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孔子之下是战国时代,这个时期的思想,是“极光明灿烂”的。孔子有开启之功。有人反对孔子,有人则阐扬孔子。比如墨家,即极端反孔。杨朱则极端反墨。孟子则既反对杨朱,也反对墨子,主张回归孔子。
墨子最有名的主张是“兼爱”,孔子也讲爱,讲仁者爱人,落脚在“仁”。孔子的“仁”,是有分别、有等级的爱,墨子的“兼爱”则无差别。墨子认为,儒家的仁,这种讲究远近亲疏的爱,会使人自私自利。所以要兼爱,“视人之父若其父”,认为别人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没啥不一样,我们应该平等地去爱。儒家则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二字说明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是有远近之别的。
墨家为何不把别人的爸妈不当外人呢,其理论依据在于:从宇宙看,人生都是平等,天下的爸妈都一样。由此他们提出“天志”,“天兼天下而爱之”。可见墨家不是站在人的立场来看,而是在天上俯瞰众生,所以是无差别的博爱。这就是与孔子最大的不同,孔子特别看重实际人生,从来都是从人的立场、人的标准来讲人道,所以主张仁。(参页20)
墨子主张无差别的平等,便不讲“礼”,因为礼代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高低贵贱尊老爱幼。墨子看来,礼是奢侈的,尤其是葬礼和祭礼,这不是拿活人的生活之需去侍奉死人吗?奢侈啊。于是主张“节葬”,为啥呢?节葬的目的在“节用”,讲究节省,必然是非礼非乐。(参页21)
孟子评价墨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滕文公》)
为什么呢?墨子不是兼爱吗?原来墨子虽然主张“视人之父若其父”,但是因物质条件限制,加上人的感情所限,“不能平等加厚,只能平等减薄”,变成了“视己之父若人之父”。不能像厚待自己的父亲那样厚待别人的父亲,只能薄待自己的父亲像别人的父亲一样。那就是不把自己的父亲当父亲,而是当成别人的父亲。那就是“无父”。这就是墨子无差别的平等观导致的后果。(参页22)
尽管墨子在理论上有这样的不足,墨子却不是只空谈,还去实践,穿的用的都很简陋,“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这不仅减薄了自己父亲的待遇,也把自己的减薄了,不能平等地富裕就平等地贫穷吧。钱穆说,墨子是“以身作则地教人来过一种最低标准的人生,即是日夜以自苦为极的人生”。(参页22)
可是,这哪是爱人?明明是不爱人嘛!
墨子说:NO。大家看看大禹,为了治水,风吹雨打,腿上的毛都磨没了。“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庄子·天下》)大禹这样的圣人,治水是为了啥?还不是为了兼爱天下百姓吗?我们就要像大禹那样,吃苦耐劳——这就是我们理想的生活标准。(参页23)
庄子实在看不下去,就批评墨家说:你们墨家虽然是为天下人着想,可是天下人却接受不了你们这些想法。(参页24)
尽管墨子“刻苦了人生”,但是并没有“鼓舞着人死”,没有去追求死后的天堂或乐园作为此生的补偿,所以墨家不是基督教,墨子也不是教主。(参页24)
墨家和儒家,几乎每一处都针锋相对。“孔子亲亲,墨子尚贤;孔子差等,墨子兼爱;孔子繁礼,墨子节用;孔子重丧,墨子节葬;孔子统天,墨子天志;孔子远鬼,墨子明鬼;孔子正乐,墨子非乐;孔子知命,墨子非命;孔子尊仁,墨子贵义。怠无一不与孔子相反。”(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一篇第二章第十一节“墨子之道”,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94页)
墨家和儒家最根本的不同在哪里呢?
历史学家夏曾佑的观点可以参考,他认为,主要在于对待丧礼的不同,进一步说就是对待鬼神的态度不一样,儒家远鬼,墨家明鬼,这是墨家和儒家所有不同之处的起点。
“儒家丧礼之繁重,为各宗教所无,然儒家则有精理存焉。儒家以君父为至尊无上之人,以人死为一往不返之事,(无鬼神,则身死而神亦死矣。)以至尊无上之人,当一往不返之事,而孝又为政教全体之主纲,丧礼乌得而不重?墨子既欲节葬,必先明鬼,(有鬼神,则身死犹有其不死者存,故丧可以杀。天下有鬼神之教,佛教、耶教、回教,其丧礼无不简略者。)既设鬼神,则宗教为之大异。有鬼神则生死轻,而游侠犯难之风起,异乎儒者之尊生;有鬼神则生之时暂,不生之时长,肉体不足计,五伦非所重,而平等、兼爱之义伸,异乎儒者之明伦。其他种种异义,皆由此起,而孔、墨遂成相反之教焉。”(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一篇第二章第十一节“墨子之道”,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94页)
这是极端反孔的墨家的情况。那么,又极端反对墨家的杨朱,都有什么主张呢?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中国好人》读书笔记08-23
《英雄中国》读书笔记范例12-09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3-09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例文12-08
教学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2-09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12-09
《中国神话故事》读书笔记12-09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000字12-04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