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的文章

时间:2018-07-14 16:02:30 文章 我要投稿

关于学生教育的文章3篇

  道德教育别忘了传统

关于学生教育的文章3篇

  "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时时处处注重学生高尚思想和优良品德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我认为应当把品德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学到了好的品德。具体做法有以下六个结合:

  一、把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我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讲解爱国志士的感人业绩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把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为历代所颂扬。我们可以把“先忧后乐”作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准则,用以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三、把传统美德教育与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古人还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我国古代就有勇于自我批评、加强自身修养的传统。这对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友结合起来。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只有在家庭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尊敬师长,尊重同学;在社会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好的社会风尚才会蔚然成风。

  五、把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结合起来。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文明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只要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六、把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结合起来。古人在成才教育上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精神。如大禹为根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铁杵成针”、“羲之墨池”等故事,表现了古人有一股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与恒心,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对教育学生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浅谈中学生心理障碍与疏导

  所谓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校正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不健康心理症结及言行表现。在多年的班主任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一些学生不认真学习,成绩不好,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通过调查、研究和观察发现,影响学习的不正常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1、恐惧心理。这类学生学习基础差,常常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习任务。他们既怕老师检查作业,课堂提闪又怕在家长面前暴露自己的学习实际,受到训斥、和惩罚。经常处在恐惧状态中。

  2、绝望心理。这部分学生多是学习后进生,由于长期学习上的后进状态,失去学好功的愿望和信心,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整天抱着混日子的态度。

  3、怀疑心理。这部分学生智力同有缺陷,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但缺乏自信,总是对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正确性持怀疑态度。在独立思考总要和别人对答案,甚至抄袭别人作业,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4、依赖心理。这部分学生的主要表现是缺乏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性,对学习不刻苦,不认真,常需寻求他人的帮助。这些学生家庭生活条件好,请有家庭教师或父母辅导功课的能力,认为课堂上听不听,会不会没有关系,反正有家庭教师或父母辅导、帮助,久而久之,养成学习依赖别人的习惯。上述不良心理状态构成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障碍。为了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可以开展“我的理想是什么?”、“寻找身边有理想的人”等活动,使他们正确对待人生,树立远大理想,消除前途渺茫的消极情绪。

  (2)创造教与学的最佳情绪和环境。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只有当学生认为教师可亲可信,感情和谐、融洽,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时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总是在课间和学生一起玩、谈心、说笑话,帮助学生精神放松。上课前注意安定学生情绪,组织好纪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听课,思考和做练习。这种良好的教与学环境,对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起到很好的作用。

  (3)对学生以诚相见,以心换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我在和学生接触中,主动告诉学生我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存在许多缺点和弱点,也经历过青少年过渡期,在思想上也有过许多矛盾和烦恼。学生的情感和我融于一体,使他们感到我是真正理解他们的欢乐与痛苦的,是他们可以信赖的真心朋友,因此,愿意向我倾吐内心的烦恼与秘密,这就使我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他们解除烦恼,保证他们专心学习。

  (4)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加温,使冷漠变热情。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综合给以音定和鼓励,并为他们创造条件,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断加温,这样,就会使冷漠变热情,使对学生有绝望心理的学生变得积极奋进。

  解开思想疙瘩,排除心理障碍,这是一门教育艺术。每个学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有各种思想疙瘩,老师要努力使他们早日放下包袱,轻松愉快地向着全面发展的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层组织,班主任通过组织和领导班集体实施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则是班主任这项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具有崇高的统一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集体舆论、自觉的纪律和优秀的传统的集体,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若能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事件、信息等管理要素,加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和情感沟通,就能协调步伐,从而和谐、愉快地共同创造一个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率。

  一、要加强心理沟通,以求得班级群体对管理目标在心理上的认同

  在班级管理理活动中,经常出现学校和教师对班级提出的要求与同学心理有差距,班主任要从全局出发,及时沟通,纠正学生心理上的偏差,使学生的心理趋向与群体目标保持一致。如学生对学校分配的任课教师有看法,班主任就要及时协调、沟通。94年学校安排了一位老教师来任教本班的语文课,一段时间后,学生纷纷来我处反映该老师上课节奏慢、音调低、不善于课堂管理等,要求学校撤换其他教师来任教。我了解到一方面学生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但过于偏激,另一方面现实情况是学校不可能就此撤换一位勤恳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我当机立断决定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和协调,一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表示理解,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该教师的光辉历程及教学长处,提到该教师有多篇论文、论著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特别提到该教师曾为名曲“二泉映月”填词并在全国范围内播放,学生听了渐生对该老师的崇敬之心,仰慕之意。加之该老师主动找学生谈心,慢慢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接近了,感情加深了,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配合也默契了。由此可见加强心理沟通以求得学生的心理认同,融洽师生关系,从而" 可以达到培养健康、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的目的,使每个成员都感到生活集体中的满足感和责任感。

