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后感

时间:2024-05-19 15:03:2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师读后感优选【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读后感优选【15篇】

教师读后感1

  李镇西老师在我的教育情怀一文谈到了职业幸福:“以什么心态对待自己的职业,将决定的你的幸福感,当你对职业不满的时候,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自己职业心态!如果我们把职业、事业和生活乃至人生都融为一体,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累不累的。”在现实中,又有很多的教师确实在享受着教书育人的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怎样在平凡的工作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享受付出

  平日里我们陀螺似的度日:找个别学生谈话,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教研活动,开会,和家长见面,期末质量调研。全身每一个细胞都紧张,饭吃不香,觉睡不着,心理疲劳,幸福指数降到了最低点。而事物是辨证的统一,仔细想想,身为教师在辛苦之余还是有很多的甜蜜。

  幸福来自教师的付出。当一个基础差的学生在你的耐心教育和鼓励下取得很大的进步时,那时候,你心底的喜悦会油然而生,洋溢全身,那是一种外人所体会不到的幸福。正如陶行知所说;“看学生天天成长,从没有知识变成有知识,如同一颗种子由萌芽而生枝叶,看它开花、看它成熟,这里有极大的快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真诚的回报。要做一个快乐的教师,不仅要将教学当作职业,当作事业,更要当作一种乐趣,才可以从根本上激励自己,感染学生,去热爱工作。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的,一个把教育当事业的老师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由于忙于学校的教导处的事务,往年都是教一个班的数学,今年我自己要求教两个班,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想不开,把自己弄得那么辛苦,我觉得并不辛苦,在课堂上给学生上课,学生喜欢上我的的课,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我们辛勤的付出,换回来的是学生对你的爱,我的`第一届毕业生经常会打电话给我,每到节日的时候发信息给我,每年的暑假和寒假一群孩子相约来我家聚聚,就在前一个星期,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们期中考结束,就陆陆续续来到学校来看你,郑元茹发信息告诉我这次期中考试全段第一,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二、享受阅读和反思

  把教学工作看作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会厌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求知就在我们生活中。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文中提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就必须每天都阅读和思考。阅读,让我们归于平静,与伟人、名人对话;思考,让我们穿过岁月的迷雾,锤炼教育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看作是人生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的必要元素,在他看来,阅读是人生的必要,一个人能否幸福,乃至于能否像一个人那样的生活,都决定于他是否能够阅读。李镇西老师在作为校长继续当着班主任的时候,坚持每天在写班主任日记,有人问他这么忙,靠什么毅力坚持下来,李老师回答这不需要毅力,因为这是我本身的需要,这种需要变成习惯,就像每天再忙也要刷牙洗脸一样,因为用文字记录自己和学生每一天的成长,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也就是我用这种方式作为表达着我的教育情怀。说实在的,我觉得自己自己这一点做得还很不够,应该像李老师一样坚持记录反思,会享受到更多的教育的幸福。

  三、享受生活

  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休闲的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现代教育受到了社会的空前重视,在每个家庭中,孩子的教育都被放在了压倒一切的头等位置,由此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化成了巨大的教学压力,评职称压力,继续教育压力,幻化出无数繁重而琐细的工作。你不做也得做,做也做不完。那么此时,如何把偷去的幸福找回来呢?不管是暑假,还是寒假,甚至是周末,我们可以享受休闲,比如买些喜欢的书,和家人、朋友一起聚会,旅游,学会在忙碌的工作中分出相当的时间来享受生活的乐趣。这些活动都有益教师的身心健康,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

  李老师谈到对待教育的第四种情怀是“宗教”。“所谓把教育当宗教,就是为教育的,一切付出,既不是来自上级的要求,也不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而是来自自己内心的召唤。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是看领导的指示或舆论导向,而是基于自己的良知。上了一堂精彩的课不会因为领导没有看到而感觉白上了,而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功感;出现一次教育失误,首先不是想到别人会怎样看,而是内心的不安和谴责。因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精神需求。把教育当宗教,必然视学生为上帝。”我想我对教育的态度,远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我要像李老师一样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教师读后感2

