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边境》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境》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境》读后感1
读完徐则臣的《边境》,第一感觉是像读了一篇长长的作文。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巧了,最近我在读毛姆的短篇小说,每读完一篇,第一感觉就是震撼,哪怕短的只有几千字,都能使人心里一震且回味无限,还让人忍不住再回头看一遍,尤其是开头的铺垫,可能第一遍没读懂,再回看的时候更觉极妙。悬念、传奇、剧情的反转、人物形象的刻画,看似虚拟而又无不在写实,让人觉得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毛姆的笔下都能生出花来。这应该就是好小说的魅力吧。
但师父说不能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分析,要用王安忆的小说分析法来分析。所以接下来的分析,不是我分析的,是王安忆分析的。
王安忆说短篇小说的短不在于体积,而在于筋骨,再短也得是结结实实的。从类型来看,王安忆把短篇小说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小见大型,以一斑窥全豹,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观念,好比一锅汤里再精华的一勺也只是一锅汤里的一勺,一横断面代表不了背景、事件的宏大。第二类是笔记小说。她也不欣赏。因为笔记小说容量太小不够严肃,且缺乏戏剧性,没有事件的过程,它只是一些笔墨,再是饱满完美,也不是一幅画。第三类是虚构和真实是可轻松转换的,能将司空见惯的事情新鲜的表述出来,且有限的表述蕴含着无限的意味,充满理性又使读者易于理解。
《边境》读后感2
走出国门——中缅家长寻找失踪孩子的不舍之旅
他们的孩子从未曾来过中国,但是,一场意外,令他们不得不收起家庭的温馨,踏上了这段不舍之旅。一对来自中缅边境的夫妇,动身前往缅甸,追寻他们失踪的6岁孩子。
随着路途的延续,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是否还活着?这么长的路,要做到精确搜索非常不容易,但是,他们依然坚持着,不断穿梭于当地小镇,与当地居民交谈,寻找孩子的下落。
尽管许多人都在帮忙,但仍然无法立即找到他们的孩子,心急的父母,努力的搜索着,他们的痛苦和担心,无人能知。直到有一天,当父母在缅甸一个小镇的街头,遇见了一个惊奇的发现,那个站在街角的小男孩,正是他们失踪的.孩子。
原来,他和另外一个小女孩,偷偷侥幸逃脱了父母的看守,去缅甸的树林、河流游玩,而遇到了一位善良的当地老太太,被她收留,安全护送。
一句幸福的“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给他们重新激起了希望,也让他们这段艰辛的旅程,变得有意义了。在回家的路上,夫妻俩回忆着这一段时光,相信不久之后重温,还能获得美好的体会。
【《边境》读后感】相关文章:
边境上的那群人的作文11-30
幼师读后感-幼师读后感范文11-23
国学读后感-最新国学读后感11-23
高中读后感-高中读后感范文11-23
《爱的教育读后感》的读后感范文12-04
童年读后感制作-年读后感大全11-23
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锦集11-23
销售读后感-经典销售员读后感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