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通识培训总结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通识培训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通识培训总结1
■ 教师培训模式的发展历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沿革,教师培训模式经历了以下三种变化。
第一种是经验模式。经验模式又称“学徒”模式,是一种比较早的专业教育模式。它好比是师傅带徒弟,培养的关键在于有经验的指导者。年轻受训者通过模仿“专家”的手艺技术,遵循他的指导和建议来学习。由此我们看出:培训者是这种模式中的核心要素,培训者的才干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这种模式忽视了理论的重要作用。
第二种是理论模式。这种模式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使实践更加合理化,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而实践知识仅为验证理论而存在,专业实践在本质上仅仅起到帮助的作用。培训者热衷于理论,陶醉于理论的完美,而不去考虑实践的因素,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种培训模式的弊端在于,专家、学者躲在大学、学院中,几乎不到实际的课堂中,大学的教育系和师范学院与中小学也是分离的。许多一线教师看不懂学术论文,而理论家也瞧不起一线教师,认为一线教师从不学理论,而一线教师又认为理论家是“教室的逃兵”。在这种模式中,培训内容是最重要的要素,培训内容侧重理论,缺少实践对理论的回应。于是,人们开始期待一种新模式的诞生。
第三种是反思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理论模式提出的。实际的教学工作是复杂的、千变万化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每天要进行数以千次的交往,问题的解决方法没有一个能准确无误地照搬典型,学员不能只是简单地把他们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学会运用判断,即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批判、发现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变成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只有适应了具体的情境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和目的性,知识本身才能得到发展。反思模式符合“实践―理论―实践”架构,反思模式是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在反思模式中以“培训目标”为核心要素,培训的内容、培训的环节设计都是以目标的最终实现为核心的,我们将它称为目标导向培训模式,它是反思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
■ 目标导向模式的结构与实践机制
1.目标导向培训模式的`建立
目标导向培训模式是以培训要素中培训目标为导向,有效协调与组织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模式。
培训模式的建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层层解构方法:首先确定培训目标,根据总目标分解细化成子目标,为每一个子目标的达成,选择相应的培训课程,并确定培训方式,此种方式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地考虑培训者的需求,对于培训具备的诸要素没有很好的认知;另一种思考方式是自下而上的方法:首先分析学员的特点,根据学员的需求确定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设计培训的各环节,此种方式也有明显的不足,即学员的显性需求未必是他的真需求,课程设置是针对需求的,而不是针对目标的,造成目标的确定与最终培训结果的偏离。
目标导向培训模式是上述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该模式依据的培训理论是教师发展的生态理论和文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特定的文化环境、组织环境下的产物,教师的发展经历“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是理性指导与实践反思的结合,这种模式不受学科的限制,重在实践层面的理性升华,更适合于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2.目标导向型培训模式的实践机制
下面以中学专家型教师研修项目(以下简称高研班)为例,介绍该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一步培训目标的制定。高研班培训总目标是通过双导师专家指导、研究式培训,帮助参训骨干教师提炼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使他们向首都教育家迈进。
第二步培训学员的选择。温总理提出教育家的三条标准:第一,尊重敬畏教育价值和规律;第二,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实践和系统的理论;第三,热爱教育事业并长期植根于一线。依据这个标准,项目组制定遴选细则,采用北师大蔡永红教授的选拔试题进行筛选测试,由于目标设定在为骨干教师提炼教学经验、形成教学特色的主题上,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互补性,更有利于经验提炼,因此将遴选范围圈定在8个学科,最终圈定21人成为正式学员。这些学员都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上面的三条标准相比在系统的理论方面较欠缺。
第三步培训课程的设定。培训课程的设计要依据目标的达成,有梯度、有层次、有结构。下面是高研班开设的部分理论课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理论。
基础理论:知与行――与骨干教师谈心、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研究、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教学特色――高中教师教学专长的获得与成长、关于改善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的建议、有效教学的本质内涵与实现方式。
实践理论:教育经验的自我总结、学习的科学与艺术、经验提炼为理论、教育科研方法。
第四步研修方式的确定。围绕培训目标和学员的培训需求,在确定培训内容的同时,制定了研修方式。高研班培训目标是经验总结与特色提炼,由于这些骨干教师各有特色,培训方式定位在以个性化辅导为主,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双导师制培训方式。学科指导教师在指导学员做课题的过程中,诊断学员教学特色并进行理性提升。在个性化为主的前提下,同时辅以文化游学、workshop、异地学访、实践观摩等集体研修方式。学员在培训期间分别进行了相关主题的课题研究:概念教学研究、思维能力研究、考试研究、课堂实效研究等。
项目组针对学员的研究课题,要求学员能将课题研究内容与个人的特色提炼相结合,研究课题的过程是个人教学特色梳理提炼的过程,真正做到了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第五步培训环节的制定。在总目标的指导下,细化分解到四个学期要完成的分目标,确定具体内容,并制定实施时间表。四个学期的分目标与培训内容:第一学期:通过赴美研修,开阔视野,引发思考;第二学期: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课题研究选题培训,初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诊断个人教学特色;第三学期:以所在学校为场所,采用“双导师制”进行课题研究,辅以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讲座,进行个人教学经验的总结反思与提炼;第四学期:通过课程论知识、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汇报展示,进行个人教学经验的再探索与形成团队领导意识。
第六步课堂教学检验学习成果。专家型教师培训目标的落点在课堂,因此要回归课堂,教师的精彩在课堂,课堂的精彩在学养,前期培训成果的显现要在课堂上检验,同时完成理论向实践转化。
对上面的结构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专家型教师成长的一条普遍性道路是:学(访)、做、导(整体个性化指导)、研、创五部曲。目标导向培训模式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全部支撑。
■ 目标导向型培训模式的问题思考及应对之策
1.对高研班目标的再审视
通过对高研班设定的目标再思考,我发现高研班的目标是在经验层面徘徊的目标,而不是理论目标,也就是说,经验加以总结会形成特色,而名师的风格更多倾向于内涵素质的提升,并不是仅加工经验就能够形成的,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理论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我认为教师对理论的需求是用理论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应该给教师五个方面的理论支撑:学科本身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哲学理论和跨学科理论知识。从这点来看高研班前期课程设置还存在问题:对学员来说,哪些是支点,哪些是发散迁移点,哪些课程对学员有深刻触动;项目组设计的不够细化,对学员的调研不够充分,因此没有对培训目标的实现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调整的方法是:可以让学员写出体会与不足,针对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在后期实践过程中做具体化的跟进指导。
