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总指导-考试重难点解析
《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总指导
考试重难点解析
乡村社会学学习辅导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学的涵义和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社会学以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作为自
己的研究对象,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2.乡村社会学的涵义
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以农业或相关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居住在乡村地区的人们组成的乡村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乡村社会学也称农村
社会学。
3.农民、农业、农村(乡村)的关系
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这里是从劳动内容而不是劳动方式来使用传统这一概念的。实际上,从行业的角
度来讲,农业并不局限于农田种植业,而是还包括林、牧、副、渔业。
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
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
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
4.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研究对象: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乡村社会关系、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基本内容:
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乡村社会的,包括乡村社会的涵义、特点、结构、运动规律等;
从应用的角度来讲,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乡村社会问题的,包括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生态问题等。
5.乡村社会学与与农村经济学的关系
农村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属于部门经济学。它是研究乡村中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乡村经济发展的学科。以乡村经济过程为研
究对象,目的是通过分析这一经济过程,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
乡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乡村社会的特点、结构、乡村社会问题及运动规律的学科。它以整个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不仅
研究经济,也研究其他现象。
二者的研究对象有区别。
当然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经济活动是乡村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全部乡村社会的基础,因此只有研究经济现象才能认识乡村生活和
乡村社会运动的本质规律。
6.乡村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乡村社会关系、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乡村社会学研究乡村社会,城市社会学研究城市社会。它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为乡村与城市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
农业的发展、乡村的繁荣支持着城市的发展,乡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既支持着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行,也给城市带来重大压力。城市
文明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乡村。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科学技术,都有一个由城市向乡村传播的过程。
另外,乡村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现阶段我国采取发展小城镇的策略,小城镇就成为我国城----乡体制的连接点。
7.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
(一)认识乡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规划乡村发展服务。学习乡村社会学有助于全面地看待乡村发展、乡村现代化过程,有助于制定有利
于乡村持续发展的计划,以推进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
(二)调查和分析乡村社会问题,为制定正确的乡村政策提供参考。学习乡村社会学有助于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为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
提供参考。同时,学习乡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有助于乡村政策的实施、检测和评估。
(三)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乡村社会学可以提供生活方式方面的知识,从提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推进的视角,为乡村的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8.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平民教育运动。
9.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农民的分化。
农民的社会流动。
农村基层组织。
农村的家族问题。
农村的婚姻和家庭问题。
农民生活方式问题。
农村贫困问题。
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
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
农村城镇化问题。
乡村社会学学习辅导 第二章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
1.乡村社会的涵义与特点
乡村社会是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乡村社会的特点:
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乡村是一种人们谋求生存的活动场域。在乡村,人们可以靠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产品,但农业是最主要
的谋生手段。
农民是主要的职业群体。由于受自然条件强烈制约,加之科学技术水平低,农业生产的生产率也比较低,这就要求有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农民
成为乡村最主要的职业。
家庭是生活单元。在乡村社会,家庭是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传统的乡村社会,家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从事生产活动、日常生活
和社会活动的。
质朴的文化。
2.文化的涵义与特征
文化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
第一,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产物,而不是自然存在物。
第二,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
第三,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文化是其后天学行,而不是天生具有的。
第四,文化是一份社会遗产,它是通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并不断积累下去,因此是连续积累的结果。
第五,文化具有多样性。
农村文化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是在农业劳作及相关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本质上是农耕文化。它与自然相连,与世代积累的耕作经验相
关,与生产的不确定性相关,也与农村生活的封闭性、非流动性有关。基本特点是质朴。
3.社会结构的涵义
关于社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基本活动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状态。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各社会群体相互联
系而形成的基本的关系状态。
乡村社会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包括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关系结构和制度结构。
4.乡村居民的涵义与构成
乡村居民是指以乡村为居住地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乡村居民比乡村人口更具体、更实在、更接近现实农村生活。
乡村居民的构成:
乡村居民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类型的个人组成的。
职业是对乡农村居民进行划分的重要指标;另外居住地和居住时间也是划分乡村居民的重要指标。
5.当代我国农民的基本特征
以农为主业的劳动群体。农民作为一个群体仍然以农业和相关的乡村经济活动作为自己生存的基础。从事一定的农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以土
地作为生活的基本保障。
利义相糅的价值观念。重义轻利,受儒家思想的严重影响。
