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4-06-22 15:01: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1

  假期中,阅读了《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一书。最早认识周国平,是从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开始的,我被他的慈父情怀打动。妞妞虽已离去,但妞妞留给周国平最珍贵的东西,可能就是让他把对一个孩子的爱化为了对所有的孩子的爱。周国平热爱孩子,在《周国平论教育》的这本书里,有很多文章,如《童心和童年》、《守护童年》、《如何做父母》等,都表达了他对儿童的爱护。他说,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求知欲,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太过功利,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因此他要疾呼“救救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些我不曾了解的观点,并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

  “教育即生长”,这个由卢梭提出,杜威作进一步阐发的概念,激起了周国平的共鸣。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情。比如说,教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养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现今的教育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应该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具体到教育上,就是把人身上的哪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一种合格的教育就应该把学生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把这些价值实现出来。简单地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

  周国平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最宝贵,第一个是生命,第二个是头脑,第三个是灵魂。现在与生命相应的教育是体育,针对头脑的教育是智育,针对灵魂的教育是德育,再加上一个审美教育。他认为学校里就应该有这样的四种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和课堂,过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智育上面,而轻了其他三个方面。这样的人文精神教育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这样也是没有充分尊重学生人之为人的价值。我们只注重智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是不是不能成为一个饱满的,有血有肉,有精神追求的社会人?还是只能成为一个仅存生存技能,苍白地活着的人?

  周国平主张把体育扩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时培养对生命的`尊重。一个人只有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兴趣,才有可能感到幸福。那种生命力乏弱的人,心如死灰的人,是不会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开心的。尊重自己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当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要知识性的目标,还应要渗透入这种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引导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只有善待自己的生命,由此及人,善待一切生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将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在接受知识方面的教育。智育的目标是实现头脑的价值。现在智育流行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理解为知识的灌输,甚至归结为考试的分数、职业的技能。头脑的真正价值不在这里,这样做只能把宝贵的头脑当成一个容器、一个工具。智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健康生长,鼓励和培养他们对智力生活的爱好,使他们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在学生的智力品质中,第一是好奇心。杜威曾说过,兴趣是一个人能力的可靠征兆。我们在课堂中,往往是通过一些建议图片,视频,或是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殊不知,兴趣和好奇心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兴趣只是学生对这个内容感兴趣,愿意继续深入了解下去,对新授知识接受程度的前提。而好奇心则是不一样的,好奇心的中心点是学生对于所呈现的内容和主体有自己的求知欲,他们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自己想了解的内容,这里面有动机的不同,而这动机的不同直接导致了结果的不同。我们在课堂实践中,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简单地呈现,形式上激发兴趣,而是要去真正从学生的视角,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争取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而非仅仅是兴趣。这样以后,学生的探索性更强,参与性更强,效果必然更好。我们在进行有些任务的同时,学生可能会发散思维,出于好奇心,提出其他的观点,我们不能为了教学的进度而简单扼杀,可以在课后做进一步的延伸。这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智力品质的另一个要素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爱因斯坦把独立思考能力称作人的内在自由,并且认为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这种内在的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定的知识。这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到我们课堂上,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可以事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对文章的的中心进行揣测和思考,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研究,等到新授课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个别任务,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同时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教师在出示学习任务时只是引导学生往哪个方向钻研,接下来的具体过程,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退一步来讲,也应该让他们多参与,多投入。在一个接着一个的任务中,达到教学的目标,或者说是完成学习的目标。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学会学习。学生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笔终身财富,一辈子受用不尽。书中讲到英国哲学家怀特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我想这句话很好的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交给学生的知识只是暂时的,在他们以后的人生路上,或许会淡忘这些知识,但是他们有了学习的能力,不管遇到什么新鲜事物,都能够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那就是能够存在于社会的能力。

  周国平认为,德育不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之类,德育应该是对灵魂的教育,目标时实现灵魂的价值。人的灵魂应该是丰富的,也应该是高贵的。教师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德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给孩子们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灵魂的领导,不仅是教师的灌输,更应该是让孩子们在特定的任务中,自己感悟,自己深化,净化自己的灵魂。不能仅仅关注智育,而应关注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品质。

