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心得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弥儿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弥儿心得1
最近,老师推荐了卢梭的一本书《爱弥儿》。之所以对这本书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很多人都向我推荐了它。他们都说这本书值得一读。他们没有具体说明为什么要读。学而不思则忽视。翻看这个教育行业是巨大的。
让我们先介绍一下这本书及其作者。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作品。这本书是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不朽作品。它被称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和卢梭的爱弥儿留在世界上,即使其他教育被摧毁,教育花园也是芬芳的。
我拿这本书的时候,先仔细看了他的总序。中间有一段是这么说的:我们根本不理解孩子:我们错了他们的'想法,所以越走越误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什么,但他们不考虑孩子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学到什么。他们总是把孩子当成人看待,而不考虑他还没有成年。我研究的是这个问题,目的是,即使我提出的方法很荒谬,人们也能从我的观点中受益。至于该怎么办,也许我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我相信我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人们应该开始解决的问题。所以,让我们从你的学生开始好好学习;因为我可以肯定地说,你根本不了解他们:如果你读这本书,那么我不相信它对你没用。”
我真的很想寻求一开始的自然,不是作为孩子的天真无知,不是作为学生的聪明好学,不是作为孩子的懂事聪明,而是作为创作者的产物的自由和自主。谁主宰我们的思想,谁主宰我们的行动,谁让我们成为流水线上的批量产品,谁让我们觉得自己现在是最完美的自己,谁决定了完美的标准?一切都不是自己控制的,想到这些,很无奈,但更害怕。我们都是被牵着线的木偶,绳子在沉默的上帝手中,上帝在一层层的梦中……
在教育中寻求真理,在生命中寻求珍贵……
爱弥儿心得2
初识《爱弥儿》这一本书,是在大学的教育学课堂上,课程理论为纲,内容艰涩难懂,每一堂课上,来听课的同学寥寥无几。教育学教授深谙次状,或是为了填充上课落座率,抑或是迂回的教育导向。他告诉我们,在他的大学期间学习教育学时,也几乎没有听过老师的课,听闻此话,同学们也纷纷抬头看着教授以示共鸣,只见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本小小的书来,他又对我们说道:“只是我跟你们低头玩手机不同,我会在无聊的课上读读这些非常有意思的教育书籍。”当我们大家把目光投向老师手里这本名叫《爱弥儿》时,同学们似乎被老师的激将法给触发了,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一本书嘛,我也看好了。没成想,下午图书馆的《爱弥儿》就借阅一空,翌日,同学们就像是成心的一样,再也不抬头听课了,就读《爱弥儿》。
现在回想起这一幕,好像还记得教授似乎对这一现象十分满意,也还记得书读完后,教授还专门考验了我们一番,也还记得同学们关于卢梭在书中对女性的看法,将五个孩子送进育婴堂,等一些存在争议的教育方法争论不休。但现在,我已不再是当时的学生了,角色的转变让我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回想起这本书中,它似乎引导着我慢慢找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定位。
在这本书中阐释了学生不同阶段教师的不同定位,我认为其中爱弥儿的儿童和少年时期,对于作为小学教师的我是很有启发的。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成为了五年级学生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五年级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进程是很参差的,但无论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否成熟或渐趋成熟,教师的榜样和引导作用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榜样。儿童善于模仿这一心理特点,我是在一年级兼任的音乐课中发现的,可能中低段的这一心理特点要更明显于高段。在一年级的音乐课上,我曾做过一次错误的示范,在教导孩子举手发言坐姿要端正时,我面向孩子们示范举了右手,但又考虑在孩子们看来是左边,我又马上举了左手示范,学生由于被我的示范弄混了,很多学生后来举手连举两只手的都有,他们处于对老师示范动作的模仿,而被我误导。这次错误的示范也给了我启示,在发挥榜样作用时一定要明确且慎重。
后来,我在四年级学生中也发现了他们的模仿能力。在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老教师都这样教导我,要严一点,再严一点。然而我对严格的理解可能还不到位,在教学管理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训斥多于教导。比如有一次,学生中午自习因没有老师督班,教室里闹哄哄的,我走上讲台,拿起教鞭就在讲台上用力的敲了三下,学生看到了严厉的老师自然安分了一点。后来,我发现,拿教鞭敲讲台这种粗暴的管理方法,被班级中的小干部们学去了。只要每次教室里吵闹成一片,学生干部便会拿起教鞭猛敲桌子,我听到这样刺耳的声音后,我才意识到这种粗暴的,类似于情绪发泄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管理班级纪律,反而给学生干部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
四年级的学生,严格来讲也是大孩子了,而学生本就是学习的主体,随着年段的增长,学习能力也应加倍提高。但在我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发现,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并不热衷于上课发言,与老师的交流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都少之又少。这不禁让我焦急,学生的沉闷怎们能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呢,这个毛病是一定要改的。在一堂公开课上,我发现了孩子们的变化。课前,我反复叮嘱学生们要积极发言,上课的老师也采取小奖品鼓励政策,课上,班级后排坐得黑压压的一片老师,可能也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改往日沉闷的气氛,课堂变得活跃了很多,抛开上述的外因,我发现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在老师的引导上。教学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课堂思维,由浅入深、由读到答,缩小范围,明确针对性,激发想象,多问开放性问题等等正确地引导方法都会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思维自主地选择知识,独立地思考。