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像班级中的问题学生,在团体咨询里面,竟然也存在“问题来访者”?存在没有问题的来访者吗,亚隆先生也解释到,本身“问题来访者”这个词语就有不合适的地方,但用到这里就是为了研究方便。好比在教育界,也历来对“问题学生”的称呼有着争议,以前曾干脆叫差生,现在时代发展了,感觉用一个中性一点的词汇更合适一点,但还是有学者认为这样称呼仍有问题。可是,终究要研究这类学生,很多问题无论名字如何,其实大家都是基本理解的,因此并不必过于在意名称了。
可以说,这一部分的论述,跟全书的整体风格一样,总体比较精彩,只是我个人在阅读关于“拒绝帮助的抱怨型来访者”时,更有感觉。
拒绝帮助的抱怨型来访者是由J.Frank在1952年首次提出并以此命名。临床上他们跟垄断发言型来访者很相似,对环境或躯体方面的问题十分在意,不厌其烦地希望治疗师向他开药或提供建议,几乎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点又有点像自恋型来访者),只谈论自己的事情。然而,当团体或治疗师对来访者的请求予以回应时,他们又拒绝帮助,或者只是口头答应,不能付诸行动。
仔细观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工作单位里面,类似的人和表达方式也经常出现。他们对团体是有害的,会使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变得厌烦,对团体失去信心。他们吸食团体内的能量,更糟糕的是抱怨者的贪求有增无减。
从精神动力学来解释,抱怨型来访者对所求助的对象抱有被拒绝的心理预期,从而扭曲了他们的求助形式,进一步使他们的语言成真,使他们确信那个可能会照顾他的人果然心怀叵测。结果这种恶性循环成了来访者的主旋律。
亚隆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难以治疗的病症,治疗师需要有很高的处理技巧。一方面治疗师们需要先搞清楚来访者乞求的帮助和真正需要的帮助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有的治疗师提出不要与抱怨型来访者建立同情、滋养式的关系,情感上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与此同时,亚隆也指出,这种方式有如双刃剑,因为往往善意的玩笑与嘲弄、羞辱的距离仅一步之遥,一不小心就可能酿成大错。
对我们做老师的而言,面对问题学生,如果我们想转化他们,就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研究,包括分类,还有就是不断地总结。我们不得不承认,某些问题学生在教育和管理上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打着深深家庭环境烙印的情况下,非常考验当老师的教育和管理水平。王晓春老师就很提倡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多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包括学点心理学、管理学。盲目上阵只能两败俱伤,唯有以科学的精神、谦卑的态度去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慢慢地我们才可能不断地成长。这样在我们身边的学生才可能真正受益,我们的工作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音乐理论》05-10
理论与实践的代沟实习报告04-17
理论与实践的代沟报社实习报告04-26
理论与实践的代沟实习报告范文04-26
十大必看心理治疗经典励志电影-心理治疗经典励志电影04-01
理论与实践的代沟报社实习报告范文04-25
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心得05-10
综合实践理论学习心得05-11
团体的作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