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国家地理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家地理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国家地理读后感1
捧着一本美好的杂志也是饶有趣味的。中国国家地理?正是那种文趣与理趣交织的杂志,让人喜爱,也令人神往它上面所介绍的那些地方。当我打开第608期的那本时,我的心神凝住而视野广阔了──梯田。这个于城市很陌生的东西造就了无数的奇观。
若从高山顶上俯视──黝黑、清晰的界限将粼粼水波划分成一小条一小条疏密有度没有令人感觉恪得难受的棱角,它们顺着山体的势态,温柔地层层铺漫着,就像海滩边涌上来再退下的'层层水浪一样,只是它们将一种更为博大的美定格在“涌上”与“退下”间的一瞬──带给世上的人来辛勤地耕作的机会。
仔细阅读关于各种梯田的介绍文字才知道,它们的形成与等高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的改造更是不可分割。人类为了农耕开垦梯田就要考虑实际地形、坡度,此外,还有土壤质地,雨量大小、水源状况、距村庄的距离等等。虽说没有具体的数据来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但就从考虑的因素上看,既没有破坏自然的和谐美,又促进了人类农业文明的发展,它是合理又科学的。
不同的梯田有不同的色彩仿佛是幅幅令人视觉鲜明的油彩画。所看的梯田中,最令我吃惊的是云南东川红土地。从图中可以看到大片大片极富层次鲜红炫目的色彩,这是为什么呢?追其根源是梯田的土壤中铁离子在温暖湿润的气候里被逐渐氧化为稳定的三氧化二铁。在这样令人神奇景象的背后竟还藏着一个有趣的化学问题,一句小小的解惑将我拉回现实──科学地解答还给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本质的认识。
坐在小小的房间里,读着这么一本“大”的书,我不禁失笑了,天然与人为的完美融合,真不知世界还有多少像梯田一样性质的奇观呢?倘若我真走出这个城市去拥抱那片自然,我能走多久,又能走多远?如何在生命中既能带着艺术的眼光去欣赏,又能用科学的视角去解惑?我想,这永远值得去追寻!
国家地理读后感2
因为工作的原因,在整理生物地理数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对中国地图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对于我这种地理渣来说,这简直是个惊喜。当时正好看到这本书,就决定读一读,也算是工作和业余的一个补充。《中国国家地理百科》是以中国地理区划的形式来编写的,这本书作为套书系列中的第一本,介绍了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两大区。
看每一章内容都会有一种“哦,这个景点原来在这里啊?”或者“啊,原来古诗中描写的是这里啊!”的感叹,将自己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联系在一起,找到共通之处,还是很有意思的,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收获颇丰。不过本书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内容空泛。大概由于中国地大物博,随便拿出一个省份来,都可以轻松介绍几万字,但本书却要用200多页介绍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八个省三个市,这就使得内容大而空,每个省只能捡主要的写,介绍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比较浮于表面,给人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感觉。缺少必要的地理图片。在我最开始看书的时候,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至少有中国行政地图、七大地理分区地图、中国地形图,这样看起来才会在头脑中形成印象。对全国各地有了解的人大概不会看这种书,所以这套书的.受众人群应该是儿童或者我这种地理小白,考虑到读者地理知识的匮乏,编者应该配备这些基础图形,让读者先有大概念,再根据每章内容,给里面一点点填补细化。排版不合理。
大概是由于从纸质版转化到电子版的缘故,图片有时候不能和内容及时对应上,同时也会出现一页只有一个图片标注,其余什么都没有的情况,这让一个常写论文的人看着极其不舒适啊。细节处理有待提高。比如有一节标题是“汾河,汾河盆地,汾酒”,结果内容中只介绍了前两项,完全没涉及到汾酒。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这种情况还是有一定用处的,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有点鸡肋,希望可以不断完善。
【国家地理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的教育读后感》的读后感范文12-04
幼师读后感-幼师读后感范文11-23
高中读后感-高中读后感范文11-23
国学读后感-最新国学读后感11-23
童年读后感制作-年读后感大全11-23
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锦集11-23
销售读后感-经典销售员读后感11-23
读后感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