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读书心得

时间:2023-01-15 22:27:52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12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万物简史》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12篇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1

  我读了《万物简史》这本书,使我的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长了许多。全书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

  它介绍了从宇宙大爆炸一直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有繁多妙趣横生的奇人趣事。对“我们从哪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等人们似懂非懂的问题都做了合理解释,让我体会到大千世界奥妙无穷。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比尔·布莱森,由北大校长许智宏教授亲笔提序。在6部30章近500页的内容里,我最喜欢阅读第三部中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在19世纪,有些人正在搞懂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东西——-既微小又神秘的原子。听了这个故事,你再不会害怕死亡,因为如果某个物体死亡,原子就慢慢离开寄主,游荡四方,寻找其他原子结合,产生新物体。也就是说一条鱼、一张纸等都可能是你的组成部分。但是原子到底有多少多大呢?它们大量存在,多得我们无法想象,一切物体都由原子组成,比如在一块方糖大小的空气中,就有4500亿个原子,世界要用多少方糖才能填满,再乘以4500亿!啊!真是多得要命,原子无处不在!更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的寿命至少有10的35次方年,这数字真是巨大啊!

  惊奇和感叹组成了这本科学史料,作者用英式睿智幽默与美式搞笑绝妙融合,贯穿全书,使我收获颇多。这真不愧是一本能获得最高荣誉的书!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2

  在一张成比例的太阳系图上,如果地球的直径缩小到一粒豆子大小,土星会在300米以外,冥王星会在2·5公里之外(约为一个细菌大小)。按照这个比例,比邻星在1万6千公里之外。

  亚历山大·蒲铂说:“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则藏匿于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处世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说:“没有任何凡人比牛顿本人更接近神。”牛顿在他的《原理》中提出了三大定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有普遍意义的自然定律。可见牛顿之伟大。

  瑞典化学家卡尔·金勒是一个地位底下的药剂师,他在没有什么先进仪器的情况下发现了8种元素——氯、氟、锰、钡、钼、钨、氮和氧——但是什么功劳也没有得到。每一次要么他的发现不受人注意,要么在别人做出同样的发现后才加以发表。他在1772年发现了氧,但由于种种心酸复杂的原因无法及时发表,于是功劳最终给了约瑟夫·普里斯特利,他在1774年发现了氧。更冤枉的是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把氯的发现归功于汉弗莱·戴维,但是他确实发现了,只不过比金勒完了36年!——看来只会埋头工作还不行,还一定要让大家都知道你在工作才行!

  1905年一个年轻的瑞士专利局三级技术审查员(他申请提升为二级,但遭到了拒绝)在德国物理学杂志《物理学年鉴》发表勒一系列论文。他没有大学职位,没有自己的实验室,通常跑的只是伯尔尼国家专利局的小小图书馆。这个人就是啊尔伯特·爱因斯坦。在那个重要的`一年,他发表的五篇论文中的三篇,用C·P·斯诺的话说,“称得上是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其中一篇用普朗克刚刚提出的量子理论审视光电效应,一篇论述悬浮小粒子的状况(即布朗运动),一篇概述了狭义相对论。关于爱因斯坦,C·P·斯诺写道,爱因斯坦好像“全凭思索,独自一人,没有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得出了结论。”“(狭义相对论)要是爱因斯坦没有想到,很可能5年之内别人也能想到,但是广义相对论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没有他,我们今天有可能还在等待那个理论。”

  关于地球大气,对流层在赤道大约有16公里厚,在温带还不足10-11公里厚。80%的大气质量所有的水分还有所有的气候变化都在这一层。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那里温度会下降到零下57度,如果在没有密封的条件下快速上升到那里,你会得严重得脑水肿和肺水肿,体液也会增加到危险程度。离开平流层后由于臭氧层得作用温度很快升到大约4摄氏度。到了中间层又骤降到零下90度,然后到了顾名思义的热层又一下子升高到1500度以上,但那里的空气很稀薄即使分子动能如此之高,也几乎没有互相接触的机会。宇宙飞船在返回地球的时候如果角度太大——大约6度以上——或者速度太快,它就会撞击大量分子产生极易引起燃烧的拉力(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进入大气层的角度太小,它很可能会被弹回空间,就像掠过水面的卵石一样。

  关于地球和人类的历史,约翰·麦克菲在《海洋和山脉》中说,“把两条手臂伸直,然后想象那个宽度代表整个地球的历史。那么一只手的指尖到另一只手的手腕之间的距离代表寒武纪以前的年代。全部复杂生命都在一只手里,你只要拿起一把指甲挫就可以轻易挫掉整个人类历史。”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3