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观念。由于职业、民族、年龄、所处地区等方面的差别。他们内部的思想和文化观念也有很大差异,从而表现出多元化特
征。
政治素质。由于受过近40年的集体主义教育和锻炼,我国农民,特别是中老年农民的集体意识较为强烈。
6.个人社会化的涵义和必要性
在社会学中,个人学习群体经验和社会行为规范,增加自己的社会性,以适应群体和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叫做个人社会化。
个人社会化包括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
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是当一个人取得基本的社会成员资格之后继续学习社会的知识、经验及文化的过程。
从个人角度来看,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都必须在群体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因此他必须学会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个人对于社会的关系是适
应和改造,然而无论适应还是改造,个人首先必须学习社会既有的知识、规范。个人社会化是完全必要的,否则他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从社会延续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人也必须社会化。社会要延续和发展就需要合格、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社会成员。而社会成员必须继承优秀的
文化遗产、学习社会的知识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
7.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和特殊社会化的异同
(1)继续社会化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动着的形势,在完成了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之后的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再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
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特殊社会化见名词术语7。
(2)相同点:都是对人进行社会化,都是让人学习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
(3)不同点:a.继续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肯定的,而再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否定的,而特殊社会化在正常条件下是无法实现。b.继
续社会化是非强制性的,再社会化是强制性的,特殊社会化是专门化的。
8.社会化的内容
(一)教导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
个人生存能力包括两部分:基本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前者指直接运用物质资料以维持自己生命的能力和方法。后者则指获取自己生存所需物
质资料的能力,即通过劳动而获取物质生活条件的方法和手段。
(二)学习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也叫社会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或活动中形成的指导其行为的规则。
一个人要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必须学习这些先于自己而存在的行为规范,社会也有责任教导人们习得社会规范,以实现社会秩序与和谐。
(三)确定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上一代和社会教育的结果。它是家庭和社会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社会文化的熏陶及个人人生经验较长时间相
互作用的结果。
(四)培养社会角色
个人社会化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是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这也是个人社会的目标。
9.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
面对面的`交往是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乡村居民之间的知识、技能及规范的传递和学习大多是靠面对面的交往进行的。
家庭、邻里是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在乡村,生产和生活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家庭在年轻一代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乡村邻里之间关系密切,在个人社会化中所发挥的作用远比城市重要。
模仿、亲身经验是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个人社会化是要学习前人已经积累的经验,乡村居民在社会化过程中注重已有经验,尤其注重现实的实
际经验。
随着乡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乡村居民社会化的模式在发生变化。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通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文化传递来实现。在现代乡村,由
于年轻一代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的能力和渠道超过年老一代,甚至形成上一代向下一代学习的现象。
乡村社会学学习辅导 第三章乡村初级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概念与特征
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成了固定的社会关系,而具有社会关系的人们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体就是社会群体。
特征:
群体成员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一方面是说人类的群体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本能的行为。人类的群体活动是为适应外界环境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群体的
社会性还表现在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与角色。他们各自的角色和角色所要求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标准。
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规范性
任何群体要维持其生存、发展和维持其成员间的关系,就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来协调人们的行为,以保证群体的共同利益得以实现,这就是群体
规范。群体的规范是群体成员必须要遵守的,它使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得以协调进行,并使群体成员的共同目标与利益得以实现。
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感
归属感,又称群体意识,就是成员在很大程度上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一旦群体意识建立起来,群体成员就与群体之外的人有了明确的区别
感。
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
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临时性的,他们保持着经常性的交往关系。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以彼此了解并有着共同利益和感情关系为基础的。这
些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的交往。
2.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那些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它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
特征: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小。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虽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一般都是两人以上至几十人的小群体。
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控制来维持。在初级社会群体中,一般不采用严格的规章、法律、制度等正式社会控制的手段来维持关系,
成员间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是,这种规范并不是很严格的。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初级社会群体中,由于人数少,人们之间可以直接交往而不需
要什么中间环节。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在长时期的交往中,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而必
须会形成多种关系。在这种多种角色中,其成员并没有严格的分工。
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初级社会群体不仅能熟知每个成员的愿望与要求,而且能把满足成员的愿望与要求放在首
位。
3.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初级社会群体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性的摇篮,是一个人通向社会的桥梁。在未成年人的社会化
