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书心得

时间:2022-11-12 13:28:55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心得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书心得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百年孤独》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5篇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

  孤独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作者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所有角色,像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虚无比的灵魂。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从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读出了我们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孤独。

  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位屡经失败,却又百折不挠的科学家,总是拥有着无尽的幻想和无穷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学先驱者的影子,狂热和冷淡,鲁莽和沉着,探知的欲望和放弃的意念,各类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体现。他试图用磁铁挖掘黄金,试图将望远镜作为武器,试图把水银冶炼成金子。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于朝夕相处的妻子乌尔苏拉.com也排斥他的所作所为。可是当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谜底时,他却被当作疯子,被捆绑在栗树树干上,被迅速地遗忘。他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马尔克斯似乎在用这个,表达着对所有的开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从第一代的布恩迪亚,直到第七代的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他们祖祖辈辈都在寻求自己的理想,无论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村落、土地、工厂、铁路,还是爱情、亲情、友情,还是战争、权力、金钱,他们在从无到有,从盛至衰的过程中,极度渴望,却又无法沟通,这使他们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甚至挥霍了一生的青春,始终都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最终他们都无力地、无奈地陷入到不可救药的孤独中,在无人理解中孤独地老去、死去

  我并不喜欢这本书,它很沉重而又深刻,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马尔克斯所说:“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现代化的社会用文明将孤独消除,还给这些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一个崭新的天地。这样,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会忘掉内心的迷茫,赢得充实的人生。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2

  在拉丁美洲文学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文坛。还有著名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其魔幻思维和对现实世界的讲述,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作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刚开始看《百年孤独》的时候,会发现作品里有两个奇怪的地方。一是书中讲的故事大多荒诞;第二个是名字的重复和作品中同样奇怪的东西的重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持续四年以上的雨。一个老牧师不能只喝一口可可茶就飘在空中,死人也不会因为受不了孤独而回到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这个家庭周围。更奇怪的是,在这本书里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家族里,男方要么叫阿卡蒂奥,要么叫奥雷连诺,从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蒂奥到最后一任守护者奥雷连诺,家族里各种奇怪的事情反复发生。结合作者的创作时间和生活环境,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象征着什么。

  在《百年孤独》中,作者用梦幻般的语言描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与背叛,荣耀与梦想,资本主义的出现,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这可能会影响拉丁美洲,但他们集中在一个叫马孔的小村庄。布兰迪娅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深深卷入其中。在故事的结尾。家族最后的守护者奥雷连诺读着记载着这个百年家族命运的羊皮纸,说道:“里面的一切我都看见了,已经知道了!”作者通过这个总结性人物的口,表达了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拉丁美洲近代的历史是重复的,拉丁美洲的发展和历史进程是停滞的。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没有华丽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令人费解。当你读完他,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丁美洲百年孤独的反思。我忍不住沉浸其中。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3

  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4

  1927年3月6日,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的小镇阿拉卡塔卡。8岁前,马尔克斯一直居住在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是上校,曾经两次参加哥伦比亚内战,外祖母是一个勤劳的农妇,对拉美传统神话故事非常熟悉。”

  ——摘自豆瓣

  先看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后看《百年孤独》,前者有点像是把后者的一个切片做得充实复杂,两本书都浓的老人味,说话方式以及老人才有的智慧和阅历。

  阅读时的愉悦多来自惊愕和服气,脑袋里小剧场不停,充满画面感(据说作者为了保留读者脑中具体而各异的画面一直没有出售电影版权)。《百年孤独》布满神来之笔,各种泪点笑点不断,看完既充盈又轻逸舒畅。从这一部书中读出了许多部书的乐趣,《无人生还》般笼罩着冥冥之中宿命,《聊斋》式魔幻现实随意切换,同《红楼梦》般由一个人精老太串着大家族的.几度兴衰,又有《金瓶梅》式世俗情爱和欲望,还似《三体》给读者充满质感的时空流转。读到真是赚到。

  读书时印象深刻的除了孤独这一主题(没有人比加西亚更能将本不可言的孤独刻画得如此透彻入骨,有如此深切的理解),还有名字。名字很重要,不同文明按照各自脉络发展出的文明不约而同透露了这一讯息。日本电影《你的名字》和《千与千寻》都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自己是谁。林奈发明了双名法,让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也变得有名有姓。拿拉丁学名或者俗名去呼唤一只飞鸟,它不会答应。但我还是热衷于打听他们的名字,那里可以找到了解他们的线索和钥匙。即便是单纯地知晓名字也好,这样我们就认识了,下回见到可以将它从另外的鸟儿区分出来。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和父辈祖辈相似的时候,是这个人衰老的开始,衰老的后期便活成像个影子,自身和外界都恍惚,分不清幻觉与现实。

