自豪。
【西北冬天的随笔:故乡的炊烟】相关文章:
3.祖国炊烟随笔
7.远方的故乡随笔
8.故乡的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