  卡文迪许本身就是一部书。他生于一个生活奢华的权贵家庭——祖父和外祖父分别是德文郡公爵和肯特公爵——是那个年代最有才华而又极其古怪的英国科学家。几位作家为他写过传记。用其中一位的话来说,他特别腼腆,"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他跟任何人接触都会感到局促不安,连他的管家都要以书信的方式跟他交流。

  有一回,他打开房门,只见前门台阶上立着一位刚从维也纳来的奥地利仰慕者。那奥地利人非常激动,对他赞不绝口。一时之间,卡文迪许听着那个赞扬,仿佛挨了一记闷棍;接着,他再也无法忍受,顺着小路飞奔而去,出了大门,连前门也顾不得关上。几个小时以后,他才被劝说回家。

  有时候,他也大胆涉足社交界——尤其热心于每周一次的由伟大的博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举办的科学界聚会——但班克斯总是对别的客人讲清楚,大家决不能靠近卡文迪许,甚至不能看他一眼。那些想要听取他的意见的人被建议晃悠到他的附近,仿佛不是有意的,然后"只当那里没有人那样说话"。如果他们的话算得上是在谈论科学,他们也许会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但更经常的情形是听到一声怒气冲冲的尖叫(他好像一直是尖声尖气的),转过身来发现真的没有人,只见卡文迪许飞也似的逃向一个比较安静的角落。

  卡文迪许钱又多,性格又孤僻,正好有条件把他在克拉彭的房子变成个大实验室,以便不受干扰地探索物理学的每个角落——电、热、引力、气体以及任何跟物质的性质有关的问题。18世纪末叶,是爱好科学的人们对基本物质——尤其是气体和电——的性质发生浓厚兴趣的时代,又是开始知道怎么对付它们的时代,但往往是热情有余,理智不足。在美国,本杰明·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这是很有名的。在法国,一位名叫皮拉特尔·罗齐耶的化学家含了一口氢喷在明火上,以测试氢的可燃性,其结果是证明了氢确实是易爆物质,眉毛也不一定是人的脸上一个永久的特征。卡文迪许也做了许多实验,他曾经逐步加大在自己身上的电击强度,仔细体会逐渐厉害的痛苦,直到只拿得住手里的羽毛管,但有时候再也留不住自己的知觉。

  在卡文迪许漫长的一生中,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他是分离氢的第一人,把氢和氧化合成水的第一人——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脱离不了"古怪"两个字。他经常在出版的作品中提到从没有告诉过任何人的实验结果,这使他的科学家同行们老是很气恼。但是,尽管遮遮掩掩,他不光模仿牛顿,而且想要努力超过他。他对导电性能的实验超前了时代一个世纪,但不幸的是,直到那个世纪过去才被人发现。实际上,他的大部分成就直到19世纪末才为人所知。那个时候,剑桥大学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承担了编辑卡文迪许文献的任务。在此之前,发现虽然是他的,但功劳几乎总是别人的。

  卡文迪许发现或预见到了能量守恒定律、欧姆定律、道尔顿的分压定律、里克特的反比定律、查理的气体定律以及电传导定律,但都没有告诉别人。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据科学史家J。G。克劳瑟说,他还预见了"开尔文和G。H。达尔文关于潮汐摩擦对减慢地球自转速度的作用的成果、拉摩尔关于局部大气变冷的作用的发现(发表于1915年)……皮克林关于冷冻混合物的.成就以及罗斯布姆关于异质平衡的某些成果"。最后,他还留下线索,直接导致一组名叫惰性气体的元素的发现。其中有几种是极难获得的,最后一种直到1962年才被发现。不过,我们现在的兴趣是卡文迪许所做的最后一次著名的试验。1797年夏末,67岁高龄的他把注意力转向约翰·米歇尔显然只是出于科学上的敬意留给他的几箱子设备。

  装配完毕以后,米歇尔的仪器看上去很像是一台18世纪的鹦鹉螺牌举重练习机。它由重物、砝码、摆锤、轴和扭转钢丝组成。仪器的核心是两个635千克重的铅球,悬在两个较小球体的两侧。装配这台设备的目的是要测量两个大球给小球造成的引力偏差。这将使首次测量一种难以捉摸的力——所谓的引力常数——成为可能,并由此推测地球的重量(严格来说是质量)。

  引力使行星保持在轨道上,使物体砰然坠落,因此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力,其实不然。它只是在整体意义上强大:一个巨大的物体,比如太阳,牵住另一个巨大的物体,比如地球。在基础的层面上,引力极小。每次你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或从地板上拾起一枚硬币,你毫不费劲就克服了整个行星施加的引力。卡文迪许想要做的,就是在极轻的层面上测量引力。

