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1
王教授提出了一个疑问:我们的学生究竟是在学“教师的语文”还是“课程的语文”?
我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 回想语文课堂上我到底在教什么?——当然教我理解的语文课!学生课堂上到底在学什么?——当然在学我所理解的语文课!——因为我提出的所有问题,我早已胸有成竹,学生当然只能“按我的要求来回答我的提问”,如果学生回答的内容跟我预设的不一样,我会循循善诱地、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导向我想要的答案。——这几乎是每个老师的答案! 可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己的学习体验在哪里?学生的个人思考在哪里?……
如果一个人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他怎么可能思考?如果一个学生的.思想已经完全被限定,他怎么可能思考! 一个人如果不思考,就不会有自己的看法、见解、思想,那他怎么会去想别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做别人所未做?他怎么会有各种奇思妙想去发明、去创造?我想,当年的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肯定不会是在写作业,他一定是在自由的思考,当上帝将苹果抛下来时,正好回答了他苦思冥想的问题——正是思考诞生了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理论。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永远被老师牵着鼻子思考,听话地“按老师的要求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稍微出格一点就要被老师否定,所有的思考都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那么,我们又凭什么要求我们的孩子热爱学习、思维发达、创造力丰富呢? 钱学森教授生前曾经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题困扰了我们很多很多教育者,我想,王荣生教授的这篇评课感言,似乎也在默默地探讨这个问题,让我悚然警悟,让我深深地反省、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2
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优秀的老师,都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上得精彩。那么,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我想:这是很多老师都想弄明白的一个问题。平时,我也看了一些课例,也看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点评,我发现,同一个老师的课堂设计,在不同的老师、专家看来,都会有不同的优缺点,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人无所适从。
作为一个老教师,我自己备课时也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活动的安排,但用心最多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也是看老师是不是充分调动学生,学生有没有真正的被调动起来,师生交流是否自然融洽,课程的设计有没有亮点等等。很多情况下都是这样跟着感觉走。
国庆假期,我有幸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使我受益颇深。每个学期学校都要组织老师们上公开课,也号召老师们多听课,有些老师认为语文课很简单,人人都能听得懂。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语文课,很多人不认为自己是外行,但读了这本书后,我都觉得自己是外行。
王教授所说的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对于同一个学校的师生来说,教材都是一样的。老师和同学都没有选择的自由。他说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教学重点,同样的教材可以有很多知识点,也有很多的切入点,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学重点的选择可以不同。同一篇教材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不相同。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可以朗读,可以辩论,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编课本剧,可以讲析,可以播放电影,这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决定的。
王教授认为:方法是否合适的依据由教学内容来确定,“每种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反之就无效。”他的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觉得学习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而方法的选择固然要考虑教学内容,也离不开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我经常考虑的问题是这堂课我要教什么,很少考虑学生要从中学什么。王教授建议我们在观课评教时,重点关注两个关联:第一,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的关联。第二,教了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关联。第一个关联,我的理解是关于“课时目标的科学定位与落实”的问题,也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个关联,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一致性、有效性”的问题。有效教学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正因如此,王教授认为:“反思自己想教与实际所教之间的关联,审议自己所教与学生实际所学之间的关联,反思和审议自己想教、所教、学生所学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校本教研的主题,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主要途径,也应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由教师作出的,一定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王教授提到的一堂好课的标准让我更有了明晰的方向。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3
王教授提出了一个疑问:我们的学生究竟是在学“教师的语文”还是“课程的语文”?
我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回想语文课堂上我到底在教什么?
——当然教我理解的语文课!学生课堂上到底在学什么?
——当然在学我所理解的语文课!
——因为我提出的所有问题,我早已胸有成竹,学生当然只能“按我的要求来回答我的提问”,如果学生回答的内容跟我预设的不一样,我会循循善诱地、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导向我想要的答案。
——这几乎是每个老师的答案!可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己的学习体验在哪里?学生的个人思考在哪里?
