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

时间:2022-11-22 14:02:22 唐诗三百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杜牧:赤壁

杜牧:赤壁1

杜牧:赤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杜牧:赤壁2

  今天读完《赤壁》原文、注释和评析,总的感受,这首诗虽短短两句,但写的很有气势,涉及的历史和地点、人物都交代得比较清楚,使人仿佛看到了三国时期火烧赤壁的画面。

  从这篇文章的背景说明我还得知,文中所写的的赤壁有两处地方:一是三国时期周瑜破曹操处,在今天湖北的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另一处是作者做刺史的黄州城外的赤壁矶,山岩为赭红色,所以叫赤壁。

  周瑜这个人很聪明,精通用兵的策略,年纪轻轻就当了蜀吴的联军统帅,加之他的机遇也很好,上天很照应他,恰在攻打曹操水军时,刮起了东风。记得曾经读三国时,说周瑜和诸葛亮都曾夜观天象,两人同时在手上写出了攻打方法,那个字就是火。由此我想到,周瑜的成功是天资聪颖、军事、天文、组织等多方面能力的体现。

  通读这篇七言绝句,我的感想:作为一个人,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如果想要取得成功,仅有天资聪颖是不够的,天时、地利、人和、机遇都很重要的';在外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好准备,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和修养,使自己具备成功需要的基本条件,在机遇到来时可以精准把握,而不会像杜牧一样觉得怀才不遇,空发怨愤与感慨。

  希望自己一生中像周郎一样有一些精彩,当年老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青壮年朋友和学子,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呢?欢迎讨论!

杜牧:赤壁3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诗,是晚唐诗坛一大成就,晚唐诗人中只有李商隐能够与之相比。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没有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诗的风貌。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罗宗强、卢盛江《赤壁》赏析)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可见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从而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诗人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写。铜雀台,曹操所建,上居姬妾歌伎,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指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试想天公如给曹操作美,他当会在取得横扫南方的胜利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概。可见在这里,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一反传统看法,他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是因某种机遇,即时势造英雄,难怪人们感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杜牧不愧是风流才子,善写闺情恋意,把这种表述方式用于庄重的史论,而且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展现了杜牧特有的风韵情采。

  如果对这首诗的理解,仅局限于这种认识,那未免肤浅啦。明显,赤壁横遭惨败的曹操身上,有诗人的影子。结合时代背景、诗人的遭际,不难感受到诗人的抑郁不平。诗人分明在说,只要有机遇,自己就能成为“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的周公瑾,自己就能大有作为。

  让我们时刻准备着吧,一旦机遇青睐,就能创造奇迹。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机遇是平等待人的,给人关了一扇门,就会为你开启一扇窗。关键是机遇来临时,你准备好了吗?你能“铜雀春深锁二乔”吗?

杜牧:赤壁4

  【课文呈现】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课堂实录】

  《赤壁》课堂实录

  授课:梅洪建

  时间:20xx年4月30日上午第二节

  地点:甘肃省庄浪县紫荆中学

  授课对象:紫荆中学初二某班

  听课对象:庄浪县骨干语文教师

  活动名称:“新理念、新课标、新课堂”高效课堂教学“名师讲堂”观摩研讨会

  课前闲谈

  师:大家见到陌生人紧张不?

  生:(不语)

  师:我是紧张的,在你们的地盘啊。都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你们是地头蛇,我可不是强龙。我面红耳赤,心跳加速啊……

  生:不会吧,你是老师啊?

  师:真的,不信你摸摸。(躲避状)不让你占我便宜!一分钟高达75次呢!

  生:(哄堂大笑)

  上课过程

  师:请大家看今天讲课的标题——(出示课件):

  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

  请同学们齐读——

  生:(读)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

  师:声音整齐洪亮,谢谢你们。但我不相信你们能将这首诗读好。有没有哪位想试试?

  生1:(朗诵)赤壁,杜牧,折戟(jī)/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声音洪亮,舒缓有致)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2:折戟,他读成了一声,应该是三声。我觉得他读得非常好,有点古人之风。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我不认为。如果按照一般的诗歌他读得绝对是好,但就这首来说,我觉得他读得不好。请大家看课件,齐读一下(出示课件)

  清人沈德潜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

  师:沈德潜可是清代著名的诗论专家,他都对这首诗疑惑,我们就能这么轻易读懂吗?