教师通识培训总结2
伴随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专业化也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体育教师专业化不仅仅是时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队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更是学生对教师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培训,进行继续教育。体育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有利于体育课程的改革。本文从专业化视野对体育教师培训策略的实践进行研究。
一、体育教师专业化
体育教师是庞大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教育课程的进行不仅仅需要教授给学生专业体育知识和理论,还需要教师言传身教,给学生示范正确的体育动作,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减少因动作不当引起的教学事故。所以,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需要体育教师经常参加相关专业化培训,进行继续教育,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1.学历结构。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是学历,学历结构是体育教师结构的重点,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准,有较高的学历可能代表着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高。近年来,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教师教学的专业化,开始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2.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体育教师专业化强调其必须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要加强专业训练,经常参加相关专业化培训,分析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掌握教学发展规律。体育教师应该加强继续教育,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范围,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3.教育专业素质。体育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一般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师的教育素质和教师的专业道德三个方面。体育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能够融会贯通体育专业知识,合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来教导学生。体育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教育素质,在教学前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后反思自己的不足,并且使用自己的教师技能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难题。体育教师还应该拥有良好的道德风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为学生的成长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二、定位绩效培训目标策略的实践
1.专业能力。专业培训的目的就是提高专业能力,帮助体育教师实现高水平教学的愿望,帮助学校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进行相关培训,可以帮助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专业技能,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
2.教学水准。专业培训成功的直接表现就是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准有一定的提高。通过培训,帮助体育教师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对课堂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制订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体育教育内容,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让教学更受学生的欢迎。
3.专业技能。专业培训的课程内容是提高专业技能。体育教师通过培训,学会先进的专业技能,并灵活运用这些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专业培训,体育教师可以掌握准确优美的体育示范运动,减少学生运动过程中因准备活动不足而出现的问题;了解全面锻炼学生的正确方法,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设计优质培训课程策略的实践
培训的载体和中介就是课程,实现体育教师培训目标的关键也是课程。培训机构在培训前应该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根据实际需要,确立明确的培训目标,研究合理有效的培训内容;聘用经验丰富的培训讲师,制订详细、专业的课程计划;并对接受过培训的教师进行反馈调查,反思培训的不足,然后进一步改善。
针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培训的特殊性,可以某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为出发点,针对这一问题分析相关知识,进行大量研究,探讨解决办法,然后根据这一问题的解决模式,提供借鉴解决其他类似问题或者教学中出现的难题。培训机构可以利用这一方法提高培训课程的科学性,让课程内容更加适合体育教师,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
总之,培训机构设计合理有效的培训过程,既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提升自己的业务量,增加培训机构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增强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体育教师培训成功。
四、创新开发培训模式的实践
1.多地区共同研讨模式。培训机构把多个地区的体育教师组织到一起,进行讨论交流,增进教师间的信息交流。教师各自讲述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别人的长处,改善自己的不足。培训机构派遣专人进行分析总结,融汇在一起,形成内容丰富的内部流通书籍,并且每个参加的教师都发一份,让他们可以在日后翻阅。这样有利于提高与会教师的.专业知识,增强其专业技能。
2.专家创新理念模式。培训机构可以集中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聘请专家教授讲授先进的专业体育知识,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让他们用发散的思维方式思考体育教学。经过培训,他们可以改变旧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创新,推动学校体育课程的进步。专家在培训过程中,对思想陈旧、顽固的教师可以一步步引导他们,让他们逐步适应培训内容,改变自己旧有的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慢慢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网络资源共享模式。网络在资源交流共享方面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培训机构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大量信息,构建一个网络平台,提供大量有关体育教育的信息。体育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沟通,共享自己所有的资源,互相帮助提高教学专业水平。这个网络平台还可以宣传体育专业知识,改变人们对体育教育的片面认识,让人们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重视人文、层次分明的培训管理策略的实践