我也好好地反思了为什么有些问题学生根本答不上来,比如读完一篇课文,我习惯性地会问学生“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或者“你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在多次的磨课开课中,我的师傅指导我这些问题是不应该问的,因为没有针对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选择他们能够说得上来的知识,学生并不是缺少表达的能力,而是还没调动到他们的储备知识,如果硬记硬背,这可能就是“死学”了。但是如果缩小范围,明确针对性,比如在某个人物描写语段中提问“这个人物浮现你眼前的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会根据语段描写提炼出一两个关键词来,如果再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觉得?”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提问发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等描写,会发现,会交流,会思考,便也慢慢地会仿写,这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活学”的例子。
《爱弥儿》书中描述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两个阶段,让我明确了教师榜样者和引导者的定位。教师的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的定位也会更加清晰。
爱弥儿心得3
卢梭是18实际法国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他不仅在政治理论上给做了先导,而且对近世宗教、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伟大的启发和指导。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在撰写教育文献时,却是那样的如履薄冰,他呕心沥血了20载,然后用整整3年时间撰写,最后汇集为这本不朽的作品——《爱弥儿》。于是,他的这部《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驾齐驱,成为了古今中外历世不败的教育巨著,成为了人类教育历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在翻开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应该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字里行间之中,我从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生命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一位老者交谈,他是那么深情地讲解、焦急地述说,犹如山峦叠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你的心田,给我这么一个在教育领域彳亍前行了近17载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启迪,也让我教育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纷乱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归真。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以过来人的“睿智”指点,永远正确,但也永远隔靴搔痒。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教师是正确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难过、痛苦,或者逃避。教育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融与共。从这点看,我们就把教育的领域狭窄化了,我们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学生学会了没有,能力得到了多少发展,尽管新课程在不断地强调要注意过程与方法,要发展情感态度与,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却少有土壤,或者说只有播种,少有耕耘。当然,我也为我们老师叫屈,我们身上的责任好像越来越重,政治化、任务化、行政化的味道越来越浓,而所拥有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好像在火车的轨道上,永远为伴前行,但也永远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她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她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她叫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说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从出生起,自然就会用种种磨难来锻炼意志,磨砺性情,强壮身体。但是我们智慧的人类好像过于聪明,总想以人类的力量来阻挡自然的力量。虽然我们怀抱爱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并深深地责备地面的过错;例如孩子遭受失败了,我们总是忧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礼品来安抚……许许多多的例证,从中虽然我们总是获得了一时的温馨,但是,纵观宏观与长远,遭受教训的总是自作聪明的人们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需要放下形式的呵护与关爱,当孩子们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状态中遇到痛苦和烦恼时,不要以为贴心关怀就是爱,有时“作壁上观”,甚至“冷眼旁观”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会学会遵循自然的意志,才会成为一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个孩子被(老师)教了这样和那样之后,也就是说,在孩子脑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语言或对他一无好处的事物之后,用他们培养的情绪把他的天性扼杀之后……由这位老师来发展他也以充分养成的人为的病原,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最后,但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暴露其愚昧、骄傲和种种恶习的时候,大家就对人类的苦痛和邪恶感到悲哀。在我们的课堂,依从教材出发,我们是不是好像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以未来的名义教给孩子们现在并无好处也并无作用的知识?我们面对班级,我们是不是也因为需要面向全体的理由而对学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现在的学生,准确地说看看现在这些个个都是较重独一无二的,至上重要的独生子女宝贝,他们身上的暴君、脆弱、惟我独尊的品性是不是的确常见呢?满对生活中教育的现实,18世纪的卢梭早就在对教师呐喊了!