  生:(安静一片)

  师:放心,跟我混,肯定能解开这个谜。首先,我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这首诗,从后两句里找出一个减法算式来。

  生:(读,然后安静寻找)

  生3:周瑜-东风=铜雀锁二乔(老师同时板书)

  师:谢谢你。你觉得杜牧对周瑜是什么感情?

  生3:有点不屑,如果没有东风这个有利条件,结果肯定是失败。

  师:你能用不屑的语气读读这两句吗?

  生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师:太好了,太好了,这个不屑的味儿出来了。而不是一开始读的断句和重音了。大家再来齐读这首诗,读出不屑的味儿来。

  生:(齐读)

  师:谁能根据刚才的减法算式推出一个加法算式出来?

  生4:周瑜=铜雀锁二乔+东风

  生6:讲不通啊这个?

  生7:我也觉得。

  师:我说的是推论出一个加法,不是简单的将刚才的算式移位。大家再读读后两句,想想,可以相互交流的。

  生:(读,交流,两分钟后)

  生8:我知道了。周瑜+东风=二乔留吴。(老师同时板书)

  师:有了“东风”这个条件,就是周瑜的功成名就啊。这首诗是首绝句,绝句一般是前两句写景或者叙事,后两句抒情或议论。那么杜牧通过咏这段历史,对了,这是一首咏史诗,就是借历史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诗,作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师:呵呵,大家都很消极嘛,我们能不能来点正能量?“东风”和“锁二乔/二乔留吴”分别指什么?

  生9:“东风”指有利条件、机遇等。“二乔”她们指的是成功或者失败。

  师:嗯,那么如果将刚才的算式换算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算式?

  生9:杜牧-机遇=壮志难酬;杜牧+机遇=大展身手。

  师:漂亮,如果把杜牧直接换成“我”,那么算式就成了:

  我-机遇=壮志难酬;我+机遇=大展身手

  现在大家明白杜牧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情感了吗?

  生10:不是我不能成功,而是我缺乏机遇。

  生11:给我机遇,我一定能够成功。

  师:刚才两个同学的回答有什么区别?

  生12:一个是负能量,一个是正能量。

  师:很好嘛!我们看问题就是要看正面,不要去消极地看问题。这首诗总有人说是写了杜牧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难道我们学习这首诗就是为了知道这点吗?不是!

  生13:(打断老师的话)只要给我一个机遇,我就能还你一份轰轰烈烈。

  师:这才是真男人!请大家齐读大屏幕:(课件展示)

  杜牧(803--852),字牧之,世称樊川先生,唐京兆万年人。出身诗书之家的他十分希望能够施展平生才学,为改变晚唐的局势出力献策。然而,他却处于藩镇割据,吐蕃(bó)、回纥(hè)入侵、统治阶级苟且偷安的风雨飘摇的唐王朝晚期,他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处施展。然而,济世情怀总使他的心不甘寂寞,总是在失望中怀有一份希望,渴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

  师:这就是杜牧,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人,一个满腹才华在失望中永怀希望的人。我也希望每个同学,多发现生活中的正能量,少一些阴霾,多一些阳光。这也是杜牧诗歌的特点之一:俊逸。

  (课件出示)抑郁中隐藏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是杜牧诗歌的特点之一:俊逸

  师:现在我们再来做个比较题(出示课件)

  常规思维,下面几个比较题的答案应是如何选

  1.一首咏史诗诗,重大还是小事件入手好?

  2.一篇文章事件叙述之后,直接曲折抒情好?

  3.对重大历史事件描写评论,庄重还是浮薄些好?

  生14:应该是:重大>渺小;直接>曲折;庄重>浮薄

  师:是的,这也就是沈德潜不理解的原因,就这么一首诗杜牧的思维恰恰相反,他是

  重大<渺小;直接<曲折;庄重<浮薄

  现在我们再来齐读本诗,然后请同学们具体谈谈杜牧的小与大,直与曲,庄重与浮薄。

  生:(齐读)

  生15:杜牧没有直接写赤壁之战如何重要,也没有写战争如何激烈,而是从一个小小的戟入手,而且还是一个折断的折。但这个折戟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场战争虽然远去了,却活生生地在我们面前,改变了一些咏史诗写重要事件的模式。

  师:真好!

