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教案

时间:2024-06-09 08:54:09 诗词鉴赏 我要投稿

【推荐】诗词鉴赏教案11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词鉴赏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诗词鉴赏教案11篇

诗词鉴赏教案1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 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 资料介绍杜牧

  3、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

  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来源:学+科+网Z+X+X+K]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 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 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 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 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 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 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

  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诗词鉴赏教案2

  一、高考诗词鉴赏命题特点与规律

  1、唐诗为主,词曲偶现;分数权重,明显加强;名人名篇,渐次减少;对比赏析,凸显鼎势;题型丰富,异彩纷呈;“点”的考查是主流;强调文学素养,注重宏观考查;

  2、用文学评论的笔法赏析、评价,切入角度小,以对全诗的理解为主,且离不开景、情、境;

  3、文字浅显,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离别之恨、相思之苦、羁旅之愁、失意之痛、闲适淡泊之趣、建功立业之情、报国无门之憾、忧国忧民之心等等;

  4、更多地把考生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融入鉴赏,强调赏析而不仅仅是简单作答,赋予考生更大的个性表达空间。

  5、命题材料基本圈定在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各省市的选题富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6、就考查内容而言,近几年越考越细,大到主旨、意象、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在诗法的考查上,借景抒情这种手法考得最多),小到炼字、炼句、修辞,尽在测试范围之内;

  7、试题难度有所加大,背景信息提供越来越少,20xx年比较阅读、赏析题明显增多,如湖南卷把仿写和鉴赏结合起来。

  二、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1、问“写什么”:

  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主旨……。

  2、问“怎么写”:(表达技巧)

  问“表达方式”,则答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技巧”或“表现手法”,则答想象、联想、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用典等。

  3、问“为何写”:

  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叹……。

  三、复习策略

  1、“读诗”的问题:似懂非懂

  回归教材,重视积累,培养学生立足具体诗句理解诗词的“细读”意识,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解读隐含信息;在读诗做题时提醒学生先整体感悟后具体深入。

  2、“答题”的问题:概念混淆,表述不清

  熟悉诗词体裁,落实鉴赏术语、答题步骤,评讲时重点讲答题思路和表述层次;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训练联想想象的能力,提倡鉴赏评价“散文化”。

  3、“学养”的问题:文学素养底子薄

  重温高中语文教材的诗词单元,模仿借鉴课堂学习老师的鉴赏示范。

  四、总体要求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五、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1、名词解释: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2、考查方向: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3、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4、答题要领:

  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诗词鉴赏教案3

  复习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诗歌本体,

  指导学生准确表达答案要点

  复习步骤: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进行诗歌鉴赏(PPT1)部分的复习。

  二、知识回顾:

  1、我们先来轻松过渡一下,来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根据上句背下句。(齐背)

  (PPT4)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

  2、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言独上西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剪不断、理还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T5)下面这个有点难,根据下句说下句。(指名、开火车)

  6、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

  同学们的记忆力很好,逆向思维的能力也强。但是,对诗歌的考查绝不仅仅是背诵默写,还考什么呢?——诗歌鉴赏。(怎么考?学生自由发言。展示中考题型,明确常见考点:1、品味思想内涵2、赏析经典语言3、描绘画面意境)想拿满分也不难,只要你能做到两点。即正确解读诗歌本体,准确表达答案要点(PPT);也就是能读明白,写清楚(板书1)。前者是关键,后者是重点,读明白了才能写清楚。

  这两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说:“汝果欲满分,关键在方法。”否则,老师一讲你就明白,可自己一读诗,依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自己一做题,还会是“山重水复疑无路”。那么,怎么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呢?下面我们就来揭开古诗词的神秘面纱。

  三、指导如何品味思想感情:

  1、品味思想内涵不是像我们讲义上填表这么简单。(PPT9)常见的提问方式:本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某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怎么理解这句话?

  解答这类题的套路是:(PPT10)通过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感情。

  例如:(PPT)(1)《相见欢》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通过词人的登楼所见,抒发了词人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和离乡去国的悲伤痛苦。)

  (2)《浣溪沙》中“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受?

