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过年的记忆的文章

时间:2020-09-22 12:06:45 文章 我要投稿

描述关于过年的记忆的文章

  俗话说百节年为先,在江南众多的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莫过于春节了。岁月的长河中,最难以磨灭的记忆就是过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过腊八粥,人们就翘首以盼等着过年啦。临近年关,家家杀鸡宰鹅,蒸糕做团做年豆腐。天地间万物都披上了年的色彩,太阳似乎因过年变得更加光亮,天空更美,大地更新,浓浓的年味充满了人间每个角落。旧时,社会上有句流行语: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过年。只有等到过年时,餐桌才有鱼肉荤腥,人们才能大饱口福,小孩有新衣穿,有压岁钱拿。大人则愁长愁短,在那些一分钱被看得磨盘大,狠不得扳成两半花的年月里,过年就是过关。

  年关人们盼团圆,有亲人常年在外工作的,过年前家人望眼欲穿,盼着亲人早日回家。村西的朱家阿婆,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从前乡村里没有电话不通公路,通信交通很不方便。我家住村东,村东才有一条通往远方的小路,每年年关,常见朱阿婆来到村东,站在路口望穿秋水,等待远方的儿子早日归来。盼啊等啊一连数日,好不容易等到儿子归来,当阿婆拉着儿子的手走过我家门口的时候,我看到老人喜悦的脸上挂满泪水,这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有两个叔叔也在外地工作,每到年关爷爷就天天念叨,儿子们不到家,他老人家就吃不好睡不着,也时常在村东的路口张望。六十年代,我二哥在外上大学,过年时父母同样是盼子心切,他们同样站在村东路口眺望远方,期盼着儿子归家的.身影出现在小路上。当然,我们也盼着二哥早日回家,他上的是军校,一身戎装年轻英俊的二哥,是我们全家的光荣和骄傲。另外,他将省下的每月津贴费给父亲做过年盘缠,再给弟妹们发些压岁钱。二哥回家过年,我们很开心。

  过年的重头戏莫过于祭祖了,大年夜的下午,大多人家都在这天举行祭祖仪式。在我的记忆里,我家的过年都由父母张罗,小孩是不能插手的。过年的仪式并不复杂,摆好八仙台,三面摆好凳子,上香点烛一面不放凳子,只放一块拜垫,以供跪下“唱社(跪拜)”之用。桌上放碗摆筷,端盘上菜,都由大人负责,其中的规矩奥秘只有父母知道,也是祖辈传给他们的。我只知道上菜要三荤三素,其中必有一条活的元宝鲤鱼,还有一只煮熟了的大公鸡,口中衔着一撮香葱,只见盘中的大公鸡栩栩如生。另外再摆一盘水果,一个年糕头。菜肴摆好点上香烛,母亲走到门外轻声呼唤:祖先们都回来吃年夜饭吧。然后回到桌旁,静静地站在一边。祭祖开始,不能大声暄哗,我们都进里屋去了,到需要唱社的时候,父母会叫我们的。约莫过了半个时辰酒倒三巡,全家老小都要到祭桌前给祖宗们唱社,一般都要跪着磕三个头。撤酒上饭后,差不多又要半个时辰,然后再次唱社,开始化元宝,元宝化完打开大门,母亲送客时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让祖先们走好,来年再请他们回来吃年夜饭。

  祭祖完毕收拾停当,我们就盼着吃年夜饭了,这是一年到头最丰盛的大餐了,这一天外出的人都要赶回来,实在无法回来的,家里人要在桌上放一付碗筷。夕阳西下夜幕还没降临时,屋里饭菜飘香,一家人围着八仙台吃年夜饭了,台上有久违了的红烧肉和肉酿面筋,红烧鱼必不可少,那是象征年年有鱼,放在桌上看的,只有等到过了初五才能吃。其余还有各种蔬菜,如菠菜炒百叶、黄豆芽烧笋干、猪肝炒大蒜、荤汤萝卜等。大人们喝着自制的米酒,细细地品味着各种菜肴的滋味边吃边聊,感叹着一年来的辛酸苦辣。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只顾狼吞虎咽大饱口福,吃饱喝足后就出门疯玩了。

  大年初一,家家门上都贴着大红对联,到处都喜气洋洋。一般人家的孩子都从头新到脚,新衣新裤新帽新鞋,家境好一些的人家,大人们也是一身新。初二开始,家家户户就要走亲访友。在我的记忆里,去外婆家吃饭是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外婆在我们的心目中是最敬爱的人,其次是舅舅和舅妈们,他们从上海回来过年,我们感觉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因为他们在大上海见多识广,不仅衣着光鲜,而且都很有钱,自然令我们乡下人刮目相看。父母拎着礼品带着我们到了外婆家,先给外婆拜年,再给舅舅和舅妈们拜年,外婆给我们发压岁钱,孩子们每人一份,最多五元少则两元,我们自然都欢天喜地。饭后,外婆还要给孩子们每人发个手巾包,里面有糖果、花生、桔子、荸荠、柿饼和元宝菱等。如今,外婆虽早已仙逝,但她那沉甸甸的手巾包,永远铭刻在我的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