  刘同有本书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虽未拜读,借此书名送给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们,以及偶尔感到孤独的我们。在属于我们的轮回里努力蹦跶吧。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5

  夜阑的寂静,让时间感觉凝固,翻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最后一章,我如释重负地叹了一口气。心中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历经辛苦,终于走完了那段漫长而又煎熬的旅程,却陡然间迷失了方向,让人感到茫然而陌生,弥漫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百年孤独》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作品。初读《百年孤独》时,只觉得它晦涩婉转、深不可测,读起来不知所云,往往是昏昏欲睡、两眼无神、托梦周公。但是它却有一种魅力,即使晦涩难懂却还是深陷其中,让人读了一遍又一遍,欲罢不能。在读了四五遍之后,感觉脑海灵光一闪,书中呆板的人物突然活现在眼前,那遥远的家乡“马贡多”仿佛浮现在眼前,一个历经百年的家族由刚开始到繁盛时期再到衰落,一切都是那么地生动,让我融入故事的情节之中。

  《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历经百年孤独的家族最终走向消亡的故事。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但集合成就是一部完整的家族与民族的孤独史。

  这本书将一个原始的部落,完全暴露在时代进步的潮流里。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这个可怜的小镇马贡多。从开始的吉普赛人带来的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使他们知道了磁铁、冰块以及外面的世界。随后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让这个和平的小镇开始慢慢地质变,紧接着两党派的纷争波及了整个马贡多,到处都是战乱、流血和纷争。而代表着垄断资本主义的香蕉公司也借机趁虚而入,使这个小镇得到了暂时的虚伪的繁华,但又迅速在泡沫经济中衰败。作为马贡多的开创家族——布恩迪亚家族,一次一次地遭受着这些外来的冲击,在这些冲击下变得繁盛,最终却走向灭亡。

  书中以复杂的人物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其中的现实魔幻主义及“将来时的过去式”的描写方法让人耳目一新。曾有人评价《百年孤独》充满了极致的夸张、现实与虚幻结合、超越时空和地域、时间与空间的互换等种种怪异的写作手法,让人无从追寻,更不可预知。许多中国作家深受其影响,例如莫言、阿来、贾平凸等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他是许多人的文学先父。

  马尔克斯采用的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其中的情节或时间,特别是人物的名字,七代人几乎名字都是相同的,马尔克斯将他们全部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迪亚家族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感受布恩迪亚家族的荣辱兴衰。最后故事中借用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结束了这个家族的命运。

  《百年孤独》是一部繁杂和令人唏嘘的百年家族史,同时也是一部百年变迁的地方兴衰史。马尔克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用小说的主题:“人的孤独、封闭造成的落后和愚昧,最终会使整个民族走向消亡的道路。”以此来希望拉丁美洲整个民族的团结。

  读完《百年孤独》后,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民族是不能够停滞不前,愚昧自闭,必须以创新的脚步、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能力来顺应时代的潮流,跟上时代的脚步。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6

  看了三遍《百年孤独》,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真的很佩服我,也提醒我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一样的。只要你足够真诚,足够努力,总会有收获的。

  《百年孤独》描述了Hosse Arcadia Buendia家族兴衰的一段历史,其脉络是从自闭症到开放,从开放到繁荣;从开放到自闭,从自闭到毁灭,实际上描述了19世纪中期到70年代这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的兴衰。《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一次专访中对孤独的解释很有意义:孤独就是不团结。

  在我印象中,“不团结”有很多解释。从片面的角度看,是自闭的,可怕的,自省的,被抛弃的`。其实职场上也有这样的情况。团结协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事实上,我们往往在自己的工作中尽力而为,忽视了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这也说明道理越明显越难做到。

  偶尔吸引了我的文字来指导我这次的阅读,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读书能带给我们什么?也许有时候,我们在阅读和阅读的时候,会发现是在写自己的故事,其中主人公在读自己,这种感觉会拉着我们继续读下去;有时候,当你发现自己莫名其妙的问题出现在眼前,那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阅读是一种好习惯。既能丰富人的知识,又能培养价值判断。那为什么不取他人之长,逐步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7

