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答案

时间:2018-04-25 09:45:19 大学语文答案 我要投稿

大学语文课后答案

  大家对于大学的语文是否有印象的呢,一般都是师范类和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大学语文课后答案,一起来看看。

  一、《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兴衰的过程。

  理论论据,《尚书》名言“满招损,谦得益”。

  四、《论毅力》

  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

  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成与败,逆与顺,强与弱,彼与我,“攻亏一篑”和“虽覆一溃”,处处阐述了有毅力,与无毅力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3.指出文中运用层递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作用

  层递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递进而形式相近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本文有两处用层递手法。一是第二段对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突出要想成功,应有“至强之人”的毅力,二是第三自然段操舟的对比,这几种情况的对比用层递式以此反衬出坚持到底者毅力的重要性。

  五、《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你如何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不是做官发财的台阶,因此,学生在校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2.本文的说理有何特点?

  一、总分结构,重点突出,以“三事”(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为核心,分别独立阐述,清晰明了。二是采用对比论证,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三是情理并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六《容忍与自由》

  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

  从哲学角度看,世界上一切道理都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真理,从认识角度看,凡认为自己是“绝对之是”时,主观都超越了客观,不能全面、深刻、发展地认识客观世界,都要犯错误。

  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

  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

  1、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

  2、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

  3、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都具有十分鲜明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使读者能从事例本身悟出至理深意。

  4.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文章从自身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七《咬文嚼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指出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例如《史记》李广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例如韩愈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

  (2)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强调语言应该贵在创新。

  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①归纳法。最后一段“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时采用了归纳法。②例证法。王若虚改《史记》的例子,是例证法;论证“误用联想易生流弊”时举了古人的“套语”“滥调”,也是例证法。③“类比法。在论证”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联想的意义??有如累外圆晕,晕外霞光??“是类比论证。

  八、《吃饭》

  1.“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请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人的生活中,物质生活的需要是第一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第二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以物质生活的需要为基础,但精神生活的需要是高级的生活需要,有时反倒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是相成相济的。

  2.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句,并联系钱钟书谈比喻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俞有烘托,分得俞开,则合得俞出意外,比喻就俞新奇,效果俞高”分析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及其审美效果。

  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在于新奇,即本体与喻体不同处很大,距离很远,常人想象不到,给人的印象越深。“吃饭”本来是生活小事,作者却把它和金钱婚姻观、以公权谋私利的政客本性、轻视劳动人民和普通工作的'劳动观联系在一起,把吃饭与吃菜的结合同音乐、烹调、合而不同的社会理念联系在一起,联想奇特,收到了新奇、独特、印象极其深刻的效果。

  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如1、“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2、“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

  3、“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

  3.本文体现了怎样的散文风格?它与作者的个性特征有何联系?

  钱钟书散文的独特风格是机智隽永,幽默诙谐,这是由于他知识非常广博,信手拈来,想象无比丰富,任思想驰骋。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显示出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

  九《我的世界观》

  1.作者认为,人生的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

  人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因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自然懂得这个道理。再者,爱因斯坦有伟大的人品,他深知自己是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才取得成就的。

  2.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

  (1)作者探索“奥秘”、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有相通的底蕴。

  (2)他对科学艺术有独特的感情,把研究科学艺术的奥秘作为他“生存的目的和意义”

  (3)他把研究科学艺术的奥秘作为对别人劳动的报答,这正是他的人生观的具体体现

  3.谈谈这篇演讲辞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

  作者恢宏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表现为他热爱真理,追求正义,深切关怀社会进步。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是这篇演讲辞的主要特色。这个特色正是他的伟大人格在文风上的鲜明体现。因此,作者的文风与人格是相一致的。

  十《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1.概况本文所提出的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和避免愚蠢见识的途径

  文章认为,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形成人类这种“通病”的主要原因。

  避免愚蠢的途径有三条:(1)坚持科学认知态度,要尽量亲自观察,自己的见识要有充分的证据。(2)要谦虚谨慎,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3)认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

  2.本文是如何通过例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的?

  本文用例证方法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层次:(1)在讲用亲自观察避免愚蠢见识的观点时,从反面举亚里斯多德认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为例,正面举了自己不敢妄下断语的例子。

  (2)在讲要使自己的见解有充分的证据的观点时,举了“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时“你”的态度为例。

  (3)在讲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道理时,举了自己曾在多个国家住过很长时间的例子

  (4)在讲要发挥“心理想象力”与“假想的论敌”辩论来检验自己的见识的方法时,举了圣雄甘地反对现代技术的例子。

  (5)在讲人们要提防狂妄自大的意见的观点时,举了性别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三个例子。这些例子都真实可信,有典型性代表性,有力地支持了论点。

  3.本文的行文风格有什么特点?

  本文逻辑层次清晰,行文要言不烦,论述周密严谨。

  十一《冯谖客孟尝君》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

  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这是先抑。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之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

  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

  3.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的“三窟”的看法

  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

【大学语文课后答案】相关文章:

1.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2.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三篇

3.大学语文(郑瑞侠 司马晓雯)课后答案下载

4.大学语文作业答案

5.《社戏》课后答案

6.口技课后答案

7.心声课后答案

8.《大学语文》试题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