教育管理机构在培训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如果培训机构只是单纯注重培训的有效性,不顾及受训体育教师的感受,不重视教师的心理情绪,那么培训的结果注定是不乐观的。因为在培训过程中,只有体育教师乐于接受培训,培训的内容才能被吸收。如果在培训中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体育教师就会产生厌恶培训的心理,培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培训机构应该详细划分培训师的责任范围和培训项目,建立清晰的管理层次,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和工作。这种细致的层次划分可以提高培训机构的效率,提高培训师的专业化程度,让培训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负责的培训项目上,规范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有利于体育教师。
六、反馈、整理培训效果策略的实践
1.反馈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应该对受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检验培训是否达到了效果、是否提高了学员的教学水平。在反馈中,可以调查学员的各项专业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能否合理利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和形式,解决培训前所遇到的教学难题。培训机构要对反馈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提升自己的专业培训水准,增强培训的效果。
2.整理培训成果。培训机构应该整理培训成果,这样既能给以后的培训提供成功借鉴,还能在培训后赠送给受训体育教师,让他们感受到培训机构的贴心服务。培训机构可以在总结培训成果时,展示其他受训体育教师的成功例子,这样既增加了培训效果的可信性,也为机构进行了宣传。受训的体育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可以多阅读培训成果,总结教学经验,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解决以后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七、结论
体育教师培训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也是提升其专业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经过培训可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范围,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培训机构应采取正确的培训课程,提升培训效果,吸引更多的体育教师参加培训,为社会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通识培训总结3
要办好一所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提高师资水平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改进教师评价;二是改进教师培训。教师评价不仅是一种有效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是教师晋升和奖励的基础。教师评价是激发教师提高水平的内在动力,而教师水平提高的外在动力则主要来源于教师培训。
一、目前提高师资水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教师评价侧重于总结性
目前对教师偏向总结性评价,而忽略了发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
总结性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忽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多数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流于形式,评价没有与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联系起来,进而导致教师对于评价结果的漠不关心;二是缺乏教师同行之间的评价,没有营造出有利于同行评价的氛围,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致使同行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没有一席之地;三是评价过程缺乏动态发展性。评价活动主要是在年末进行,是一种静态的、总结性的评价,评价很少涉及到有关教师未来发展的内容。四是以量化为主的评价方法忽视那些不易被捕捉的、不便被量化的有价值的信息,诸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五是对于教师评价结果的处理过于功利化,主要是以奖惩为主,重奖轻惩发展。
2.教师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培训方面,存在着注重显性知识培训、忽略隐性知识培训的问题。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是容易获得、容易理解和容易交流的知识,一般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述,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是有形的结构化的知识,具有公共性。隐性知识是未能用符号编码的、高度个人化的、难以言传的知识,经验就属于典型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具有零碎的、个体的、情景化的特点,它很难通过正常的途径进行共享。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显性知识,理论界和实践界有很多的研究和经验。从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这些大的领域分解出若干知识门类,这些构成了系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显性知识基础,也是较容易推广的知识,目前系统的.教师培训主要对这些知识进行传授。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很多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模式,他们在对课堂的控制方面有很强的策略,而这些策略和方式有很强的个人特征。而这些知识很少被显性化,被总结出来加以推广。对于教师专业化而言,这些隐性知识非常重要,仅有显性知识不足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系统。从教师职业生涯来看,教师必须经过一个实践学习的过程,经过3~5年才能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师,这个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构建和转化的过程。教师的这些隐性知识也应该被发掘出来,通过一定的方式共享。
二、提高师资水平的路径
提高师资水平有两条主要路径,一是改进教师评价方式,从偏重于总结性评价转移到偏重于发展性评价上来;二是改进教师培训方式,从侧重显性知识的培训转移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培训并重的方式上来。
1.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是否公正、评价的作用是否积极、涉及到教师今后如何发展的大问题。对教师的评价,决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数量评价方法上,而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建立起科学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以其鲜明的“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特点倍受关注。它源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对现行教师评价制度的总结与完善。发展性评价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导向功能、鉴定功能、发展功能和调控功能。它在发挥教师评价的管理功能方面有很强的优点,因此被逐渐重视研究。学校应实施发展性评价,取代传统的总结性评价。
(1)由评价者和教师配对,制定评价者和教师认可的评价计划,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这就使得教师评价呈现浓厚的主体取向氛围,从而培养激发教师的主体管理意识,改变了被评价者的被动地位和防御状态。
(2)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强调自我参照。这种重发展而轻功利的特征直接指向教师心理中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而这种需要正是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师德修养的原始驱动。
(3)实施同事之间的评价,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教师评价应摆脱传统定位,成为“在教师之中”的事情,从而摆脱狭隘的个人主义,使教师评价成为教师之间共同协作、共同进步的过程。