  在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里,浓缩着一个世界,浓缩着世界上的各类人,也浓缩着世上所有的孤独。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所有角色,像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虚无比的灵魂。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从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读出了我们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位屡经失败,却又百折不挠的科学家,总是拥有着无尽的幻想和无穷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学先驱者的影子,狂热和冷淡,鲁莽和沉着,探知的欲望和放弃的意念,各类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体现。他试图用磁铁挖掘黄金,试图将望远镜作为武器,试图把水银冶炼成金子。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于朝夕相处的妻子乌尔苏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为。可是当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谜底时,他却被当作疯子,被捆绑在栗树树干上,被迅速地遗忘。昔日的炼金梦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虚无,他只能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马尔克斯似乎在用这个,表达着对所有的开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于乌尔苏拉则是一位任劳任怨的劳动者。在那个时不时闹得天翻地覆的家中,她永远是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和精神支柱。她从没有唱歌的乐趣,也没有游玩的雅致,各种劳动如同拼图一般拼凑出她那紧凑而又孤独异常的一生。她无处不在。她的身影出现在家具的迷幻倒影中,出现在朴实无华的天地中,出现在糖果小作坊的喧嚣声里。她又虚无缥缈,就像是来到人间通过劳动来赎罪的亡灵。到最后,伴随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也被丢到了记忆的深渊之中。作者写出她冗长的一生,同时也是对哥伦比亚所有孤独的劳动着的赞歌。

  至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这位最为孤独的前行者,一生发动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义,却又为了重归原先的生活毁掉了自己创造的战争成果。他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官至革命军总司令,却只换来了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飓风般浩荡壮烈,又如死水般宁静孤独。就像那些在哥伦比亚为自由而战的人们,不论生时建立了多大的功绩,死后依然被大多数人遗忘。

  一个村庄中,有着一个世界的万象。这个孤独的村庄在雨季无尽的雨水中,在旱季无边的干旱中,在漫天飞舞的蝴蝶和遍地横行的蚂蚁中,品尝着人间的各种苦涩和孤寂。

  但是,如马尔克斯所说:“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现代化的社会用文明将孤独消除,还给这些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一个崭新的天地。这样,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会忘掉内心的迷茫,赢得充实的人生。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8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作品。作者在小说中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而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这本书以马孔多这样一个曾经安静而又单纯的小村落为端点,讲述了生活于其中的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村落组建人之一阿尔卡蒂亚的儿子。父亲老布恩迪亚曾是一位极富进取心,勇于开拓的有志青年,直到吉卜赛人踏入了这个与世隔绝的村落,并带来了外面的世界不可思议的发明。他与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成为密友,将一腔热忱在磁石、天文、炼金几件事世界奇观上消耗殆尽,这或许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孤独的先兆。此后相同的命运又一次次地在布恩迪亚家族人身上不断重演,他们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命运轮回之中,直到一个世纪后家族最后一个孩子死去,奥雷里亚诺·巴比伦翻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在一百多年前所写的关于家族历史的预言。

  看似只是一个设计精密、情节波澜的悬疑神秘故事,实际映射了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例如在阿玛兰妲·布恩迪亚的命运之中,毫无理由的恐惧已占据了她全部的内心,全部的生命。她对亲人的'怨恨使她丧失了“爱”,缺乏了爱使她不相信任何人,甚至是亲人,也不相信世界上所有的爱,从而使她永远活在在怨恨中,为自己造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牢笼。一个无力去爱的人,又怎么可能被爱?

  在这个家庭中,岁月的痕迹已经磨平了所有的回忆,将他们变成废料,垃圾和污物,让这个无数辛劳换来的家庭破碎,堕落。且造且毁,且毁且造,固执于自我,孤独的宿命不断重演。

  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的几十次战争,不是为了理想,而只不过是为了他那纯粹的、罪恶的自大。他视高傲为力量,所有的成功或是失败都会让他迷失,他经逼近过权利的极致,为此他放弃了许多东西,而最终,他也像放弃那些一样,坚定的放弃了权利和荣耀,终其一生周而复始的在祖父的炼金房里铸造小金鱼。而最后才发现,战争已经将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永远的夺走了,在临终时,那些无法删除的百年记忆俨然成为了无法避免的折磨,就如同他将会无法避免的死去一样。

  还记得马尔克斯上校“悲伤地敲击发报键”说“马孔多在下雨”,他俨然已经认识到了战争摧毁了太多,而换来的只是奥雷里亚诺的冷言冷语“别反混了,八月下雨很正常。”本性忧郁,生来孤独的上校对下雨毫无感触,绝对理性地劝说革命同僚别犯浑。权利、战争已经改变了他,没有“爱”,没有“回忆”。

