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的故事

时间:2023-09-02 11:13:30 故事大全 我要投稿

勤俭节约的故事

勤俭节约的故事1

  公元1080年,他被贬官来到黄州时,生活窘迫。为了渡过困境,他订出了一套特殊的计划开支办法: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然后又将每份分为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他把每月分好的每小份钱挂在屋梁上,每日清晨挑下一包来用,准余不准超。剩余的钱,他另用竹筒保存,以备意外开支之需。

勤俭节约的.故事

  后来,他又在朝廷中做了高官,但仍注重节俭,从不讲究奢华。他自订每餐只能一饭一菜,有客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许铺排,否则就拒绝用餐。一次,苏东坡的一个老友与他重逢,请他吃饭,他嘱咐朋友千万不可大操大办。可是,当苏东坡应约去老友家赴宴时,见酒席准备得相当奢华,他婉言拒绝入席,告辞而走。苏东坡走后,他的朋友感慨地说:“当年东坡遭难时,生活很节俭。没想到他如今身居高位后,还这样节俭。”

勤俭节约的故事2

  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德。正如萨迪所说:“谁在平日里节衣缩食,在穷,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所以我时时刻刻都把勤俭节约这四个不引人注目的字牢记在心中。

  有一次,我们全家人吃完晚饭都出去玩了。等到过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们回来的时候,我猛然听见厨房里有水流的声音。我冲进厨房一看,天哪!我们走时水龙头没有关紧,现在还在滴水。我立刻关紧水龙头,生气地从厨房走出来,问:“是谁刚才最后一个用水?我们出去了那么长时间,水一直开着,都浪费了好多水了!不是说要勤俭节约么?”妈妈连忙说:“哦,是我刚才洗碗后太着急了,随手一关,没想到竟然没有关紧。”“好吧好吧,没关系了,不过你下次注意点就好了,千万不能再这样了。”我认真地对妈妈说。“知道了,”妈妈说,“你可真是一个节约的小老师啊!”

  还有一次,我的小外甥女来我家玩,正巧妈妈做好饭了。我一会儿就吃完了,就坐在旁边等她吃完。她看我吃完就着急了,随便扒了几口就起身想要进房间玩,我连忙开口:“二妞,你快点把饭全吃完,不能浪费的。”可是她摇摇头,就是不吃。这时我想起了一首李绅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于是我和二妞说:“你知道吗?这些米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他们流了这么多汗水,才换来了我们的.粮食。我们可不能随便浪费。”二妞似乎听懂了,埋下头默默地把那些饭全吃完了。

  是啊,我们一定要从点滴做起,慢慢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减少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快快行动起来吧,让我们都成为勤俭节约的小天使。并且感染身边所有的人,这样世界便会因我们而美好!

勤俭节约的故事3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之后,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必须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日出嫁,怎样一点筹办的样貌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日出嫁,主人昨日晚上才吩咐准备。

  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日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日出嫁,主人昨日晚上才吩咐准备。

  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日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勤俭节约的故事4

  徐特立的`《粉笔诗》

  徐特立,字师陶,湖南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有《徐特立教育文集》传世。他注重品德修养,平生俭朴。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写过一首《粉笔诗》抄在黑板上,公布在校园里:

  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

  他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又称稻田师范)的几年里,差不多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有些学生不理解,反而觉得他太“小气”。因此徐特立特写诗教育学生。

勤俭节约的故事5

  汉文帝廉洁爱民的精神,励精图治的实践,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穿草鞋上殿办公

  史载,汉文帝刘恒‘履不藉以视朝’ 。由于制作草鞋的材料以草和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具备,汉代称之为“不藉” 。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仍穿着草鞋上朝,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绨衣”,‘绨’在当时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就是这样的龙袍,汉文帝也一穿多年,破了,打个补丁再穿。后宫嫔妃也是朴素服饰,衣着不准长的下摆拖地。帐子、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不讲排场

  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汉文帝也想造一个露台,让工匠算算要花多少钱。工匠们说,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够了。汉文帝一惊,忙问,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答﹕十户。汉文帝又摇头又摆手,说﹕现在朝廷的钱很少,还是把这钱省下吧。 《史记》载﹕文帝“即位三十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 。‘宫室’是宫殿建筑,‘苑囿’就是皇家园林以及供皇室打猎游玩的场所,‘狗马’指供皇帝娱乐使用的动物、设施等,‘服御’即为皇帝服务的服饰车辆仪仗等。这些都是皇帝们讲排场、显威严、享乐游玩必不可少的,皇帝们大都十分重视。然而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增添。他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老人,每月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再增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安排自己的丧事在文帝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活动—他的丧事。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来的样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没有大兴土木,没有改变山川原来的摸样。