  暑假期间,苗校长给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推荐了一本吴非老师的《致青年老师》。在这本书里,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假期里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读吴非老师的文字,真正懂得了: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

  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想想:是啊!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常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三孙夕明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师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他那一个个精彩动人,朴实无华的故事,让我从中学会了很多。教师的言行举止一定会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用真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一名老师,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我们有思想,有情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比起语言的教育,更好的方法也许就是真实的袒露教师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份阴暗。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会向老师学习,包括教师身上的不足也一并吸收,给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心理,很重要。这是一种生活的氛围,当我们身边人总是处于一种忧郁的状态,我们自己的心情也会受影响,更何况是学生,他们还不具备完全判别好坏的能力,更应该给他们一个优良的环境。

  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教师读后感3

  最近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一书,颇受启发。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伟大的古代教育家,他一生主要从事“传道、授业、解惑”,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以及独具风格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宝贵的遗产。

  这本书向我们提供了十四个值得学习的内容:

  1、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

  2、像孔子一样以身作则。

  3、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

  4、像孔子一样重视自省。

  5、像孔子一样终身学习。

  6、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

  7、像孔子一样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8、像孔子一样关爱学生。

  9、像孔子一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0、像孔子一样启发式教学。

  11、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

  12、像孔子一样因材施教。

  13、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

  14、像孔子一样重视实践。

  以上十四点通俗易懂,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教学经验。可我们今天有哪位教师可以做到呢?诚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社会问题也比较突出,不少问题已直接影响到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拜金主义、信仰迷离等不良思想侵蚀着教师的思想,许多教师无心从事教育事业,而是把事业当

  “职业”,我真心希望广大教职工能从这本书中汲取营养,

  让孔子的教育思想渗透于每个教师的心田,因为它仍具有蓬勃的生命,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今天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地现实指导意义。我认为,他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以下是我个人的认识观点:

  一、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一个讲诚信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尊敬和爱戴,因此,孔子的这一思想应该是做人的一种基本品质,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二、像孔子一样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必备的德行。实践证明品德高尚、专业精湛、处处为人师便的教师必然在学生中享有

  崇高的威信。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应成为教师的终身追求。

  三、像孔子一样重视自省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要学会反思。反思可以让人警醒、清醒、智慧。孔子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与他有强烈的自省意识分不开,我建议今天的老师们借鉴一下。

  四、像孔子一样终身学习

  每年我们都在进行继续教育、充电,效果如何呢?不说也罢。终身学习的目的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意思,让我们把这种教育思想踏实做下去。

  五、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

  孔子说:“如果说我做到了圣与仁,那我可不敢当,但是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到厌烦的去做,不知疲倦地教会别人,那我却没问题。”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

  六、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思想

  我建议记住“有教无类”这个词,今天仍有部分教师面对学生不是一视同仁。

  七、关爱学生的思想

  这是我们谈得最多的一个词语。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理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爱是开启学生心理大门的钥匙。

  八、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重要,我们往往在教学中会面对一些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懂得如何挖掘学生爱学乐学的内动力。

  九、启发式教学思想

  今天,我们学习孔子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处理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

  关系,引导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好学、乐学,主动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

  十、因材施教思想

  今天,我们都在期盼还在的考试成绩会更高一些,我觉得值得思考,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都得到高分,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记住:成功的教育不在于选择适合教育的人给予教育,而在于给不同的受教育者以适合的教育。

教师读后感4

  最近一直沉浸在《优秀教师成长解码》一书。书中有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语段乃至词语,每当读到“心动”之处,我总要停下来回忆自己以往的教育经历,或共鸣、或喜悦、或醒悟;有时还会把喜欢的句子反复诵读,每读一遍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怎样才能成为优秀教师?通过细读郑老师的《优秀教师成长之道》,我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长期、扎实的实践

  优秀教师的成功,不来自长期、扎实的教育实践。特级教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龚春燕教授,“十几年来做过大量的调查,阅读了上千万字的著作,分析过数万个学习个案,统计处理了无数的数据。”教师都一样,承担着艰苦、繁重的工作任务,所不同的是能够做到苦中有乐。真是“累着,但快乐着”,体验着一种神圣的幸福感。

