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时间:2022-11-19 14:54:33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8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文脉》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8篇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1

  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中国文脉》,全文近三万字,共计425页,一气呵成,粗线条概括了中国文化(以文学为主径的小文化)的经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眼光、概括力和艺术感觉都是超常的,表达力更是一流,因此文章写得中气充沛、淋漓酣畅。而这种驾驭历史、囊括文化、指点江山、评判古今的做法,没有宏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鲜活的欣赏力与聪颖的表达智慧,也无法奏其功。

  余秋雨先生是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他学风严谨,善思求真,具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不凡气度和才情,二十多年前他孤身一人走遍中华大地,考察并阐释诸多被埋没的文化遗址,作品《文化苦旅》等著作轰动一时;十多年前他又不辞艰辛穿越全球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作品《中国文脉》一书里,他以“文脉”提纲挈领,生动解读中国三千年文化史,让那些隐没的高级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纲举目张。他以高视野、新角度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写作本书,目的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布,期待天才再临”,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画坛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饱蘸深情的笔墨,大气磅礴地勾勒出漫长的中国文脉画卷,流露对中华文学家园的满腔抚爱和关切之情,时而工笔重彩,绘声绘色;时而妙笔生花,汪洋恣意;时而清新点染,灵光流动……画卷从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的作品《诗经》开始,蜿蜒曲折,饱满生动: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行吟在江风草泽边孤傲而烂漫的屈原;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以史立身”的司马迁;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曹操、曹丕、曹植;竹林里风骨飘逸、奇谲多才的魏晋名士阮籍、嵇康;在田园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几男子:李白、杜甫、王维;宋代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元代定国安邦的奇才耶律楚材;在酒和山水中浸润的怪才黄公望;明清六百年的郁闷中,一枝独秀的曹雪芹……他们是文脉画卷中俊俏的峰峦,余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让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同时,对影响文脉至深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深入剖析文脉之根——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于中国文明有重大意义的佛教文化,精辟论述其生命力、影响力和独特魅力;对玷污集体人格的负能量——小人,展开精细解剖和分类,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阅读作品《中国文脉》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会想起明朝文学家杨慎所作作品《临江仙》中的两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的,在中国文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就像滚滚长江,呈现过一波又一波让人瞩目的璀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终究会淘尽一些璀璨,有些璀璨也注定会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就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创作的元杂剧,让中国文脉在元代突然超常发达,但是元代之后,风华耗尽的元杂剧,像一个衰落的英雄,完成了生命过程便轰然倒下,拒绝有人以“振兴”的说法来做人工呼吸、打强心针。尽管后世怎么投入力度,也无法追赶元杂剧的依稀踪影。对此,余秋雨评价说:“文脉,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的直线,而是由一组组抛物线组成。要想继续往前,必须大力改革,重整重组,从另一条抛物线的起点开始。一切需要刻意“振兴”的文化,都已经与文脉无关。而且,极有可能扰乱了文脉的自然进程。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人忙着要把那些该由博物馆保护的文化遗产折腾到现实生活中来,而且动静很大,我就很想让他们听听元杂剧轰然倒地的壮美声响。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2

  作品《中国文脉》整书对中国浩瀚的历史中的文化按时间顺序做了一次梳理,读完这近40万字的巨作,花了不少时间,但其中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细读了前面的两篇“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

  如果说坐上火箭就能看清地球的全貌,那么前两篇文章就像火箭一样,把人带入了高空,让中国的整个文学脉络一览无遗。个人比较喜欢从大局上去看待一个文学时代,这样会比较客观,等细致到个人时,也许就会带上一些主观色彩了。

  古代的文学其实从小就接触到了,“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上学以后渐渐的接触到了更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但以前并不明白,李白的诗到底美在哪。作品《诗经》在中国文学路上占着多重要的地位。作品《中国文脉》一书中就很好了为我们阐述了其中的缘由。

  有人评论说作品《中国文脉》是“最好看的中国文学简史”,当然我也是同意的,但必须解释一番,"好看"可以看做是“好看懂”,整书的时间线索十分清晰,文学的发展从远至近,一步一个脚印。分类也是相当的.清楚。

  为什么没有用很多时间去细读后面的一些文章,就像我之前所说的,很多都带上了作者的一些个人喜好,当然,作为一种的文化的梳理,这也是自然。相对的这也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到见解。会让人有不同的感悟。当读到作者和我是一样想法的时候,就会开心的笑笑,想法不同的时候,会失落,会思考一番。