  像这样一生为民、俭朴勤政,并不断改进政策,为强国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历史上实不多见。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升,都堆到粮仓外边了。后来赤眉军攻进长安,所有皇陵都被挖了,唯独没动汉文帝的陵墓,因为知道里面没啥好东西。

勤俭节约的故事6

  一、吃隔夜菜的妈妈

  妈妈吃了一辈子的剩菜。妈妈生于上世纪40年代末。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一直不太好,买不起冰箱。妈妈觉得如果把剩下的饭菜倒掉太可惜了,便请木工师傅做了一个碗橱。妈妈特别交代,碗橱靠墙的一面要做成木头的,其他三面全用纱窗,这样方便空气流通,隔夜的剩菜不会变坏。

  爸爸身体不太好,不能吃剩菜;我在家最小,也不吃隔夜菜;哥哥不太挑剔,可那时他正长身体,妈妈总会让他多吃好东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吃剩菜的就只有妈妈了。饭桌上,我们的筷子总是掠过盛着隔夜菜的那个碗,去夹新鲜的菜;而刚刚从厨房里忙完的妈妈,就着剩菜吃饭。她总是吃得很安静,没有我们偶尔吃一次隔夜菜时的愁眉苦脸。

  为了让正长身体的我们不缺营养,妈妈靠着她和爸爸微薄的工资勤俭持家。爸爸身体不好,需要常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于是,妈妈总是变着花样做馒头、花卷,包饺子、切面片。每到春节的时候,妈妈把大块的猪肉切成丁,用作料拌匀了做香肠。她把肠衣一端套上一只漏斗,漏斗里盛满肉丁,然后把肉塞到肠衣里。一根肠衣塞满的时候,她用粗线把两头扎紧了,再找来一根针,在香肠上刺上许多小孔挂出去晾晒。当胖胖软软的香肠变成满是“皱纹”的“小老头”时,就可以吃了。妈妈把蒸好的红色香肠切成薄片,在盘子里铺了一圈又一圈。有香肠吃的一顿饭,一家人总是吃得很开心,可妈妈究竟吃了几片香肠,却从没有人注意过。

  爸爸去世那年,我高中毕业,哥哥也正好大学毕业。两个孩子都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候,一向不善交际的妈妈忽然变得异常坚强,很快就把我们兄妹俩妥善安排好了。读书、工作、成家……我和哥哥吃着妈妈做的新鲜可口的饭菜渐渐长大了,妈妈却吃着我们剩下的隔夜菜慢慢变老了。

  自打为人妻、为人母以后,我也常常煮饭给家人吃。现在家里有了冰箱,剩菜也常有。饭桌上,我总是把新烧好的菜推到对面去,把剩菜放在自己面前,看到家人吃得很香的样子,我心里没有一丁点儿苦楚,有的全是欣慰和满足。我想起小时候的饭桌来,那时妈妈吃着隔夜菜,心里大概也是这样的感受吧!

  二、不选贵的,只选对的——说说我的交通工具

  作为一名出生于1985年的青年,我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我觉得,老一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勤俭观固然可贵,但在当代,理性客观的勤俭观应该是环保消费、节能消费和品质消费。

  下面我就说说我的“不选贵的,只选对的”消费观。刚上班时,我想买一辆汽车,以方便出行。可后来发现,家里离单位只有一公里,上班用一辆电动自行车就可以解决,长途外出可以乘坐火车、长途汽车等交通工具。经过再三考虑,我最终买了一辆电动车。预算从十几万降到三千元,在汽车盛行的时代,我的这一行为还被一些朋友“嘲笑”了一番。一开始,我骑着“小毛驴”在路上穿梭,乐呵呵地跟堵在路上偶遇的同事打招呼,同时还沉浸在每天能多睡15分钟的快乐中不亦乐乎。

  可有一天下班时,我的“小毛驴”突然停在路上不动了,昨晚明明充电了啊!看着一辆辆车从我身边驶过,我懊恼地推着电动车寻找修理行。好不容易推到一家修理行,没等我说完,修理师傅头也没抬地说:“要换电瓶了!基本上都是一年换一次。”

  看着店门口十几个被置换下来的电瓶,一股罪恶感油然而生:这么多电瓶该产生多少铅污染?然而,短暂的罪恶感很快就屈服于现实,我赶紧掏了200元钱换了一个电瓶。心里还自我安慰:相比开汽车的尾气污染,这应该是“小巫见大巫”了吧!