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问题儿童就是铁证,因此为爱而宽容,为爱而甜蜜对于健康成长的孩子是营养的必须。例如“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这门学科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总以为大人对孩子的成长担负一切责任,以为她的什么都需要成人来教,须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职才是成人必须担负的教育责任,其他都应该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顺势理顺。例如“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我们父母和老师早已习惯以爱的名义来越俎代庖了,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接受,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孩子们对自然就不再是亲切和欢喜,而是陌生与恐惧,于是依赖性越来越强,生存能力越来越低,社会上也就越来越多长大的孩子……其实教训很多,我们的迷惑也很多,或许我们思考的也不少,可是我们总是在十字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经典名著吧,她让我们头脑清晰,心性清纯,可以让我们回归教育自然,贴近教育的本真。
成语古今中外: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如:清·《建国三杰传》第五节:“历观古今中外正史小说所记载英雄患难之事,惊心动魄者,不一而足。”又如:翻遍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曾经用这种所谓示威运动而变成了既富且强。——茅盾《子夜》九
成语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如:《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又如:家居教授,师道尊严,弟子造其门,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元史·刘因传》
爱弥儿心得4
《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创作的教育学著作。在该书中,卢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该书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系统提出了新的教育观,从而在教育史上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该书不仅是一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鸿篇巨著,也是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本书思想内容丰富,既有宏大的教育得以展开的时代背景刻画,也有细腻的教育实施具体情境和方法的描述,不同的人会从中读出不同的内容。但该书留给我的深刻的印象,莫过于渗透在教育中的人性的光辉和爱的光芒。
“爱”是卢梭对爱弥儿最重要的教育之一,甚至可以说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爱弥儿”(émile)就是“爱”的意思。卢梭在《爱弥儿》第二卷曾提过:“人类天生的唯一无二的欲念是自爱”由于卢梭把本性中的最初冲动视为是始终正确的,所以这种自爱不仅就其本身而言是很好的,而且它对人来说也是很有用处的。如果说人人都是自爱的,那么人也都将会爱那些保持自己生命的人。这时从自爱这种第一情感就很自然地产生出第二种情感:爱那些亲近自己、帮助自己、关心自己的人。具体而言,自爱以“我”的.感受、“我”的需求、“我”的生命为基础。随着学生成长,他将看到他人的快乐和悲伤,也将亲自经历愉悦和痛苦,在对他人的怜悯和喜爱中获得更大范围的道德给予。
引导青春期学生的竞争、比较意识,形成正确思想,不能让“自爱”发展成为“虚荣”。
但是,自爱也有个“副产品”是虚荣心,而虚荣心会让一个人难以得到满足,容易产生怨恨和愤怒,也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无法共情,在社会交往中难以与他人真诚相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容易在比较中将自爱变成虚荣,并刺激与虚荣相关的欲念的活跃。到了青春期,学生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爱比较,此时需要对学生的自爱进行引导,引导其更为自如、合理地掌控“自爱”的度,并且通过“移情”把握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善良的人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形成对事物的独立判断;欲念过多的人则容易被左右,自始至终无法看清自我,而后陷入混乱。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青春期学生的竞争、比较意识,让他们形成正确思想,不能让“自爱”发展成为“虚荣”。
必须防微杜渐,使学生远离各种不当的诱惑。
卢梭认为,真正的有爱的教育“要多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尽早让他们养成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不会尝到力不从心的苦头了。”真正有爱的教育,也要防止各种恶习过早的侵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防微杜渐,尽量堵塞各种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习气的渠道,使学生远离各种不当的诱惑。
真正感受到你的诚恳与温情,牢记教导。
总之,学生的心灵需要用爱来点亮。对教师而言,要得到学生的心,他才能真正感受到你的诚恳与温情,牢记教导。而想要使人愿听君言,就必须使其信任、使其亲近、并驾齐驱以共荣辱。卢梭的教导就是要毫不犹豫地、有筛选地告知学生想知道的事,设计“不经意的安排”,用热情与真诚感化学生,影响学生身边的社会环境与人际关系。
爱弥儿心得5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爱弥儿心得6