  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曹操的评价。作者不仅肯定了的曹操的文学造诣,更是对他的笔墨赞美了一番。曹操在人的刻板映象中就是“坏”'"奸诈",这也只能归功于作品《三国演义》。曹操做为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其诗文都有开创一代风气之功劳。其以乐府古题写时事,不仅开创了乐府诗歌创作的新风,而且为后世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他活在五言腾踊的时代,又使四言诗重放光彩,对嵇康、陶渊明、韩愈等人的四言诗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果有人说孔明的文学造诣高于曹操,我也只能“呵呵”一笑。

  历史淘尽了无数的英雄,文学何尝不是呢,“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文学又何尝不是呢!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3

  谈到文化,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历经千余载岁月的涤荡,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面对如此之繁华盛景,一个中国人,若是对自己的文化渊源一无所知,甚至鄙薄,显然是极端可怕的。这不禁让我们意识到,品鉴和把握先祖赋予我们的财富,并将其不断延续,推向高峰,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正如我上文所说,把握和品鉴其精髓是关键所在。而文学的发展变迁正是华夏文化延续变化的一条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线,它的活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华。因此,抓住这条主线,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领悟文化的神韵精髓。

  于是,我仔细研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中国文脉》。

  然而我惊喜的发现,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开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刘和审美潜流。”这正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指明了我所追寻的.方向,将文学的主线升华为了文脉,这正是其根源所在。

  点明主题之后,作品《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原点,从作品《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作品《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是文学的发展,亦是历史的变迁,生动地为我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纵观全书,开始的两个篇目,作品《中国文脉》和作品《笔墨历史》是总体纲领,它们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以及作为文脉载体的中国书法史,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分别以个体进行精细论述,使全书更加丰满充实。

  作者站在研究者个人的角度,展现的是研究者个人的史观和研究心得,并不过分强调说教,虽有争议,但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平民,能够站在研究者的肩膀上,努力借助研究者的眼睛,鸟瞰浩瀚的中国文脉,“窃取”某些研究者的点滴 1

  研究成果已经获益匪浅。

  大浪淘沙,历史沉浮,那一条贯穿中国文化的文脉正逢抉择的关键。我们面对着继承与发扬的机遇与挑战,余先生的作品点明了社会的现状与背景的潮流。经典不可复制,此话掷地有声,既承认了人类一切文化壮举由盛而衰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提出,应当敬畏经典,保护经典,如此,才能重整重组,在大力改革中创造与推进新的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4

  近期,好友推荐我有空看一下,余秋雨先生系列书籍。其正在阅读《中国文脉》一书,故亦从此书读开去,以窥端倪。自上周从淘宝天猫购得《中国文脉》一书,即阅之。

  深深被余先生文笔吸引,第一次看到有人以人为脉,以史为鉴,融会贯通将史上孤立的人物,孤立的事件,通过文化的启承转接发展串联在一起。使每一个历史人物,宛如昨天,就在眼前,是那么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个性实足,仿佛隔空在与历史人物对话,仿佛余先生穿越到4000年前的古国,一步一步沿着每个朝代,一路一风景,详细记下了沿途所见所思。真实所见的就如实记叙,道听途说的,难以见证的,多方求证,力求真实。史上没有结果的,想象无穷而符逻辑。

  其将文人、政治家等,置身于当时当刻来分析,显其质,传其神。将历史人物以史学家般的研究并给予文学家的'独到见解,让枯燥的历史人物生动而易读易懂。

  复原人物情感,凸显历史地位,摘其一二感受如下:禹传位于子,结束了禅让选贤,开创了世袭制,实是无奈防争斗;老子之学乃吾友,道法自然,沁人心脾。孔子之学乃吾师,深深教诲,发自肺腑。两者秋水共长天一色,相映趣;一身侠气,四海为家,充满理想,自视过高而缺乏判断力和执行力的李白,时时想报效朝廷,却输得一败涂地;南山脚下,悠然采菊,怡然自得的陶渊明,数百年后才被人记起;聊发少年狂,欲要射天狼的苏东坡,多次被贬谪,等不到冯唐持节云中;当年万里觅封侯,却身老沧州的陆游,至死也未见九州同;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可怜白发生;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战,而怒发冲冠,欲雪靖康耻的岳飞,终究不抵流言,空悲切;不畏汉武,严谨记实,受奇耻大辱后仍不停笔写《史记》的司马迁,人情失恰,不知所踪;死而后已,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终究敌不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前者忠心耿耿,留下《出师表》受人敬仰,后者雄才伟略,成就一代文豪;墨子兼爱非攻过于理想而不宜推行,孔子仁爱人本现实而易行;持《离骚》,问九天的屈原,一路在问却无人回答,曲高和寡,郁郁寡欢,投江而去!