  二、要注意心理换位,以化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

  中学生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岐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已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已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陪不是。另一方面要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学生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三、要从个性特点出发,注意到班级中学生个性的相似和相容

  人的个性影响人际关系和人的心理发展。学生在信念、态度、价值观,或身份、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方面相似程度高,彼此间就容易接近,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相似程度低,则容易疏远,或否定的人际关系。作为班主任,应特别重视那些因在消极的因素上有其相近性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因为这种群体有可能产生偏离集体倾向,我们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来转移他们的兴趣,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并通过有重点地做好部分学生认识转变工作来降低这种群体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的溶入整个班集体中。一般情况,对个性不同的人,可以利用个人需要上的`互补性来调节心理上的相容或人际关系的倾向性。如教室座位安排,班主任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把主动与他人来往和期待他人接纳自己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对他人表示亲热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热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喜欢支配他人、帮助别人的人与期待人引导帮助的人组合在一起,相互有满足趋向,能相处融洽。这种互补性的心理调适,有利于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稳定班级群体的乐观情绪,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默契,使班集体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要教会学生心理相容

  所谓心理相容,即要求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促使老师间、同学间心理上相互认同,情感融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愿意接受教育者和能对教育内容认同、相信、信服。中学班集体是为了实现中学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又有凝聚力的一个中学生群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有利于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的良好发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易产生误解,因误解而心生芥蒂,因误解而离心离德,如果一个班集体人心涣散,那么教化功能便无从谈起。只有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整个班级才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如学懂,会用;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如幸福,快乐;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如认可,获得成功等。在这样一个班集体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关心,富有同情心,利群,和谐,积极向上,不仅有利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从长远的止光来看,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总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调节工作,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而且可激发出每个学生为集体做贡献的潜能。使班级进入高层次的管理。

  禁网了,中学生哪里去?

  蛊人心神的网络游戏,钱昧良心的网吧经营者,以及没有严格执法的相关部门。这一切导致了发生在网吧里的一系列恶性事件。北京蓝极速网吧火灾终于震惊全国,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为了给十六大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了使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中央八部委联合出台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未满十八岁者一律不得进入网吧!

  且不问一切恶果的罪魁祸首是谁,且不问执法者之前为何对诸多问题熟视无睹,且不问学校、家庭在正确运用网络方面对孩子进行过多少教育。我这里要问的是:强制性的“禁网”手段能起多大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因此外因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强制性的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使其自觉远离网上的不良内容。只要他们心中仍有网络游戏的阴影,只要他们稍微产生一点叛逆心理,“禁网”条例便不能贯彻实施。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意改动年龄的学生证、团员证以及伪造的身份证成了未成年人出入网吧的通行证,这是网吧经营者所视而不见的,这也是检查人员所不及细查的。当年大禹治水以疏导为主,今天的我们又怎能重蹈鲧的复辙。若不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其结果只能摧生一个个的应对手段。要知道,处所隐蔽,铁门紧锁的“黑”网吧是最危险的,“蓝极速”不就是一个例证吗?

  中国的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拥有了3500万网民,其中有1000万左右的在校中学生,而当今中国的发展情况使得网吧成为了多数学生的上网场所。网上有令人废寝忘食杀人于无形的网络游戏,网上有充满欺骗,令人作呕的聊天话语,网上有腐蚀人灵魂的色情内容。可网上有的更多是与我们生活悉悉相关,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使我们潜能得以发掘的东西——资迅、通信、科教······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面片性。网络和其它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如同一把双刃剑,我们不可以只注重它给社会治安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忽视了它的积极作用,双刃剑丢了,刀刃不会向内砍伤自己,可我们也失去了一把披荆棘的利器。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拒绝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政策的实施对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是一把保护伞,但他同时也将学生与网络隔绝开来。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世界,二十一世纪由我们把持,接受和熟悉网络,已成了我们必须拥有的一项技能。中学生思维活跃,接受力强,兴趣广泛,这一时期的发展关系着人的一生。禁网了,从某种程度上讲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但这也可能扼杀中国众多未来的科技人才和TT精英。

  北京一位十五岁中学生在父亲带领下进入网吧,通过教学网站进行学习,而此举却被相关部门处罚。禁网了,我们往哪里走中国的明天怎么办?

  何妨把网吧开到学校?这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我之所以要提它,是因为这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某些地区早已这样做了,收效显著,学生也比较欢迎。

  学校里的网吧,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限制学生的上机时间和上网内容;学校里的网吧,有较好的软硬件的设施,可以完成比较复杂的操作,学校里的网吧,有良师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兴趣和自身素质······

  在课余时间,将微机室的铁门打开,放飞的会是一个个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