  二、顽强、自觉地学习

  优秀教师的学习都是自觉的。“学无止境。我先天不足,唯有后天勤奋补上!”为了弥补自己没有经过系统科班学习的缺陷,吴正宪给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酷爱学习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向同行学习;向

  学生学习;向报刊书籍学习;进修学习;课题学习;学术学习;追踪学习;分阶段有重点地学习;网上学习;传播学习;实践学习;参观学习……

  三、联系实际的思考

  教师在顽强、自觉学习的基础上,普遍十分重视思考,显著地具有爱思考的品质。正像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我们的教育需要理性,别让一些非本质因素过多地打扰了教育,比如商业、权威、权力、习惯等——这些已过多地干扰了课堂的方向。理性状态是对教育最好的救助”。而优秀教师的思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考紧密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通过思考,他们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尤其重视反思自己

  四、充满个性的创新

  优秀教师共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刻苦地学习与积极地反思,最终实现充满个性的创新。独特的个性;不断地创新;辩证的思考。教师是一个极有特点、值得研究的群体,他们是广大教师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榜样。他们不仅引领着广大教师队伍前行,而且随着他们刻苦、执著的学习和思考,他们将创造和发展教育理论,他们当中将涌现一批真正的教育家。

  教书的人首先应当喜欢读书,只有喜欢读书,多读有益的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得到提升,教师的教育观才能更好地确立。

教师读后感5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在当时奴隶制的野蛮情况尚存在的情况下,孔子能说出这样的见解,不但显示了他对于德、礼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而且表现了他对“治国之道”的精通。事实上,人心的“规律”确实如此,强制只会引起表面的恭顺,暗中却积聚逆反情绪;而用积极的教化疏导手段,则会激起其自身的内在的“自治”因素,从而使民心净化,天下安稳。这无疑是一种待人处世的大智慧,深刻领会其实质要领且加以灵活运用,将会使人们在生活事业中受益颇多。

  所以我们说: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只有德,才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

教师读后感6

  用了一天时间读完了李安心编著的这本《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工匠”的含义及“工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书中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做事极为认真、细心、执着、求精的精神,一切优秀劳动者的身上都有“工匠精神”的影子”。“工匠精神”的关键内核是:敬业专业、耐心专注、严谨细致、精益求精。

  读完了这本《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工匠”的含义及“工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书中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做事极为认真、细心、执着、求精的精神,一切优秀劳动者的身上都有“工匠精神”的影子”。“工匠精神”的关键内核是:敬业专业、耐心专注、严谨细致、精益求精。

  最为深刻的感触是: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在践行理想的过程中享受到职业之幸福。

  书中有一个观点:不为薪水工作,为理想而奋斗。

  为了爱、为了孩子、为了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工作,对工作的付出远远大于薪水的回报,收获的也绝不仅仅是一份薪水。所以,永远不要为金钱而做事,不要为薪水而工作,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而奋斗。不管报酬厚薄,做事时全心全意、竭尽所能,你就会感到自己内心的充实,你会体会到比薪水多得多的回报。

  这些话全都说到了我的心坎里,为自己的理想而工作,在全心全意的工作中,心无旁骛,享受工作的过程,感受职业之幸福。

  作为一个人,我们不能浮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不能浮躁。告别浮躁,做真正的自己,是我们教师眼下最紧要做的'事,静下来、慢下来,打造一个“纯手工”的教育:上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份作业、关爱每一个学生,“慢工出细活”!做一个耐得住寂寞的具有“工匠精神”教师。

  这样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实际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简单的事情能坚持重复做下来就更不容易了,正应了此书中提到的“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在以后的教学工作,我们应该少说多做,做到“知行合一”,行动胜于空谈,不追求做出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成就,只求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努力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凭借一块场地、一张嘴、一只口哨、一块秒表书写春秋,我们只要努力了、付出了,总能遇见最好的自己。

教师读后感7

  今天,再一次拜读了华南师大刘良华系列专栏“关于教师成长”(一)《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结合三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有很多感悟。