  精密是个关键词。设备所在的屋子里,容不得半点儿干扰。因此,卡文迪许就待在旁边的一间屋里,用望远镜瞄准一个窥孔来进行观察。这项工作是极其费劲的,要做17次精密而又互不关联的测量,他总共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完成。卡文迪许终于计算完毕,宣布地球的重量略略超过1300000000000000000000000磅,用现代的计量单位来说就是6000000000000000000000吨(1吨约等于2205磅)。

  今天科学家手里的仪器,其精确度之高,可以测定一个细菌的重量;其灵敏度之高,有人在25米以外打个呵欠都会干扰读数。但是,他们对卡文迪许1797年的测量结果没有重大改动。目前对地球重量的最准确估计数是59725亿亿吨,与卡文迪许的结果只相差1%左右。

  有意思的是,这一切都只是证实了在卡文迪许110年之前牛顿的估计,而且没有迹象表明牛顿做过任何试验。

  无论如何,到18世纪末,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地球的确切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到太阳和各个行星的距离。连足不出户的卡文迪许都已算出了它们的重量。于是,你或许会认为,确定地球的年龄会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毕竟,他们实际上已经掌握一切必要的资料。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人类要等到能够分裂原子、发明电视、尼龙和速溶咖啡以后,才算得出我们自己这颗行星的年龄。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4

  读第三部的时候,更多的像是在和老朋友会晤,那些熟悉的大人物,熟悉的大事件,甚至小怪癖,小笑料回味无穷。脑门不时会热:海森伯不是这样子的;玻尔可没那么说;普朗克也没那么惨啦……

  无论是谁都可以把100年前物理学的天翻地覆写得激情澎湃,在这里比尔的优势不明显了。

  “科学要么是物理学,要么是集邮。”卢瑟福当年这句话够蛊惑人心的,只是不知道之后在1908年他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时作何感想。

  我一直认为,爱因斯坦的后半生也是很伟大的,至少它具有伟大的思考高度思考视野,它是在宏观的思考物理甚至是世界。为什么当全世界都懵懂地高歌猛进地受惠于量子力学的福音,而他还在思考他的根基,还在建设统一?仅仅是不甘寂寞不服气么?归根结底无论是整个人类种族还是每个个体都需要建立完整和谐的世界观,那么这种宏大开阔的'思考就是至关重要的。理论的伟大并不以衍生应用技术为唯一向度。同样我们仰望星空,感叹云瀚浩渺神游不知所踪时也不妨碍没完没了的煲电话粥。

  “无法与之争辩,也无法理解。”这与其说是对弦理论、M理论的态度,不如说是对所谓宇宙理智的嘲弄。作文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5

  放下手中厚重的书籍,却久久不能忘怀,是科学的神奇?还是对自身的探索?在这本被美国著名媒体纽约时报称为“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的书中,作者以一种区别于普通科普图书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胜方式让我们折服。

  《万物简史》是一有关于现代科学发展史的书,其作者是美国比尔·布莱森。比尔·布莱森是世界知名旅游文学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游类随笔、幽默独特的科普作品。比如《万物简史》、《母语》等等,横跨多种领域,乏味的知识在他信手拈来。布莱森曾在英国居住20年之久,在20年中他无时无地不在学习英国的人文风貌,从而使在《万物简史》中英国式的幽默和美国式的搞笑同时出现,佩服的是不仅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冲突还很好地融合了起来。在书中不仅涉及了宇宙,天文,物理,化学,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在书中的有一节介绍了细菌世界,当你安然入睡时,你会不会感到一丝不适?其实在你的.床上还住着超过200万的螨虫,它们以吞吃你的头皮屑为食,听起来很恐怖吧!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人类多么渺小,大自然的神奇。可总是有人不服从大自然的安排,试图逆转大自然,可结果呢?不用说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吧,与大自然对抗的结果自然是灭亡。

  作者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地球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太阳比较稳定的时代,当它从星云开始形成,一直到红巨星、白矮星,最后的灭亡,这一过程大约要经过100亿年,我们正好生活在壮年的红巨星这一段时期,它不像新星那样有活力;同时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质可以让它以每秒钟大约400万吨的速度自由持续的挥霍,用来维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们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这是我们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总而言之这本书囊括了众多领域,可以使我们的知识累积有一个质的飞跃。当我真正放下这本书时我发现世界不再沉闷了,因为我通过《万物简史》这扇窗户了解了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精彩带我们去发现!正因为有无数个祖先对生命的热爱和执着,对生活的小心和认真,才换来了一个可以坐在这里打字的我,以及此时也许正笑着看这篇文章的你。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6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厚厚的科普书《万物简史》,我非常喜欢。这个寒假,我开始读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比尔布莱森,他是美国著名的旅游文学作家。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宇宙中上所有事物不是一下子就变出来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而来的。就像我们的地球产生于几百亿年,刚开始是没有生命的,经过了好几百亿年,才有了水和生物,之后又有了陆地,又过了几十亿年才有我们人类。

