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复习要点

时间:2022-12-09 16:18:19 高考物理 我要投稿

高考物理复习要点集锦

  一 力和物体的平衡:

高考物理复习要点集锦

  1.力

  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①成对出现,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和引起形变;

  ③力是矢量,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⑵力的分类:

  ①按力的性质分类。

  ②按力的效果分类(可以几个力的合力)。

  ⑶力的图示:

  ①由作用点开始画。

  ②沿力的方向画直线。

  ③选定标度,并按大小结合标度分段。

  ④在末端画箭头并标出力的符号。

  2.重力

  ⑴产生:①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但不等于万有引力)。②方向竖直向下。③作用点在重心。

  ⑵大小:①G=mg,在地球上不同地点g不同。②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出。

  ⑶重心:

  ①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或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与质量的分布有关。

  ③重心可用悬挂法测定。

  ④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⑴产生:

  ①物体直接接触且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

  ②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有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弹力,弹力是否存在可用假设法判断,即假设弹力存在,通过分析物体的合力和运动状态判断。

  ⑵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F=KX,X-是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

  4.摩擦力

  ⑴静摩擦力:

  ①物接触、相互挤压(即存在弹力)、有相对运动趋势且相对静止时产生。

  ②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③除最大静摩擦力外,静摩擦力没有一定的计算式,只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按力的平衡或F=ma方法求。

  判断它的方向可采用假设法,即如无静摩擦力时物体发生怎样的相对运动。

  ⑵滑动摩擦力:

  ①物接触、相互挤压且在粗糙面上有相对运动时产生。

  ②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与物的运动方向相反)

  ③大小f=FN。(FN不一定等于重力)。

  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既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5.力的合成与分解

  ⑴合成与分解:

  ①合力与分力的效果相同,可以根据需要互相替代。

  ②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对任何矢量的合成都适用,力的合成与分解也可用正交分解法。

  ③两固定力只能合成一个合力,一个力可分解成无数对分力,但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⑵合力与分力关系:

  ①两分力与合力F1 +F2 F1 -F2 ,但合力不一定大于某一分力。

  ②对于三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它们同向时为最大合力,但最小合力则要考虑其中两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关系,例如3N、4N、5N三个力,其最大合力F=3+4+5=12N,但最小合力不是等于三者之差,而是等于0。

  6.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⑴物体所处状态:①此时物体所受合力=0。②物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⑵两平衡力与作用反作用力:

  ①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其效果可互相抵消,它们不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

  ②作用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不同的物体上,其效果不能互相抵消(其效果要结合各个物体的其他受力情况分析),但必是同一性质的力。

  7.物体的受力分析

  ⑴确定研究对象:

  ①隔离法:研究对象只选一个物体。

  ②整体法:研究对象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③应用整体法一般要求这几个物体的运动加速度相同,包括系统中各物体均处于平衡状态(当加速度不同时,也可应用)。

  ⑵作力的示意图(力图):

  ①选择对象。

  ②按顺序画:一般按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画受力图,应用整体法时系统中各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内力)不要画。③注意摩擦力:是否存在,方向如何。

  ④注意效果力:它是由其他的性质力如弹力、重力等提供的,不要把这些效果力再重复作为一个单独的力参与受力分析。

  ⑤作图准确。

  二、直线运动:

  1.基本概念

  ⑴时刻与时间:时刻对应的是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时间对应的是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

  ⑵位移与路程:位移是起点至终点的直线距离,是矢量。路程是起点至终点的实际长度,是标量。

  2.匀速度直线运动

  ⑴速度:

  ①对应的位移,只要位移大小或方向改变,速度即改变。

  ②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是一个恒量,即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⑵速率:①对应的路程。在曲线运动中,路程是曲线的长度。

  ⑶平均速度:

  ①是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②在速度不同的几个运动中,它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总位移/总时间)。

  ⑷匀速直线运动图象:

  ①S-t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速度。

  ②V-t图象,是平行于t轴的一条直线,图线所包围的面积=物体的位移。

  3.匀变速直线运动

  ⑴加速度:

  ①用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是矢量。

  ②在其他运动中,它不一定指速度变化的大小,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Vt =V0 +at S=V0 t+at2 /2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为正,a与V同向,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为负,a与V反向。

  ⑶v-t图象:

  ①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图线的斜率=a。

  ②图线与X轴包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

  ⑷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

  ①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加速度都是g。

  ②竖直上抛可分为上、下两个运动求解,也可直接应用匀减速直线运动公式计算,当速度为负值时,表示物体处于下降阶段,当位移为负值时,表示物体在抛出点下方。

  ⑸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些特点:

  ①S=aT2:相邻两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个恒量。

  ②位移之比:V0=0时,从起点算起,1t、2t、3tnt时间内的位移之比S1 ︰S2 ︰S3 ︰︰Sn =1︰4︰9︰︰n2 。

  V0=0时,从起点算起,第1t秒、第2t秒、第3t秒第nt秒时间内的位移之比△S1 ︰△S2 ︰△S3 ︰︰△Sn =1︰3︰5︰︰(2n-1);

  ③从V0=0算起,通过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t1︰t2︰t3︰tn=1

  ④速度关系:时间中点的速度=该段的平均速度。位移中点速度VB与该位移起点速度VA和终点速度VC关系。在匀加速直线运动或匀减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中点的速度都比时间中点速度大。

  4.注意点

  ⑴匀减速直线运动:有下面三种情况:

  ①物体可以返回且加速度不变时,如竖直上抛运动,公式Vt =V0 -at 和S=V0 t-at2 /2适用于整个过程。如果已知返回过程某时刻的速度,可以负值代入速度公式计算,如果已知返回过程某位置处于抛出点的另一侧,其位移可以负值代入位移公式。

  ②物体不能返回的运动,如汽车刹车后t秒的位移和速度,以上两公式只适用Vt=0前的过程,此类问题一般要先判断汽车刹车后可运动的时间。

  ③物体可以返回但加速度不同,如竖直上抛时存在空气阻力,则要分上升和下落两段单独计算。物体可以返回运动时,在返回点的速度=零,但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⑵公式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某些题目中使用它,可以使计算简化,对于加速度不变的往复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如果物体处于下落过程,此时的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公式中的Vt要取负值。

  ⑶相追相遇的问题:要注意用作图的方法分析各物体的运动情况,并在图上逐个注明物理量。在追赶运动中,追上的条件不但与两物体的位移有关,还与两物体的速度有关,一般情况时,要把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作为临界条件。

  ⑷竖直分离问题:叠在一起的两物体一起向上运动时,要使上面的物体与下面的物体分离,例如用手竖直向上抛物,要使物离开手,先有一个向上加速过程,然后要有一个向上减速过程,只有当向下的加速度大小增大到g以后时,物体才开始脱离手,因此g是分离的临界加速度(此后手的向下加速度要大于g)。

  ⑸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其速度仍然不断增大(只是每秒速度增加量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至零时,此时物体的速度最大。

【高考物理复习要点】相关文章:

高考物理的复习要点05-07

关于高考物理复习要点05-07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的要点05-08

高考物理5个复习策略要点05-08

高考复习的要点05-08

高考政治复习要点05-08

高考数学的复习要点05-10

浅谈高考复习要点05-07

高考英语复习要点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