  在改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提出一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这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耳熟能详、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往往使教育工作者津津乐道。要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从一下教育口号谈起。

  (一)“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中国曾经有多次教育改革(或教学实验),其中很多教育改革实际上只是“教学改革”,也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是很重要的,但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抵达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遭遇一个障碍:原有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旧教材成为新教学方法的瓶颈。如果教材错了,教学方法无论如何调整,终归是一种“微调”,甚至会“助纣为虐”。也可以说,如果只改变教学方法而不改变教材,至多只有“正确地做事”的效应,而且很可能是正确地做错误的事。

  真实的教学改革总会引起教材改革及相关的课程改革的渴望,有效的教学改革原本应该是课程改革,应该使教材和教学方法同时发生改变。教材改变意味着首先保证“做正确的事”。显然,“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

  (二)“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新课程理念认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

  前几天,北京大兴县教育考察团到泰安考察新课程推进情况。在长城中学座谈交流时,我发现他们非常在乎教材选择问题,他们认为,如果两个地区、两个学校选用的教材不同,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竞争。比如,他选“人教版”我选“北师版”,如果高考偏重“人教版”的话,我们岂不是吃大亏了。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理念问题,也就是说,新高考“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大可不必为教材的选择而耗费过多的精力。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课程标准用好教材,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整合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单元的顺序以便更好的因材施教。比如,泰安的数学教学,必修阶段的学习在04、05级是按照必修1-3-5-2-4的顺序学习的,06级根据学习的效果调整成了1-5-4-2-3更加符合泰安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如,现在高一数学必修5——“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这一节,学习必修5时由于“直线的方程”没有学暂时搁置。学完了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后再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感到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2) 补充教材。补充教材实际上使用“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他并不改变原有教材的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高考的要求,适当增加相关的内容。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教材互为补充,既能保证教师不至于“照本宣科”又能增加学生应对高考的自信心。比如,立体几何中“二面角”,课本内容较少且没有求二面角的例题(仅在课后习题中出现了2题),而此知识点又是高考的重点,有经验的教师一般要在这里补充例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初步掌握简单的二面角的求法。

  (3) 更新教材。如果教师发现现有的教材绝大部分内容已经过时、落后;或者教材虽好但不适合自己学生的具体实际;或虽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但与高考的要求还有差距等。那么,教师可以考虑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以便更好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应对高考。更新教材时一般先做“减法”后做“加法”,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只有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才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引领者。

教师读后感8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乡村,每一位孩子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呵护,让他们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茁壮成长。

  首先,乡村教育的不足和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与城市相比,乡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办学条件都存在巨大的差距。乡村学校中往往只有一两个老师,他们需要同时兼顾多个年级、学科,讲授的知识面广而杂,难以做到精细化,同时别忘了还需要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等方面的工作。因此,乡村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不足。

  其次,作为乡村教师,有时候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来自贫困家庭、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能够接触到的知识和资源都受到了限制,面临的挑战更为巨大。而对于我们乡村教师而言,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克服心理和实际上的困境,快速地适应学习生活,是一项难而重的任务。

  然而,尽管乡村教育面临诸多的挑战,但我更关注于乡村教育中发生的变化和进步。

  首先,乡村教育的改变在于师资力量的增强。有关部门重视乡村教育,逐渐加大对乡村师资队伍的支持力度,让更多优秀的教师来到乡村。这不仅使得师资力量得到了增强,也提升了乡村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形象。同时,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也不断推进,乡村学校中开始普及“创新教学法”,让孩子们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乡村教育注重多元化的发展。在传统的乡村教育中,读书写字算数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内容,但如今,乡村学校推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课程,如早稻田大学的“安全教育课程”、多种多样的艺术体育等精品课程等,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兴趣。

  最后,作为联防联控的重要一环,乡村教师们承担起了“早教、早发现、早干预”的使命。当学生出现问题或疑问时,乡村教师首先是第一线接触者,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引导、辅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总的来说,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只有我们乡村教师心里明确、肩上沉重,才能带动乡村的师生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教师读后感9