  综观余秋雨先生在本书所写的文人志士,大多壮志未酬,空留遗憾!但是正是这帮豪情高涨,充满斗志却显无奈,似是不懂风情的文人志士,传承发展了中华文化,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们那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置生死与度外,不失气节大义的气概,是我等学习的楷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5

  从《山河之书》到《中国文脉》如果说前者是闪耀在中华文化长河上的亮丽一景的话,后者便是前者的缔造者。如果说我是一个从不懂历史,一向崇尚科技的理科女时,我却被余老师用那么通俗,简洁,干净而又赋予魅力的语言吸引着,我从来不知道浸着历史味道的散文,如此让人醉,你为我们讲述的不是那铁骑血腥的历史,娓娓道来的而婉诺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携着远古文化气息,那么亲切地走来了,你所有的怀疑,被她微微一笑征服了。

  那种美是我从不曾目睹的,那种爱是迷失自我的岁月里,光辉的一笔,那是生命里的切切私语,是生存状态自然程现,就是她让我心里像点着了一场大火,让我的思考从平淡、消极、颓废,又回到了重新思考、平淡、感知、美好。

  可灼伤感还是有的,有那么一天开始,我不那么热衷于我的工作了,那不怨我,因为我心底的渴求的,我掂着脚也够不着,我的心力憔悴了,心的火还在烧着,“燃烧是一种让人睁不眼睛的吞噬。火焰以一种灼热而飘忽的狞笑,快速地推进着毁灭。那一刻,我这一边已经准备刹时化为灰烬,哪知有一双手伸了进来,把伤残的我救出。”

  我从梦魇中醒来,生命那么触手可及,连楼兰姑娘也在为我婉惜,我还是要重整旗鼓,高昂地走下去。

  正像我对数理化的宣扬,那种数字美,那种简洁美,那种约定美,那种不用粉饰的美,那么高傲地推动着生产力。我想用我的'力量,用我感召的力量,为我亲爱的祖国尽微薄之力,这是我的青春!踏着青的遗迹,我的人生带着年龄的冗余前进着,可时间已经付不起,匆忙的身影,让一种东西停止了,而让一种东西无力了,我没有自信了,带着的清高的外表,却感到了那种来自心底的弱弱,生活,你让我伤透了。

  西天最后的一丝余光铺开了夜的序,我开始了我争渡的最礼相遇,不知道算不算爱上了你。

  我的书房里,泛泛的灯光里,我席地而座的随意,散落一地的书,干瘪的水果,茶杯,酒杯,咖啡。你应该知道,我不想睡!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6

  乘隙读毕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特来作结。

  此书位列“余秋雨书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纲挈领、开宗明义之重任。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仅位列第九卷。可知此虽为后成之书,在先生心中分量却是极重。先生今年将69岁,读古人叹世代风华,临旧迹感往事来去,行万里成久远之思,籍散文展朴正情怀。我年浅笔拙,只能简谈所感,向有历史担当的前辈文人致敬。

  文学之中,我与诗最有缘。儿时我不懂诗,初读《新编唐诗三百首》,读得不解风味。长大一点后,什么诗都读。就这样长到17岁——那时正读高二,冬日里某一天,我红衣红裤红靴红帽,执饭盆快步从饭堂返回宿舍。走到澡堂子后墙之时,我突然拍拍脑瓜子,告诉自己:“哦,这就是诗啊。”从此我认为自己懂了诗。我也写诗,13岁和两个女孩结了诗社,关注洋娃娃也关注世界。这段诗旅18年后戛然而止。

  与诗的纠葛并非解决我人生大问的单纯线索,军、史、哲等著作也净化了我的心灵。如果不是有那三年,安然坐读这些血火交织的.文字,我至今仍将是当初那颗单薄头脑。同时我感恩身边不懈奋斗的人们,他们以待人行事来为我定义,什么叫做心胸与梦想。

  述说以上经历,是想说明在有所准备之后,阅读较不易辜负著者苦心。余先生纵横古今,将文脉正统,联接于品格性灵;把传世之作,勾嵌于人生沉浮。由于情境皆活,读者可尽览数千年名士风采。名士之间,落笔则有轻有重。例如屈原一节,他甚至附上《离骚》全文今译;而不可绕过的苏轼,却仅寥寥数语。约取之间,彰显著者思考结论——余先生重视的当代文人之文化重任——“拔其神质,静候佳音”,正在其中。

  读毕掩卷沉思,印象最深处,一为《离骚》天真烂漫之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遥牵一线。二为欧阳询楷书我多年珍爱,不想先生亦重。三为陶渊明不为人孰知的短诗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再拜友人推荐此书。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7

  最初对余秋雨老师的印象,是在前些年的央视歌手大赛上,他作为文化课考官,在评点歌手答题的同时,为我们普及了很多文化历史知识,当时很多听不太懂,只是觉得他出口成章,各种文学典故信手拈来,让很多人崇拜至极。