(4)扩大多元化的交流渠道,加强评价的情境性。如:课堂观察、临床督导等中外教育专家总结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方式都让我们看到教师评价对教师教育培训生活的实际意义,同时注重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鼓励教师展示自己个性化的工作和成果。
(5)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注重长期的目标。发展性评价转变了与奖惩联系紧密的状况,淡化了评价的鉴定选优功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可以使教师在宽松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发展,对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学校需要的融合,对促进教师的心态与学校氛围的融合,对促进教师现实表现与未来发展的融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从知识转化角度改进教师培训模式
教师培训模式则是教师培训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更好地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培训机构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教师培训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转化过程。根据野中郁次郎等人的观点:知识间的转化有联合化、内在化、外在化和社会化四种模式,也就意味着对应教师培训方面也应该有四种模式。应从四种模式角度改进教师培训,即做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重。
(1)系统性知识培训
联合化是将孤立的、零散的显性知识聚合到更复杂和更系统的显性知识系统中的过程,这是一个整合显性知识使之系统化的过程。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进修培训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联合化的过程,学校对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进行研究,建构教师的知识体系。目前教师所进行的培训大多是处于这一模式的,这种培训形式是针对教师的显性知识的系统掌握进行的。可以通过授课、讲座、读书等方式进行,这种模式在培训实践中表现得比较充分。
(2)案例及实践性培训
内在化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就是将获得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血肉”,内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转变个体的管理行为,改进实践,而不是只记诵这些知识以应付考试或者用于装点门面。教师在接受显性知识(通常是书本知识)之后,必须经过自身的吸收才能达到应用的程度,在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应用之间的桥梁就是知识的内在化,这是由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目前教师培训中,往往过分重视系统性知识的培训,而对实践性的培训和知识应用式的培训重视不足,教师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无法使用,这就是培训中缺乏显性知识隐性化环节的设计。实践证明,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这些方式是培训中知识内在化的较好方式,因此在教师培训中应多采用上述方式。
(3)反思性培训
外在化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模糊的、未被意识到的知识变得清晰起来,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自己的经验,把一些书本知识之外的隐性知识总结出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论提升的过程。我们通常说某位老师的课讲得非常好,但就是不能把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就是这种知识转化过程中的困境。
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反思性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要引导教师进行深层次的反思,运用自己掌握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经验的总结和不足的借鉴,把经验用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在教师培训中注意进行教师反思的相关引领。
(4)经验传递型培训
教师通识培训总结4
转眼间,20xx年已悄然走来,20xx年,综合办培训围绕公司经营目标,在公司的领导关心和帮助下,在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培训任务。为了总结经验,寻找差距,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训工作情况:
20xx年综合办培训与其他部协作共举办了员工培训二十期以上,共四百多人人次参加,每届培训合格率达90%以上,基本达到了目标要求。
二、培训工作分析:
1、20xx年的培训工作比起20xx年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无论是在培训课程还是培训质量上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幅度。
一是:对一线操作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对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培训。
二是:全员培训,对所有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企业文化构建与团队协作教育与培训。
三是:脱产和半脱产培训,学校将参培人员送到其它培训机构或规模企业,接受创新思想和技术提高培训。
2、完整了培训计划:建立了制度性培训体系,比起以往的培训工作缺乏制度完善和系统化,培训管理幅度和力度较弱,员工培训意识差,培训工作开展起来较为困难的情形。
综合办建立了职工学校,利用职工学校平台,在总结了以往的培训经验基础上,优化了培训的重要性,重点加强了培训内容全面性,提升了培训工作的制度化管理。
3、不断改进培训方式,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20xx年的培训工作,我们主要采取幻灯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培训工作,让新入职员工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在投入工作。
三、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培训工作考核少,造成培训“参加与不参加一个样,学好与学孬一个样”的消极局面,导致培训工作的被动性。
2、虽改变了培训制度但是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只是一味的采取“上面讲,下面听‘形式,呆板、枯燥,提不起员工的兴趣,导致员工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3、培训过于形式化:培训时间与课时的不长是导致形式化的主要体现,短短的1个小时不能完全将所要讲的课程融入到培训工作中来。
4、实施培训的针对性不好,后续效果评价不到位目前培训整体还是停留在推的阶段,培训计划更多地靠主管部门去督促和实施,相对缺乏对业务的支持,针对性不强。
5、内部授课老师技巧普遍不高,有待提高,制作课件水平不足,自主研发课程能力有所欠缺,所以,以上需要改善,进一步规范内部讲师管理,提升内部讲师授课水平,推行内部讲师认证,真正打造一支合格称职的讲师队伍。
以上是我对培训工作的总结,认真进行总结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只有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通过总结寻找工作中的规律,从而培养和提高工作效率及完成工作能力。