  《细节成就优秀的教师》这本书也不知道是哪年参加镇里举行的三八节活动,发的纪念品,我早已置之高阁,开会时学了王维审的文章《细节在力量》,我又拾起了这本书,每天睡觉前,坚持读上几页,最初,是强制自己读的,没有什么兴趣,可是现在我却发现兴趣已悄然而至。

  本书的作者方海东,在浙南温州教书,是一名一线教师,曾获全国班集体建设“教育操作系统”研究特别奖、全国首届“班主任心灵写诗”金笔奖、“温州市名班主任”荣誉称号,出版专著《守候阳光》和主编《21世纪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朱永新为此书作序,朱永新说:“我一直认为,教师的成长有‘吉祥三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是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一个人成长如果只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站在自己的肩膀上,他就很难超越,很难成长。所以教师要学会反思,学会思考,学会专心的记录自己的生活,教师的写作不是为了培养作家,也不是为了培养会写文章的教师,而是为了培养会思考的教师。”“会思考”这三个字对我触动很大,以前的培训、听课等学习活动,都是听过就算了,听的过程中觉得哪些环节很不错,哪些内容很新颖,过后就忘记了,后来再有这样的活动,领导都会布置我们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原来还觉得是负担,后来想想其实很有必要,在写的过程中,我们会再思考、回顾,从而把重点东西加以巩固。

  我想到了我上的《周长》一课,一上课我用课件出示了课题,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本节课题:周长,也许是听了徐智红老师的学习心得,受黄爱华老师大问题教学法的启发,我突发奇想,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周长?2、学周长有什么用?3、周长和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4、如何求周长?听到这几个问题,我感到非常吃惊,这不正是我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吗?我一直觉着三年级的孩子太小了,他们什么也不会,今天他们的回答让我大开眼界,令我对他们刮目相看。这节课完成的特别顺。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必备的能力,如何让课堂吸引学生并且高效呢?方海东老师认为是需要细节的,因为文本需要细节,课堂实践需要细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需要细节,这些细节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描述,更是帮助学会“一点见面”的助手。如果说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指路的星辰,那么细节就是我们跋涉的一个个脚印。因此,无论是学生的.生活细节、教育过程细节还是教学的细节,都是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在关注细节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看到学生的成长点,出现在“最应该出现的时候”与“最应该出现的地方”,从而在解决问题中成长。书中的《山不过来,我过去》一文,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在教育问题学生方面,对我的启发就很大。

  方海东每天坚持做到四个一:每天上好一节课,读一个小时的书,和一个孩子谈话,写一篇教育随笔,每天的“四个一”让他积累了上百万字的教育手记,这本书就是从上百万字的教育手记中精选出来的文字,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细腻和专注,他的坚持和毅力,更看到一个老师的用心。看他的教育行为,宛如看一部不断发展的连续剧,他总会用细节交代清楚教育教学的发展过程。这“四个一”看似简单,要坚持下来实在太难,尤其是每天写一篇教育随笔,我觉得他简直太伟大了!方海东坚持了十年,而十年的岁月也给了他丰硕的果实,他在浙沪苏皖“长三角”首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了初中组一等奖第一名。

  最后我想把书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人生的山峰是有高度的,信念的力量是无穷尽的,有时候并非目标难以实现,而是我们放弃了信念。也许,我们需要更加静心地磨练自己,守住一粒稻米种子的耐心。”

教师读后感10

  《致教师》这本书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所著,朱老师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师关心的重问题和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如“成为教师的理由”“样具备好教师的慧眼”“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奇”“怎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为教师一一解惑。当作为新手教师的我阅读了这本书之后,许多原来萦绕于心的困惑在书中得以解答,感觉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对我谆谆引导,让我拨开迷雾,看清前路。

  在书中朱老师提到新教育教师有三宝,分别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这种三专模式来源于国外的三大学派,一是以阅读为基“专业引领”模式,二是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可以来自我培训以实现专业发展。