  后来,读了他最有名的《文化苦旅》,似乎读懂了几分他的苦心,他对于中华文化是如此的热爱如此的维护,一心想推广开来,可是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一心向钱的社会,他所做的就像是对着大海呐喊一样,声音被隐没在海浪里了。

  但是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一起为民族文化呐喊,一起为保留我们灿烂的精华而呐喊,可能这些声音就能汇聚成强有力的`音符,能穿透海浪传播到四面八方。

  这篇《中国文脉》,余老师是依照历史的顺序,为我们一一清点每个阶段最伟大的文学家。

  从《诗经》的吟唱开始,中国文化开始上路,历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伟大的诗人和瑰丽的文学作品。首先,在先秦诸子中,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

  而余老师认为屈原是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冠军。汉赋的成就相对最弱,幸好还有占据历史性学至高地位的司马迁和《史记》。

  魏晋文脉,分为三段,第一个在战火硝烟中接续文脉的,是曹操。有很多成为熟语的诗句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他用干净朴素凝炼的笔墨,以开阔的气势来写宇宙人生。第二段,是阮籍,嵇康两人,真正称得上“魏晋名士”。第三段的主角,陶渊明,他以自己的诗句展示了最鲜明的文学主张,戒色彩,戒繁复,戒深奥,戒典故,并创造了一种以“田园”为标识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种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陶渊明为中国文脉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气,洁净之气,淡远之气。本人也是最喜欢他身上这种悠然淡定的超然气息。

  唐代文化上的繁荣,留下最壮丽的一篇。余老师心中唐代诗人的前四名,当属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唐代的文章,写的好的当属韩愈和柳宗元。

  宋代文脉的首席,让给了苏东坡,他是一个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词作、散文、书法三项,皆可傲视千年。排在他后面是是辛弃疾、陆游和李清照。

  及至元代,诗歌、散文不值一提,但戏剧的出现,弥补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一个重大缺漏。关汉卿、王实甫的出现,让中国可以立即在戏剧上与其他文明并肩而“毫无愧色”。明清两代五百多年,中国文脉严重衰弱,还好有一部《红楼梦》以世界性的高度存在着,慰抚了五百年的荒凉。

  中国近、现代文学,成就较低。现代作家之中,真正懂文脉的也就是鲁迅。

  现代如此荒瘠,如何重新推进中国文脉?余老师说,首先领略两种伟大——古代的伟大和国际的伟大,然后重建自己的人格,创造未来。每个试图把中国文脉接到自己身上的年轻人,首先要从当代文化圈里逃出,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

  然后就有可能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和期盼者。

  我们在等待……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8

  8月份赴欧洲三国旅游,领队布置回国后的作业——阅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老婆则一口气买回了余先生4本书。

  先把领队布置的作业做完,这次回南京时,老婆在行李箱里放进了第三本书,闲暇时,取出来一看,书名《中国文脉》,不知是些什么内容,只是按照看前面两本书的习惯,计划每次阅读50页,刚开始有些费力,感觉内容繁杂,看十几、二十页,就想放下,想一想。

  近两天,阅读的时候,顺畅了许多,余先生把先人、历史写的鲜活,写的生动,拉近了远古与当代的`距离。

  《诗经》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以前觉得好,未认真阅读过,以后有机会,静下心来,认真拜读。

  殷王迁都,竟是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河南安阳小屯)。奄(今山东曲阜)距离老家只有区区60公里,自己家乡竟然在远古就有些大事件。

  甲骨文,一直的了解仅限这字面三个字,现在知道它是祖先占卜的记录,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竟然有几万片,当时杀掉了多少只龟呀?!

  李白、杜甫、屈原、王羲之、王献之、曹操、曹植、曹丕、李煜、韩愈、柳宗元、司马迁……小时候读书时,或多或少读过些上述文化巨匠的诗、词、典故,余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陡然间觉得还要回头再去读一读,范围也要再扩大一些,甚至还有要练练书法的念头。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诸子百家,肤浅的了解一些,《老子》好像见过,厚厚的一个大部头,印象里好像有些晦涩难懂,在学生时代读不进去,跟老婆商议买一本,现在再尝试着读一读,希望能有收获,体验老祖宗的思想精髓。

  稷下学堂,战国时代的大学,独立于政治,世界文明史上最早出现,为老祖宗骄傲。

  《中国文脉》,与我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与我理科出身、高中作文很少及格相距甚远,无心读来,有些收获,他正走入我的生活。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12-09

《中国文脉》读后感05-15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12-01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06-14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心得04-06

中国名著的读书心得11-30

中国梦我们的梦读书心得06-05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心得范文04-06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心得范文04-06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心得[通用]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