  生16:在表面对周瑜的评价中,隐含的是自己的抱负,这种侧面写作的方法,打破了常规思维。我觉得避免了直白的浅薄。

  师:“我觉得”三个字用得真谦虚。

  生17:杜牧将十分庄重的历史融于春闺柔情中,显得不很庄重,但却也不给人轻薄之感,反而让人更容易接受。我觉得这就是杜牧的高明之处。

  师:你也用了“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学校学生的修养!是的,大家回答非常好。沈德潜不理解为什么这首诗会成为好诗,我们理解了。(出示课件),请读:

  勇闯新路,打破常规,给人新颖别致的感觉,这是杜牧诗歌的另一特点:清新

  师:我们着重欣赏品析了诗歌的后两句,现在我们再来用连加的方法品析诗歌的前两句。请大家看看前两句写了哪些事、物?

  生18:折戟、沙、铁、磨洗、认前朝。

  生19:“铁”其实还是“折戟”啊!

  生18:呵呵,是的,我不是按照诗句的顺序来说的嘛!

  师:嘛!我们庄浪普通话真好听。现在我请大家根据我标示来读读这两句诗,看能读出来什么感觉?(出示课件)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生:(齐读)

  师:(出示课件)再读。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生20:我读出了作者极力想知道这个折戟背后故事的'心情,很想很想。

  生21:我读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非常急迫。

  生22: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睁大眼睛观察然后歪着脑袋思考的样子。

  生23: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爬在沙滩上带着放大镜研究来研究去的样子。

  师:大家的回答很精彩,而且能够将当时的情景还原得活生生的。现在我们将这些事、物连加,你能想象出作者“认前朝”想认的是什么吗?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出示课件)折戟+沙+磨洗+认前朝=?

  生24:就是认出了这个折戟是前朝的东西啊!

  生25:老师既然这么提问,恐怕就没那么简单。

  师:呵呵,你会揣摩老师的心理了,这种学习态度不好哟。大家可以结合我们所讲过的后两句的内容,思考一下“认前朝”是什么意思?

  生26:哈哈,老师,我明白了,他是想确认这个“前朝”是哪朝,这个“折戟”是哪朝的东西?

  师:结合后两句哟!

  生26:我知道了,作者这么认真地磨洗,认真地趴在哪里思考,就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使这个东西留了下来,它蕴含着怎样的一种力量?

  师:天呐,牛人一个!这或许就是杜牧想要寻找的东西吧?是什么呢?他找到了吗?

  生:(恍然大悟状)

  生27:找到了,那就是机遇。

  生28:不是,不可能机遇让这个东西留下来了。

  生29:是一种自信的力量,是一种你给我机遇我就还你一份轰轰烈烈的自信。

  师:精彩,我们同学确实厉害!(出示课件)读!

  “折戟”,含蕴了惊心动魄的厮杀,“沉沙”让我们想起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漫漫沉沙,淹没了多少英雄豪杰,沉没了多少动人往事,凝聚了多少沧桑岁月、融入了多少感慨怅惘。多少往事已随风,但物依然。在折戟的“铁未销”里,我们看到了一种韧性,一种坚持,一种岁月摧残不了、沉沙销蚀不尽的东西。作者细心地磨洗,细致地辨认“前朝”。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努力地扒开岁月的沉沙,寻找着什么。到底作者执意地要从前朝找回什么呢?那种韧性,那种岁月销蚀不了的力量又是什么呢?

  生:(齐读)

  师:这种力量就是自信,也就是我们从这首诗中寻找的正能量!现在,大家能理解这些事、物与全诗的关系了吗?