  读书,然后思考,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本书文笔清新,娓娓道来,启迪我们,引领我们更好地前行在教育之路上。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2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整个封面黑色的主体,周国平老师的眼睛纯净,深邃,还有一些淡淡的忧伤,彰显着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对现代教育的深思,探索。

  封面上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平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我认为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国平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

  “教育即生长”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

  在中国这个唯分数论的教育现状实际中,对分数的追求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认知,学生被天天的考试压得透不过气,老师也是天天绞尽脑汁为学生找习题和讲解,家长天天回家就问分数。

  学生、家长、老师从教育中感到了幸福了么,什么是幸福,幸福难道就是这样吗,学生没有了个性的发展,老师没有了特色,家长没有了自由。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但是在今天的为高考论,唯分数决天下的时代,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让孩子们在童年就失去了快乐,提前进入了厮杀竞争的阶段。

  不应为这样,这个班,那个班生意如此红火,天价的幼儿园会也应声而出。我不敢说现在的教育是在压制个性的张扬,是在压制人性,但是现今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尽管我们在不断改革,但是还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也如周先生所说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尼采语),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3

  杜威的教育思想里有一条是“教育即生长”,初次遇见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读书越多越理解和赞同这其中的观念,“成长本身就是目的,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目的”。

  以这种观念去审视现在的教育状态,我对女儿未来的教育生活充满了担忧。从高中往下延伸,所有的阶段的教育都是为了提升成绩。学校抓的紧不说课外的辅导班、艺术班都一堆,甚至不到一岁的小宝宝的早教机构也越来越火。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而这个起跑线也被越来越提前。相当于整个教育阶段都只是成人阶段的准备。太多的人有这样的想法,其结果就是一些不愿意这么做的`人会被裹挟着也不得不进入其中。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我个人很喜欢《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兰彻说的话,“即便是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怕挨打而学会坐在椅子上。但是你们会说这是‘训练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则朋友圈很火,不论男方还是女方都是陪房陪车加彩礼嫁妆寻找亲家,只有一个条件:现在就带走辅导作业!虽是调侃,亦可见家长们对孩子学业的重视与无奈。在这背后其实是恐慌,对孩子将来的恐慌,怕被比下去的恐慌。

  我在想,既然那么多人认为儿童阶段就是要为成年做准备,那么如果有可能,他们愿不愿意在培养舱中将孩子直接培养到长大并且基本知识学习完毕然后领走?如果不愿意,那么我们到底是优先追求结果还是优先追求这个过程?我们有没有舍本逐末?

  教育又该追求什么?

  周国平先生提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第一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第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若以此来评价,有多少孩子在受过教育之后是合格的,又有多少是不合格的?

  一个人是改变不了这样的大环境的,但越来越多的人有这样的意识,改变就越来越成为可能。即便什么也没有改变至少我要为女儿营造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一个可以与书为伴的空间,和一种以读书为乐的氛围。拥有一颗平常心,不给她施加任何压力,顺其自然。

  “如果健康、快乐,如果,那是他们想要的生活,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4

  周国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哲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学思想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读者们大都能从他的文字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周国平论教育》是作者第一本系统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随笔。作者思考教育问题,是从其哲学专业背景出发的。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多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过,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构成了作者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在书中, 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就在于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正真的`人,并幸福地生活着。

  在书中的第一辑,作者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二辑《阅读与素质教育》。大凡大家名家,都有一个爱好,或者说是癖好,那就是阅读,通过阅读积累知识、生成智慧、涵养品性,阅读对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作者认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经典。作者写道:“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同样,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这些,引起了我的深思。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有必要博览群书,汲取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促使学生也养成读书的习惯,积淀丰厚的文学底蕴,从而为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5

  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的品读一本好书,这段忙碌的时间罅隙里错过了很多生命的精彩。

  翻开《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这么多的文字叙述,怎么读下去啊?可是慢慢地,他精彩的文思,幽默的言谈,丰富的阅历,不知不觉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无法自拔,深深地融入其中。

  周教授的思想中,有四点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那么直接地感受,生命与生命直接的触动。

  一,“应该静下心来,听一听你生命的声音,听一听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当这样一句话直跃眼帘时,只有我自己知道,内心的触动有多深。扪心自问,我的生命真正需要什么?这一刻,我茫然了,在很久以前,我的理想是老师,因为真正喜欢,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为这个伟大的理想一直努力的拼搏,努力的丰富自己。终于经过披荆斩棘,我进入了教师这个伟大的队伍里。可是,当理想与现实不断地产生冲击时,我又该如何地调试自己?