如果一个人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他怎么可能思考?如果一个学生的思想已经完全被限定,他怎么可能思考!一个人如果不思考,就不会有自己的看法、见解、思想,那他怎么会去想别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做别人所未做?他怎么会有各种奇思妙想去发明、去创造?我想,当年的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肯定不会是在写作业,他一定是在自由的思考,当上帝将苹果抛下来时,正好回答了他苦思冥想的问题——正是思考诞生了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理论。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永远被老师牵着鼻子思考,听话地“按老师的要求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稍微出格一点就要被老师否定,所有的思考都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那么,我们又凭什么要求我们的孩子热爱学习、思维发达、创造力丰富呢?钱学森教授生前曾经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一问题困扰了我们很多很多教育者,我想,王荣生教授的这篇评课感言,似乎也在默默地探讨这个问题,让我悚然警悟,让我深深地反省、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4
这两天在家里花了很长时间阅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我知道这是一本对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极具影响力的专著,因此采用了精读的方式,边读边勾画边思考,收获很大。
书中的评课有一篇是针对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正好自己20xx年也在公开课上执教了这篇课文,因此格外感兴趣,想看看王荣生教授是怎样评这节课的。
郑桂华老师的那节课是王荣生教授极为推崇的一节好课。我先是翻看附在后面的课堂实录,录像导入,好像也是平常的,大部分老师都想到了,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这个也寻常,接着是让学生找找哪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从这个环节开始,郑桂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的形式,并思考为什么这样的形式能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学生起初感到有难度,可是经过小组合作学习,经过老师的巡视,慢慢有人说出了一些门道,并且后面说得越来越好,用词专业,对句子和词语明显敏感起来,教师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王荣生教授的评课,首先是觉得这节课的整个学生学习状况,就是语文课堂的生态,是学生在语文课堂的经历,是在其他语文教师的课上很少能看到的`景象。我理解,这个意思是说,真正的好的语文课堂生态应该是学生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从一开始的不懂到后来的懂了,乃至于还要继续学习下去。反观我们的好多公开课,的确不具备这样的课堂生态,比如有的太顺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非常顺利的完成了一节课,没什么难度;比如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倒是想早点结束,感到很累,但教师有感觉,因为自己表演的很精彩,学生是不是真的成长了并不重要……
接着谈到教学的流程。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的流程,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导向这堂课的终点,表现为课堂的生态,就是学生跟着老师走。语文课堂教学的流程,走向是预设的,关节点是精心设计的,但不是僵硬的,它依据地势而流动,依据学情而可变化,因而具有教学现场的适应性,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流程的连贯非常重要,而连贯实际上就是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问题。王教授举了另外一个教学设计的例子,分为五大环节,把朗读、探究、感悟、体验、创造这些东西都囊括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十八般武艺都使尽的教学设计,却被王教授批为胡说八道。因为这些环节是环环不相扣,要么是方法本身错误,要么是浅尝辄止,不顾学情忙着跳至下一个环节等等,简直无法用连贯一词形容啊。
不过,这个教学设计中的朗读的方法,我以前一直认为很好,认为可以调动学生兴趣,现在才知道其实是为了表演给听课的人看,学生们花心思的是怎样合作表演好,根本不是在追求优美的朗读。
最后,王教授谈到了教学内容的落点,就是在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实际所学的东西。比如,郑桂华老师关于词语、句式的教学环节,落点在学生的感觉,并引向感觉的细腻和丰厚,而另一个教学设计则是落在了含糊不清的美点上,而且要求理性的分析,学生只能模仿教师的示范。教学内容相差不大,差别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落点,也就是你选择这个教学内容是想让学生学到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
联系自己的那节课,我的课堂生态如何呢?我的流程连贯吗?我的教学内容落点正确吗?想着想着,不觉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啊。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相关文章:
听评课活动总结范文04-01
语文组听评课活动总结04-19
听评课心得体会03-24
给王教授的感谢信12-11
备课组听评课活动总结04-19
听评课活动工作总结05-11
各具亮点的整合课听评课拾贝作文04-01
听评课活动总结范文(通用8篇)01-28
教师听评课心得总结范本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