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的社会实践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的社会实践报告
在时代进步的同时,“老”文化已成风烛残年
——台州学院临海“非遗”文化社会实践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个字,我并不陌生。我说的不陌生是指知道这个么个东西,并能模糊地理解它的含义。这次的社会实践十足地让我惊醒,让我不单单是知道有这么个词,并且理解了它背后存在的深厚文化底蕴。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如在面对社会现实问题时,这些年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如那些技术的传人在面对生存与艺术时的抉择。
在这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中,我们队在临海调查临海词调,柴株,张家剪纸,朱氏泥塑等。大致从两个方面来了解临海非物质文化的现状,临海居民角度和专家角度。
在采访临海居民时,我们发现“非遗”面临着老龄化现象。老人们虽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词语很不理解,但是他们都能说出一些名字,老艺术家的名字。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都不知道临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少许大点的学生也只是知道张家剪纸。这些显现很容易解释,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视机,广播等传媒行业代替了大部分舞台表演,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丰富多彩的表演,传统的民间表演因为其具有地方性,难登大众化的广播电视而变得神秘,变得不被新一代知道。印刷行业和电子雕刻代替了手工业,使得成本高的手工业离开大众,成为小众眼中的艺术品。另外引用传播学的“守门人”理论,处于重要地位的家庭主妇作为为走进学校的儿女的主要信息来源,他们的知识面一定程度决定了儿女的知识面。在我们的采访中发现,大部分的家庭主妇都没有时间去接触新事物,偶尔的娱乐就是看电视。
另一方面,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任传人的角度看来,文化内涵的地位逐渐降低,经济效益的地位则越来越高。一部分的传人,应该是有能力出去打工的全部传人都因为现实问题,将自己的手艺当成了业余爱好。张家剪纸和朱氏泥塑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剪纸传人张绣娟老师是一位美术老师。朱氏泥塑的传人朱建老师办起来一家泥塑工厂,为佛堂等定做泥塑。虽然面对这现实问题,但是大部分艺术家们还是坚持这自己的初心,不为金钱与名利,只为文化被欣赏。如柴株老人黄曼卿,哪怕只有一个人懂他的柴株,我相信老人还是会任性的走遍云峰的山山峁峁、沟沟洼洼,只为了采集老树残根。但是临海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只依赖这些艺术家是不够的,为此临海在2005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给予这些非物质文化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定期为这些文化举办交流会,出钱资助艺术家。
临海非物质文化面临的问题时严峻的,一方面是艺术家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受受众影响。对于张家剪纸、临海词调这样的比较大众化文化,其得不到传承的原因是找不到精英阶层。浅显的学习很容易,但要成为关门弟子则必须要求弟子具有先天艺术创造天赋。而对于较冷门的手艺,如柴株、泥塑等冷门文化,大众是否接受他们的艺术,是否愿意学习他们的艺术成了传承的主要难题。这使得这些文化的传承处于被动的状态。据临海词调老艺术家所说,愿意来学习词调的大多是退休老人,他们退休后有了生活保障,才会愿意来学习。
文化是一种代表个体,组织,民族精神的媒介,其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渗透到了我们平常人家的一颦一笑里,它代表了一个地方特色,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临海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除了著名景点台州府城墙、东湖等为其代言,临海辞调、柴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无形地渗透式的方式告诉外界:临海是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宜居城市。由此,文化的消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种”性的消失——民族凝聚力的消失。
本次社会实践除了老套的对临海的非物质文化进行调查外,与众不同是对部分临海人民进行的采访与宣传,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临海市民对临海本地“老”文化的兴趣。
有效保护与传承临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步:改变文化的老龄化显现,化被动为主动。
2014/7/12
汪琼雅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的社会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英语作文12-09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01-13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2-07
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2-01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1-14
药学专业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