  生命需要什么?一直以来,我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上学,读书,找工作,工作,从没有想过这是不是我要的。显然的,这些都是我要的,但是我觉得周教授的话很对,幸福的生活,“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使他感到幸福”,“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用它来养活自己”。撇开第一点不讲,我觉得第二点我已经做到了,可是我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为什么呢?

  未工作之前,读了很多伟大的教育理论,也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优生,很多东西是因为有了比较才有了差距。可是,当生活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自己独特地方式在自己眼前展示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时,我赫然发现,以前所学的理论,以前淡然的心态,在他们面前全然崩溃瓦解。我还没有找到验证真理的方式。或者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都需要一个独立的教育理论,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是大部分是不同的,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一个孩子,用心去问问他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而这,几乎透支了我所有的体力与精力,让我几乎忽略了,我正在做的事是我所爱的,而不是工作。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只把我所爱的事业当成了工作,机械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才一年的时间,是什么让我失去了当如的热情?

  我想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我还没有调整好自己,让我忘记了教育是一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我太心急了。

  生命需要什么,无疑的,需要满满的爱,需要和爱的人在一起,做自己爱做的是事,并通过它来养活自己,我觉得,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二,“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当读到这句话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孩子曾给我的美好。

  那是去年得冬天,我们正在做课间操,二楼办公室空调的外机正在滴水,我们班的小朋友指着天空,告诉我“老师,你看,天上有个水龙头!”多么美妙的童趣,多么纯洁的心思,至今想起来都会开心的笑。

  小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我不要也不愿意做“阻挡他的阳光”。

  记得上初中时,我的老师曾和我们说过,“你们的小学老师把你们送到我的手中,你们都是半成品,是谁扼杀了你们的想象力?”至今这句话我还记忆犹新。

  现在我也是小学老师,还是一年级的老师,对于纯洁如白纸的他们,我真心不想给他们抹上任何颜色,我想让他们像一颗小树一样,按照他们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自由地生长。于是,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规矩去圈住他们,才不至于阻挡他们的阳光。我想,这大概需要用尽我毕生的年华去慢慢考证。

  “城市里的孩子没有童年”,他们每天都奔赴在各个补习班之间,很辛苦,几乎享受不到童年的乐趣。有时候,我就想,他们还很小,尽管升学压力很大,但是,我们不应该过早的把这种属于成人之间的竞争压倒他们身上,他们该花更多的时间走出房门,更好的玩,更用心的感受这个时间的美好。“无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我的童年就是玩过来的,没有书本,没有压力,有的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清澈见底的小溪,树影婆娑的倒影以及我们摸虾捕鱼的身影。很快乐,很美好,以至于在那之后的求学道路上,甚至是人生中,都是我一笔很大的财富,是我灵感的源泉。

  每每看到有家长送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时,我都很惋惜,现在的孩子恐怕再也享受不到我那时的青葱岁月了吧。

  三,“做一名真正地读者”

  在读书节期间,学校门口挂上了“读书,是对孩子最智慧的抚养”。每次见到,我都感慨万千。这句话很美丽,在于它的“智慧”。读书,可以让人心灵宁静,可以让人精神充沛,对于孩子来说,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到很多我们大人教不会的东西。不知道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我想想到的,应该只是一小部分吧。

  我现在的遗憾就是我以一个数学老师的身份带六班的班主任,我总觉得我在班级的时间太少,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太低,孩子们背得古诗太少。我正在慢慢改变这个现象,一有时间,我会带着他们和我一起读书,可是往往我读到入迷处时,会被他们吵闹的声音吵醒。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以至于他们手中的《寓言故事》,《木偶奇遇迹》吸引不了他们。可是这些书本,几乎伴我走过了我所有的童年。也是在那个时候,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所有我觉得一本好的启蒙书很重要。

  如果我一位孩子的母亲,我会在他识字之初,每天都手捧书本,让他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四,“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她总是面带微笑,和蔼慈祥地看着每一位学生,我从来没有看过她大声的发过一次脾气。我之所以会选择数学教师这个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她就是我奋斗的目标。