  首先,专业阅读就是站在了大师的肩膀上前进。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智慧对话,是在向伟大的人请教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会将老师当成百科全书来寻求十万个为什么。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老师的知识面不广就无法及时回应孩子,就会丢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主要有两大类: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和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与学习是不可分割的。怎样才是善于思考呢?主要表现在思维有一定的深度、速度、变通性和创造性。做为教师应该主动锻炼自己的'思维,如思维导图法。但最主要的是师生共写随笔,即教师通过教育日记、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觉地成长。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能够走得很远。在我们完善自我时,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闪光点。无论是在哪里,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习、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学校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么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教师读后感11

  拜读完《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我心里为之一颤。为自己以前对工作的不满而懈怠;对学生的不满而愤怒;对他人的不满而耿耿于怀。心里就十分懊悔、沮丧、难过。但这天读完这本书让我的心灵仿佛释然了许多。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慰藉了心灵,我将用它的理论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常常听到周围的同事抱怨说:“某某同学真是的,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懂。”“家长还说自己的孩子够聪明,你看这作业。”“这届学生啊,一言难尽,教的都感觉没有成就感”等等。这是教师常常抱怨的声音,当然侧面也表达出对学生的期望。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与其抱怨,不如埋头苦干。把埋怨的时间和心思都用到提升自身素质上,让我们以书中的事例为借鉴;以书中不抱怨的`心态为行为准则;以书中改变抱怨的方法为思路,做一个不抱怨的践行者。

  我们要正确应对种种压力,用阳光的心境缓解压力,用用心的人生态度挑战压力,不卑不亢,不抱怨,让自己的工作充满挑战性,在这三尺讲台上创造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教师读后感12

  自担任班主任工作至今已有四个春秋,一路走来,我的教育理念不断成熟,所带班级也曾荣获过镇级“良好班集体”称号,这些都得益于一名优秀教师的指引,他就是著名的教育大师—魏书生。初次拜读魏老师的文章是在学校的新教师培训活动中,不见其人,却如闻其声,魏老师在书中别具一格的班级管理和育人方法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如今,在这个温暖的春天里,再次拾起这本《班主任工作漫谈》,细细体味,就像是多年以后遇故知,促膝长谈,感慨万千。

  《班主任工作漫谈》是魏老师多年教育工作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新鲜思想与高明做法,令人折服。每当我遇到教育难题的时候,我都会想到魏老师的书,想起魏老师的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豁然开朗的心情如沐春风。

  魏老师科学管理班级的方法有很多,他深刻的思考闪烁着师者的智慧光芒。书中魏老师多次强调教师要知道怎样去爱学生,想爱还要会爱。每每读到,都如春天般温暖。初为教师的我和所有教育者一样热爱着自己的学生,但对于如何去爱学生却缺乏经验,很多时侯学生一犯错,就大声批评,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后来我反复斟酌魏老师科学民主的管理方法,深受启发。我试着让自己冷静下来,不对他们乱发脾气,而是用心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与他们心平气和地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用一种更艺术的方式去帮助犯错的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关系融洽了,管理工作也变得得心应手。记得班级有个学生经常迟到,屡教不改,我每次批评他都当耳边风,一次他又迟到了,我正想发火,突然想起了魏老师的惩罚迟到学生的做法,于是就罚他当同学面唱了一首歌,过后私下里找他谈话,晓之以理,让他明白时间的重要性,从此这个学生还真的再也没有迟到过。每次看着一个个调皮捣乱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变得懂事,我也从忙碌的工作中倍感欣慰,就像农民走在春天的田地里耕耘,看到眼前的一片生机盎然,心情格外舒畅,完全忘记了自己原本是在劳作。

  这学期,原为初中教师的我被调到小学工作,小孩子天生活泼好动的性格和以前初中生迥然不同。他们大多数都坐不住,遇到难题喜欢交头接耳,互相讨论,尤其是到午自习的时候,班级里乱成一片,班上管理的“小老师”,也没了办法。遇到这种状况,我有些不知所措,就在我一筹莫展之际,突然想起魏老师提到过的“自习课说话接力本”,何不借鉴一下呢?