  人心如铁是否真的足以经受这样多的痛苦和折磨?对于命运,我们是否要逆来顺受?怨恨和迷失究竟摧毁了多少的生命?不,我们要有一颗平和慈悲的心,无畏的勇气始终坚定方向。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9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同,这可能就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就是全书几乎没有任何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时不能返回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坦白地讲,这部30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会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双眼”因为据说本书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独》,却缺乏这种积极的精神,只有偶尔几个积极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的乌苏娜,他一直活到十几章(本书一共才20章),那个时候他的曾曾孙子都出世了。总的来说本书的基调还是黑色的,结尾那句话“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的理解与书中的简介不同,书前面的简介说这句话代表的是积极,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即将来临。

  我却觉得这句话是为这个悲剧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独历史画上句号。并不预示着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独,而孤独其实是挥之不去的,谁也逃不掉的。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面对的方式有所不同。

  奥雷连诺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战争,永无休止的.战争来排遣孤独,但战争只让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爱情,可惜他的爱情不被母亲允许,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随。

  看《百年孤独》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这个家族为什么是孤独的。我想来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许是因为代沟,或许是与世隔绝,还是说作者根本就不想说原因,只是表达一种状态?都像,又都貌似不对,这个问题仍然在困扰我,希望朋友们看了之后大家讨论讨论。

  这本书在我看来真的是很不错,其中反映出的人生常态和人情世故,以及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作者都可以说是十分透彻的,透彻的让人感到有一丝害怕的感觉,这就是书的杀伤了!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0

  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百年孤独这本书是我看得最困难也是最久的一本书。 这本书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当我翻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最后一章,兴奋仅仅只是一瞬间,很像一个孤独的行者,终于走完一段漫长而期待尽头的苦旅,却突然却迷失了方向,瞻望回程的忐忑,让人茫然而陌生,弥漫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夜不能寐。

  中主人翁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他与近亲乌苏拉新婚时,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乌苏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紧身衣,拒绝与丈夫同房。因此遭到邻居阿吉拉尔的耻笑,何塞杀死了阿吉拉尔。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现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凉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只好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经过了两年多的奔波,来到一片滩地上,由于受到梦的启示决定定居下来。后来又有许多人迁移至此,建立村镇,这就是马贡多。布恩迪亚家族在马贡多的历史由此开始。

  许多年之后,面对刑警队,雷奥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小说作者对开头斟酌良久,他只用几十个字完美的将过去现在未连接。在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整个民族能够团结在一起。《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马尔克斯称威廉福克纳为导师,显然深受其影响),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二十世纪现代文学中不容错过的精品。

  其中莫言评价说:对《百年孤独》有非常真实的、崇敬的感觉。这样的作品会不停地卖,一代一代的人都会读,是畅销书。我没有办法预测如果重新出版的话是否会轰动,当年文学青年几乎人手一本。百年孤独乃是过去五十年来所有语言中最伟大的杰作。《百年孤独》在马尔克斯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达到了顶峰。这部小说整合并且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虚构,从而缔造了一个极其丰饶的双重世界。它穷尽了世界,同时自我穷尽。

  这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我想每个人去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在书中我们同时追寻着现实与虚幻的结合。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1

  无怪乎马尔克斯花了那么长时间去写出这本书,它的确与我之前所看过的很多小说都不一样。情节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达空间的压缩,因为篇幅摆在那里。

  整本书数十万字中的大部分是马不停蹄的快节奏情节发展,而作者的表达并没有刻意地塞进字里行间,而是靠着整个情节的情绪基调的不变来达成。小说中情节的发展一日千里,而整本书的情绪却如一只巨大的木桩钉进了大地一般纹丝不动。作者正是用这种手法来凸现出这种一成不变的'情绪,那就是深深的孤独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觉到布恩蒂亚家族百年间数代人的性格核心几乎并没有什么改变。这个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块石头,抵挡得了过去,却无法与未来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他被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击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过了整个马孔多,避开了所有人的眼睛,绕过容易被弄脏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厨房忙碌的乌尔苏拉面前乌尔苏拉才是这个家族数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尔卡蒂奥是第一个死去的布恩蒂亚,流出来的是孤独之血。火药的硝烟气味久久不散,萦绕在他的房子里,萦绕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后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贯穿百年的孤独那彻骨的荒凉。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2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人,这本书是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著作。

  我要诚实的说,这本书读起来对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于读到快一半的时候并没有品读出任何好的东西,如果我非要给自己一个慰藉,那就是在这几天的沉寂氛围中获得了熏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读书除了启迪和思索外,有种无形的影响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间醒来,书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脑海来回回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死在栗树下,乌尔苏拉为了显示晚年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奥利里亚诺?巴比伦拿着羊皮卷破译家族命运密码“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奥利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制作小金鱼,蕾梅黛丝升空,还有最后一个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和荒凉的布恩迪亚家族彻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时通过对这些情形的感应,对孤独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解,孤独好似产生于人内心深处无法与人诉说的诡秘和羞于与人诉说的秘密,而这两种状态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为,进而形成与外界难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阂。

  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他们倍受心灵的折磨,同时又独自享受着那份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内心最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根除不去的东西,它好似心灵的黑洞,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窥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都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不想与任何人诉说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独,你又喜欢躲在无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这份孤独。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3

  我自信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要是把时间画到纸上,会画出一条什么线?