  可是现在想来,我和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差太远,我总会在不经意间就莫名地大声地训斥学生。有时候,我也想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们好好地讲道理,可是我总是发现,我说的那些所谓的道理对于他们无关痛痒,他们总是在转身的下一秒,忘记我讲得每一句话。而每当我很生气的训斥他们时,他们会哭,会怕,会知道老师生气了,这样的行为是错的。所以比之前者,后者好像更有效果。

  也有很多前辈,总是旁敲侧击的或是直接告诉我,要注意教育学生的方法。这个道理我也懂,可是有的学生,适合你温文尔雅如沐春风的教育,而有的学生,藤条教育似乎更有效果。

  有时候,自己发过脾气,再想想,真的没有必要和孩子生气,尤其是这个职业,自己将要做一辈子,难道就打算这一生都这样度过?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我想,“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6

  读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周国平老师是位哲学家,书中的文字素朴、真诚,令人有说不出的亲切感,我被他的思想所深深吸引,这本书里面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有关教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散文、随笔、杂谈的形式呈现,语言简明而不深奥,生动不乏幽默,所以读起来很轻松、很亲切,但回味无穷。

  周国平老师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他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说道:“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对这种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人”是教育的原点,“人的充分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一个教师,如果拘泥于教育的“技术”,而没有对人、对人性的一种整体洞察和思考,教育就会有局限和偏差。那么,作为一个哲学家,周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

  周国平老师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守护人性”四个字,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周国平老师还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努力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什么是真正的读者呢?书中论到真正的读者要具备以下特征:第一,要有较高的读书品味。你要有一个信仰,不是最好的书不读,要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进一步启迪你的心志。那时候你就不会看那些浅薄是书了。就这一点而言人文经典书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第二,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世上的书如汪洋大海,你我终其一生只能品尝其中一瓢,不要跟着大众走,那样会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让自己和好书失之交臂。只有找大到书中知己,才会欲罢不能,锲而不舍。因为人就是她吃的东西。读书也是如此,度什么样的书籍,就决定你的精神领域变成什么。第三,养成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须,不可缺少,就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们才能俯视大千,一览众山小。阅读好书的效果与此相似,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生活,领略人生天地的辽阔。

  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把阅读看得很重。周国平老师写到“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他们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名副其实也更有效的素质教育了。”电视和网络充斥着我们的视野,这似乎也是人们变得浮躁的一个原因,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想象,人似乎成了纯享受的机器人。阅读是一剂良药,但其中也混杂着无用甚至有毒的东西。周国平给了我们忠告“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

  书中还有关于“生命教育”、“灵魂教育”的精彩论述,以及一些教育讲演录,让我深受启示,回味久久。《周国平论教育》不是一本工具书,也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教育专业书,较少针对具体的教育现场问题进行分析,没有告诉你面对具体的教育问题该怎么做,也许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是很强,但它又的确是一本值得教育工作者读一读的好书。正因为不是教育家出生,所以作者论起教育少了一些框框,多了一份洒脱;因为是哲学家出生,所以文中少了锢于经验的肤浅,多了基于深刻的思辨,处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

  总之,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7

  最近,我一直在读《周国平论教育》。在这本书的第53页,周国平老师认为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想写的东西与它似乎全然无关。”这句话真精辟,一语中的。专家就是不一样,随便一句话就这么深刻。

  近段时间,我就一直在思忖着想写点什么,可是终日忙忙碌碌,总是不得空闲。明天又是周五了, 此刻,我停下手头的一切工作,集中精力梳理连日来反复在心间激荡的一些感受。

  对于这位著名的哲学家在第四辑“哲学与语文教学”里面所谈的“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感触颇深,里面的几个观点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因此,我几次回过头来,将第111页至第112页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周国平老师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这一小节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会怎么教学生?”这个话题。紧接着,周老师凭借自己的切身经验谈了一些感受。然后谈到了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结合我自身的教育人生经验,一直以来,我也是这样培养学生的。首先是因为我本人及其喜欢阅读和写作,其次是因为非师范院校毕业的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也是得益于阅读和写作。

  另外,我还将第二辑“阅读与素质教育”里面的“阅读经典与素质教育”,即《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的第26页,用心品读了几遍。