  (通过描写夕阳西下的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人事变迁、时光流逝的感叹,同时也暗含着但愿美好往昔能够重现的微妙情怀)

  (3)怎么理解“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答:人的寿命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建功立业。

  2、看来这些问题是难不倒大家的。因为都是我们学习过的,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同学们已经镌刻在脑海里了。但是最近两年扬州的中考题都是课内外比较阅读,而且大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遇到没学过的诗歌怎么办?第一,别慌,坚信一点,别人也不知道;第二,快速地从题干、题目、诗句和注释中寻找有用信息。

  我们都熟悉朱熹的名句(PPT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的内涵是什么?

  ——是说人要获得丰富的知识需要不断的去读书学习,汲取新鲜的知识。因为诗歌的题目是《观书有感》(PPT11)。

  师:很好!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解读诗歌就不能不重视诗歌的题目(板书“看题目”),因为题目往往揭示主旨的指向。《白雪歌送……》一看便知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不过本诗送别却不悲伤,因为岑参生活在大唐盛世,他也是来接替武判官做官的。如《天净沙秋思》秋天的思念《乡愁》那就是表达思乡的愁思。

  但有些题目不具备指向性,如《相见欢》《浣溪沙》只是词牌的名字,与诗的内容无关,我们就得深入诗歌本身,抓住特殊的意象来分析情感(板书:析意象)。如《相见欢》上阙,我们可以抓哪些意象?

  ——“梧桐”(隐含家国之悲。“人比黄花瘦”的柔弱才女李清照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给人的感觉就是寂寞凄苦。)

  ——“深院”体现孤寂身世。

  ——“残月”表达人事缺憾。

  ——“清秋”渲染清冷气氛。

  除了梧桐,杨柳也是很多情的意象。很多送别诗、边塞诗都会写到,如

  ——李白有“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边关将士见不到春风杨柳的景致,只能吹奏《折杨柳》曲,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王之涣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最婉约莫过于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

  寄托思念的哀怨的还有什么事物?

  ——明月如李白“举头望明月……”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些月下的游子抒发的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乡愁,还是苏轼旷达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

  可见明月也是怀人的意象。古人常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感,读懂常见意象的内涵,懂得传统的审美习惯,便于我们快速地明确诗歌意象的内涵。

  (3)(PPT12)请看古人常见的意象含义。

  常见意象含义举例(PPT15)

  杨柳离情别恨

  梧桐寂寞惆怅,凄凉悲伤

  牡丹富贵、美好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梅花高洁不屈,纯净洁白

  松柏高洁、坚贞,有生命力

  ……

  但有时同一意象的旨趣会相去甚远,例如,同咏梅花,陆游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就截然不同(PPT16两首咏梅诗),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的性格不同。

  生:因为时代不同。

  师: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南宋时期,动荡不安,中原沦陷,生灵涂炭;爱国诗人,悲从心生,山河破碎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痛。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但最终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故其笔下的梅花充满了“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的凄苦与无奈。

  师:毛泽东首先是一位革命家,他胸怀宽广,豪放大气。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际反华势力,他认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因此他笔下的梅花充满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自信和乐观。

  师:由此看来,分析意象要知人论世,联系创作背景。这里的背景既包括诗人的个人境遇性格背景,也包括社会时代背景。(板书:联背景)

  假如你对这个作者的写作背景无从知晓,如何读懂诗的内涵?

  (PPT17)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你能从诗中读到作者的感情吗?大胆地猜猜看。

  ——思念之情。诗中最后一句“居人思客客思家”

  非常聪明。当时诗人的朋友和夫人分居两地。妻子住在长安静安里,见柳丝柔长而思念外出打工的丈夫;丈夫住在望驿台,见飞花遍地,便遥想妻子独守空闺。此诗的“思”就是夫妻之间的两地相思、一种闲愁。

  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哪个字最关键?

  因此我们要善于抓关键(板书:抓关键),这里的关键包括关键词和关键意象。

  古人写诗,注重“炼字”“炼句”,所以,今人出题时也常常玩味经典的语言。

  四、指导学生鉴赏经典语言

  (1)关于诗词语言的鉴赏有哪些角度?