20xx最新个人培训总结2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安排,我参加了集团公司举办的第二期收费管理人员培训班。两天的培训学习,在集团公司运营部刘科长和部分收费站长的讲授和辅导下,学习了近期集团公司新修订的收费管理文件等方面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为今后更好的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一、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对学习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培训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管理者素质的最有效手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要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开班仪式上,集团运营部杨部长着重阐述了学习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培训班的学习讨论,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企业管理与创新要靠学习,靠培训,要接受新思维、新举措。要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创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应对竞争挑战。认识到加强培训与学习,是我们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加强培训与学习,则是提高企业管理者管理水平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只有通过加强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组织重望,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二、通过学习培训,使我清楚地体会到要不断加强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一是要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树立公司利益第一位,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的原则,始终保持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勇于攻克难关的进取意识,敢于负责,勇挑重担,锲而不舍地推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熟练工作方法。要学会沟通与协调,要善于与领导、中层干部、职工、用户进行沟通,要学会尊重别人,放下架子,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副职要当好正职的参谋助手,要围绕正职的思路,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要经常反思工作、学习和生活,把反思当成一种文化,通过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要宽宏大量,学会包容。
包容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拥有博爱的心,博大的胸襟,还要有一份坦荡、一种气概,包容是赢得朋友的前提,包容是人生的财富。包容不等于迁就和放任自流,包容别人的过错,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改过,与人相处要学会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做到心理相容。
四、要注重文明礼仪,增强综合素质。
文明礼仪是生活和工作的根基,是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防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文明素质,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我们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文明事,说文明话,让文明礼仪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让我们的公司成为文明公司。
五、要廉洁自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以廉政勤政的先进典型为榜样,廉洁勤政,严格自律,自觉接受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制度和规定,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去感召人、凝聚人,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职工中树立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六、加强作风建设,强化“三个意识”。
“三个意识”是指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表现在政治上是一种高度的觉悟,表现在思想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表现在工作上是一种良好的姿态。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三者既有明晰的边界,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忧患意识是公仆意识、节俭意识的重要基础,公仆意识是忧患意识、节俭意识的重要条件,而节俭意识则是忧患意识、公仆意识的体现和反映。杨部长在传达王总在20xx年集团生产经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中层干部要牢记“三个意识”,自觉适应目前形势发展需要,关注企业发展,不断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调整好精神状态,为集团公司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既增长知识,拓宽了工作视野,又学会了诸多工作方法,明确了今后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思路。我将通过这次培训,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为集团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师通识培训总结5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引进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其已逐步成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以系统科学、高等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学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青年教师的知识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培训体系。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青年教师已经逐步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执据教育部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07.6万人,其中,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8.3%,40岁以下教师占64.3%。因此,培养青年教师成为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培训面向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情绪波动大,教学质量不稳定
在教学中,青年教师初为人师,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思想活跃,观点新颖,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受工作负担繁重,生活压力较大,发展愿望迫切等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2.课堂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青年教师经过系统的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贮备量大,但由于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无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与学脱节。具体表现为课堂随意性大,教学方法单一,甚至照本宣科,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学缘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创新能力缺乏
高校教师多由“垂直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即本科、硕士、博士的各个学历阶段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连着就读。学科视野不够宽阔,研究方向和研究空间也较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4.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影响教学能力发展
