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鉴赏

时间:2024-09-07 17:46:26 诗词鉴赏 我要投稿

李白诗词鉴赏

李白诗词鉴赏1

  导语《行路难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正是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涛使组诗气象非凡。以下是小编整李白诗词鉴赏理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李白诗词鉴赏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写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2.文中具体写出行路难的两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运用了典故的两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最能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停杯投箸”和“拔剑四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餐具华贵,美酒佳肴的价格很高,宴席的档次很高,可是李白心里堵得慌,酒也喝不下,菜也吃不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4.谈谈你对诗中的名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理解。

  这两句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怎样的愿望?

  姜太公曾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提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表象诗人希望能像姜太公、伊尹那样建功立业。

  6.谈谈你对诗中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

  表现诗人相信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李白诗词鉴赏2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脍炙人口的好诗。但好诗并不深奥。它虽然气势宏大,充满美感,却通俗易懂,自然流畅,所以被选在小学生教材里。

  “日照香炉生紫烟。”诗的第一句是对庐山总体概括。日出东方,朝霞四射,映衬着庐山,给升腾的云雾涂上了紫色。此时的庐山像披上了霓裳一样美丽而神秘。这里的“香炉”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者是说眼前的庐山像个巨大的香炉,烟雾缭绕。虚写者是借代,因为庐山主峰为香炉峰,此处以局部代整体,是说整个庐山都弥漫在紫色的云雾中。

  “遥看瀑布挂前川。”诗的第二句把着眼点从整体转到局部,视线对准了庐山瀑布,点了文题。而一个“遥”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远望。远望可看到的瀑布可想而知其大。一个“挂”字,初点了瀑布之高,也把静态的景物写活了。那瀑布仿佛是被挂在远处,犹如随风飘荡的白色飘带。

  “飞流直下三千尺。”第三句进一步写瀑布之高。“飞流”,描绘了水流之急,此处为虚写,因为遥看的瀑布无法看清水流,只是作者感觉而已。“直下”写出了山崖的陡峭。“三千尺”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让大家去想像瀑布之高。此句可以说是字字珠矶,无一虚设。

  “疑是银河落九天。”第四句作者打了一个美好的比喻,比作银河。这远看的瀑布就像璀璨的云河从九天飘落下来。而此句让读者无限联想,由飘落的.银河想到袅袅白云,想到随风起舞的白练,想到腾云驾雾的白龙······本句是对第三句的深化,但并不重复。第三句只写了庐山之高,只有气势,但并没有形象。而第四句就有了形象和色彩,从而增加了美感。

  该诗虚实相间,动静结合,既有对庐山如实的写照,也采用了比喻、夸张、借代等方式间接描绘,使形象、色彩跃然纸上,渲染了庐山亦真亦幻的美景。

  此诗美在自然,美在恰如其分地运用词语,运用修辞,没有晦涩深奥之处,道出了“人人心里有,个个笔下无”的奥妙。

  通俗地把四句话译成现代诗歌,当是:

  “被太阳照射的香炉峰啊生起紫色烟雾,

  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万丈悬崖直泻下来,

  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李白诗词鉴赏3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李白诗词鉴赏4

  忆秦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赏析】:“忆秦娥”为词牌名,唐、五代的词,多数只有词牌名,不另标题目,宋词才盛行词牌名和题目并列。

  本词相传为李白所作,但有争议。词分上下两阕,用仄声韵,即“咽”、“月”、“别”、“节”、“绝”、“阕”;其中上阕第二句和下阕第二句的末三字,分别重迭一次,后来填此词的,沿为定例。

  本词上阕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词人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偏重于个人的`悲欢离合。下阕则直接抒发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情绪,把个人的忧愁融到历史的忧愁之中。面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家陵阙,进入历史的反思,造成了一种悲壮的兴亡感。意境博大,风格浑厚。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西风——陵阙”两句:“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李白诗词鉴赏5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

  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相如是蜀人,弹者是蜀僧,故以绿绮切之。

  加强语气的助词

  挥手:指弹琴。

  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高山流水”的曲意,为之一洗。

  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赏析

  僧人是四川人,而四川又正是诗人寄籍的故乡,以奏《凤求凰》而流传后世的.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也是四川人,故诗中一开始就联想到他那有名的绿绮琴,听名僧弹琴倍加激动,让读者也沉浸在悠扬的意境之中。开头两句,写他来自故乡四川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

李白诗词鉴赏6

  菩萨蛮

  作者:李白

  平林[1]漠漠[2]烟如织,寒山[3]一带伤心碧[4]。暝色[5]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6],宿鸟[7]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8]。

  【注释】

  [1]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2]漠漠:广阔遥远看不清楚的样子。

  [3]寒山:荒凉的山。

  [4]伤心碧:形容颜色极为青碧,惹人感慨伤怀。

  [5]瞑色:暮色。

  [6]伫立:久久地站立。

  [7]宿鸟:回巢的鸟。

  [8]长亭接短亭:古代设在大道旁工人休息停留或送别践行的亭舍,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

  【李白】

  (本词相传为李白所作,但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李白(701-762),字太白。生于西域碎叶城。五岁随父亲入蜀,在蜀地读书漫游,二十五岁出蜀。天宝初年在朝中任供奉翰林,两三年后赐金放还离京。安史之乱中,入永王李璘幕府,后来李璘起兵失败,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获得赦免,最终死在当涂(今安徽省)。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意奔放,想象大胆。李白写的词也风骨清峻,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望远怀人的忧愁。词从远景起笔,平原上的树林因为烟雾笼罩而看不清楚,荒凉的山上只是一片令人伤心的碧色,景色非常凄凉忧伤。而下一句点出了这种投射在景物上的伤心的来源在黄昏高楼上独自远眺,满腹愁思的`主人公。他在楼上徒劳地久久站立,看着鸟儿疾飞归巢,而怀念的远行人却不能回到家乡,因而问出了悲伤地问题:何处是规程?可是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他怀念的人依然没有归来,而他面对的只有漫漫长路上为行人准备的长亭短亭,于是他的忧愁也就愈发悠长蔓延了。

李白诗词鉴赏7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韵译】

  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

  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赏析】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余恕诚)

李白诗词鉴赏8

  此诗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七绝《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李白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李白经典诗词鉴赏12-09

诗仙李白的诗词鉴赏12-09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鉴赏12-09

李白《望月有怀》诗词鉴赏10-31

高中李白古诗词鉴赏12-09

李白的古代经典诗词作品鉴赏12-09

李白诗词作品鉴赏精选12-09

李白《静夜思》古诗词鉴赏11-24

诗词鉴赏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