  一般情况下会是一条直线。因为时间在经典物理学里不会因任何其它物理因素停止流动。即使换成爱因斯坦相对论意义下的时间,能跳跃能往复的时间,也不可能画出一条甚至更多圆滑曲线。因此在这里说“榄核型时间”未免有点矫情,有纯属编造、强加概念的意味。但我觉得它的确——起码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背景下——是可以说得通的。我愿意把它定义为马尔克斯的时间,但又不全是。因为能被画成榄核形状的时间仅为其中的宏观部分。将“榄核”分解到几乎不能再分的地步,它就会变化。

  [Part·One]

  很少有书——特别是小说,能把我绕进一个表面异常混x且无限循环重复的逻辑里,让我读完第一遍还烟笼雾罩,只好又乖乖去看第二遍,《百年孤独》就是这部逼我耐心琢磨的著作。它里面藏着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逻辑。逻辑里面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到了几乎叫读者不可忍受的地步,因为它有着一大堆被无数次重复的名字: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何塞·阿尔卡蒂奥、阿尔卡蒂奥、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奥雷里亚诺·何塞、奥雷里亚诺第二、奥雷里亚诺·巴比伦、蕾梅黛丝·摩斯科特、美人儿蕾梅黛丝、雷纳塔·蕾梅黛丝、阿玛兰妲、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乌尔苏拉·伊瓜兰……这是布恩迪亚家族重复命名的传统所造成的。然后被重复的何塞、被重复的奥雷里亚诺、被重复的阿尔卡蒂奥、被重复的蕾梅黛丝、被重复的阿玛兰妲和乌尔苏拉被迫重蹈祖辈覆辙或多多少少被刻上他们的性格烙印,完成这些名字注定的命运。而且不管是谁,每个人都必定承受或多或少的孤独,从里面获得新的能力。在马尔克斯笔下的世界里,时间抽象地还原孤独,每当年华老去,人物濒临死亡,从前那些充满稀奇或希望的记忆片断就在他们无法排解的孤独中浮现。他们孤独,也许是因为时间流逝,也许是因为无人理解,也许是因为性格缺陷,也许是因为命运的打击。

  说实话,虽然已读过几遍,我依然不敢说自己已完全读懂《百年孤独》这本书。这是一个阅读定律:当一个人经历痛苦的事情更多,他就会越能读出书里面隐含的感情。尽管我不想经历的事情也曾在特定的时候发生,让我哀伤、痛苦不能自拔,可每次翻开它,我恍若都只看到时间流逝,看到在离我甚远的时空里,不同的人在生活中奋力抗击或固守着各自的孤独。然而令我惊讶的是,尽管站在一个旁观者——一个既无法得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神般的预感,又不能像梅尔基亚德斯或庇拉尔·特尔内拉一样算出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的旁观者的角度,我依然能清晰预知以后的事情,这恰是马尔克斯的时间告诉我的。他的时间在这一维度似乎是条折线,可以任意返回,任意伸展。

  不能不说它巧妙的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它连接了过去的未来,和未来的过去。“多年以后”是《百年孤独》所用的第一个魔咒,构成现实与幻景的共同体。从对人物命运的构建上看,也可以理解为马尔克斯写作时急于预告的心理,先简要地把远景和盘托出好留住记忆,再慢慢回溯,创造叙述的空间。但仍不能因此而说它不巧妙,因为时间恰如其分地在这里搭建了一座可以任意往返的桥梁,从而获得预知的能力。布恩迪亚家族并非每人都具有灵活的预感,“多年以后”对他们而言用于回望;而旁观者,可以借此回望他们的过往,看看他们的以后,甚至于回望和预感自我。