由于社会和高校各种现行政策的导向,再加上现实利益的诱使,导致价值取向失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工作精力向科研一边倒。整天疲于跑项目、写论文,而课堂教学则处于应付状态,无暇钻研教材和教学技能。这种倾向必定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逐步认识到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关注青年教师群体成长的同时,也构建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二:其一,培训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显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多以讲授型为主,授课方式单一,且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方式简单,相当一部分的培训无检验措施;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培训表现、出勤情况考核都没有,仅在培训结束后每人颁发一个证书,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变成“走过场”,减低了青年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更有甚者误把培训理解为舒缓教学压力或个人职务晋升的手段,导致青年教师产生厌学和浮躁心理,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其二,培训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培训对象笼统。部分学校仍存在“一刀切”或敷衍了事的现象,没有依照教育规律办事,没有重视青年教师身体、心理及能力发展上的优劣势,缺乏对培训活动实施对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的认知。同时,高校包括各个院系提供的一些培训,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本专业的,更多的是注重让教师接触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了解国际前沿的最新资讯,而针对于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较久因为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且见效慢,不易于考核,所以很多高校选择在很小范围内,如一个教研室定期开展一下活动,各自汇报一下近段时间的教学情况。
三、培训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师资队伍结构制约着良好梯队的形成,据预测,高校教师退休人数在逐步达到峰值,为了使高校师资避免青黄不接的局面,必须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墙养,使其快速、健康地成长起来,挑起教学的重任。因此,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培训体系的构建分为以下步骤:
1培训体系设计的原则
应以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为基础,以使青年教师获得或改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为目的。结合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分别制定出长、短期培训计划,同时培训的内容也应按需施教、全体参与、系统完善的原则来安排。其重点应围绕青年教师通过对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设置出合理的培训课程,制定出有效的考核办法,确保通过培训实现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和高校的发展目标。同时,为了检验培训效果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找出培训过程中的差距,发现新的培训需求,加以改进和完善,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2.培训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培训体系合理构建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高校组织需求层面、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三个方面。
(1)高校组织需求层面的培祖”分析。高校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有二:其一是发展方向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和高级人才竞争,高校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为了保持高校的持续发展,青年教师培训必须在立足于现在的同时,着眼于高校的未来发展。根据近期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对高校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开发和使用。其二是高校现存问题分析,通过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此进行深人分析,从而对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全面培训。
(2)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内容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明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职责和要求。二是通过对教学评估体系实施结果的分析,了解青年教师行为、态度及教学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偏差,在教学薄弱环节或有待提高的领域进行培训分析。
(3)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随着高校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不断进步,即使青年教师目前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要求的更新也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也需要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培训以满足青年教师自身的需求。
3.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培训的一般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等,但培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高校在选择培训时应注意把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多方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学校青年教师培训的模式。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将培训内容和形式分三种:首先是职前教氰职前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在教师岗位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且是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开始,更是帮助新青年教师建立与同事和教学团队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期望和积极态度的契机。其次是在职培训。即建立在提前作出计划与目标的基础上,由系或教研室领导和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再次是脱产培训。对每一位青年教师来说,当面临新教材和新一届的学生时,都需要经历相应的短期脱产培训,以便更决地了解当下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沿情况、教改情况,从而满足所教授的新教材或者新学生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开发,即指青年教师自己主动地通过一些方式提高自身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内在的整体素质的培训活动。自我开发也是一种有助于青年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不断成长完善的培训方式。
4.培训的组织结构、计划及实施
(1)培训组织结构。与高校其他部门的管理一样,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的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一个完善的培训组织结构可以使培训活动从一开始就系统进行,保证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课程选择、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过程切实有效地进行,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培训工作围绕着培训目标执行,保持培训的新颖性和内容的实用性。
(2)高校培训计划的制定。无论是年度培训、学期培训,还是月度培训,甚至是钊一对某一特定的培训需求而制定的专项培训,培训计划在整个培训体系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培训计划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例如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阶段,可将培训分为从事课堂教学工作0一3年、3一5年、5一8年、8一10年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科学规划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计划的架构及内容,以sw1h中的六要素作为构成和组织培训的主要依据。