  我最感兴趣的是地球的历史。很久以前,地球没有水,只有滚烫的岩浆。过了好几亿年后就有了水,这段历史被称为寒武纪。寒武纪的生物各种各样,有珊瑚、有贝壳、还有水草。又过了好几亿年,产生了陆地,陆地上有了许多植物,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现在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树了。在这时又出现了爬性动物,之后恐龙时代来袭,这时也出现了较小的`哺乳动物,这段历史叫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之后一颗小行星使恐龙灭绝了,出现了大型哺乳动物,然后终于出现了人类。

  这本书里还讲述了很多科学的奇迹和成就,还有很多科学家的有趣故事,让我了解了大千世界的无穷奥秘。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7

  《万物简史》以简短的文字、生动的图画描述了世间万物如何演变而来,并揭示了许多科学理论。

  作者是一位英国人,他从小就喜欢科学读物。每当读了以后,总是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本书恰恰回答了自己思考的问题。当前,初中和高中的物理所讲的`科学理论,由于许多高深的专业术语,学生们并不完全理解,而他以浅显的文字加以阐述,则更容易被我们接受。

  书中讲到的“万有引力”,虽然我很早便听说牛顿的这个著名理论,但并不完全理解它的意思,但是,读完了关于它的叙述,才彻底明白了它的含义。作者这样写道:也许你正在看电视,这时,你吸引着电视机,电视机也正吸引着你;你吸引着椅子,椅子也吸引着你;桌子和天花板也相互吸引着。世间万物都有引力,物体越大,引力就越大,有时你感觉不到,只是引力太小的缘故。

  经过这样的解释,我也就懂了“万有引力”地道理。所以,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科学类书籍最好看、最有价值的一本书。阅读这本书,真正使我了解了宇宙的一切奥秘。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8

  《万物简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比尔布莱森把19~21世纪的科学发展进程记录了下来,让人们明白科学家以前的猜想和创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几番不同的模样描述了一遍。全书分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处境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们的路。正像《出版商周刊》说,阅读布莱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让我了解了爱因斯坦、牛顿、弗里茨兹威基等科学家。知道原子、铅、细菌的组成、形成部分。可以说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有些内容让我非常地震惊,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知识不知道。宇宙一开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后来,经过不断爆炸而引发了巨大的膨胀而变成了原来的几千万亿倍。科学家提出,宇宙也应该有好几个,我们所住的只是其中一个,世界应该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认为铅不据有毒性,生理学家找了几个志愿者来做人体试验,几个月后来医院复查,身体并没有发现异常,那时他们根本不知道,铅在人的血液和骨头里!一旦把许多铅都吸到体内去了,就很难将毒取出来。每天,我坐在床上看报纸,报纸里的铅到了床上,夜晚还要睡觉,铅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后再也不能在床上看报纸,;人去世后,人体内有一部分的原子会跑出来,到另外人的体内,有可能你身上还有牛顿的原子呢!

  我喜欢《万物简史》的理由很简单,它的奥秘和知识包罗万象,就像饮不完的水,让我不顾一切地去饮用它,使人回味无穷。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9

  在初一漫长的寒假中漫生活中,我除了学习就是看自己喜欢的书了,《万物简史》其实是妈妈自作主张给我买的,我其实并不是很感冒,年前快递员都回家过年了,导致这本书一直没有送来,妈妈倒是很着急,我却无所谓,大年初六,快递员终于将书送到妈妈单位了。

  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随手翻了翻,感觉很一般,但是,寒假在家也不能老是做作业或者玩游戏啊,那是父母亲所不容许的,因此,我只好耐着性子看起这本《万物简史》来,读着读着,越来越喜欢了,书里面的文章涵盖地理、天文、生物、化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总是能将很高深的问题叙述得非常简单,文风幽默风趣让人在阅读中感觉特别轻松,书中,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娓娓道来,不知不觉中,让我也学到了不少科学知识,让人受益匪浅。

