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老屋的散文随笔
掐指算来,我来城里居住已十多年了,但乡下那几间老屋,却时常在我梦中萦绕。今年春节前夕,我专程回了乡下一趟,一是为接父亲来城里过节,二是很想回乡下看看那仅剩的两间老屋。
老屋原来共五间,坐落在五指山脚下,是地地道道的土坯房。房基由千斤巨石打磨成石条泥砌,房身用灰色白山土夯筑,屋顶父亲用自己亲手烧制的青瓦叠盖。其中两间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三间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兄弟仨均在那土坯房里出生,那几间土坯房装满了我的童年。前几年因弟弟要建新宅,父亲才含泪同意拆除了三间,做了新宅地基。剩下的两间,便成了我七十高龄的父亲的安身之所。
值得说明的是,母亲因给哥哥带孩子早久居城里,弟弟也因工作关系将老家住宅变卖。唯有父亲舍不得离开老屋,仍躬耕于乡下,守护着他那视为生命的老屋和一亩三分地。他说:“这几间土坯房,只有等我死了,我才舍得抛弃。”
我回到乡下的那天是腊月二十五。就在第二天的早上,父亲天刚蒙蒙亮就起了床,当我起床的时候,就远远地看见他左手端着他那杆足有两尺长的烟枪的一头,右手扶一架不知从哪位邻居家借来的长木梯扛在肩上,很是吃力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准备在我接他来城里过春节之前上一次屋顶,仔细查看一下屋顶青瓦是否有破损的现象,以防出门久了会雪雨渗漏,伤了老屋的墙或者家什。
我不忍心让年迈的父亲上屋检修,便接过木梯爬上了屋顶。父亲也许是对我查漏的技术不放心,随后也爬上了木梯,站在屋檐上摸摸这片又瞧瞧那片,并唠叨着:“小心脚下,千万莫踩坏了青瓦。”他那爱护瓦砾的样子,好像是在袒护不知世事的孩子,生怕瓦砾受到了欺负似的。他告诉我说,当年盖这几间土坯房的时候,土地还没有下放到户,没钱买瓦,他便先割茅草盖着,后来白天在队上“挣工分”,晚上回自家禾场边搭窑烧瓦,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烧制够。
听到这里,我的眼睛陡然变得湿润。似乎这才真正看清了父亲的心思。一直以来,我们兄弟仨总认为父亲不愿意来到城里久居是因为他听不惯城里的汽笛轰鸣,住不惯光亮的地板,不习惯花钱买来吃喝拉撒睡,不能理解儿女们的一片孝心。原来,父亲是舍不得离开倾注了他太多心血的老屋啊!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1983年的除夕,吃罢团年饭,父亲便将我们兄弟三人叫到一块儿,开起了年度家庭小会。当时哥哥10岁,我9岁,弟弟才刚满6岁。会议的主题是:问我们兄弟仨将来成人之后,有谁愿意到别家做倒插门女婿。不知世事的我一口同声地说:“坚决不做倒插门女婿。”其实,我们只是听奶奶说过,“做了上门女婿,会受娘儿母子的气”。父亲笑了,说:“我谭家的儿子就是有骨气,打小就知道做不得上门女婿!”打那以后,父亲便再次当起了制瓦匠,并在我家门前重新搭建起两丈见方的烧制青瓦的窑。计划再造三间新房,以备我们兄弟仨长大娶亲完配之用。
说起烧瓦,那可真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儿。人们常说的“窑百日”,指的就是光搭建一口烧瓦的窑,便需近百个工,还不包括制瓦所费的时日。怪不得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咱们村能住上大三间瓦屋的农户还真能屈指可数呢!父亲为立誓挖建那口够盖三间大瓦屋的“当家窑”,打那年春天起,估计一个人前前后后挖了好几个月。我还清楚地记得,窑子竣工的那天,天气格外的晴,父亲更是兴奋不已,还专门跑到离家十里开外的乡供销社,买来一瓶“二哥头”,再去屋后那片包谷林里,扳来好几个个大壳黄的'玉米棒子塞进红红的灶膛,待烤熟了下起酒来,以示庆贺。
窑搭好了,接下来就是制瓦坯。上了岁数的人都知道,那小小瓦坯的制作工艺还真够复杂,制瓦坯用的泥巴也够挑剔。不仅要求土质有粘性,挖锄挖土的时候还要求每片不得长过半指。否则,会造成踩泥不匀而出现烧制出来的瓦有损印。
瓦坯制好后,砍窑柴烧窑更是苦不堪言。父亲砍了一个冬的柴,当然也有我和哥哥的功劳,八天九夜便烧得一干二净。这才杀鸡、祭窑、封口,等待上苍的“赐青”。如果稍有马虎或者技术欠火候,等来的将会是一窑“红瓦”,假设“红瓦”一出现,那么半年的艰苦劳动就白白浪费啦!
想起这些往事,我作为父亲的熏陶品——他的儿子,也心如刀绞。父亲一生清苦,虽现在有条件让他随儿女们进城坐享天伦,但他怀念老屋,不愿意离开他曾经奋斗过的、付出了一生心血和汗水的老屋,我们做儿女的又怎么忍心不随他老人家的愿,而要强行要求父亲随我们进城呢?
或许是因为我也步入了中年,开始怀旧的缘故吧,原本计划和往常一样,春节回乡下老屋只宿一夜便回城里的,但我这次却住了三天。我找来了儿时的伙伴儿,和他们追忆往事;我找来了上小学时候用过的蘸水笔,还有一个熊猫牌日记本,那是我读三年级时得到全年级第一名的奖品啊;我还在我小时候种下的那片银杏树下照了好一些富有诗意的照片……
老屋虽老,也的确过时了,它那矮小的身躯和漏痕已经预示着它的生命快走到了头。但在我心里,它还是那么高大、伟岸,那么有磁性,像母亲。她呵护我走过了快乐的儿时,更让我学会了勤劳和坚持,她将永远驻足在我心底。
可惜,每每和儿子谈起乡下老屋,或者我年轻时候在乡下走过的那段路,儿子总是不屑一顾。其实儿子也是在那老屋里出生,只是长在城里。好几次暑假,我都带儿子回到乡下久居,目的是想让他不忘根本,忆苦思甜,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可惜,收效甚微。根本看不出他对老屋有一丝一毫的怀念,甚至还时不时流露出对老屋的反感,有不想再回老屋居住的念头。现在城里生活的小孩子,打出生就不愁吃穿,花钱买玩,奢望他们习惯乡下的生活方式的确很难。反感父辈怀旧的思想,也无可指责。也许这就是社会在不断进步的体现吧!
不过,我和老婆商量好了,待到我们也老了的时候,我也会和现在的父亲一样,带着老伴儿回到生我养我的乡下,将老屋进行简单的修善。再在门前种几株桃树,也或者加上几株梨,还有一些花草什么的;屋后栽一片菜地,喂几只鸡,养一只小猫或者狗。两个老人,相互搀扶着,一起逛田园美景,食粗茶淡饭,喝陈年老酒,忆艰苦岁月。那样的晚年生活该有多美啊?
难忘老屋,我梦的方向!
【难忘老屋的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2.师恩难忘散文随笔
3.老屋散文
4.老屋作文
6.老屋的优美诗歌
7.老屋的照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