(3)培训的实施。根据培训实施的流程,对培训内容进行具体实施,以及处理培训过程中的一切具体问题,完成培训实施总结。同时,不仅包括与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反馈,与相关培训主讲人沟通培训内容改进建议,而且还包括对培训效果进行具体评估。实际上,培训的实施是培训体系中所有工作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执行过程。
5.培训管理
高校为青年教师培训进行各项投入和为青年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支持,其效果等同于投资,目标是为了通过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能力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高校的总体水毛因此,必须加强培训管理和效果的跟踪,对培训的结果进行有效评估,不断改善培训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培训效率,达到预期效果。
教师通识培训总结6
20xx年10月,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第四批职业,公共营养师位列其中。20xx年4月,我国首部《国民营养条例》预案通过。公共营养师职业岗位资格证书(cettic)由中国就业技术指导中心颁发,是从业者的有效凭证,全国通用,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保护。目前,从事营养指导、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传播的公共营养师是政府部门认可的唯一与营养相关的职业。
餐饮界非常需要营养师,但常常是会烹饪的厨师不懂饮食营养,懂饮食营养的营养师不会烹饪,烹饪与营养的“两张皮”现象,严重制约着餐饮营养的含金量和辐射力。根据市场追求菜品营养与美味的有机结合这一消费特性,市场需要的是“懂营养、擅烹饪”的复合型人才。
笔者所在学校从20xx年初开始对烹调专业学生进行公共营养师的培训工作(本文若没有特别指明,所说的公共营养师培训都是指四级水平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学生需要考取中级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证书。学生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高中毕业后在学校学习两年,简称为高技生;另一类是社会招生,在校学习5个月或10个月,简称为培训生。到20xx年12月底,共有76名高技生和235名培训生参加了公共营养师的考证。
考证结果证明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为考证通过率较低。高技生共有76人参加考证,其中取得资格证书(须两门考试均通过)的44人,通过率为57.9%,只通过一门考试的28人,占高技生的36.8%,两门都没通过的4人,占高技生的5.3%。培训生共235人参加考证,其中取得资格证书的93人,通过率为39.6%,只通过一门考试的67人,占培训生总数的28.5%,两门都没通过的75人,占培训生总数的31.9%。两种学生的考证情况差别较大。具体数据比较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考证通过率高技生高出培训生许多;一门通过率高技生也稍高于培训生;而没有通过率高技生则远远低于培训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技生和培训生的来源和条件有差别。笔者对参加公共营养师考证的培训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希望能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今后的公共营养培训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参加公共营养师考证的所有培训生,共有235人。采用培训生公共营养师职业技能鉴定成绩登记表上的成绩、学历和年龄这些基本资料,分析调查结果并进行统计,通过百分比的形式将共性问题显现出来。
调查结果
(一)学历分布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在所有参加公共营养师考证的235个培训生中,初中学历人数最多,共有139人,占总人数的59%;其次是高中学历,包括中专学历,共有89人,占总人数的38%;大专学历仅有7人,占总人数的`3%。可以认为,培训生的学历主要为初中和高中(包括同等学历)。由于烹调专业的特殊性,导致培训生的学历水平较低一些,初中学历的比例更大一些。
按大专、高中和初中三种学历,对每一种学历学生的通过情况进行统计,得到图2。从图2可以看出,在两门通过者中,大专生的通过率比较高,而高中生和初中生的通过率没有明显区别;在一门通过者中,大专生和高中生的通过率基本持平,而初中生的通过率则明显偏低。在两门没有通过者中,初中生的比例远远高于高中生,而大专生则没有出现过两门都不通过的情况。
(二)年龄分布情况
在调查中,按照四个年龄阶段进行统计,发现年龄不到20岁的学生最多,共有76人,占总人数的32%;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学生有108人,占总人数的46%;年龄在26~30岁的学生有31人,占总人数的13%;大于30岁的学生最少,只有20人,占总人数的9%。可见,培训生的年龄整体偏小,因为25岁以下的学生占78%。
按小于20岁、20~25岁、26~30岁和大于30岁四种年龄段,对每一年龄段学生的通过情况进行统计,得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考证通过率情况,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在两门通过者中,20~25岁和26~30岁两大类学生的通过率基本相同,但小于20岁和大于30岁的两大类学生的考证通过率明显较低。而在一门通过者和两门都没通过者中发现他们的数据变化是一致的,但方向相反。具体为一门通过率随着年龄段的增加逐步上升,大于30岁的考生的一门通过率最高。
讨论
(一)培训生公共营养师考证通过率较低的原因分析
学历偏低在调查中发现,初中学历的考生中,通过率为38.8%,有一门通过的有20.9%,而两门都不及格的比例高达40.3%。而在高中学历的考生中,通过率为39.3%,有一门通过的有39.3%,而两门都不及格的比例则为21.4%。这些数据说明,学历偏低是导致该校公共营养师考证通过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探究其中的关系,认为按照公共营养师职业规范要求,培训内容包括生理学基础、营养学基础、食物营养、不同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食品卫生、营养食谱设计等,这些都是涉及营养、烹饪、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比较好地理解和吸收,才能真正明白所讲的内容。而初中生只有在初三的时候才涉猎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薄弱的基础使其对营养的理解能力偏弱,最终影响到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年龄偏小在调查中发现,年龄不到20岁的考生中,两门通过率为31.6%,一门通过的有19.7%,而两门都不及格的比例高达48.7%。这就说明,年龄偏小也是导致该校公共营养师考证通过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年龄偏小的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认识到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而且一般年龄偏小的学生其学历也偏低一些,两种原因相加导致考证通过率与其他人群相比偏低。
“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学习气氛不够,理解、归纳、总结能力较弱,所以比较依赖教师。为此,教师只能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每次上课都需要讲授很多知识,刚开始学生还能跟上教学节奏,时间一长学生就较难消化吸收了,最后根本无法理解。学生只能要求教师给复习资料,死记硬背内容来应付考证,没有将营养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失去了公共营养师的培训目的。
学习目标性不强由于该校是将公共营养师培训加在原来中式烹调师和中式面点师的基础上,并没有独立开设专门的公共营养师培训班。原本学生来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烹饪,考取中式烹调师和中式面点师这两个职业资格证书,来了以后才得知可以考公共营养师。只有一部分学生是真心想学习营养知识并考取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书,大部分学生只想得到公共营养师的证书。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想学烹调知识,根本不想学营养知识,甚至拒绝学习营养知识。
(二)建议