  ——字、词、名句鉴赏。

  出题方式有:“……”一字非常传神,请进行赏析。“……”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其妙处。

  如(PPT)“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闹”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和“绿”。

  我们发现用得最妙的词语往往是什么词。

  ——动词。

  ——那么,“红”和“绿”不是形容词吗?

  ——已经活用了,是使动用法。如果改成形容词,变成“樱桃红、芭蕉绿、流光匆匆都过去”好吗

  ——不好。没有了动感。

  答题思路:

  ①首先肯定“好”,或者肯定哪一个更好;有时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②分析诗中你认为“好”的字好在何处;可有想象的描摹,注意表现方法。

  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传达了什么思想。

  请你说说下面的几句诗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PPT“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锁字用得好。运用移用手法,被锁者不是清秋而是人,表达了作者的身世和身陷囹圄的孤寂、痛楚。)(“我的心有一把锁”)

  “无言独上西楼”(独。可以让人想象到词人孤苦伶仃独憔悴的落寞神情、寂寞身影,昔日的前呼后拥、众星捧月,今日的形单影只、无人相伴、无人相随、无人相对,其幽囚后离家亡国的愁苦可想而知)

  “忽如一夜春风来”

  “雪上空留马行处”)(学生回答用得最生动、丰富、点题、有内涵的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2)当然考查最多的是名句赏析

  同学们知道基本的步骤吗?

  (PPT)名句鉴赏的步骤:手法(修辞、烘托、情景交融、对比、用典等)+写出了什么(字面含义)+表达了什么(深层含义,作者的情感或包含的哲理)+显得怎么样(效果)。

  (3)(PPt)请模仿这种方法从下面的句子中选择一个名句进行鉴赏,并提供参考答案。(板书:明步骤)(无可奈何花落去,……;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老骥伏枥……忽如一夜春风来……)

  3、指导学生如何描绘画面意境。

  (1)(PPT)此类题型提问的方式有哪些?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某句诗的画面,或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描述画面:在翻译的基础上运用生动的语言、合理的想像,将意象组合成生动的画面。

  (描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诗的画面,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画面:山路盘旋曲折,以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感情: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意境:绘景+点境+明情(描绘景物、点明意境特点、表述作者情感)常用的意境术语:(PPT)新奇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凄清冷落、朦胧渺远、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旷达悠闲……

  如:想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并说说它的妙处。

  意境: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景)。这两句诗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雪景,创设了新奇壮丽的意境,(境)。表达了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

  妙处: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新奇,景象极为神似,既清新而又贴切地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有写出了诗人的欣喜之情,颇有浪漫色彩。

  四、牛刀小试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其中正确读懂诗意是关键,掌握答题方法是重点。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形成独立鉴赏的能力,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

  阅读PPT《淮上与友人别》,你能运用我们交给你的“钥匙”打开这把“锁”吗。(如学生写不出,可以提供)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①淮:淮河。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秦:今陕西境内。

  1.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答:

  词语:愁(愁杀)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答: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附: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便恰如抔土之障黄流,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迭,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诗词鉴赏教案4

  【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并能正确默写80篇(段)文言诗文,但推荐的只有50篇。

  2、其余30篇在不同的考区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必须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复习。

  【中考说明】

  《随州市20xx年中考说明语文》对古诗词试题有以下要求:默写常见的古诗词名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以课外阅读材料为主。

  【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型归纳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中考题型]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中考题型]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文章来自:爱师网

  三、主旨情感类

  [中考题型]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四、想象描述类

  [中考题型]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五、表达技巧类

  [中考题型]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章来自:爱师网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六、古诗词文默写题

  [中考题型]

  1、补充型默写,这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传统题型。此类试题或空前或空后或空中间或空两边留给考生作答,无论怎样变化,难度都是很低的,不过也因为难度低而常被考生忽视,结果丢分不少,令人深感遗憾。究其原委,大多是考生没有认真细读各地的评分标准——有任何一处错误均不得分。因此复习时必须做到“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文句要认认真真地写”,否则易题也变为难题。