  周国平老师认为阅读经典是素质教育的最佳教育途径。在这一辑的扉页,周国平老师说“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他们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名副其实也更有效的素质教育了。”

  周国平老师用平实的'语言从智育、美育和德育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经典著作是极好的教材。他说,若能从中学时代就开始走近经典,阅读经典,乃至迷上经典必将终身受益。

  我是小学老师,结合周国平老师所谈的以上观点,再联系当下所处的教育现状,我认为有必要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童话。因为经典是一盏心灯,不仅照亮孩子的童年,还会照亮孩子的一生!每个儿童都是一部童话,每部童话都是儿童成长的小小阶梯。许多色彩斑斓的童话向儿童展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迷人的世界,无数动听的故事能教会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它像一盏神奇的灯,照亮孩子们的心和他们前进的路,引领他们茁壮、健康地成长。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8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介绍了周国平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理念。教育有七条箴言:

  1、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2、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6、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7、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七条教育箴言是老生常谈了,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应该是从教的思想基础,但身边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似乎都在违背这些真理。整个社会的功利心很重,孩子也成为大人追名逐利的工具,说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是为孩子,可事实却是种种原因使得我们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世故,情感也越来越缺乏,浮躁也成了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词语,宁静的心态离我们远去。教育是慢的艺术,可是怎么就慢不下来呢?我们的孩子到底会成为什么样?这不禁让即是父母又是教师的我们心里惶恐不安。

  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把阅读看得很重。周国平写到“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他们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名副其实也更有效的素质教育了。”电视和网络充斥着我们的视野,这似乎也是人们变得浮躁的一个原因,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想象,人似乎成了纯享受的机器人。阅读是一剂良药,但其中也混杂着无用甚至有毒的东西。周国平给了我们忠告“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

  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国平以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国平是学哲学的,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9

  自从学校开设了阅读时间,每到那一刻,孩子们每天总会在我的敦促下,很不情愿地收起作业本,开始一段心不在焉的阅读,为精神的自由而阅读——《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一天我地满怀期待地问他们:在你们的书橱里最钟爱的是哪一本书?满以为会引发一场好书推介,没想竟然没有一个孩子能答上来。好一会儿有一个平日里学习成绩不错的女孩举起了手,说:“我最喜欢看的是阅读导航,因为它能告诉我许多写作文的方法。”原来看书是为了写好作文,这个答案看似挺不错,那我心里涌起一丝淡淡的失望和同情。本应该是如此放松惬意的阅读,却套上了沉沉的枷锁——为了提高作文成绩。我不禁为孩子们而惋惜,也为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而感到内疚。《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中多篇文章提到了“读书”这个话题。他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的,真正的阅读有灵魂的参与。”我不知道孩子们在读类似丛书的经典选段时,更多的是关注找到了多少好词好句,还是与作者共同遨游精神的家园。当我们将阅读的目标瞄准一个个好词好句的读背应用,怎能有闲暇去做一次精神漫游?这种“为阅读而读”会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吗?

  对于阅读指导,我是一个门外汉,但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孩子们阅读诉求,觉得十分不可思议。首先,是什么使孩子们的阅读带上了功利的色彩?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和阅读有关的忠告,恐怕就数“多读书才能写好作文”之类的话了,但我们却忘了告诉孩子,读书还可以让你变得勇敢、让你感到温暖、给你安全感和幸福感,读后感《为精神的`自由而阅读——《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为此,有的家长甚至急功近利地让孩子干脆读作文选,因为这样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接收到写作文的指导。为了更专心地读“有用之书”,很多家长和老师还会禁止学生读“闲书”,或者尽量压缩孩子们读闲书的时间,因此孩子对于书柜里最喜爱的书说不上来也就不奇怪了,这样无疑是在破坏着孩子们读书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其次,片段式的阅读究竟是否能带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在我看来,片段式阅读只能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豹,原著中原本鲜活的灵魂被割裂、支解,让人无法拼接一个完整的形象、体会一个完整的灵魂、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说片段阅读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就是一个片段仿佛一扇窗,打开了一个个阅读视界,吸引你开始一段神奇完整的精神之旅。美国的阅读教学从来不是一个片段,而是一本完整的原著,让孩子静下心来,倾听作者的讲述。阅读作业也不是所谓的摘录好词好句,而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体会、反思的问题,诸如“你认为书中最精彩的是什么,说说它为什么吸引你”、“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等等,引发你说出真实的感受,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次读者与作者的二次对话,那又将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