提高认识,明确学习目标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者只有明确学习目标和意义,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针对学生喜欢烹饪这个特点,教师应注重结合烹饪与营养卫生的关系,叫学生明确学习营养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真正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要学什么,学了能干什么,”等问题。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营养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利用学生对营养的一些疑问或好奇来引导学习,如“植物油和动物油哪个好”、“不吃饭为什么是慢性自杀”、“哪种肉类最有营养”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再通过社会上的热门的事件来引导学生认识营养的重要性,从杰出人物的过早死亡到药膳餐馆红火之极等说明公共营养师职业的美好前景,激励学生学好营养课,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全员培训烹调专业教师烹调专业教师对营养的认识其实并不是很系统,也没有高度重视。想要让烹调专业学生提高对营养的认识,烹调专业教师的营养观尤为重要。建议全体烹调专业教师学习营养知识,最好先考取公共营养师证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结合营养进行菜肴制作,这样更有说服力,也能让营养与烹调更好地结合。
增加培训时间营养课程涉及面广,需要慢慢吸收和理解,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时间。可在每次烹调课中,增加对菜肴的营养分析及计算,帮助学生对营养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采取总分总的办法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先由营养教师讲授一些营养基础知识,再由烹调教师将其他模块,如食物营养、人群营养和疾病营养知识,贯穿在烹调课程的各个模块中进行讲解,最后再由营养教师进行营养配餐的讲授和练习,并针对考证进行总结和复习。教学方法可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设计菜肴并进行营养分析,如进行营养调查,或进行营养配餐。设计环节让学生真正实际做一次,教师再点评并总结。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改善。
教师通识培训总结7
本学期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在全面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育创新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实践,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育创新”校本培训方案,并以此推动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从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是教师成长的一只方舟。因此,做好校本培训工作非常重要,下面把我校本学期开展的校本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制度保证
领导都非常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指导,把校本培训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学校加强了对校本培训过程的管理,做到了培训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通过管理简报、校园网络等形式经常汇报和反馈工作进展情况,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
(二)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导师指导模式。即以老带新的培训模式。对新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培训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老教师是师傅,在网络教研等方面,青年教师是师傅。在教科研培训中,师徒可以共同承担同一科研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受益与提高。
(2)、案例培训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这种培训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3)、自主学习模式。这种培训模式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
(三)校本培训内容丰富多彩。
(1)新课程理念培训。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为此,本学期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培训的重点任务来抓。重点学习《走进新课程》一书,加强通识培训,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培训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全面课改打实基础。二是确保培训时间:用足、用好业务学习时间。三是形成培训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组活动,通过课堂教学达标评选出校内各科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27节次,听评课27节次。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四是加强合作交流: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返校后,及时向教研组、学校传达先进思想、理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小学校本培训教师个人总结心得体会
教学是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校本培训的根本着力点就是提高受培训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为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质量奠定基础。本年度,学校从师德教育、基本功技能提高训练、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新课程理念、教育的艺术以及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培训,现将我的参训体会小结如下:
在本年度的校本培训中,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能力等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给予了全方位关注,如教师的敬业精神、负责任的态度和成长目标等等。普通教师与专家的比较表明,教师的知识不仅有量与质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结构问题——教师所需要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都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整合,而专家致力于某方面的研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可以给教师提供迅速有效的帮助。
通常某一类专门的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培训时,把教师当成了学生,从基本的教育理论到各科的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培训,也就是全面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有它的优点,但针对性不够,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而校本培训就扬长避短,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教师长期在学校任教,教师之间、校长与普通教师之间,每人的长处、短处彼此都十分了解。比如,年轻教师课堂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把握上课的进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等,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就可针对这些常规问题对青年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这些指导可以在课堂中、也可以在课堂外、办公室里。所以,这样的培训模式针对性强,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教师尤其应该如此。校本培训与时俱进,从这些方面入手,重在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对教师们顺利实现“三年发展规划”大有裨益。
【教师通识培训总结】相关文章:
教师通识培训总结范文12-07
教师全员远程通识培训总结范文03-09
关于通识教育的心得与体会12-09
教师班班通培训学习总结范文12-06
花园中学班班通培训总结01-09
教师培训总结06-12
教师的培训总结11-20
教师培训总结03-09
教师的培训总结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