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想读这本书也是从师范里开始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个人十分喜欢这种途事型的教育书藉,所以一直就很想读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后,没有一口气读完,因为这本书分上、下册近900页的.文字加上个人读书比较慢的习惯所以一直在慢读的状态。近期由于比较闲,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和之前想象的不一样。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同时,读得慢还有一个原因是读这本书比较吃力,吃力的原因我总结出来可能有两点:一是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难以消化卢梭的思想,二可能是由于是译文,所以在语句的表达上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我这样的感觉都不能遮盖住《爱弥尔》是一本划时代的巨作。曾有同学评价说读完《爱弥尔》之后,最大的感觉是发现原来所有的教育思想早在17世纪的这本书里都有过阐述了。我不敢保证是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是它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举个例子来说,在我国80 年代兴起的,甚至我们现在还在讨论和探索的民主教育思想,在《爱弥尔》这本书里就有了阐述。我们可以试想的是,17世纪的卢梭能提出这样的教育思想,就可见这本书是一个超前的、影响时代的一本好书。书中提到最多是自然教育,其实也可说是有其独到之处。
爱弥儿心得7
《爱弥儿》是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是他构思20年,然后用3年时间撰写而成的教育哲理小说。在书中,卢梭尖锐地批判了腐朽的旧封建教育,并通过它所虚构的儿童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如自然教育、教育分期理论等。
《爱弥儿》开篇即提出:出自教育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体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也即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卢梭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是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成长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在卢梭看来,忍受痛苦也是儿童应该学习的一件事情。比如儿童摔倒了,即使她哭了也不要急急忙忙跑过去安抚他。卢梭认为伤痛既然已经发生了,儿童就必须忍受。在儿童年幼时学习勇敢的精神,他便会渐渐学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否则,在他们长大后面对痛苦时就没有足够的勇气和经验来对付。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有它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在不同年龄阶段应实行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自然的教育必须保护儿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由。
当然,由于受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卢梭在自然主义教育中不免出现主观臆断和过于极端的观点,比如他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应该在乡村的自然中进行教育,应该读的惟一的书是《鲁滨逊飘流记》,应该学的工艺是木工;女子的教育应该以贤妻良母为宗旨等等。但他在教育上的理论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卢梭的教育理念,汲取其合理的成分并为我所用。
爱弥儿心得8
人们常常比喻“老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我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支蓄电池不断放电不断的充电。使自己成为一支永远都耗不尽的蓄电池。所以我们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胜在所获得的是详细的、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读”那么在认知的理性、系统性方面给我们更多的收获,而且它们又有相互印证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时,与“读万卷书”相结合起来,那么会有更好的收获。这样才能—检举洞开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为一支质量过硬的蓄电池。
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卢梭的《爱弥儿》来。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那么,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开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剧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展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代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谨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开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爱弥儿心得9
很早以前就听过启蒙思想家卢梭所撰写的《爱弥儿》是很值得一读的幼儿教育学著作,一直没有机会拜读,通过这次学习,我静下心来下载看了一下,感触很深。
《爱弥儿》是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在本书中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有局限性的。违背了我们现代教育中的整合理念。
