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古代诗歌与人文素质综述论文
古代诗歌在培养科学知识素养方面亦有其独特的价值。古典诗歌除了有抒情和叙事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博物学、地理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其他学科的认识价值。即以《诗经》为例,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确实,对《诗经》进行解读,不仅可以了解先民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文化观念,亦可以获得博物学的相关知识。《诗经》共涉及了鸟类41种,兽类5种,虫类9种,鱼类15种。就像刘宝楠在《论语正义》里所说:“鸟兽草木,所以贵多识者,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必当识别,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这些动物在《诗经》中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祭祀的用物、战争的工具、物候的标志,被先民以艺术的形式记载了下来,在先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三千余首诗作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医药学内容,广泛涉及养生、医理、治病等方面,为我们了解中唐时代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份直观而又生动的材料。
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运用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古代诗歌数量庞大,诗人众多,风格纷繁多样,形式非常复杂。仅以唐诗为例,从数量上看,《全唐诗》收录诗歌48900余首,《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多首。从创作主体来看,《全唐诗》收录唐代诗人两千二百余人,《全唐诗补编》收作者一千多人,据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统计,唐代诗人有别集者共691人。从风格角度而言,即以盛唐诗坛而言,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言曰:“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从诗歌形式上来看,唐诗主要有古体诗、近体诗两种形式,古体诗中又分五古、七古。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杂言。近体诗中又分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另有六律、六绝、五排、七排。以上所分析的古代诗歌发展样貌,仅仅是唐一代的创作情况,遑论从先秦两汉魏晋以至宋元明清的诗歌。这些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诗歌群想要在大学课堂上讲授一遍,并且使学生对这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审美风格,艺术内蕴、情感指向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精力有限的前提下,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动力去探寻古典诗歌这座神秘而又美丽的花园。笔者曾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及培养策略》一文中提出,培养古代文学学习者自主性的学习技能,应该让学习者利用有效资源来开阔视野,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一定的行之有效的自主性学习方法。[3]运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教学方法。古代诗歌鉴赏作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自主性学习技能的实践中既应该遵循这些通行的原则,也因其内容的特殊性而具有独特的实施策略。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所谓“入乎其内”指的就是了解古典诗歌在文体学上的独特性,分析其作为诗歌的本体性特点,具体而言即要充分把握古典诗歌的情感、韵律、词采、语序、修辞和意境。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投射,没有情感的诗歌只不过是干巴巴词汇的拼凑,称不上是什么好诗,而大学生正是在对诗歌情感的感悟和激荡中才能生发出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厌弃,诗歌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了涤荡心灵的效果。
诗歌和散文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诗歌有其独特的声律特点,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反复吟咏来体悟作者之意,畅达自我之情思,抒发自我之志气。诗歌所描述的事理可以从文词的意义上去领会,而诗歌其中所蕴含的情趣则需要读者从文词的声音上来体验。所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对诗歌的吟咏感悟是不能或缺的,而这也正是古典诗歌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的一点。所谓“出乎其外”主要是指了解和诗歌密切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论观念——知人论世。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即读古人的诗和书,就要了解古人,要了解他的时代,这是读古人书的一个重要方法。如对妻子的怀念眷恋,古代诗歌中除了以悼亡为题材的作品外并不多见,但杜甫不仅有多首诗作表现这一主题,而且其中不乏名作。如杜甫曾经写过一首月下怀内的作品《月夜》。要想深切体认《月夜》内容上的特殊性和情韵,我们就需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月夜》一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甫。从论世的角度而言,《月夜》一诗创作的时间是公元756年。在755年1月,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就在755年11月,杜甫经历了十年长安的困顿生活之后,登上了回其家眷所在地奉先县的路,这就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记述的内容。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杜甫担心家眷的安全,所以又把家眷从奉先县迁居到鄜州,756年4月,杜甫听说唐肃宗即为于灵武县,于是,杜甫又从鄜州赶往皇帝行在所在之处,结果,在赶往灵武县的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获,并拘系于长安,幸因官小位卑,相对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这首《月夜》就是杜甫被拘系于长安期间写下的望月怀内之作。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称为“诗圣”,其实,除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称号之外,杜甫又被称为“情圣”。杜甫有一首《缚鸡行》:“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人厌鸡食虫蚁,未知鸡卖还遭烹。
对物犹且如此,对人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杜甫对国家、对百姓、对亲朋、对人对物都怀有真挚的情感。了解了战乱的背景和杜甫情圣的称号,我们对《月夜》独树一帜的举起“月下怀内”的主题也就不那么惊诧了。而这样的讲授思路对学生体悟诗歌的情感,诗人的情思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进一步生发,则会对自我所生活的和平时代、对自己身边的亲人生发出感恩的情绪,而这正是古典诗歌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这一预期目标中的落脚点。
【古代诗歌与人文素质综述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论文12-09
教学论文:浅谈古代诗歌中的意境12-09
古代诗歌01-29
经典古代诗歌11-26
古代诗歌12-09
古代诗歌精选12-09
古代诗歌11-12
古代诗歌鉴赏03-01
古代的风诗歌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