  时间对布恩迪亚家族来说有着它特殊的地方,如果布恩迪亚家族不是“注定要承受孤独的家族”,那么之后所说的或许不会发生——马尔克斯设定的时间在这里可以说初生,可以说一如既往,也可以说已死——它好似停滞了。百年以内,活着的人好像死去了一般把自己封锁在孤独中不能自拔,死了的人却因为不堪忍受孤独回到现实寻找慰藉。即使是早已死去的梅尔基亚德斯,也经常出现在他塞满手稿的房间里,在家族的一代代更迭中影响他们的头脑,见证家族的命运。另一个时间停滞的证据是,如果马尔克斯不适时对家族成员进行外貌上的描述,我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乌尔苏拉永远是能干而活力四射的矮小女人,比西塔西翁永远以接近保姆的特殊家庭角色在带孩子,阿玛兰妲永远抱有无法熄灭的情火,庇拉尔·特尔内拉永远用纸牌算命,豪放且处于中年——事实上她们表现出来的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沿着他们固定的生活路线度过他们的每一天,像复读机一样的时间也近乎等于停滞。乌尔苏拉晚年失明后就发现了这种规律:“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家里的每个人每天都在无意中重复同样的路线,做同样的事,甚至在同一时刻说同样的话。只有当他们偏离这些刻板的常规时,才会有丢东西的危险。”可是真正意识到时间停滞的只有年老且长年痴迷于科学研究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他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绝望不已,立即陷入一片混沌中,被当作疯子绑在栗树下,被命运安排冥冥中印证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马尔克斯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困局,即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的存在是有限期的,困局的开端和结尾一样充斥残酷。

  马尔克斯的时间也能做到一直在流动。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都在时间的流动里容貌改易,其中能活到早已脱离充满情与惑的年纪的人,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单调难忍,最终接受必将到来的孤独。我甚至怀疑他的时间已经超出一百年的跨度,但即使如此,他的时间里仍有与现实世界没什么两样的光阴荏苒,人之常情。这里的时间可以说成一条直线,的确是在经典物理学里不会跳跃不会停止流失的`时间——正由于此,它才具有了强烈的象征和投射意义。生活的细节开始被拉远放大到整个具有共性的生命历程,仿佛是每个人的一生以及其生命的延续。再然后即是生与死的严肃问题,诞生与消亡,最终讨论为什么诞生和为什么消亡。

  [Part·Two]

  不由记起两年前我第一个感到强烈孤独的夜晚。只不过是一本里面驻扎了成千上万的对数函数、严肃死板的演算公式和晦涩难解的星图的枯燥天文读物,只不过是里面提到了总星系,提到其中的无垠星海,提到这个理论上由一个质点不断舒展膨胀而又不知何时会因作用力迅速收缩为一个质点的宇宙。我竟为所见的字行惊栗不已,掩面泪下。我思绪延伸到千万光年以外,不能安静。

  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提醒我这个事实:没有永恒。时间停滞,然后流动,最后停滞。宇宙是个放大的困局,困局里的时间无论如何想都会不动声色流动如故,可我却固执地想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两者的演变都完好无缺,时间在里面缓缓流动,而生命只是里面偶然的闪光,等到一切结束,又和一切从未开始一样,时间停滞,空间无存。

  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一个奥雷里亚诺看到羊皮卷卷首的提要时至少也应如我那晚一般惊颤,只是他更清醒,因为他在那一刻知道羊皮卷上记载着自己的命运。那晚的我发觉自己被骤然聚拢的孤寂包围着,身边的一切似乎都不牢靠了;再没有质点外的东西可以打破这个榄核型的时间困局。而奥雷里亚诺·巴比伦甚至连这个都来不及想——他就处在困局的最末端。他清醒得完全没有打破困局的欲望,只是在马孔多的毁灭中静待最后一刻到来。孤独的开头,孤独的完结,布恩迪亚家族从大地上被永远抹去,“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完美退场。

  [Part·Three]

  余华的小说《活着》有着与《百年孤独》很相似的类似宿命论的情节安排。故事的过程直至结尾主人公福贵的家人一直在遭遇各种变故直至死亡,最后只剩下垂垂老矣的福贵孤身一人,买一头黄牛与自己在田间作伴。读这部小说的时间里我每时每刻都感到生命的希望在一点点不露痕迹地破灭,直至最后连福贵的小孙子也因为吃豆子噎死时,我忍不住在想,为什么要活着?一个活了快一辈子的人,几十年内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都跟梦一样,梦醒时分,家人散尽,无亲无故,只剩下虚无缥缈的回忆。他没有为名利而活,没有作为血缘链上可延续的一部分而活,甚至也没有为崇高的“为人民服务”而活。他只是一个经历了各种风浪各种变故后仍维持着生命将息前最后时光的人,被困在榄核型人生的最末端,他还是否作为有意义的个体而活?或者说,仅仅是为了单纯地活着,活在比求生稍微高级的阶段里?《活着》对生存意义的探讨至此已到达极端的地步。