  不久,年关快到了,路上的车子骤然多了起来,常常堵得一点缝儿都没有。有时,好不容易找着一个空子,我便赶紧骑过去。有好几次,我刚好赶在上班时间的最后一秒签到打上卡。我猛然醒悟,原来,电动车也有堵车的时候!经过这些“磨难”,我毅然决然地买了一辆自行车,真正迈入了“纯低碳时代”。上班时,我穿着工作服、踩着高跟鞋,骑着一辆小型可折叠自行车,一度拥有很高的回头率。

  如今,天气好的时候,我会骑自行车出行,雨天时干脆走路上班。虽然付出了少睡15分钟的代价,但带来的好处更多:环保就不必多说了,就个人而言,时间上更自由了,同时还能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省去了去健身房的时间和费用,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捡夏和拾秋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每当看到“勤俭节约”四个字,我就禁不住回忆起往事。记忆里最深刻的是两件事:捡夏和拾秋。那时家在农村,大人们忙着赚工分,我们小孩儿除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外,常去野外摘野菜、刨蕨根、挖葛参,当然捡夏和拾秋也在其中。

  立夏过后不久,小麦就开始饱满起来,一个个鼓起肚子,夏风吹过,金黄的麦浪一波又一波。终于等到麦子收割了,我们早早守候在收割地旁,看着大人们挥汗如雨地劳作,有时帮他们递上毛巾擦擦汗,有时递上一瓢水让他们解渴……好不容易等他们收割完,我们就把眼睛瞪大,像老鹰一样追寻自己的猎物:收割或扎捆时折断的麦稞、杂草丛中遗漏的半截麦穗都是不错的收获;有时我们会在灌木或荆棘旁找到几棵没有被收割走的半青不黄的麦子。这时发现者不会独吞,一定会把大伙儿叫到一起参观战利品,最后一起分享。现在我才明白,那或许是大人们有意留下的。小孩子不懂大人们的苦心,只知道捡了麦穗就可以回家让妈妈磨成面粉包饺子吃。

  捡夏很辛苦,顶着炎炎烈日,东山奔西坡跑,一天下来,收获往往也不多。拾秋就不一样了,是到大人收获过的红苕地捡拾和挖掘他们遗漏的红苕。挖红苕是个时令活,劳动量大,时间紧。大人们为了赶时间,活儿就做得不那么精细了。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对如何拾秋颇有心得:找遗漏的薯藤。割薯藤的人和挖红苕的人分工合作,割藤的人只要割完藤就算完成任务了,大的薯藤扯不出又易断,为了不误功夫,大人们一旦扯断便不会再理会。机会就在其中,那些粗大的薯藤往往伸得很长很远,有的伸到田垄之外,沿着垄沿一路攀附下去,扎根安家;有的一路跑到杂草丛中或灌木林中“躲”了起来,慵懒地躺在里边“睡”了起来。对于这样的“懒鬼”,我们毫不客气,一把就把它们扯起来,从头牵到尾,一根根茎须上牵着一个个小红苕头,从大到小排过去,像极了一串风铃,在风中不断晃动着。

  往事如烟,过去的终究过去了。如今的孩子大多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写下这些文字,只希望孩子们能多听听老一辈的勤俭故事,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之维艰”,就足够了。

  四、记账本相伴的日子

  前些日子回老家看望父母,母亲问我以前的一些东西还要不要,顺手递过一个黄色笔记本——读中专时的记账本。记账本勾起了我对过去岁月的回忆。眼前浮现出20年前,一个满怀抱负的青年,在即将熄灯的夜晚,认真回忆当天所有的花销,并详细记录下每一笔消费的时间、地点和金额的情景。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一个出生农家的孩子来到省城太原求学,除支付学费外,还要花费远高于农村很多的生活费。父母每个月最多只能给我提供100元生活费,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生活费,我开始了记账的日子。

