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谈如何应对高考作文名师指导
那年我高一,正是自以为是到不可一世的年纪,当我知道一个叫做话题作文的东西取代了传统的命题/半命题作文的时候,我以为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到了。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我写的第一篇话题作文题目叫做风景,我用了40分钟不到的时间在里面塑造了一个格格不入的另类形象,作文的题目叫做《狂人日记》。这篇作文很幸运地落到了我们高中最好的语文老师手里,她给了我50分;在当时的我看来,这简直是莫大的鼓励。于是下一篇话题作文我依然照此处理,这回我用了1600字的篇幅以小说的形式探讨了一下人性恶的问题,写法颇像《狂人日记二》。结果我发现自己这回真的犯二了,试卷上的分数清清楚楚:38,勉强及格。从那天开始,我意识到:作文好像不能这么写。
不能否认,命题/半命题作文改为话题作文,从发挥考生自主性的角度来说的确是个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空间再宽松,自由度再大,也是属于应试范畴的宽松和自由,应试作文不是用来培养文人或小说家的。不是说完全不能写,而是写的话会冒相当的风险,在影响自己未来人生走向的节点上,我相信任何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都不会轻易地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所以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四平八稳的一类文。满分作文需要一些运气,但我们至少能够保证自己的文章可以毫无悬念地归入一档。其实,一档和满分之间差不了几分,对于语文考试来说,这几分的差距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下面的问题其实就变得非常简单,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篇一类的话题作文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而我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或许比问题本身还要简单:换位思考,拿自己当阅卷老师。
说起来我还真做过类似于阅卷老师的事情--我想各位应该知道,北京高考作文的阅卷老师全是中学的在职老师,像我这样的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最多只能参与判个阅读啥的,因此我只能做一些类似的事情--一年前我从北大中文系学工部接了个活,要我从200多位保送生的感悟文章里面选出20万字集结成书;那个时候我恍然大悟,原来高三我用来激励自己的那本《圆梦在北大》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诞生的。我完成这个任务的时间是2个半小时左右,算上写序写跋也不到三个小时。各位不妨计算一下每篇文章所得到的时间,这个时间和高考作文阅卷的时间大体相仿;刚巧那年我的导师担任北京高考作文阅卷组的组长,我们就这个问题彼此有过沟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在选择文章的时候只关注这样几个东西:字数(这是最基本的)、能不能看到一位作者的形象(就是文章里面有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我)、这位作者的文字素养怎么样(这一项看文章的前两句就能有所判断)、以及这位作者的平时积累如何(从文章里能不能看出这位作者读过多少书)。如果用公式来说的话,文字素养代表了这位作者的基本水平,而平时积累则以若干亮点的方式存在,一篇作文的最终档次,就是亮点数乘以文字素养的水准分。与此同时,能够展现出作者自身修养积累的文章,本身就能够给阅卷老师呈现出一个饱学多才的我的形象,饱学多才总不至于连800字都凑不够吧?综上,对于一篇高考作文来说,文字水平是基础,而展现积累的亮点数目则是重中之重。
对于应试作文的分析到这里似乎依然令人绝望,因为我好像只不过是把学校老师讲的东西改头换面又重说了一遍,讲来讲去不过还是老套的要多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如果这就是应试作文的真谛,那么我第一个回头是岸,关门大吉。事实上,应付考场作文,我们最多只需要四本书,这四本书一年的时间就可以读完,何况我们共有三年的充裕光阴。第一本是《世说新语》,这本志人鼻祖对我们来说有这么几个好处:篇幅简短,即便时间零碎也不要紧,日积月累,一定读得完;文言文,顺便培养古汉语语感;最重要的是,魏晋时代是思想最自由最解放的时候,《世说新语》作为当时名士的八卦集,我们在里面可以找到形形色色的人物,换句话说就是什么人都有。什么人都有的好处呢?无论考试作文的话题是什么,我们总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材料,然后把它处理成亮点.既然什么人都有,那么关于这本书趣味性的问题,应该就不用多废话了吧。