  尽管同样具有不少宿命论色彩,《百年孤独》跟《活着》还是存有很大区别,前者没有着重探讨生存,而是探讨孤独——如果非要用拆字的方法来解释孤独,我会这样拆:孤,孤立。独,个体。人就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也许这可以说明为什么人成为社会性动物,用这种方法来抗拒单独存在,抗拒由此带来的无尽危险。所以人需要某种意义上的团结,但是相互依靠对单个人来说至多只能是对孤独的缓冲。因为人的一生毫无疑问会经历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过程,从不会有人在同一时刻如你所感,同你所受。马孔多建立初期没人留意孤独这个奇怪的东西,因为它太年轻,里面没有一个人超过三十岁,也没有死人,唯一的威胁是会导致失忆的失眠症。当梅尔基亚德斯推算出马孔多将成为一座镜子之城而无布恩迪亚家族半星血脉存留时,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立即大发雷霆。“不是玻璃房子,是冰房子,像我梦见的那样。而且不管到什么时候,总会有布恩迪亚家的人,直到永永远远。”家族诞生开端的人怎么愿意料想到它的结尾呢?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固执地认为,既然有了开始,就不应该也不可能结束,即无限才是合理的。他早该得知却不肯接受宿命。乌尔苏拉显得更从容些,就她意识到孤独的蔓延已要把布恩迪亚家变成“疯人院”来看,她已经默认了孤独的存在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有限才是合理的。布恩迪亚家族在其存在的期间,没有一个人能逃脱孤独的魔法,亦没有一个人不作出自己的选择来对付孤独(包括美人儿蕾梅黛丝肉体与灵魂一起飞升的离奇个例,也是她对天生不入世造成孤独的回应)。然而无论他们选择了逃避、对抗、适应、顺从还是洞察,早在家族诞生以前就已经注定了要最终合在一起造出“猪尾巴”怪物的血脉和梅尔基亚德斯超出人类知识界限的智慧最终终结了这个孤独的家族从而给了布恩迪亚家族永恒的孤独。这就是布恩迪亚的宿命,然而孤独不会因此而停止。

  [Part·Four]

  马尔克斯就此将孤独和时间联系在一起,并进一步延伸了榄核型时间外的意义。他设想死亡后还有死亡,鬼魂也面临衰老的尴尬,面临进入更深层孤独的危险;时间让家族有了诞生,又在百年后将其终结,然而这个注定承受孤独的家族只是“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因为它已进入了消亡后的永恒孤独。这不能不说是极其抽象但也是极其现实的联系,甚至于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曾想过,为什么会有生,为什么会有死?为什么我会是我?生之前和死之后是什么?这无疑是能影响到每个人的观念,能上升到哲学或宗教层面的命题。

  和《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带有极致精神剖析的强烈意图一般,《百年孤独》对孤独进行了各种各样可能的阐释,展示了孤独中人的不同状态,把孤独的存在以及对人的影响夸张到异常严重的境地,在孤独中让人物获得洞察和反省的能力。可是获得清醒似乎不是好事,比如被绑在树上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当被问到绑在树上的缘故时,老布恩迪亚的情感没泛起一丝涟漪,平静地说:“Hoc、est、simplicisimum(简单至极),因为我疯了。”与他对话的尼卡诺尔神甫从此不再敢和他交流,无意中把他弃入自语不停的孤独泥潭里,沦为不时出现在栗树下枯坐的灵魂。但在家族彻底消失之前,老布恩迪亚还是可以时常离开一下孤独的视线回到死前的世界凑热闹;等到那场摧毁整个马孔多的飓风到来后,榄核型的时间走到末端,不能折返的孤独再也不可避免。老布恩迪亚的自白证明了他的清醒,后果却可想而知:尼卡诺尔神甫因无可名状的恐惧退缩了。然而孤独真的可怕吗?现实中每个人都逃不脱孤独的时刻。甚至在从大地上被抹去后,孤独也会永恒伴随,无关时间,因为你已经对一切失去知觉。这样说来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4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苦苦在世上挣扎,人们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独的恐惧又无时不刻的侵袭人们的孤独,让人仓皇不安,让人为了逃避恐惧而越来越远,百年孤独读书心得。一本《百年孤独》,一个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百年的岁月,如同长江黄河滔滔如流,最终在百年之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到起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画着一个圆形的轨迹。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读这本书感觉最强烈的便是书名所启示的悲凉的孤独感。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古都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成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

