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学的作文大全
仿生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一起看看下面关于仿生学的作文吧!
【篇一:仿生学的作文】
以前,科学家早就注意到虽然轮船的头是尖尖的,可在海里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大头的鲸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超过轮船。原来鲸的头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而“流线型”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工程师从鲸身上得到启示,把吃水线以下都改成了“流线型”,从而大幅度提升了轮船行驶的速度。
现在人类根据生物发明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机器,如:仿生青蛙发明了电子蛙眼,仿生动物的爪子发明了起重机……所以我像用仿生鱼儿发明一个史无前例的水下呼吸器。
可是怎么做呢?我想了一会儿,终于有了头绪:先把买来的面具嘴巴处挖一个洞,装上又长又宽的吸管,吸管里面再安装一个过滤装置,把水吸进去,用过滤的方法过滤水分,只保留空气。最后只要挖四个小洞,装上镜片和皮筋就可以了。
用什么材料呢?嗯,就用塑料吧!我首先找来一块椭圆形的塑料;然后在嘴巴、耳朵和眼睛处挖上5个小洞;再把吸管、皮筋和镜片小心翼翼地装上去,我的小发明便完成了。
该去实验了,我带上小发明来到云溪香山的游泳池,我纵身一跳,只听见“扑通”的声音,便在水中游泳了。说来也怪,我在水下不但能呼吸,而且还可以操纵自如呢!
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篇二:仿生学的作文】
鲁班看见孩子玩荷叶,发明了雨伞;牛顿被苹果砸到,知道了地球的引力;科学家看到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我们从蝴蝶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迷彩服……从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鲁班造伞了。
我知道这个故事:一天,鲁班看到几个孩子拿着荷叶在玩。鲁班想:如果有一样东西能够像荷叶一样能遮风挡雨,该多好啊!鲁班回去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于是,鲁班用一块羊皮蒙在做好的架子上,固定好就是一把简单的伞了。但是,妻子问他,怎样才能让伞收起来。鲁班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终于发明了能收缩的伞。你看,鲁班从大自然中得到了启示,这一点,足够说明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我们要认识自然之道,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例如,花朵靠蜜蜂传递花粉;鸟儿靠吃害虫生活;人类靠食物生活。所以,我们要了解自然,顺应自然,遵守自然,才能办好事情。
现在地球的生态一天不如一天了:我们大量砍伐树木,使森林面积减少;工厂大量排放污水,使长江等河流受到严重污染……我们破坏了大自然,大自然也让我们受到惩罚如1998年中国发生大洪灾、2005年印度洋发生的海啸等。因此,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的家园,维持生态平衡。
这就是仿生学,我们要多观察探索身边的事物,多了解自然之道,这样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篇三:仿生学的作文】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找到了许多关于仿生学的例子。
人们从青蛙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这个电子蛙眼的`用处是:把客观存在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于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飞机、般船和导弹等。物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科学家根据蝙蝠超声波定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控路仪内装一个超声发身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
科学家这么聪明,发明了这么多东西,我也要发明一些东西,我从青蛙身上得到了启示,想发明弹簧鞋。因为弹簧鞋跳得很高,如果去学校,不用一分钟就到了,这弹簧鞋既不费力气,又不费时间。
我们要努力学习,仿照动、植物发明更多先进有用的工具。
【篇四:仿生学的作文】
仿生学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以发明创造。比如:萤火虫和冷光、蝙蝠和雷达……
清朗的夜空,一只青蛙蹲在河边,一只鳄鱼悄悄逼近。鳄鱼的头一离开水面,青蛙马上跳走了。难道青蛙的视觉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所有的东西么?
有个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两个实验:一、把一只青蛙关在一个笼子里,放了几只活苍蝇进去,过了几天,发现青蛙还活着,苍蝇却一只不剩。二、还是把一只青蛙关在一个笼子里,挂了几只死苍蝇,过了几天,发现青蛙竟活活被饿死,苍蝇一只没少。从这两个实验中,科学家们可以发现:青蛙对活动的东西非常敏锐,但却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青蛙眼睛的秘密:青蛙的眼睛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球体,只能看见活动的东西,看不见静止的物品。科学家由此得到了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电子蛙眼”的用处可大哩!把它装在商场的探头里,就能更好地捕捉到小偷犯罪时的样子;机场的工作人员在“电子蛙眼”的帮助下,能够更加准确地指挥飞机的降落:把它装在雷达上,雷达的抗干扰能力就大大提升。
怎么样,仿生学有趣么?
【仿生学的作文】相关文章:
仿生学的作文(精选6篇)05-11
仿生学作文怎么写05-10
仿生学的作文三篇05-11
作文景物作文03-31
拜年作文作文04-22
让座作文作文05-10
守望的作文作文11-16
我与作文作文01-30
精选叙事作文最好的作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