  起初,我把一天的伙食费定在三元左右,设想着除了早餐一块酱豆腐和一个馒头外,午餐和晚餐还有余钱吃一份最便宜的炒菜。可是结果却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一般到了二十几号的时候,钱包就已经捉襟见肘了。细心查看记账本,我才找到了原因:我不仅要解决一日三餐,还得考虑生活用品以及休息日外出的交通费用。记账本的作用初步凸显。

  同宿舍另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也遭遇了与我相似的情形。于是,商量之后,我们俩开始合伙吃饭。早餐的酱豆腐两人共吃一块;午餐可以打两份不同的菜,改变以往单一的菜品;晚餐如果肚子不是很饿,两人有一份菜就足够了。每周结束的时候,我俩把总共的花销统计起来,核对原先的计划,看有无出现差错,如果有超支的情况,一定得找出原因。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的花销习惯,让我们的支出慢慢走向正轨,也实现了节约最大化的目的。

  不光如此,我们通过到书店查地图和亲身体验,还设计出了经常要去的图书馆、免费活动广场、折扣较大的生活用品店等地的公交路线图。那时的太原公交是分路段计费,我们经过实践测算出了坐哪路公交最佳、从哪站下车费用是最节省的。这些路线图也被详细地记录在了我的记账本上。

  虽然生活费有限,我们的生活却逐渐变得滋润起来。一传十,十传百,我们的节约经验得到了很多来自普通家庭同学的认可,他们纷纷效仿我们的做法。有时候,同学要是有找不到的地方,就来找我翻翻记账本,看坐哪路公交合适,更重要的'是能否省一点车票钱。

  就这样,记账本成为我中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子一天天流逝,记账本的空白部分也越来越薄。我怕纸张不够用,便找了很多大小差不多的纸,让一位在学校档案室工作的老师帮忙用订书机把纸和记账本订到一起。记账本变成了厚厚的一大本,一直用到中专毕业。

  毕业参加工作后,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虽然不再记账,但仍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每逢同学聚会时,谈到这些回忆,我们都感慨颇多,与记账本相伴的那段日子,何尝不是我们一生最应铭记的岁月?

  五、吝啬妻

  妻子和我都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来自贫困山区的农村。相似的生活经历让我们相知、相恋并最终走到了一起。婚后,我上班,她在家里操劳。后来,我们在县城买了房子,日子过得也算舒适。

  妻子是一个非常勤劳、节俭的人。过去住在农村,她舍不得吃喝、舍不得穿戴,这不能买、那不能花,邻居常喊她“吝啬妻”。住进县城后,她依然如故,“吝啬妻”这个名字很快在邻里间也叫开了。

  妻子一年到头难得去集市或商店几回,即使偶尔去一回,也常弄得我很尴尬。一次,为了把她与我结婚时买的那件旧衣衫换下来,我把她拉到一家成衣店。那家店店面大,品种也多,可挑了半天,她除了在一件紫色衣服前停留了一下外,竟没有看上一件。我很生气,在成衣店门口大声向她吼:“人活在世上不穿不带、不吃不喝有啥意思?这么多衣服,你就挑不出一件满意的?”妻子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不,倒有一件紫色衣服挺好看,就是太贵了,要138元!”我带着情绪嚷道:“那你就等便宜了再买吧!”

  那年,女儿考上大学,学杂费累计8000元,这对我们这个刚进县城的小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开支。女儿报名那天,妻子没有丝毫犹豫,将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万元从银行全部取出来递给了女儿。后来的几年里,妻子也从未借过别人一分钱,全部用自己节俭下的积蓄供女儿一直读完研究生。

  由于妻子过日子省吃俭用,家中除弄点野菜凑合吃外,平时很难吃上瓜果和鲜菜。一次,家里要来客人,她不得不去菜市场。她先在西红柿、黄瓜摊位旁边逗留,后在辣椒、茄子摊位上讨价还价,最后又买了两斤肉。我看着她拎着大袋小袋,红的、绿的、青的,荤的、素的,样样齐全,心想:妻子这回怎么这么大方?下午送走客人后,妻子突然不见了踪影,我寻了一圈,发现她正在卧室里用笔写着什么,悄悄走近,才发现她在记录当日花销流水账。我屏住气仔细看着,只见小本子上记得密密麻麻,连花费五角钱也记在上面。