通过学习卢梭的《爱弥儿》后,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对其提出的自然教育法在当今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儿童在刚出生时,本就是一张白纸。家庭环境和父母是第一个被描绘在这张白纸上的人和事。家庭环境的变化,父母的一举一行都将成为其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每个儿童因其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差异,对每个儿童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信息不断地涌入,儿童不具备明辩社会道德等抽象事物的思维分辨能力,无法辨别事物的对与错。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儿童的个性及心理活动,利用儿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运用自然教育法,发挥儿童的.天性,合理地引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发挥扩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运用简洁明快的图案,通俗易懂的语言,顺乎儿童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使教学目的获得最大化的成效。
爱弥儿心得10
近段时间,在繁忙的训练教学工作中,自觉不自觉的粗读了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书中阐了卢梭对人的训练的观点。我觉得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诞生至成年的训练,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训练的观点及设想。
对于卢梭在书中使用的自然的训练,是我很感爱好的。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老师培育起来的。一个同学,假如在他身上这三种老师的不同的训练相互冲突的话,他所受的训练就不好,而且将永久不合他本人的心愿;一个同学,假如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训练是全都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同学,才是爱到了良好的训练的。
在这三种不同的训练中,自然的训练完全是不能由我们打算的,事物的训练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打算。只有人的训练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掌握的;不过,我的掌握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四周全部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训练是以敬重自然的训练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训练,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力量进行训练。此外,他观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他看来,只要从人类的初始状态即自然状态来考察人类的整个演化过程,才能发觉人类毕竟具有什么样的天赋人权,才能熟悉到这种权利又是如何在社会状态之中散失掉的,也才能把人的自然自由作为一面镜子,鉴别出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公平和不自由。
我觉得身为老师的我们对于卢梭的观点是要引起留意的。当我们在训练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方法时,有时会采纳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负责任的老师会连续探究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老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同学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训练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因此我觉得,为了要造就一个人,培育出一个为社会所用的人,用卢梭的话说就是,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对于我们这些从事训练工作的老师来说,是要时时刻刻提示自己留意的,要时刻提示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
爱弥儿心得11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从《外国教育史》这本书中了解到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这本著作,这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所受的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它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在书中,还有这样两句话让我感慨颇深,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的思想”;“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年轻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有多少孩子每个星期六星期日早上,都是极不情愿地被我们从睡梦中拉起,懵懵懂懂地洗脸刷牙,嘟嘟囔囔地背起书包,看得出他还想睡,也感觉得到他不情愿,可是大家都在为儿女的教育增加“营养”,我们如果不补行吗?可怜天下父母心,让我想起某小品里的一句话——“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出世”。当然家长们的心情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们急切地想要打造自己心里所设想的完美孩子,于是从小就开始精心地安排着孩子们的发展路线。 然而社会及家庭环境对孩子这样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当然,正是家长这样的“催熟”造成了畸形的果实,卢梭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看来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中真的在做最愚蠢的事情。
其实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虽然一直都在强调改革,提倡给孩子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高考选拔制度的存在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孩子学习的负担更重了。同卢梭所提倡的这种教育思想相比,我感觉我国的教育始终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我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课改任重而道远!