  我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打好格子分成姓名、说话时间、接交人姓名、惩罚方式、备注栏5个栏目,称之为“自习违纪接力本”。我快步走进教室,把本子高高举起,大家都安静了下来,“老师,这是什么啊?”“这个就是咱们班的.自习违纪接力本,以后谁在自习时讲空话,违反纪律,谁就在上面签名,并且要写300字的说明书。”几个爱讲话的同学开始发问了:“老师,借东西可以吗?”

  “可以,但要举手经过‘小老师’同意。”

  “如果传不出去,放学了怎么办?”

  “第二天继续传,但是每天要写300字的说明书。”

  回答完学生的种种疑问后,我便走出教室。

  下课后,我迫不及待地去看新政策的实施情况:本子上只有有三个名字,讲空话的同学终于少了一些,同学们围着我七嘴八舌:

  “老师,这个办法挺好!自习课安静多了!”

  “大家都担心接到本子,我肯定在以后的自习课上不乱说话了,肯定逮不到我,哈哈!”

  接下来的几天,又有几个同学由于各种状况接到接力本,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同学们不再“讨价还价”,而是心服口服地接受了这种“惩罚方式”,班级的自习课纪律有了明显的改观。

  之前,针对学生自习课上爱说话的坏习惯,作为班主任的我一味地说教,但效果甚微,借鉴了魏老师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制能力,而且感觉到学生的自我批评比老师批评会更深刻一些,孩子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接力本”实行已有一个多月了,班级的纪律真的好了很多。当然也有一些疑问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再去及时调整,正如春天的和美,并不只是微风细雨的功劳,还需要溪水野鸭的配合。就像魏老师所说的“用一段时间,停一段时间,再配合班干部监督,学生互助,集体抽检等方法应用于自习课纪律,自习课的纪律就一定会好起来。”对此,我已深信不疑。

  坐在办公室里,重读这本书,感觉魏老师引领我进入了一个处处都是发现,处处都是感悟的奇妙世界,书中“尊人者,人尊之”, “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翻开每一页都犹如迎面窗户吹来的一阵春风,给我以温暖和抚慰。我庆幸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有魏老师这位师者,用他的智慧光芒为我点亮一盏心灯,使我不至于迷失方向而丧失最初的热情,愿我们年轻教师都能从魏书生老师那里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启迪。愿我们教师沐浴在春风里,让智慧的种子在我们的身后生根发芽!

教师读后感13

  刚拿到《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心里一阵郁闷: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看苏联时期的书?这书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吗?……无奈校长之命难违,只得细细品味这本书。读完后,我不禁赞叹: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令人折服!他的教育思想是永恒的经典!

  感悟一:阅读的重要性。

  1、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一个叫费佳的学生由令人头疼的学困生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他的成长经历使苏霍姆林斯基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呀,阅读能启迪人的心灵,但对于给后进生阅读的指导是我教育教学中的空白,想想自己平时的做法无非是:花时间与后进生磨,然而多数时间是双方两败俱伤。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这是给我努力方向的钥匙,我要想办法让书籍成为我的学生的精神食粮,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2、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从中道出了教师成长的秘诀——读书。“教师要多读书”这个观点已越来越为大家接受。可我有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备课、上课、批作业、补差等已忙得我焦头烂额,哪有时间读书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觉得自己有点黔驴技穷,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使得我不阅读也心安理得。无意中,我在网上看了一段对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视频访谈,他说:我们每天的吃饭、刷牙、洗脸需不需要毅力?不,这是习惯。我读书、写日记就像每天吃饭、刷牙、洗脸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习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现在忽视了读书,忽视这习惯的养成,等于现在放弃了充实自己的机会,也等于现在失去了提高自我的最佳机会。

  我相信每个教师都渴望自己才学渊博,上课旁征博引,学生身临其境,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与平时自己的广泛涉猎是息息相关的。专业书籍的阅读、领会以及再发挥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于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会有裨益;非专业书籍的阅读同样重要,它会从另一个角度来拓宽我们的思路,更加广阔地增加我们的智慧。我会牢记书中所说“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养成习惯。