  也许我们都还记得儿时读完一本好的童话书时,掩卷而思、沉迷其中、意犹未尽的感觉。今天的教育目的性太过强烈,很多孩子是背负的很重的心理负担、被动地去读书的,这时,他们无法在阅读中获得幸福。阅读理应是幸福的,我们无权夺走孩子们享受幸福的权利。不用担心他们会在阅读中迷失,只要他们热爱阅读,总会找到书中的知己。我们所应做的,就是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时间、保证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他们打开一个个经典阅读的宝库,让他们为精神的自由而畅游书海。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10

  读大学的时候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平。可能是因为一点点的叛逆,王小波的杂文我倒是读过不少,但是周国平先生的散文我只读过一本《 守望的距离》。读那本书差不多是在10 年前了,当时,我只觉得好,却说不出好在哪处。现在只能回想起书里讲述着的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述说着的活着的意义 和生命的美好。那是一本也许不能让人悟到人生的`大道理,但却能使人在面对命运的变故时,能够更从容一些的好书。

  10 年以后的今天,我又读到了周国平先生的《论教育》,这本书更贴合我的生活,也让我更有感触。书中说,智育就是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记忆。这句话真是让我恨不得击节叫好。遥想起我当年的高考,那时是考大综合,要考9 门课。不管你喜不喜欢擅不擅长,总之就是每天填鸭式教学。毕业了好多年,我还是会时不时梦到自己坐在高考的那个教室里,那个位置上,面对一张完全看不懂的数学试卷,冷汗直冒,生不如死。我们的教育太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天培养出多少名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我看来,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育需要等待。

  周国平 先生推崇的教育箴言之一是西塞罗的名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他说,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由此可见,教育应该更注重丰富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按照生活需要挑选出“有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现在未来就在我们的手中,也许我们老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弹性评价,多给学生几条路走,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学会思考。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11

  和老朋友聊天时,她为我推荐了周国平的作品,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到书店买来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

  “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这是此书封面上的题字,如此醒目。周国平先生既非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但是他对教育却能够有自己深刻的见解,这可以说是让人非常佩服。但身为曾经的学生和现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亲身谈谈读后之感。

  以下摘自书中的原文片段是我最有感触之点所在:

  学校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快乐地学习,为将来快乐地工作打好基础。能够快乐地学习和工作,这是精神上优秀的征兆。

  在我看来,学习不快乐,把学习变成折磨,仅此一点,就已经是教育的最大失败。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受这个折磨,上了一天学,回家还必须做大量枯燥的作业,天天上床时都筋疲力尽,其用途只是应付考试,对真正的智力开发毫无益处。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折磨越来越甚,简直是虐待了。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能得到素质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教育界多次课程改革所遵循的宗旨。但结合我们的国情来讲,何为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一个理想体面的工作是不是教育?依周国平的看法,似乎不是。而这绝对是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的教育。学会文武艺,报效与国家,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深厚传统。否认这一传统,固然显得有思想,但是显然脱离了中国教育最大的现实。

  在我看来,正如共产主义可以区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一样,教育也可以区分出最低目的和最高目的。前段所述,即是最低目的。通过教育,使人能够拥有一项技能,为自己谋生,同时也为社会服务,把这做为教育的目的`,绝对是正正当当、理直气壮和无可厚非的。然而,教育的目的又不仅仅是这些。

  教育的最高目的,正如周老师所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应使人获得成熟和自由,让生命绽放在爱和善良之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书的第四页他又谈到:“德育就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智育就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所谓的“而不是”,在我理解,应该是“而不仅仅是”的意思。

  由此我联想到禅宗六祖慧能与其竞争者神秀的争执:菩提是不是树?明镜是不是台?恐怕正确的回答也应该是:菩提不仅仅是树,明镜也不仅仅是台。慧能的顿感悟固然高妙,神秀的渐修却也很有道理。由此联系到教育,教育固然要从根本的理念上正确,但是现实的操作中,又必须有一定的程序、规范和模式做为基础。正如寺庙中不能因为讲究顿悟,就完全否定了修行的价值,修行是一个日常的程序,它能够帮助实现顿悟,但不能保证达到顿悟。教育也是一样,按部就班地上课,能够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增强生活和工作的本领,增大了获得自由和幸福和可能,或者说使之成为“大概率事件”,但是不能够保证,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找到自由和幸福。