  2、归类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过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好题型。其特点是从某一角度出发,按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归纳总结,有助于知识的深化。

  3、理解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使学过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牢记于心。此类试题虽然难度较大,只要考生能潜心钻研,细心理解,也能化难为易,获得成功。

  4、联想型默写,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还考查考生的迁移、联想能力。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古今融为一体,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5、运用型默写,这也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迁移联想能力,更着重考查考生活学活用的能力,真正做到所谓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最为理想的学习境界。

诗词鉴赏教案5

  一、 教学目的:

  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是: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上面考点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正确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准确的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国古典诗词是一座宝库,名家灿若繁星,杰作浩如烟海。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足以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到为后人誉为诗仙、诗圣、诗魔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可以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流,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

  (二)、诗歌艺术形象的把握:

  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家尽管创作方法及风格各具特色,但创作上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一定艺术形象的创造,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的。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包括广义文学形象和狭义文学形象。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含义相同或相近。我们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应采用广义的形象概念。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动作形象,景物形象三种类型。

  1.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例1.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例2.阅读贾岛《题李凝幽居》,完成有关问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填空:本诗通过对李凝居处的环境的描写,暗示李凝的隐者身份。

  从环境来看,李凝的居处“少邻 ”(邻居不多)、少人来(“草径”、“荒园”)、清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现他对李凝隐逸生活的向往。使作者的情感和所刻画的人物跃然纸上,李凝的隐者身份也不难把握。

  2.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 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 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形象的范畴。这些艺术形象,同样也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这恰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

  例3.分析虞世南的《蝉》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这首诗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自然属性)的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的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寓意),表达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诗词鉴赏教案6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解答古典诗歌人物鉴赏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阅读诗歌的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诗歌。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的题型选择恰当的答题角度。

  教学方法与思路

  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中归纳人物鉴赏类题复习的重点;

  2、掌握阅读和解题的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鉴赏的两个阶段

  诗歌鉴赏两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举例谈谈诗歌的鉴赏。首先看看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鉴赏。

  二,主要从呈现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方面来鉴赏。

  一种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容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来表现,主要是直接描写。

  【例一】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请问诗中的“我”是怎样的的形象?请具体分析。

  一种是完全借助景物、活动(事件)来表现人物,属于间接描写,运用衬托等表现手法。

  【例二】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请问诗中是如何紧扣“怨”字来写的?

  再以《新开棋轩呈元珍表臣》欧阳修为例

  竹树日已滋,轩窗渐幽兴。

  人间与世远,鸟语知境静。

  春光霭欲布,山色寒尚映。

  独收万籁心,于此一枰竞。

  棋枰:音凭。指棋局或棋盘

  本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请具体描述。(4分)

  一种是通过诗中形象来指代所要表现的人物,即直接描绘的形象在诗内,而所要表现的形象在诗外,常常是一种代言体,用的是比喻、双关、代指、类比等手法。

  【例三】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凭借帮助)

  注:垂绥(读音“随”),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为我们展现的是_____人物形象。

  三,小结

  诗歌鉴赏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一、必要的诗歌知识,其二,合理的思维方法,既指思维步骤,其三,较强的审题能力,其四,必要的表述技巧。

  四,练习巩固

  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xiá)。

  这首诗刻画了陆鸿渐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刻画的?

诗词鉴赏教案7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鉴赏形象的考查点。

  2、掌握诗歌鉴赏中形象的解题模式。

  重点难点:

  1、诗歌鉴赏解题的基本步骤。

  2、诗歌鉴赏解题模式的灵活运用。

  合作探究:

  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知识解答问题。

  导学内容

  (一)走进高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度破讷沙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

  二.古诗词鉴赏题中有关形象鉴赏的高考考点

  1、意象类

  2、意境类

  3、人物形象类

  (二)意象类

  如何解答诗歌鉴赏中意象类分析题:

  1、什么意象?——-概括定性

  2、意象的具体特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展开分析

  3、意象的.作用、意义——归纳总结

  二、课堂实例: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简要分析后两句中“梧桐、月”两个意象在诗中对主人公情感的传达起什么作用?