  妻子对于日常开支有着严格的条理:她先把每年的大概收入计算出来,留足积蓄后,把余下的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再把当月的那份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她每天清晨取出一小份,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当拿到当日的费用后,她要仔细权衡,只许剩余,不准超支,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每日余下的钱除特殊费用之外,她会全部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人称“吝啬妻”的妻子其实并不吝啬,也并非舍不得,只是更善于精打细算、更注重勤俭节约罢了。

勤俭节约的故事7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我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期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可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我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经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理解你的提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勤俭节约的故事8

  一天,毛岸英买菜回来走过一家小书店,他轻手轻脚地走进店堂,看见满屋子摆了好多的书、画。他仿佛走进童话般的神奇世界,翻翻这本书,新鲜;看看那本书,也趣味。之后发现有一本很厚很厚的长方形的书,卖书的人告诉他,这是字典,是位不开口的先生。岸英像着了迷似的,心想,不开口的先生多好,要是我把它请在身边,碰到难字生词,翻一翻,它就告诉你,那多好,对,买一本!

  “老板!这个不开口的先生要卖好多钱一本?”岸英满面笑容,兴冲冲地问。他心想,七八个铜板总能够了吧!书店伙计伸出大拇指和食指:“不多!大洋8角!” “8角?”岸英有些吃惊,脸上充满期望的笑意赶跑了。 “8角,就是240个铜板呀!”岸英吐了吐舌头,不忍释手地把字典放回原处,叹口气离开了书店,他下意识地摸摸口袋,袋里连一个铜板也没有。怎样办呢?从哪里搞钱呢?给“大黄牙”当奴隶,连饭都吃不饱,哪来钱?岸英苦苦思索了老半天,想不出一个办法。

  他买回一篮豆芽菜,“大黄牙”丢给他6个铜板。他跑到隔壁弄堂里的一家馒头店里,把铜板递过去,习惯地说:“呶,来三只开花馒头。”他总是给岸青、岸龙各买一只,6个铜板是三个兄弟的早饭钱。刚刚把三只开花馒头接到手里,他突然醒悟了似的.退回一个,说:“退我两只铜板好啦!”岸英是个有恒心的孩子,凡是想准了的事,他就必须下狠心办到,即使再饿再冷他也能忍受。他和岸青省吃俭用,大约两三个月的早晨没有吃早饭,总算积存了200多个铜板。他最终跳跳蹦蹦地走进书店,从袋子里倒出所有铜板,一边要书店伙计数钱,一边拿起《学生字典》翻看。有了字典,兄弟三人像得了宝贝似的,可高兴啦!从此,岸英一有空就对着报纸查生字,还教岸青、岸龙学文化。

勤俭节约的故事9

  洛克菲勒到饭店住宿,从来只开普通房间。侍者不解,说:“您儿子每次来都要最好的房间,您为何这样?”

  洛克菲勒说:“因为他有一个百万富翁的`爸爸,而我却没有。”

  话是这样说,洛克菲勒在捐资支持教育、卫生等方面却毫不含糊,数以亿计。

  勤俭节约的小故事:比尔·盖茨找车位

  有一次,比尔·盖茨与一位朋友开车去希尔顿饭店。到了饭店前,发现停了很多车,车位很紧张,而旁边的贵宾车位却空着不少。朋友建议把车停在那儿。

  “噢,这要花12美元,可不是个好价钱。”盖茨说。

  “我来付。”朋友坚持道。

  “这可不是个好主意,他们超值收费。”

  在盖茨的坚持下,他们最终还是找了个普通车位。

  盖茨最讨厌物不等值,对应花的钱,他从不小气,看看他这些年为慈善机构捐款的数字就知道了。

勤俭节约的故事10

  自古以来,勤俭节约不仅关系到个人道德品行,更是关系到社会风气和国家发展兴衰的大事。那大家知道有哪些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吗?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他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但是当喜欢美食的时候,不必奢侈。东坡先生很喜欢吃,但他吃得很合理节制。他曾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意思就是:“食欲永无止境,只有懂得节制,你才能惜福延寿。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时,生活环境十分经济窘迫。他绞尽脑汁,仔细计算。每个月的第一天,他会把这个月的生活津贴分成三十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早上,挑一串用。如果有多余的,放在一个大竹筒里招待客人。就是这样省吃俭用,但苏轼还是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恰是由于习惯了简单的生活,苏轼才能从容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拥有旷达心性。

  勤俭节约的小故事还有著名文学家范仲淹,范仲淹从小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当他在应天学院学习时,一位老朋友看到他每天吃的食物太差了,所以他让他的`家人在送餐时多带一份,并准备给范仲淹。范仲淹一再婉拒:“我已经习惯吃粥很多年了,如果我突然吃了你送我的美味,我就再也不吃粥了,这该怎么做?”