  基于上述分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坚持这样的观点:分数很重要,有助于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一个不重视分数的学生不是一个上进的好学生;但同时,也不要把分数看得过于重要,因为它只是智育的一个指标,同时渗透了德育、体育和美育的一些成果,但绝对不是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部。

  有了上面正确的理念为基础,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我们在面对以素质教育为由完全否认应试教育的批评时,就增添了底气和勇气;我们在面对政府部门的某些“唯分数论”的规定时,就多了理解和坚持;我们在讲台上授课时,就可能更接近全面和完美。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12

  很早以前听过周国平的名字,但一直也没有静下心来细细的读过他的书。无意中在图书室发现它,如获至宝。书的封面上有一行小字: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有位智者曾经说过:“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为何?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作者的提问,正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已经思考、正在思考的问题。“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教育即生长,而不是灌输,哲学家用很朴素的话语道出教育的真谛。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现实中是老师、家长、各级领导关注分数大于关注一切,成人世界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人性中最初的守护变得面目全非。我们春节走亲访友时遇到孩子,问得最多的应该是:期末考试得多少分?作业写完了吗?很少有人会问孩子:这个假期你快乐吗?这个假期你读几本书?有一所高中学校,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无数,据说考上北师大的学生都算差生,很多家长把孩子托关系走后门往学校里送,他们靠的'是全封闭管理,每月学生只能休息一天。那所学校的校长和周国平教授说:历史将会证明,我是一个罪人。

  中国现行教育的弊端很多,教育体制问题要靠政府痛下决心解决。但在现行体制下,在小学阶段,老师也拥有相对的自由,可以为自己的学生尽可能创造好的小环境,这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站得足够高,对于现实体制的弊端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对教育的理念有足够正确的理解。周国平教授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我们在回忆自己的人生岁月时,脑中一定会有许多值得感念的老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不是这位教师的专业知识,而是他的触及我们灵魂深处的语言或行为。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13

  在本书的第一节,周国平先生就拿出古今中外皆认可的有关教育的7条箴言,既然是教育箴言,应该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习价值。反复思考,确实让人有一种触动心灵只感觉,它们是:

  1、 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此论点由卢梭提出,杜威进一步阐述,教育即生长,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甚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每一个天性得到健康生长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的教育真正目的就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生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制造大量的仪器。教育的急功近利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劣习,最终使教育走向了它的反面。

  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降低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慢慢的成长,慢慢的长大。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惊喜!

  2、 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怎么怎么,为了将来不后悔,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此等等。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长大后的某些成就,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当下意义。

  书中写道: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给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以此给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而今天,大人们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在名利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以后,同年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以怎样的方式现象出来。

  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习意外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慢慢长大、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句话是西塞罗的名言。蒙田也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是这个道理。教育就是应该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我看后感觉很惭愧因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看来,我的教育理念要好好提高了。

  4、 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听来似乎荒谬。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事最好的环境?不外乎自由时间和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就是闲暇的意思,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的发展其心智能力。

  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好,说的再多,如果学习不学习,一切都是白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多么好,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这句话似乎平时听到过,今天才知道第一次出现是在爱因斯坦的文章里。其实有时候想一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在学校了学习的东西,似乎大都没有了印象,就连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而对我们有用的都是内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似乎不是学习得到的,而是本来就是我们的。也许就像书上所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必须内化为自己一部分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会还给学校,没有实际意义。

  6、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的地方,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对于大学的含义,我不愿意多说什么,但是深有同感。名校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名校都有一大批名师支持着,没有名师,也无所谓名校了。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14

  一个成人的眼,一副孩子的表情,在全墨的背景中,大大的眼镜一圈圈亮着,跳入眼帘的是:“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这是《周国平论教育》一书的封面,整个封面的黑色穿透着周先生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就是周先生思考论教育问题的基点。

  “不错,这只是常识而已。可是今天的教育只是使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回归到简单的原点吗?!