爱弥儿心得12
每次读完一本书,思想总会碰撞出火花,那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也是对书本学习的反思。卢梭的名字,毫无疑问,他应排列在人类思想者的前列。《爱弥儿》就是出自这位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之手。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夜深人静时,反思我们的教育,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儿》,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爱弥儿心得13
读此书之前,卢梭的教育理论已经多次在不同的育儿书籍中被引用过,爱弥儿早就不是个全然陌生的孩子了。但或许正如很多育儿理论说的,了解一个人要从他的童年开始,早期教育的影子将与一个人终身相伴。
和有些根据自身育儿经历为蓝本写就的育儿书籍不同,卢梭笔下的爱弥儿是个虚构的形象。既然是描述一种育儿理念,既然是抒发自己对政治、道德的鲜明观点,既然是一组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故事,为什么作者不将理想主义进行到底,给爱弥儿一个完美的结局呢?是一定要有过足够的磨砺和挫败,一定要支离破碎过,才能显示出主人公的强大,才能表明在任何不顺遂、不走运、不公平中,他的教育成果都不会覆灭,才能不遭人嫉妒地回归平淡?空想的教育结果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并不值得让我们的孩子完全照本宣科地实践,仅仅提取起闪光点还是有不少的。不过啰啰唆唆写了近七十万字,任谁如此铺陈,要从中挑出若干金句都是可能的吧?耐心读完此书只能说是卢梭之所以为卢梭的号召力。
就我的读书体验来讲,上卷的前半部读得飞快,可读性很强。在孩子早教问题上,卢梭是偏向自然教育的。最让我深以为然的是他对早教的准备工作和背景的`挑剔,诸如怎样为孩子选老师(或者说怎样为老师选学生)、教师的绝对权威等等,尽管有些理想主义,但真的是我一直努力打造却难以实现的。作为家里唯一一个热衷早教的钻研者,看到了靠谱或有同感的文章,总希望能进行尝试,若有人反对,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唱反调真是教育的大敌。再比如父母以身作则这件事,我可以为了孩子不看电视不玩游戏,却无法约束家里的每个人都能自律,又如何能真正给孩子做榜样?孟母之所以能三迁,一方面是当时房价便宜,另一方面反而是得益于他是单亲家庭。父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被反复提及,可是不配合的父亲只是教育的绊脚石。卢梭的立足点是大多数家庭做不到的环境,那接下去的论述就只能水中望月了。
伴随着卢梭教育理论的展开,爱弥儿一点一点长大了,到他的青春期,卢梭重点探讨了如何避免早恋以及随之引发的后果,如何挑选伴侣(顺便讨论了淑女的养成和他认为理想的素养),如何谈恋爱,夫妻双方如何维持婚姻幸福,其间也穿插着卢梭的政治观点。毕竟是不同国度,隔了这么长的时代,作者的品位基本让我不敢苟同,偶有真知灼见,大抵当小说读过,事事都要参合在里面的作者真是碍眼。爱弥儿和苏菲结合了,作者也像父亲一样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故事进行到这里还算圆满。然而从爱弥儿独挑大梁开始,剧情才刚刚开始。
爱弥儿的书信中也透露,是从作者离开以后故事急转直下。爱弥儿的最大考验是原本对不能白头偕老嗤之以鼻的妻子忽然出轨这件事。能否从奇耻大辱中调整好心态走出来是一个男人成熟与否的标志,而作者正想告诉大家,在他功成身退之后,他的教育成果完全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够独自直面新的问题,勇敢坚强合乎道德地处理。最后再给他一个还算欢喜的结局(假结婚那幕瞬间出戏啊)。
如是观之,我并不认为爱弥儿是个教育成功的典范,至少像爱弥儿这样的男人出现在我面前,我是不会动心的(好在以苏菲的标准择偶,他也不会看上我)。他健康强壮,他人格高尚,他兴趣广泛,他有能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他还家底殷实,但缺乏的恰恰是作为一个人该有的情趣和生命力。人可以有缺点,未必要像爱弥儿这样表面事事完美,但不能缺少情趣,不能凡事像机器人一样地理性思考下判断,状似严谨,实则呆板过头,和这样的人生活,每一天将是无比沉闷了无生气啊。我并不希望我儿子将来是这样的,哪怕这样的他能像爱弥儿一样娶个合我心意的媳妇,代价也未免太大。我希望他发自内心真正的快乐,而不只是按照我灌输给他的标准下的快乐。
教育是一生的修行,孩子终要独立。在自我修行的漫长的道路上,始终热爱并享受平淡生活的乐趣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爱弥儿心得14
“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变坏了。”这是卢梭著作《爱弥儿》第一卷的第一句话,是很多人推崇的一句话,也是对我触动很深的一句话。
很多时候,人类因为自己的需求,不知不觉中就成了破坏者。这是因为人们不愿看到事物自然形成的样子,总是习惯自己的意愿行事,想把事物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结果大都不遂人愿。由于人类不愿意接受大自然本来的样子,大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去肆意改造,制造了混乱不堪的状况和面目全非的东西,把一切都变得很糟糕。改造出来的丑陋之物,不接受大自然“不完善的培养”,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最终泯灭人的天性。
人是脆弱的,而教育会使得他不至丢失人的本性,回归到自然中去。顺其自然,不是放任不管,更不是消极的放弃与逃避,而是为其提供最适合的成长条件,找到更合适的方式顺其成长,那样才算是自然的。
