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影视化的思考生活杂谈
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儿童文学的影视化在所难免。不得不说这有其好的方面,如更加的直观、生动,适合处于感知阶段的孩子接触经典,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并认识世界。孩子也因此长期痴迷于影视、动画,而对经典文本表现出冷漠与不屑。究其原因,除了儿童影视本身的优势外,我们不难发现,信息化、物质化的世界,人们将目光更多地指向外界,很少与内在的本心进行交流,倾听心的呼唤,造成人们普遍的精神异化,甚至传染给了孩子。多数家长们为了生活奔波在外,影视、动漫成为孩子最长情的陪伴,且影视中的“小人”故事使孩子找到了许多心心相印之处,孩子很容易便将自己零距离地融入其中,跟着视频中的人物同忧同喜而难以自拔。当然,这与家长对儿童文学了解之少关系密切,也与儿童文学在市场上的售价之高紧密相连。许多家长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儿童文学,在家里更没有营造一种亲子阅读的氛围,或是过多的将精力放在孩子正在学习或补习的考试科目上,认为阅读那些与考试无关的“闲书”可谓是浪费生命。学校里教师对儿童文学的了解与阅读也不容乐观,或是不能根据儿童的心理发长阶段性特征给孩子提供真正文质兼美的著作,同时,过分的工具性教学,导致功利性追求目标普遍盛行。尽管明白孩子沉迷于影视或网络游戏不是什么好事,可也是束手无措,举步维艰。
然我们如何对待当下盛行的儿童影视?其对经典儿童文学文本阅读的影响又如何?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造成传统经典的当代命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儿童阅读环境的变化。日益发达的大众传媒正在削弱阻隔着传统经典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又将一部一部的经典改头换面、加以颠覆和重新包装之后推向大众。于是在今天,学生传统意义上的正典尚未接触,许多人却已经被传统经典作品的颠覆版、搞笑版折腾得欢蹦乱跳。另一方面,许多在特定时期写的经典作品在当今已失去了适合阅读它的土壤,被淘汰是必然。那种颠覆性的影视使儿童趋于早熟,儿童文学的创作需要变化,把对童年的思考与审视写进作品,把丰富的人生经历写进作品,这是十分必要的。
好的儿童影视是可以辅助经典文本阅读的。正如最近上映的电影《小王子》,也许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影视作品的娱乐与宣传需要使其与真的文本描述差异很大,甚至视角都进行了编改,可是将其作为孩子阅读文本的导学案,却是值得一试的。孩子由于在影院受到其画面的视觉冲击,很容易将其好奇之心勾起,这可以说是阅读兴趣培养的.第一步。这时最需要的是教师或家长的引导,将其兴趣引向文本。如针对影视中对玫瑰的轻描淡写,可以给孩子读作品中对玫瑰的描写来使其更深的了解影视里的剧情,同时也可撩起孩子阅读文本的兴趣。
当然,儿童影视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一方面,其内容的选择必须忠于原著,或是选择适合儿童观看的故事进行改编,以保证其思想的健康与进行真善美的教育。许多教师或家长对其影响的恐惧是认为它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与静心思考的能力,占用了孩子过多的作业必要时间,且让孩子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另一方面,儿童影视需顾虑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思维形成的特征,影视语言、画面等必须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同时,家长、教师要合理的提供并指导学生阅读真正优美的文本,或是与其共读整本书,一起感受作品中童年的情趣,以培养孩子对经典文本的兴趣。
【儿童文学影视化的思考生活杂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