过程中,初级社会群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第二,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其他方面的需要。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生理需要、劳动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审美需要等。
这些需要大部分都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满足的。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一是正式控制,另一是非正式控制。一方面,正是初级社会群体教给了人们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
位的那些思想、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一个社会稳定就是靠着其广大社会成员接受了这些价值观和规范来维持的。另一方面,初级社会群体也是社
会能统率其广大成员的重要群体形式。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对社会组织的影响作用。小群体对社会组织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组织的稳定、工作效益及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当
这些小群体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时,初级社会群体可以协调和促进组织的稳定的发展。相反,当这些小群体与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则初级社会群体
不利于组织的稳定的目标实现。
4.家庭的涵义与特点
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
第一, 夫妻关系;
第二, 亲子关系;
第三, 兄弟姐妹关系;
第四, 婆媳关系;
第五, 祖孙关系;
第六,其他家庭关系。
特点:
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
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
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5.乡村家庭结构的涵义与类型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第一,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这反映了一个家庭规模的大小。第二,家庭由
哪些成员组成,这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状态。第三,家庭成员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织起来,这既规定了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趋向,又反映着
家庭的不同特点。
第一,核心家庭,也称小家庭,它是指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或未婚配的子女构成的家庭。
第二,主干家庭。它也称直系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等组成的家庭。典型的主干家庭是三代家庭。
第三,联合家庭。它是由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在一起生活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两个(或多个)核心家庭或准核心家庭的联合。
第四,其他家庭。还有一些特殊的家庭形式。
6.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
第一,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
第二,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
第三,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如生产的极大分散性、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用工的不确定性、
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灵活的决策。
功能:
经济功能。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
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
组织消费的功能。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乡村家庭此功能也正在逐
步增强。
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
10.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家庭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核心家庭已占绝大多数,二是乡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从总的趋
势来看家庭的规模是在变小。
农民家庭结构的外延化,包括结构的离散趋势和延伸趋势两个方面。离散是指家庭成员为了家庭的利益,向外流动的现象日趋严重,家庭结构
事实上处于松散状态。家庭结构的延伸趋势,是指家庭吸纳外部人口进入家庭共同生活。
第二,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
存在一个事实上的权威人物、核心人物。家庭权威人物的确立,主要是靠自然的辈份关系和传统伦理道德关系,一般称之为“家长”。家庭关
系以“家长”为轴心,家长与权威合二为一。
乡村家庭关系两重化的特征有两种表现形式:
(1)家庭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与暂时中断。
(2)由于临时性家庭成员的介入,导致家庭关系出现血缘亲属关系和非血缘亲属关系两种关系并存的现象。
两重化特征标志着乡村家庭关系较过去复杂多变。权威化与两重化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两大趋势。两重化巩固了家庭关系的权威化。权威化
若对家庭产生正效应,可进一步使家庭关系两重化,它们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侧面。
第三,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
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 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
乡村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实生性的结果,是广大农民家庭成员的素质有了较明显的区分,具有了层次性特征。
第四,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
乡村家庭变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维持生存、发展的手段多种多样。我国乡村家庭功能扩大化并不仅仅是指家庭增加了经济功能,同时也
包括其他功能在手段和作用上的扩大。
(1)家庭拥有的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迅速增加。
(2)家庭获得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与精神产品的时空领域大为扩展。
效率化是指乡村家庭发挥功能讲究时间性和追求效益的倾向。
扩大化和效率化是乡村家庭功能变化的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扩大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数量状态,效率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
的质量状态。
11.家族的涵义、特点
所谓家族,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父系亲族社会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社会群体。
特点:
第一,家族是一种历史现象,最终将走向衰亡。
第二,家族的形成既与人们的血缘关系有关,又与人们的地缘关系有关。
第三,家族虽然也会举办一些公益的事,但总的说来表现和反映的是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12.家族的功能
正功能:
第一,家族有助于其成员学习社会规范
家族通过一定形式的教育与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习惯、传统、观念,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共同生活与人们的共同利益。
第二,家族有助于培养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
家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群体,它通过一定仪式、文化娱乐和游戏活动等反复不断地教育儿童,就会使他们逐渐地形成对具体事物与行为有判断
是非好坏的能力,有造成或反对的态度。
第三,家族有助于个体完成社会化
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看,一方面,个体作为社会化的客体,受到社会的影响,从而被社会化;另一方面,被社会化的个体也影响其他个
体的社会化,他又成为社会化的主体。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负功能:
冲击了党政基层政权。村级政权是党和政府在乡村的基础组织。有的族长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摆布村干部。另一方面,家族往往被一些村干部
当作工具加以利用,直接导致干部队伍中家长制、终身制、一言堂等不良风气的滋生。
干扰乡村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感受到启用本族人和亲属进厂做工对生产经营带来的便利。出于对致富之道的垄断,必然导
致对技术的垄断,封闭和保守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血缘、地缘关
【《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总指导-考试重难点解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