另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作者在谈到对一个12岁孩子的教育时说“要想当好学生的老师,就必须实现当好自己的老师”,要给孩子适度的自由,要让他们从经验中获得教训,要多让他们去探索大自然,要用关心和善意去敞开你的心扉,要有谨言慎行的朴实。还要“让他相信,他不是任何人的主人,也不能毫无顾忌地伤害别人,以致伤害了别人自己却不知道”,要用能让儿童明白的词语教他们,要让孩子萌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作者提出,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也就是说,对幼年的儿童教育,不学习反而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这时他运用自己的理智去寻找答案,因而也就不会被他人的意见所摆布。他相信这样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零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
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要让自己对知识的探求去唤醒他沉睡的心,让好奇心去带领他找到他渴求的知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去读万卷书”,坐啃书本的死记硬背远不如去亲身实践。这样的学生是幸福的,他这个懂他的老师。反之,作为他的老师也是幸福的,因为“教师的荣耀不是体现在自己身上,而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要让学生成为和教师并驾齐驱的人”。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句,让人受益匪浅。
“在所有的.事情上,你们的教育应该是实际行动多于口头传授;因为儿童很容易忘掉他们曾经说过的和别人曾对他们说过的话,却忘不掉他们做过和别人教他们做过的事情。”实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走向实践之路的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
“事实明摆着的,我越是为他提供独立而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不受别人意志和判断的干扰,我就越能让他懂得撒谎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撒谎是孩子逃避惩罚或指责时对真相的隐瞒,是他对危险的提前预知而对事实的掩盖,正当的谎言也是不符合自然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的许诺和撒谎都是为了从当下的困境中解脱,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做了哪些承诺以及为了遵守这些诺言要做些什么。所以,就算儿童答应了做些什么,他也什么都做不了。为了让儿童说真话,就要用真理去抵御谬误而不是把诺言变成谎言。因此,说真话才能继续让孩子保持天真和纯洁。
“亨利四世说过:‘他们撒了那么多的谎,直到最后他们才说了实话。’谁要是想讲几句俏皮话,只要他多讲几句傻话就行了 。”作者说这种讲几句俏皮话的人是“没有其他什么长处值得庆贺的赶时髦的人物”,相信他们就像相信一个说了一千句总有一句语言准了的星相学家一样。
“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那么他这一生都难以具备思考能力 ”,对这句话我深表同意。
“你如果想培养学生的智慧,就要培养他具有教育智慧的力量 。”这告诉我们: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指挥他的双手,用锻炼身体去利于思想活动,用习惯和服从去取代理性。作者说:“他们的身体越活动,思想就越灵敏;他们的体力和智力都在同步增长,相互促进。”
“最初你什么也不教他,结果你却创造出了一个教育奇迹 ”,这是一种颇有些难度的教育方法。当你办事不因循守旧,不对你的学生施教的时候,你就把什么都交给他了,还能把事情做得出色,作者甚至说“这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我想说这就是不教是为了教吧。
爱弥儿心得15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此刻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思考孩子的想法。就应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理解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就应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爱弥儿心得】相关文章:
爱弥儿学习心得感悟06-23
《爱弥儿》读书心得04-23
《爱弥儿》读书心得12-07
爱弥儿读后感07-27
《爱弥儿》读后感05-22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05-30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08-18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12-09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08-05
《爱弥儿》读后感范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