  感悟二: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大不及格分数的。”作为班主任为管理班级,我制定了一系列评分机制,我要求学生在早读、课间活动、文明午餐和做操这四个方面进行评比,有每天的值日小干部记载情况,我根据记载情况一周总结汇总一次,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或是一本本子,或是一颗星等,同时对于扣分多的学生指出其努力的方向。我自以为做的不错,细想其实有时的评分太笼统,不够有分量,缺乏针对性,明显感觉这学期的效果不如上学期。再有我的英语教学方面,学生每天的口头作业完成情况,每次检查我都帮学生打好等第,有时急起来“较差”俩字“唰唰”写上了,有好几次个别女生被我弄得哭得稀里哗啦,现在想想真是糊涂,这样的评分根本没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感悟三:正确对待后进生。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对于后进生我恰恰关注的更多的是他的学习,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我会千方百计让他掌握,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为了他的成绩能提高一、两分,我倾注了心血,牺牲了休息时间,经常弄得自己身心疲惫不堪,曾经多次反问自己:这样做对吗?对学生的发展有用吗?读了这本书我决定做到“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

  “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点点成绩……”这将成为我每一节课的目标。

  品味《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就如与智者交流,解决困惑,指引前行,洗礼心灵。它将是我工作、学习中的导航灯。

教师读后感14

  近期我读了《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我被书中的名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要想成为一名成功教师,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当前,面临有很多学生厌学现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不作为重中之重的问题来思考。通过学习《成功教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工作。

  1.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学生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与家长、同学、教师发生矛盾,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对学生的期望不要太高

  有的学生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3.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

  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做一名成功的教师》中明确告诉我们要走一条“教研结合,从教学熟练型走向专家型”之路,我决心成为一名这样的教师。查有梁先生总结了一段关于“研”的妙语,我时时用他来鞭策自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研然后知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美,然后能自创也。”

教师读后感15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诸多负面报导,严重扭曲教师形象,也使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多了些不尽人意的事情,多了些的抱怨、牢骚,可有什么用呢?近段时间,再次拜读了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感悟良多,是啊,人生中能有几件事情是自己改变得了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少生气,少抱怨,快快乐乐的去面对,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我们工作量,工作压力大,这种辛苦是别的行业的人所无法体会的,然而,我们的付出与回报却永远不成正比,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日渐降低。可过多的抱怨只能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应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做到“眼睛向内,敬业乐业,提高素质,超越自我。”

  我们常说,要学生爱你,要教师先爱学生,可以怎么样去爱呢?魏书生对待学生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民主科学的,有血有肉的。他认为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

  他爱学生,是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爱心去爱;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锲而不舍地去爱;是实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教中有“人”地去爱;是容理解、尊重、关怀、信任地去爱;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地去爱;是爱一切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爱。

  在魏书生的眼中也有差生,但他的差生观是这样的:“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许多老师也“爱”差生,可是他们的爱就爱在一味抓学生的成绩,一味给学生压担子,一味为学生补课,甚至一味指责其父母和埋怨学生。以至把学生“爱”上了绝路。魏书生却说“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象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给治了,那他的医疗水平不会高。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他教育学生的时候,是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的`,让学生怎样,或不让学生怎样,或训斥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学生真善美的那面,站在学生积极的一面,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不是在批评指责他,而是在帮助他,关爱他。这样的爱应该说是非常独特而又实实在在的,它没有半点虚伪。

  魏书生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是简单地加以训斥了事,而是通过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对于较为严重的错误,魏书生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包括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这五个部分,然后通过这份心理病历,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监督之下,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地逐步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或毛病。对于一般性的错误,魏书生则让学生写说明书,使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描绘出自己心理活动的三张照片,让两种思想在照片上曝光。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是怎么争论的;第二张照片,犯错误时两种思想是怎么交战的;第三张照片,犯错误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通过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学生学会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完善自己、不仅改正了错误,还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魏书生是用爱去浇灌每一棵“幼苗”,但愿我们每一个正在三尺讲台的耕耘者,都能象他那样为教育工作奉献出爱。

【教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师读后感05-30

小学教师读后感大全-小学教师读后感11-23

《教师的挑战》青年教师的读后感11-20

非常教师读后感04-29

《教师礼仪》读后感11-2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09

致教师读后感04-30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5-0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4-2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