  教育应该“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常识”,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不能白天上课,回家还要做作业做到九、十点。孩子不是小皇帝,不能舍不得他做家务,学习料理家务、烹饪菜肴也是教育。“回归人性”,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极端非人性的小环境中,用各种习题,各种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占得满满的,这会让孩子的身心遭受严重摧残。教育应该回归人性,培养身心健康、内心自由人。

  在书中,周先生特别强调阅读,尤其是对经典的阅读。要有较高的读书品味。作为教师和家长,教科书当然无法抛弃,但可多给孩子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教育著作中,几乎都会提到阅读对受教育者成长的重要性,周国平也不例外,他认为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是最有效的素质教育。作者就是热爱阅读的人,他强调要多读经典,如果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素质不会得到提升。

  不仅成人要阅读经典,孩童也要读经典。读经典让孩子从阅读初始就有较高的起点,读百科,读经典故事,让孩子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阅读趣味和精神品味形成的关键期,教师要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往上引导,这样才能通过阅读提高其素质。

  此外周国平还强调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写作能力肯定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而且还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当真正读过之后收获是不同的。周先生的话还在耳边萦绕:

  读大师的书,走自己的路。

  所谓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15

  《周国平论教育》的作者周国平是研究哲学的,他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针对当今教育发出清醒之声。有几个教育观点令我印象深刻:

  一、教育要去功利化

  现在的学生不仅要学好数理化还要学琴棋书画,他们承载了太多师长的期望。“教育的理念”中,作者给出了教育的七条箴言,居首的就是“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在高考指挥棒下,学校、家庭联手起来,让孩子学学学,练练练,学生普遍承受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功课负担和课业期待。这句箴言犹如一缕清新之风吹进了浮躁的现实,让人突然醒悟。教育不要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而应关注培养健康丰富的人,用广阔的人性尺度和人生尺度衡量。学校教育是暂时的,一个人是否能成才,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教育就应该促进内在自由,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所以在中小学的教育中,慢下来,放低姿态,倾听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从学习知识中感受到学习的愉快,感受到思想的力量。

  “中国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太实用,什么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教育应该改变这种实用性品格,形成一种全民尊重精神价值的氛围,那样才有希望。”

  二、教育要回归

  教育应该“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常识”,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不能白天上课,回家还要做作业做到九、十点。孩子不是小皇帝,不能舍不得他做家务,学习料理家务、烹饪菜肴也是教育。“回归人性”,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极端非人性的小环境中,用各种习题,各种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占得满满的,这会让孩子的身心遭受严重摧残。作者震惊于许多教师和家长做着和常识相反的事情,被体制力量推着往前走。教育体制改革非一日之功,在现行体制下,家长和老师应该创造尽可能好的小环境,把大环境对他们的危害缩小到最低。

  作者认为教育是要培养幸福和优秀的人,而成功只是因为优秀顺带着成功。新闻中类似于“北大毕业月薪八千遭父骂”、“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之类的不绝于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考名校,做高管做高官,得高薪住大房么?这样的人生就幸福快乐了么?作者认为,思考人生的意义,对指导教育改革有很好的作用。教育应该回归人性,培养身心健康、内心自由人。

  三、阅读经典

  对于语文教育,作者说:“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作为教师和家长,教科书当然无法抛弃,但可多给孩子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教育著作中,几乎都会提到阅读对受教育者成长的重要性,周国平也不例外,他认为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是最有效的素质教育。作者就是热爱阅读的人,他强调要多读经典,如果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素质不会得到提升。

  不仅成人要阅读经典,孩童也要读经典。读经典让孩子从阅读初始就有较高的起点,读百科,读经典故事,让孩子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阅读趣味和精神品味形成的关键期,教师要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往上引导,这样才能通过阅读提高其素质。

  看了《周国平论教育》,让我对教育、对人生的认识少了些浮躁,多了分积淀。套用一句有关幸福的流行语来解读教育:教育就是让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周国平论成功的励志故事11-22

周国平论成功的人生感悟12-04

《论教育》读书笔记11-19

论中国90后教育作文11-23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范文12-08

《论人生论逆境》读后感11-22

周国平妞妞经典语句11-30

《新基础教育论》的读书心得12-02

周国平读后感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