  生30:铺垫。

  生31:准备了一种力量。

  师:详细说一下。

  生31:作者对一个小小的折戟都如此用力地研究,如此迫切地想知道背后的力量,就是为揭示这种“正能量”准备力量的。

  师:谢谢你,帮助了我。在诗歌里,这种“准备力量”叫蓄势。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杜牧诗歌的清新、俊逸的特点,明白了蓄势的魅力,明白了这首诗真正的魅力,更从诗歌中汲取了生命的能量。寂寞当中你不应该悲哀,要时刻做好准备,机遇一旦来临,你将是那个能建大功立大业的人。

  现在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再来齐读这首诗。

  生: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师:最后,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机会一旦来临,你一定能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感谢同学们的倾情配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杜牧:赤壁5

  诗词文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 杜牧《赤壁》

  有研究唐诗的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唐朝诗人多数爱吹牛。因为凭借军功升职的机会比凭借文笔升职的机会大得多,因此很多诗人都幻想能以军功实现人生抱负,浪漫情怀一升起,笔下就不免有些浮夸,书生也想“谈笑静胡沙”,书生也能“上凌烟阁”,做“万户侯”。可最终也就写下几句诗而已。不过,这当中也有例外,杜牧就是例外。

  杜牧是军事发烧友,曾经为《孙子兵法》做过注,并且这项工作得到了军事界的认可,被列为注解《孙子兵法》十一大权威之一。

  而且,人家小杜真不是动动笔杆而已,还真能为一次具体的战役出谋划策。唐武宗年间,藩镇军阀刘稹谋反,朝廷正为之焦虑间,小杜马上向宰相李德裕献策,建议奇袭叛军,而且他的建议很具体,具体到了该调动多少部队,该调动什么兵种,例如“精甲兵五千,二千”。李德裕用小杜之计,果然平定刘稹之乱。

  从这个背景来看,杜牧写的《赤壁》不是吹水之作。他从江底捞起的古代兵器联想到公元三世纪那场决定历史命运的赤壁大战,满腹韬略的他不由得鄙视起三国周郎来,都说你周公瑾了不起,在我杜某人看来,这场胜仗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无非是气候因素的`突变所致,跟周郎的韬略没多大关系。否则,东吴的两位美眉,早就被曹操接到铜雀台上去了。言下之意就是说周郎和杜牧相比,不过尔尔。杜牧确实有用兵之才,可惜机缘不对,只能在扬州寂寞地与烟花相伴,史上少了一位杜将军,多了一位杜才子,杜牧固然寂寞,大唐文化却因此不寂寞。

杜牧:赤壁6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过往留下记忆,今昔载入青史。那段壮阔激烈的赤壁之战,那段樯橹灰飞的豪杰历史,一点一点地拓印年华的记忆,一丝一丝地嵌入岁月的年轮。

  ——题记

  楔子

  我们可以嗅着墨香去品读三国的强手如云,

  我们可以攥着书页去领略历史的波澜壮阔;

  我们时而神采奕奕,

  时而热泪沾襟;

  我们在怀想:“东风若与周郎便”,

  我们在猜测:“铜雀春深锁二乔”……

  漫长的时光隧道里,周瑜奋战着,小乔在微笑。

  然而,杜牧却在一旁悄悄地自叹生不逢时。

  久远的光荣历史中,诸葛亮谋划着,刘备在点头。

  继而,杜牧提笔写下了《赤壁》。

  第一章灰飞烟灭

  建安十二年末,严寒隆冬。

  浓重的雾气像揉搓过后的雪霜。

  凛冽的温度从地表下植入了根系,以冷峭的姿态向人们不断侵袭。

  未曾料想,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惊心动魄。

  未曾料想,眼前的一切安定都是在为爆发而积蓄力量。

  周瑜定下破曹之计,踌躇满志。

  他的脸上泛着自信的光芒,雄心的膨胀促使他的声音愈发地响亮。

  他在激动着,为自己而激动,为即将出战而激动,为即将打败曹操而激动。

  没有人可以体会这种感觉,那种不可言状的动容,发自内心,面向自己。

  他下达了命令,黄盖用苦肉计诈降曹操。

  大战就在眼前。

  东南风起,黑色的天空把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渲染开来。

  大风卷袭了原有的安定与平静。

  满载引火药物的小船突入曹军水寨。

  周瑜抱着必胜的信心绽开笑颜,他盘算清楚了一切,甚至连曹操大败时的神态、动作、语言都料想得一清二楚。他思考着:曹操会侧着多少角度来沉思,会紧皱着眉头愤恨什么。而自己,又会以怎样的形式来庆祝“赤壁之战”的胜利。