  答:

  三、课堂训练:(20xx年山东高考卷)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题:“山泉”具有什么形象特点?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诗词鉴赏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积累一些名家名作及相关知识要点。

  2、让学生明确针对诗词的一些考点:艺术形象、语言、思想感情、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分析的能力、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2、在实践中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古代诗词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

  学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句更是不胜枚举,如当你遇到困难时会想到李白的《行路难》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你乐观地去面对它,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的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我了解了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李清照写自己的愁思时也写出了一些名句,如《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诵读时既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更可以得到启发。所以对诗词的.鉴赏非常重要,而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也明显地体现在中考试题中,纵观近几年我们内江市的中考试题都有这一板块的考查,因此今天我们来进得古诗词阅读的鉴赏。

  (二)总结考点

  1、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即诗词中的意象。

  2、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表达的言外之意。

  3、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4、明确艺术手法及表达技巧。

  (三)总结鉴赏步骤

  我们明确了这些考点之后,那在鉴赏时应该要有一定的鉴赏步骤。

  读诗→理解→读问→分析→作答。

  (四)结合中考题例讲解解答方法和技巧。

  现在我就结合下面的例题来讲解一下我们在遇到这些考点的时候应该怎样来解答,请看下面这道题。

  例题: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第一联作者通过“”和“”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己之情。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1、根据第一题教给感知意象和分析思想感情的方法。

  感知意象的方法:①明确什么是意象:即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②反复吟诵,筛选关键词③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特征。

  让学生很快地找出是景物和人物形象并筛选出关键词,“巴山”和“楚水”及“诗人自己”,找到这里时并没有得到最后的答案,因为要找的是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所以还要把握这两个形象的特征,得到“凄凉地”和“弃置身”。

  2、分析思想感情的方法:①掌握情感分类:思乡怀人、壮志未酬、忧国伤时、赠友送别等。②了解作者自身经历和写作背景。③把握意象特征。④抓关键字词理解诗句意思。⑤综合分析。

  学生通过阅读方法很快就得出这是“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而作者的以历在前面已有了解,在把握意象特征这是一个重点分析,作者分别用了“凄凉”和“弃”字可以感受作者的心理是非常“愤懑”。

  3、重点诗句的理解方法:①要疏通文意,准确理解关键词的深刻内涵②明确诗词风格:婉约、豪放和简洁等③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④结合诗歌的主旨来理解

  这个考点可利用例题中的第二题来教给方法,如我们在解答时首先了解关键词的深刻内涵,“千帆过”和“万木春”让人体会到的是一幅“竞发向前”和“生机勃勃”的场景,“病树”和“沉舟”让人想到的是“旧的不好的事物”,结合诗词风格讲作者是非常含蓄地自己的意思的,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刚被贬归来,没有哀伤,更多的想到的是积极的景象,由此来结合生活中来理解,“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明确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2)描写的艺术手法:①从角度看分正面和侧面②从用笔看分工笔和白描。

  3)从描写内容看分景物和人物描写。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5)表现方式:托物言志、借景抒怀、衬托对比、借古讽今、象征等。

  6)修辞:比喻、夸张、借代、对偶、反问、双关。

  讲解这类题学生的难点主要在于对这个知识点的积累,是不知道用什么内容来作答,所以对相关知识的识记是必不可少的,明确之后再做则就轻易而举了。

  现在就结合《赤壁》的第二道小题让学生来体会是否是这样。“铜雀春深锁二乔”结合诗词大意可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战争的结局将发生改变,那“二乔”将会被“锁”,因此这里作者是用了借代手法说明东吴失败的这种结局,以此来说明了机遇的重要性,而他也需要“东风”这样的机遇,后一句一比较就可看出太过于直白了。

  (五)做课堂练习《赤壁》

  学生自由练习,师生共同点评。

  特别指出学生在做这题时应注意“折戟”这个意象。

  (六)结合例题提示诗词中想象的重要性。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这种题在学生中最容易失分的原因是把它和我们古文中的翻译混为一谈,误把画面描绘当翻译题来解答。