  读这样的小说,感觉就像看作者站在一个高的平台上,去俯视整个布恩地亚家族的命运,听作者讲述一个已然逝去的故事。隔着距离从外看马贡多,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一个孤独的岛屿,而凑近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欢离合,便可发现一个个更为悲凉的孤独的灵魂。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认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终以失败告终,如书中乌苏拉在非常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空荡荡的家吧,看看我们那些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儿女吧,咱们又像当初那样只剩你我两个了。”而霍基·阿卡迪奥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她这些话好象是在讲给一个死人听,对于乌苏拉来说,岂止只是剩两人,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心得体会《百年孤独读书心得》。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奥,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他童年时代就一直折磨着他的恐惧突然消失了,在对人生的回顾中,他终于明白自己是很热爱过去最北他憎恨的人们,面对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怀恋,他似乎时有所觉悟了,或许那种一之折磨他的`恐惧便是对孤独的恐惧,人的存在就是选择,就是选择他的独特生活行动的方式,一直以来他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驱散这种恐惧,但最终未能如愿。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这样的作品现在读来仍有它的意义,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独,事实上,这种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贡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在《百年孤独》中作者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其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迎来美好的明天。同理,只要人人团结在一起,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精彩、和谐。也不会不至于停滞不前!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5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没有序言的书。因为没有序所以整本书唯一给出的概括就是“百年孤独”。“百年”与“孤独”。

  “孤独”

  其实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在这个家族身上,比起孤独,我感觉到的更多的是固执。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沉醉于自己虚无飘渺的幻想中,乌苏尔拉想振新家业,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醉心于情欲,阿玛兰妲拼尽全力组织蕾贝卡的婚礼最后却拒绝了与皮埃特罗·克雷斯的求婚……一代又一代,他们达成妥协,却鲜少有理解,直至死亡。他们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却偏偏又无法放下也不可能放下与其他人尤其是自己家人与情人的联系。一个学美术的朋友这么和我说过:“我感到孤独的时候,觉得墙是单独的,椅子是单独的,我也是,一切都是完全立体的,构不成一个画面。”

  百年孤独里的人物也是这样。可他们偏偏放在了一起,离得那么近。尤其是奥雷利亚诺上校。他从开篇第一个词开始出场,横跨大本书。当他死的时候,马尔克斯的妻子发现他在床上哭了两个小时。他是这本书中最孤独最有代表性的角色。他和身边的人没有共同点——除了孤独,而孤独是不能相互理解的。上校也是个很固执的人。然而他们的固执又不同于堂吉诃德的固执。堂吉诃德是为了他骑士的梦想去奋斗的,虽然他人在这种荒诞的牺牲中根本瞧不出意义来。但对他来说那是个崇高的目标,他真的热爱骑士事业,所以他从未亲自品尝过孤独,他的孤独是由塞万提斯来品尝的'。但奥雷利亚诺上校的固执却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自负,也许天性使然,但有一点,他的生存从来都没有特定的目的性。“我们打了那么多仗,就争取到没让人把房子漆成蓝色。”他不知道为何而战。然而他又没有一丝犹豫地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就像他晚年固执的做小金鱼,做到25条就融掉,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堂吉诃德是荒诞的前进,只是旁人看不出意义,而他是荒诞的循环,连自己也瞧不出意义来,宛如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将巨石推上山顶,重复的无意义的劳动。然而西西弗斯这么做是因为众神的惩罚,而奥雷利亚诺上校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阿玛兰妲晚年也将自己关在屋子里缝纫,缝好了又拆掉。他们的重复,究竟是为了逃避孤独,还是为了维持孤独,来维持自己的自尊?然而他们的自尊却又来自于自卑。上校用一个有一个决绝的命令来掩饰他内心的无力感。于是他们被囚禁在这可笑却无法摆脱的孤独中。

  “百年”

  又一个关键词,因为百年,所以漫长;也因为百年,所以有限。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马尔克斯费劲心机去描写布恩迪亚家循环的魔咒,人物日复一日重复的行为,相似的名字,相近的性格与命运……漫长百年中不断的循环往复,最后偏偏说“羊皮纸上记载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出现,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来终结这一切?也许只有死亡才能结束孤独?

  可当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照妻子话向窗外望去的时候,他看到两个孩子赤脚待在阳光曝晒的菜园里,某种神秘而明晰的力量将他从虚无缥缈的拉扯下来,带领他的孩子去看望冰块。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行刑队的时候,仍将会回想起父亲打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也许那是他童年里唯一温暖的记忆,虽然那时他还分不清冷热。我想这种温情可能是唯一能战胜孤独的东西。但比起将爱作为解决孤独的药方,马尔克斯让它变成一种更加深刻的孤独。想爱而不敢却不能,恰恰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马尔克斯描绘了彻骨的孤独与温暖的人情,却不会给我们解决孤独的办法。但我们注定会去反抗,就像注定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的读书心得11-21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2-07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2-07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08-21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08-29

百年孤独学生读书心得12-09

关于《百年孤独》的读书心得12-07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范文12-08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三篇12-09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精美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