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为什么大家明明被影响到了,却对影响公共秩序的人放任不管?
心理:为什么大家明明被影响到了,却对影响公共秩序的人放任不管?
在图书馆里有人大声说话,影响了全馆的人,大家明明被影响到了,却没人去阻止。有个中年男子屡次让他们别说话了,他们还是说个不停,最后以中年男子卷书走人告终。沉默的大多数任由自己的利益被侵犯,却放任影响公共秩序的人。
文/JoeyEllen,知乎
我不是这方面专业的,从个人感受上谈一下。可能有以下原因;
1.不愿意惹麻烦,很多人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这是大多数我们现代中国人的顾虑,比如我说了,人家会不会报复我之类的,损害自身利益,这是很正常的想法。
2.性格问题,不愿意引尴尬,比如我会觉得,如果我说了,人家如果不搭理,甚至反过来骂我,我会感到很尴尬。这样的人大多数不愿意在公共场合突出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但有些性格外向的就不会觉得。
3.“通情”,如果我指责了别人,在对方感到尴尬不好意思的情况下,其实大多数人本身也会感到尴尬,这是心理学上通情的原理,太深入的我也不太清楚。
4.心情不好,自己的事还想不过来,懒得管。
文/一个少女,知乎
传统的理论认为,就像个人会为了个人的私立而努力一样,集体中的人也会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努力,但是奥尔森的集体理论认为,集体利益具有公共性。公共品(public good)的消费具有非排斥性(non-excludability)和非竞争性(non-rivalness),集体利益也是如此。所有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没有分担行动成本的人。例如工人罢工,所有工人都能从工人罢工的胜利中受益,但是那些没有参与罢工的'人,就可以不用承担参与罢工所需付出的成本和风险。
这种不对称的成本和受益结构,使得个人会倾向于在公共物品上减少投入,让别人来分担自己应付的成本,而尽量多地消费公共品,将自己的支出转嫁给他人。
这种“搭便车”的倾向,其实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道理。
题主的情况,自习室里被影响的人虽然人数众多,但并不能有效组织,每个人都有让别人来做、自己坐享其成的动机,结果就是可能会没有人来做这件事。
另:同样贸易政策中也有这样一个例子,现实中的贸易政策通常不是取决于对国民福利的考虑,而是取决于各方利益所达成的均衡。
例如,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会使广大的消费者的福利受损,而使得相关被保护产业获利。但是消费者虽然人数众多,却难以有效组织,每个消费者都有免费搭车的动机,希望其他消费者去组织反对贸易保护的活动,而自己可以享受成果。结果是没有消费者组织这类活动。
而受到进口威胁的企业由于利益集中,免费搭车的动机相对较小,因而能够组织起强大的游说集团来争取贸易保护政策。
这也是集体行动理论可以解释的一个现象。政治力量并不取决于利益集团人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利益集团的活动能力。
【心理:为什么大家明明被影响到了,却对影响公共秩序的人放任不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