  强调描绘提示:描绘画面的内容,考查的是对诗词所营造的意境的感受能力。描绘不是翻译,而是要展开想象描绘景物,同时还要点明景物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七)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从“感知艺术形象”、“理解诗句”、“体会感情”、“表达技巧”等四个方面进行诗词鉴赏,教给了鉴赏的方法,面对浩如烟海的诗词,我们不可能一一学完,老师也不可能教完,但只要我们掌握了鉴赏的方法,在实践中去运用,会运用这才是最主要的。

  (八)布置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诗词鉴赏

  考点:

  1、感知艺术形象。

  2、理解诗句。

  3、体会感情。

  4、明确表达技巧。

  步骤:读诗

  理解。

  读问。

  分析。

  作答。

诗词鉴赏教案9

  1、通过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

  2、通过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和解题能力。

  一、考点解析

  1、高考《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略)

  2、历年高考文学鉴赏题命题概况(略)

  3、新《语文教学大纲》有关规定

  *“阅读”部分要求

  5、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6、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8、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

  *“选文”方面规定

  选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占有适当比例,兼顾外国作品,比例一般可为5:4:1。课文总数应不少于140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般各占50%。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

  *教学“方式”提示

  4.重视古诗文的诵读。

  我们认为,作为对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1%。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熟读成诵,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作品词句的含义和思想内容,重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例题解析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题第14题)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误项为B:错解“量少(sho)”为“年少(sho)”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各题(1996年全国题第10、11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公,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双调〕折桂令·咏史阿鲁威)

  (10)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误项为D:误将“孔明”换“刘备”

  (11)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照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的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志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误项为C:本未“比较”添“比较”

  3、对《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1994年全国题第11题)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作者:唐·元稹)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误项为C:脱离“诗境”搬“术语”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1997年全国题第10、11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0)对这两首竺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的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邀请于洞庭之上。

  **〖误项为B:武断“个性”为“共性”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误项为D:强加“微言”以“大义”

  三、解析小结

  四、课后练习(略)

诗词鉴赏教案10

  一、总则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唐宋诗词鉴赏”应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才,以诗育人,在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东南大学四牌楼本部曾是六朝皇宫、台城所在地,是“竟陵八友”聚会之所,沈约等便在这里提出“四声八病”说,创作“永明体”诗歌。现在较多的学者认为词起源于六朝乐府,梁武帝萧衍、沈约、萧纲等创作的《江南弄》十多首、陶弘景《寒夜怨》、陆琼《饮酒乐》、徐陵《长相思》已具有词的雏形,只是未完全讲平仄格律。

  这些作品也诞生在东大这块土地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南大学是我国格律诗词的发祥地。

  在这里弘扬诗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今西风劲吹,母语教育危机重重,以诗词这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开展生动形象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思路:

  1、对中小学已学唐宋诗词系统梳理:

  大学生过去也接触过许多唐宋诗词的名篇,但缺乏系统性。

  本课程按唐诗、唐宋词两条线帮助学生建立起较系统的相关知识体系,对已有知识及信息梳理、更新,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从诗史、词史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以诗词为媒介,以“高尚”与“和谐”为目标,开展道德情感教育。

  中国诗歌有“言志”的传统,中国历代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写过不少闪耀思想光辉的诗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结合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使之关心民生疾苦,具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和刚直不阿的品格,同时学习苏轼等人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

  本课程与大学语文等文学素质课一样,应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情感教育的功能,不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唐宋诗词精品的`感染下,使学生讲气节、讲节操、讲廉耻、讲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

  学生求知往往经历:无知——有知——怀疑——创新和朦胧——较清晰——再朦胧——再清晰的过程。学习唐诗、宋词的同时,也应学习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对文学精品,也要敢于白璧求瑕,对大家、名家也要敢于找出其不足。少点迷信,多点独立思考,多点标新立异。

  这对学生日后在自身学科领域建立开拓创新意识很有好处。

  4、“浅化”与“深化”相结合,“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

  历来诗词鉴赏均采取注释、赏析、作者介绍相结合的“浅化”模式,我们在“浅化”的同时还适当“深化”教材,通过单元[总论]、[集评]、[汇评]、[本事]、[附录资料]、[真伪考]、[作品综述]等去“深化”教学内容,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部分优秀生可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也迫使老师去贴近学术前沿。