  范仲淹从小就明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他的儿子范纯仁成亲时,范仲淹曾经身居高位,经济也相当富裕。但是当他听说他的儿子想用锦缎和丝绸装饰房间时,他叫出他的儿子说:“吾家素清俭,若将帷幔带入自己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可见他的家风。

  当范仲淹认为回顾自己晚年生活时,曾留下这样一句话:“惟能忍穷,故得免祸。”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品味。

  曾国藩是晚清重要的大臣,他曾经也是功高震主,但他的日常生活却非常简单。外国人戈登描述了他与曾国藩的会面:“他的衣服破旧起皱,上面有油渍。”大名鼎鼎的总督活得这么清贫,恐怕清朝找不到第二个了。

  在吃饭上面,曾国藩也不挑剔,而且极其简单。通常,他每餐只有一道菜,从来不多摆菜,虽然是将军,但为人谦逊。因为每顿饭只吃一碗饭一个菜,当时人们称他为“一品宰相”。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勤俭节约的小故事,所以从现在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开始,建立一个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继续传承下去。

勤俭节约的故事11

  就在中央狠刹“吃喝风”,大陆人人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挂在嘴边的当下,“节俭帝”的美誉却颁给了香港影帝周润发。2013年4月2日,周润发花2.2块港币乘坐普通渡轮引发围观。其实这已不是发哥第一次被人发现搭乘公共交通出行,其“抠门”的名声早已妇孺皆知。可节俭并不意味着“守财”,用发哥自己的话来说,铺张浪费没有意义,把钱花在刀刃上,合理配置财富,过有品质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能赚会花。

  母亲家传节俭之风

  1955年5月18日,周润发出生于香港西南的南丫岛,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乡下人。由于做海员的父亲长年离家在外,勉强维持一家人生计的母亲被生活折磨得疲于应付,她给在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三的周润发取名“细狗”,也就是小狗的意思。从很小开始,周润发就跟着哥哥、姐姐去山上放牛、到田间帮妈妈拔草,还替家里卖茶果和糕点,但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全家人经常靠几根咸菜和一块猪油就打发掉一餐。周润发亲眼看见母亲是怎样勤俭持家的:每次从菜场买菜回来,母亲都舍不得丢掉塑料袋,洗净折叠好后留着以后再用;甚至就连绑鱼的水草,她也整齐地码好,堆在床下,像宝贝似的不肯丢掉……这些都对他形成了很深的影响。

  读中学三年级时,积劳成疾的父亲一病不起,家里再也无力供养周润发读书,不得不让他提早进入社会谋生。他曾先后做过电子厂的童工、商行的杂役、酒店服务员、邮差、照相器材店的导购等,可是因为收入微薄,除去交给母亲的家用之外,维持他的基本生活都有困难。这个时候,母亲积累多年的节俭之道很多次都帮他找到了应对的办法。

  为了节省租房费用,周润发工作后曾多次搬家。而每次搬家,母亲都叮嘱他一定不要随意丢弃东西,“破家值万贯”,省下来的,就是赚到的。有一年周润发被邮局炒了鱿鱼,不得不找一个租金更加便宜的房子。打包行李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常用的那床蚊帐破了一个洞,本来打算扔掉算了,可又突然想起母亲的嘱咐,最后还是留下了蚊帐。偏巧他新搬的地方附近有一个池塘,蚊蝇特别多,那床蚊帐经过简单修补后,马上就派上了大用场。躺在床上,周润发庆幸自己又节省下了一笔开支,这让他更加认同母亲的勤俭家风。

  1973年,酷爱表演的周润发报考了香港无线电视台的演员训练班,并获得无线高层的赏识,演艺事业干得风生水起。经济条件改善后,他给母亲购置了新房,还雇佣了专职的保姆和司机,想让劳苦半生的母亲过上衣食无忧的舒心生活。可保姆来到家中的第一天,母亲就给周润发打去了电话:“儿子,咱们把佣人辞掉吧?”周润发不解地问:“怎么?她犯了什么错吗?”母亲连忙解释:“没有,没有。我还没老得走不动,干吗吃饭睡觉都用别人服侍呢?我不习惯,再说也白白浪费钱呀。明天就让人家回去吧。”