第二本是《史记》,既是史学经典,又是文学名著,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既可以拿来对付作文,又可以顺便熟悉文言文阅读套路,毕竟《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老祖宗,所有从史书中抽取人物事迹片段的文言文阅读都跑不出《史记》的手掌心,更别说今年北京高考的文言文阅读就是直接从《史记》命题的。第三本是《大学》,四书之首,儒家经典,朗朗上口,而且绝对政治正确,如果说我们在作文里不光要体现自己的文学积累,更进一步的话还要体现自己的人格修养,那么引几句《大学》就再合适不过了。最后一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任意一部,作用是以先秦时代最多姿多彩的思想充实自己的文章,让它不但不空泛,而且有深度。当然,这四本是最基本的,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趣味加以补充。
我们在分析一篇现代文阅读的时候,基本上都要提到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而阅读的命题也正是在这两个维度上加以展开的。作文亦如是,前面说了内容,现在开始谈形式。内容是实打实的,形式则负责虚,虚实相生是一种境界,只要运用得当就无懈可击。所谓形式是指对作文的总体构思,也就是我们如何在动笔之前先为作文搭建一个大的框架。首先我提倡各位写题记,题记不光是小点缀,它更重要的作用是用比较优美抒情的文字向阅卷老师展现文章中心,从一开始就告诉阅卷老师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我没跑题。下一步是把文章分成三段,三段文字之间的关系可以并列,也可以层层深入。中心是月,三段是星,众星拱月总比一条道跑到黑的写法来得简便轻松,同时也可以让文章表现得更为全面。三段文字之间要有实质的联系,这个联系最好是与中心有关的一句话的不同变体,从题记往下一唱三叹,我们的文章就拥有了坚韧的脊梁。同时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成三段的结构方式,对于阅卷老师而言也非常贴心。联想一下我们自己的阅读感受就会知道,800字的文章从头到尾看下去,密密麻麻,好像在啃一块坚硬的压缩饼干,显然这是件让任何人都会感到头大的事情,干嘛不帮助阅卷老师把它切成几个小段,方便人家各个击破呢?最后,在前文坚实铺垫的基础上,结尾略微升华一下,一篇应试作文就会很完满了;这里要注意,升华不是刻意拔高,那种一个啊加五个叹号像打了鸡血一样的结尾,只能让阅卷老师起一身鸡皮疙瘩;毫无疑问,这种感觉并不美妙。
不妨让我们结合北京今年高考《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来具体看一下上述方法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考生们都没有翅膀,有翅膀的是天使,所以隐形二字在题目里边其实就是一处必要的废话。接下来,翅膀代表的当然是昂扬向上,不能向下扑腾,对于应试作文所要呈现的内容主旨来说这其实也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再联系到任何一篇好的应试作文都必须能让阅卷老师看到一个我,也就是说,这次的高考题其实是最有利于考试发挥的,因为除了一些最起码的要求以外,它基本上没有什么别的限制。剩下的就是看考生如何选取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悟的东西作为主题了,也就是这双隐形的翅膀对于考生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结合前面我推荐的几本书,如果说书籍或阅读是一双隐形的翅膀的话,那么剩下的东西怎么写各位应该已经心中有数,只要注意不要忽略了这双翅膀与我的关系即可。事实上,新浪网教育频道挂出的今年北京优秀高考作文的第一篇,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成文的。
篇幅所限,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展开,但这篇小文至少应该已经清楚地提示出了对付应试作文的大致方向。设计框架,填充亮点,从形式到内容我们已经都有涉及。一言以蔽之,应试作文其实就是一道根据题目要求自问自答的填空题。把800字作文的观念从我们的脑海中清除干净,所有干扰因素就会伴随着这个观念一并消失。面对那张方格纸,我们只需要知道如何填空就可以了,破除应试作文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阴影,首先要从这一步开始。
【谈谈如何应对高考作文名师指导】相关文章:
高考作文名师指导点评05-02
高考备考名师指导英语冲刺及考场应对技巧05-12
你该如何应对初中作文指导03-26
高考作文名师指导:重要的是我怎么想05-04
名师初中作文指导05-10
高考作文指导11-03
高考作文指导04-28
名师指导复习考研数学05-09
考研名师指导英语备考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