  本课程坚持以课外、课内相结合,要求学生从“不求甚解”——知之较多——渐入佳境,提倡“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以增大信息量,拓宽阅读面。

  5、与诗词创作相结合

  唐宋诗词代表了中国传统诗词的最高水平,继承这份文学遗产,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字词、典故或一般的内容分析、艺术赏析,还应通晓诗词格律,尝试写诗填词,尝一尝创作的甘苦,既可学会一种写作技能,更能以较为内行的眼光去鉴赏诗词。

  让学生过过当“诗人”的瘾,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材与教学内容

  1、建立《唐宋诗词鉴赏》系列立体化教材,20xx年及以前建设8种教材:《唐宋诗词鉴赏》(20xx年北京大学版,32万字)、《唐宋诗词鉴赏》(20xx年版,北京大学版,50万字)、《唐诗鉴赏》(20xx年版,南京大学版,45万字)、《唐宋词鉴赏》(20xx年版,南京大学版,45万字),《唐宋诗词鉴赏电子教案(CD-ROM格式)》、《唐宋诗词鉴赏音像教材(DVD格式,约3G)》、《唐宋诗词鉴赏网络课件(DVD格式,约5-6G,上片不含教学实况,下片只含教学实况)》。

  2、20xx年再编纂一种文字教材:《诗词写作教程》,并有配套的电子教案、音像教材及网络课件。

  3、计划编著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三种:《诗词艺术教程》、《诗学通论》、《词学通论》,并与电子音像配合。

  4、此系列教材均具有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特点。

  《唐诗鉴赏》按诗史顺序分为18单元:唐诗概论、初唐诗(上、下)、盛唐诗(一、二、三)、李白(上、下)、杜甫(上、下)、中唐诗(一、二、三、四)、白居易、晚唐(一、二、三);

  《唐宋词鉴赏》按词史顺序分为18个单元:绪论及唐词、花间词、南唐词、柳永张先、晏欧词、苏轼(上、下)、苏门词人、贺铸周邦彦、南渡词人、李清照、陆游、张孝祥范成大、辛弃疾(上、下)、辛派词人、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宋末词人。

  5、教材分精读篇目(含作者介绍、集评、课文、注释、汇评、本事附录资料、赏析)、备选课文、泛读课文、专题,作品综述、参考篇目、中小学已学篇目、思考与练习等。

  专题包括咏史、怀古、山水、田园、思乡、咏物等三十多个专题,一一附于各单元后。

  四、教学方法:

  1、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答题、重点讲解、课外阅读背诵的系统学习方法。采取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小学已学唐宋诗词的基础上再精读唐诗、唐宋词近二百首,泛读近1500首(均纳入课本中)。

  2、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与教材配合建立与之配套电子教案、音像教材、网络课件供本校任课教师及全国同行采用。

  3、充分发挥网络课程作用,在“大学语文·中国”网(http://或)建立起“唐宋诗词”网络课程(5000兆以上),以丰富的内容、图文音像并茂,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逐步开辟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网上交流等功能。

  加强师生互动,使本课程具有更人性化的特点。

  4、与写作相结合,开设“诗词格律与创作”全校公选课程,供本科生、硕士生选学,学生创作的优秀诗词和对联挂上“大学语文·中国”网,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其写作能力。

  5、与“金陵之声广播电台”、江苏电视台国际频道等媒体合作,在电台开设“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等系列课程,开通网上辅导课程,面向海峡两岸及全球爱好唐宋诗词的听众、观众。

  6、在全国各地大专院校、中等学校召开唐宋诗词讲座,向全国高校提供教材、电子光盘,扩大本课程的辐射作用。

  五、学时:

  唐诗鉴赏:32课时,唐宋词鉴赏:32课时,诗词格律与创作:32课时(或48课时)。

  六、考试:

  参见《唐宋诗词鉴赏考试大纲》如下:

  东南大学“唐宋诗词鉴赏”考试大纲?