  周润发知道母亲一生节俭,也习惯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如果再让保姆在家里待下去,说不定保姆会整天坐着享受,而母亲会反过来伺候保姆呢。周润发后来辞掉了保姆,但为了尽一份孝心,他仍会经常给母亲买一些家贫时连想都不敢想的食物和用品。只是每一次他都不敢把真正的价格告诉母亲,否则老人家一定会半宿睡不着觉的。

  受母亲的影响,周润发在出道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给自己雇请佣人和助理,大事小事都亲自打理,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成名不改抠门本色

  在香港演艺圈,大凡有点名气的明星都十分注重排场:吃穿玩用要够得上档次,抢眼吸睛;台前幕后也前呼后拥着一票保镖,场面壮观,可周润发却绝对不在这个行列中。他说自己对吃穿很少挑剔,并自嘲“非常好养活”。

  1986年,周润发成功拍摄了《英雄本色》,并以“小马哥”的经典形象成为港台和东南亚地区的至尊偶像。他主演的影片部部叫好叫座,财富也越积越多,可其自小养成的节俭作风,却丝毫没有发生改变。

  1987年5月,32岁的周润发与情投意合的新加坡富商之女陈荟莲开始谈婚论嫁。尽管也想给心上人一个风光热闹的婚礼,可他觉得为了一天的光鲜体面便大肆挥霍钱财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值得,他向陈荟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不想把婚礼办得太过铺张,婚礼当天好不好看,和婚后的幸福完全没有关系。”

  周润发原本以为爱人会感到委屈,没想到毕业于英国工商管理学院、既懂理财又通情达理的陈荟莲非但没生气,反而毫无二话地站到了他的一边,这让周润发更加确认自己没有看走眼,找到了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只是后来因为有钱的岳父太爱惜女儿,坚持要送给女儿一个堂皇体面的婚礼,周润发才不得不花掉15万港币筹办婚礼,那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违背勤俭有节的生活原则。

  婚后,周润发凭借精准的选角眼光和出神入化的精湛演技,进一步确立了自己“香港影帝”的地位。1988年,他所创造的票房总价值便高达1亿3000万港币,就连世界知名的《时代周刊》都认为周润发是亚洲最具吸金能力的演艺明星,可他的生活却完全看不出是一个月入百万港币的.富人模样。

  1993年8月的一天夜里,周润发来到九龙城街的一家卤味店购买夜宵。老板见小店来了大明星,马上喜笑颜开地过来招呼。周润发一边热情地回应,一边挑选自己和发嫂都很爱吃的烧鹅。不过结账的时候,他的一句话却让老板吃惊不小:“时间不早了,早卖完,早关店,老板便宜一点吧?吃得好,我还会再来的。”

  原本以为名人光顾会出手大方一些,之前有明星到店里买卤味后不用找零的情况,老板也遇到过,可是跟他讨价还价的大牌,今天还是第一次见识。早听说发哥私下里非常善于精打细算,这一次算是亲眼看到了。因为老板平时就是周润发的粉丝,所以最后不但以最低价把烧鹅卖给周润发,还抹去了零头。此后,周润发成为了这家店铺的熟客,可每次来这里买卤味,他仍旧不忘和老板砍砍价,母亲那句“省下就是赚到”的话,已经深深印刻在了他的血液里。

  1995年完成《和平饭店》的拍摄之后,周润发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往好莱坞,并通过1999年的《安娜与国王》实现了个人演艺事业的华丽转身。而2000年随着《卧虎藏龙》在奥斯卡颁奖礼上的风光无限,他不但在西方影坛实现成功立足,而且片酬也升至了1300万美元。按理说,这时的周润发再怎么吃香喝辣、享受人生也毫不过分,可人们见到的,却仍是那个当年从南丫岛乡下走出来的普通人。

勤俭节约的故事12

  说到这食物我就想起了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我总是改不了。上次我吃杨梅的时候就发现一只虫子在上面,我就把它扔进了垃圾箱。

  在星期天的下午,妈妈和我还有琳琳阿姨一起去乡下摘杨梅,顺便改掉了我的.坏毛病。刚进乡下,我就感到乡下的空气与城里大不相同。终于到了,刚一下车,就感觉山真高。刚开始,我还英勇无比的走在前面,越走越累我就准备找一块石头坐下来,结果发现有蛇,吓得都不敢动了,就连忙退到了后面。终于到山顶了,我开始摘杨梅了。终于摘完了两大篮,我去期盼已久的吃饭时间。

  没想到,摘个杨梅也要这么累。我以后有珍惜食物啊!