  这本书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孤独的行星》,看完这一章后,我感触很深,以前,我一直在抱怨,为什么我没有足够多的钱,没有好吃的,直到看完这一章,我才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幸运,也明白了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意义,是啊,就像书中所说的,如果没有合适的时间、优越的位置、合适的行星,我们就不能出生在这个世界上。

  如果没有父母亲在恰当的时候结合,也一样不可能有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的出生,对这个世界来说,其实都是一个奇迹,这实在是太奇妙、太微妙的事情了……

  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奇迹,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幸运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短暂的生命,认真的对待生命的历程呢,这本书里还告诉了我们地球的大小,地球危险的处境,宇宙通向我们的路等等知识,曾经有人这样评论这本书,读完它,你讲不再会害怕和恐惧,以为你已经明白了生命的本质。

  读完这本书,我也基本明白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谁”、“我们将要到那里去”、总之,这不是一本仅仅介绍科学知识的科普书籍,它更是一本生命启蒙教育书籍,读《万物简史》,我对生命,对人生、对自然、对当下的生活都有全新的感悟。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10

  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靠什么组成的?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如果你想尽可能清楚地了解这些问题,就买一本《万物简史》回家看看吧(广告,无处不在)。

  《万物简史》这本书,主要分成宇宙的形成、地球的大小、处境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等几个模块。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宇宙的部分。这部分主要讲了宇宙是由一个大爆炸而形成的。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一个奇点(奇怪的点),外面没有空间。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宇宙扩张了很大。我们很幸运,这个宇宙的任意一个数据只要改变一点点,也许就是另一个样子。科学家们认为,也许存在许多个宇宙,一个宇宙有一套数据。生命选择了这个宇宙,因为这个宇宙适合生命。更匪夷所思的是,空间是弯曲的。就是说,你从宇宙中的任意一点出发,向一个方向直走,你会回到原点。我很难想象这是为什么,就像古人不知道为什么绕地球一圈会回到原点一样。科学实在是太奇妙了。

  虽然有的人觉得这本书难读(这个人其实就是我老妈,她每次看不到2页,保证就睡着了),可是我读过后发现,这本书的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布莱恩本来就为了让大众了解科学,所以专业术语、复杂符号等用的很少。大多数复杂的地方只要细细咀嚼也能明白。当然,鉴于本人智商有限,在读关于原子什么的`时还是头昏脑胀。还有,我认为此书相对比较客观并且理性。在写达尔文这样的大神级科学家时,错误的地方照样毫不留情地指出,甚至直接批评了四乙公司对铅危害的不重视。这样,读者不会被误导,可以在布莱德的帮助下正确对待科学,了解科学。同时,此书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大到宇宙,小到细菌,只要我有不明白之处,几乎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正确无误又容易理解的答案。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科普类书籍之一。如果各位小科学迷们遇到了令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就可以用《万物简史》来参考一下哦!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11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万物简史》的书。它使我了解了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托马斯·爱迪生在1849发明了电灯电报等,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阿尔瓦丁·费希尔在1901年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洗衣机,解放了人们的双手,洗衣服变的轻松了。但是并没有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托马斯亚当斯在1869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开始了口香糖的早期历史,让我们的`口气变得清新;腓尼基人是历史上一个古老民族,又称闪族人。是他们最先发现了玻璃,玻璃能制成饰品,建筑用的材料。

  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也做发明家,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12

  《万物简史》这本书告诉我们:1774年,内维尔·马斯基林决定利用艾萨克·牛顿关于以引力来测定地球质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测量法,这需要爬很多的山,马斯基林和数学家查尔斯·赫顿一起爬上了苏格兰的斯希哈林山。赫顿在作计算的同时发明了高线,他宣布,地球的重量是将近5000万亿吨。1793年约翰·米歇尔留下一种仪器的图样,这台仪器将精确地测定地球的质量。1797年,享利·卡文迪许用米歇尔的仪器得出地球的质量为60万亿亿吨,他的结果跟目前最准确的估计数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地球的年龄。其实,地球是在不断隆起的,赫顿还推测,是地球内部的地热创造了新的岩石和新的.大陆,顶起了山脉。赫顿的现论中特别指出,形成地球的过程需要很我时间。还要再过100年左右的时间,科学界才能着手解决地球年龄的问题,赫顿很有才能,率领大家开创一门地质学。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很多少知识,不仅我有讲的这些,还有生命、宇宙、行星等等,希望小伙伴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04-27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11-16

万物简史的好词好句11-20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13篇03-31

《万物简史》读后感05-05

《万物简史》读后感03-12

万物简史读后感04-28

《万物简史》读书心得体会10篇06-18

《万物简史》读后感750字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