  然而在这时,曹操对一切浑然未觉。

  黄盖的船恰到好处地熨帖着水面,顺着水的缓缓流动,“黄盖投降”的口号距离曹操越来越近。

  曹操的脸上有抑制不住的喜悦,得意的笑容蒙蔽了原先的冷静。

  船渐渐驶近,曹操才发觉了一丝可疑,但已经来不及了。

  冒着熊熊大火的船向曹军的船冲来。

  水面有了波澜,平静的局面被硬生生地打破。

  此时的夜色浓重得让人无法辨析。

  神秘的风向把危险写满了整个黑压压的天空。

  曹军的大小战船被铁环牢牢地锁住。

  倏忽之间,风助火威,火乘风势。

  迅速蹿升的火苗瞬间点燃了曹军的所有船只。

  跳水逃生的士兵纷纷窒息而死。

  来不及逃生的士兵只得活活地被烈火烧死,留下的.只有骨灰,融进掺着大火的水中。

  几十万大军顷刻瓦解。

  曹操在多人的掩护下逃出了重围。

  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无力地把原先手中紧紧握住的铁戟,扔在一片风沙之中。

  东南风肆虐地搅乱这一天的宁谧。

  熊熊大火,灰飞烟灭,赤壁之战最终周瑜获得了胜利。

  那把遗留下的铁戟,沉睡在历史的风沙里,我们可以透过时光的罅隙,清楚地看到它的存在。

  第二章杜牧自叹

  杜牧来到赤壁,站在吹动的风沙之中。

  未能得到赏识的他万念俱灰。

  流动的江水在他的眼中也写满了前行的无奈。

  他坐下,双手撑在泥沙里,头无力地垂着

  突然,微小的风加重了势力,哗哗地吹拂起来。

  瞬间,风沙狂舞。

  杜牧已经无暇去观察眼前的一切,哪怕是灰飞烟灭在他看来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手在沙中无趣地翻动。

  忽然,他的手一下子从沙子里缩了回来。

  沙子的深处仿佛生存着某个外表尖利的生物。

  扎到的手瞬间撕破了表皮,流出几滴血。

  流血唤醒了杜牧的消沉,他回到了自己原始的状态,那个从不停止吟诗作赋的文人,那个从不停止探究事实的学者。

  僵死的意识被突然唤醒,呈现着一种宛若新生的状态。

  他像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拨开尘沙,继续进行自己曾经对生活的执着。

  乍然,他的眼前出现一把铁戟。

  拨开沙子,铁戟的样子展露了出来。

  已经折断的下部写满了历史的沧桑。

  然而,未被锈蚀的表面仍可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洗净磨亮之后泛起亮光,折戟焕发出了战场上应有的光彩。

  曾想何时,是哪一位三国英杰用这铁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目睹了赤壁之战的灰飞烟灭。

  曾想何时,是哪一位爱国先贤用这铁戟在刀光下锐意进取,刷新了三国年代的辉煌记忆。

  杜牧望着泛光的折戟,深深地自叹道:如若当初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只怕铜雀会深深锁住“二乔”了。我的“东风”又该何时出现呢?

  他暗笑自己生不逢时,断不可怨天尤人。

  于是,这位唐朝的文豪转身题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7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著 吴兆基 编.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xx:320

  2、蘅塘退士 著 金性尧 编.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56-357

  3、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xx:48-50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鉴赏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杜牧:赤壁8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阅读训练及答案

  (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

  (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1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2.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13.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全诗翻译】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杜牧:赤壁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

  (教师):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juyi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juyi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 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

  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杜牧:赤壁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见课件)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三)读懂诗意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

  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兴感之由)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历史将被改写。

  (补充资料

  ①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②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而写二乔入围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4、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 但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那么,诗人咏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五)小结

  诗人借赤壁之战的成败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杜牧:赤壁】相关文章:

杜牧:金谷园03-31

杜牧:遣怀03-31

杜牧经典名句名言12-09

杜牧:秋夕03-31

杜牧:泊秦淮03-31

杜牧:旅宿03-31

关于杜牧的名言警句12-09

杜牧:赠别·其二03-31

杜牧:赠别·其一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