勤俭节约的故事13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必须要照这两个宇去做。”之后,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一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头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 “只俭不勤,坐吃山空,必须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先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我,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勤俭节约的故事14

  今天,我又读了一个伟人勤俭节约的故事,这个伟人就是周恩来——周总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周总理每次吃饭都很简朴,每餐一荤一素,剩的饭菜,还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还有,周总理穿衣服也很简朴,别人都穿崭新的高级毛料衣服,裤子的裤脚缝了3次,他的一条浴巾用了20年,有14块补丁,还有,周总理住的也很简朴,房子破了都不修。

  通过周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再看看我们,我们是多么的浪费啊!

  周总理都能做到勤俭节约,为什么我们却不能?有的同学总是随意的'丢弃吃不完的早餐,或是不爱惜自己的文具,更有甚者是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却一点都没有愧疚之意。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也不是用之不竭的呀!如果大家都能勤俭节约,不浪费,我们大家有可能会迎来一个新的未来,更好的未来。节约是一种美德,我们一定要努力去做。

  唉,我们和周总理真是相差太多太多了,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值得大家学习,值得所有人学习。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让我深深的敬佩······

勤俭节约的故事15

  在拉丁美洲,有这么一位总统,“寒碜”得不行,以至于每次和他一齐开会亮相,总让其他国家的总统们坐立不安——因为他从来不带随从,不打领带,穿着十分随意,全身上下居然找不出来一件名牌精品。

  他叫何塞·穆希卡,是乌拉圭现任总统,被西班牙媒体称为“全球最穷总统”。

  现年76岁的穆希卡,出身于农民家庭,20xx年被左翼公推参选总统,20xx年3月当选总统。尽管当时他是“穷苦人的候选人”,但最终他却凭借超过半数的选票当选。

  任职总统后,穆希卡拒绝迁入总统官邸,因为“那比蹲过14年的牢房大太多”。他更拒绝了随行和防弹轿车接送,自我每一天开着车龄“20多岁”的金龟车上下班。“异类总统”的举动还远远不止这些,周末他还会自我整理一下菜园,带着爱犬出门,看球赛,他担任国会议员的妻子对于外界的不理解坦然一笑,称自我“早已见怪不怪”了。

  20xx年,穆希卡把自我在埃斯特角的总统官邸和两处住房,以27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乌拉圭东部共和国银行。穆希卡把出售所得的资金全部用于实施政府的.住房计划。

  去年底,穆希卡申报的财产令人难以置信:首都郊区一栋旧农舍和两块农地、两辆1987年的福斯金龟车、两辆拖拉机,加上银行不到20万美元的存款。穆希卡的清廉,让进进出出都讲究排场的拉美政客们十分汗颜。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最穷总统”,却成为拉丁美洲最受欢迎的总统——因为他的爱心。

  穆希卡上任后就宣布:把月薪的九成捐给游民救助基金。他说:“剩下的够我用了,如果有这么多同胞连这数目都赚不到,我怎能说不够呢?”他还表示,将来还要把部分退休金捐出。

  对于自我被称为“全球最穷总统”,穆希卡微笑着回应道:“我一点也不穷,说我穷的人才是真穷。说我仅有几样东西倒也没什么错,但俭朴却使我觉得十分富足。”对于身居总统要职的穆希卡而言,身价、金钱、荣耀,这些标签可谓招之即来,然而他却将心灵的收获纳入了财富的范畴,用爱心和实际行动,证明了自我对这些身外之物的无动于衷和对心灵富足的追捧。

  俞敏洪说:“心灵的富足是一种美,这种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欢乐,是一种把生命融入诗意的壮举。”或许,“最穷总统”穆希卡赚取的,才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真、最美、最温暖的“财富”。

【勤俭节约的故事】相关文章:

勤俭节约的故事最新12-08

关于勤俭节约的励志故事05-12

勤俭节约的故事【范例15篇】09-09

历史人物勤俭节约的小故事10-17

勤俭节约的作文04-02

勤俭节约的名言05-11

勤俭节约的谚语05-08

勤俭节约作文03-11

勤俭节约的名句警句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