  一、总则

  本校“唐宋诗词鉴赏”考试旨在测试学生实现《教学大纲》中五大功能(“梳理”和“激活”已学旧知识的功能、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熏陶功能、改善思维品格的功能、建构唐宋诗词史的功能、学习诗词写作的功能)的落实情况,三门分课程各有侧重,考核其知识水平、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诗词写作能力的提高及实际水平。

  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写小论文、网上答题等形式,小论文也可采用纸质、电子邮件等形式,但切不可从网上下载作简单拼接或互相抄袭。

  考试应以考核已教的精读课文为主(不少于60%),兼及备选课文、泛读课文及专题课文,考试既考知识的掌握,更注重考核能力的提高。

  二、唐宋诗词历史及基本知识的考核

  应考核诗词的基本知识:文体知识、流派知识、专用名词、诗词修辞术语等等;

  应考核重要诗词流派、诗词现象产生的社会经济及文学原因,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成就及不足。

  考核重要的诗词学术争鸣攻辩双方的主要观点,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考核诗词发展中某个流派或某个历史阶段诗词的简略情况,能以二三百字说清要点。

  应弄清重要诗人、词人的代表作,他(她)在诗词史上的地位,从思想性、艺术性把握其主要特色,还可将在诗坛、词坛齐名或生活年代相近、创作风格相近的作家进行艺术比较。

  如苏、辛齐名,其风格却相去较远,应能辨证分析其异同。

  三、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含诗词全篇及名句赏析,也包含解释诗词句中某一两个关键的字词;

  名句赏析要求其能说出该句出于何代、何人、何首诗词,并能说说该诗句的艺术内涵以及用典、修辞等方面的特点;

  诗词赏析只可考绝句、律诗、小令、中调和长篇古风中特别有名的段落;

  考核赏析的主要是已教篇目,若考未教篇目不仅必须课本上有的,且必须是难度大大低于精读篇目。最好是已学作家的其他篇目,方便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来分析鉴赏。

  考核中也可兼及中小学已学篇目,检验本课程“激活”旧知识的作用。

  四、考核与诗词有关的语言、文字及文化知识

  可以考虑以卷面份量1/5的篇幅安排考核学生将繁体改简体、将简体改繁体,也可考核某些诗词中出现的多音字、多义字的不同用法以及科举、职官、天文、历史等与诗词相关的简单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诗词鉴赏教案1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理解五首古诗的思想内涵,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熟读并背诵五首古诗。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五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诗的内涵韵味深远,今天我们来学习五首新的古诗。

  二、展示目标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理解五首古诗的思想内涵,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熟读并背诵五首古诗。

  三、先学

  (一)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要求:默读古诗,遇到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求助组员解决。

  2. 读出节奏。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

  3.默读诗文,了解古诗大意。

  (二)自学检测

  1.抽查朗读古诗,注意读音节奏。

  2.组内接龙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三)我的疑惑

  四、后教

  自主思考下列问题后组内交流,时间6分钟,准备集体交流。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体会古诗内涵,先自主思考,后组内交流。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什么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含义?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点拨

  五、 当堂检测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

  诗句是: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婵娟、玉兔、夜光、素娥、

  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

  等。 6.婉约 李清照 柳永

  7.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

  并举一两个作家。

  点拨: 5.婵娟、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 6.婉约 李清照 柳永

  六、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可以是有关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你人生的启迪、心灵的震撼,请你认真、条理的总结在下面。你认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中,哪些是你在检测训练过程中容易出错的?也请你总结在下面。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

  课堂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诵读这五首古诗,感受诗意美!

  板书

  诗词曲五首

  悠闲恬淡

  寓情于景

  诗中有画

  寂寞寥落

  诗作创新

【诗词鉴赏教案】相关文章:

诗词鉴赏教案06-07

【通用】诗词鉴赏教案06-08

诗词鉴赏教案(推荐)06-08

诗词的鉴赏11-08

诗词鉴赏11-23

诗词鉴赏05-27

经典诗词鉴赏精选12-09

经典的诗词与鉴赏12-09

诗词鉴赏教案(汇编11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