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诗词(集合15篇)
古代的诗词1
1、和端午 张耒 〔宋代〕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己酉端午 贝琼 〔元代〕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3、午日观竞渡 边贡 〔明代〕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4、竞渡歌 张建封 〔唐代〕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5、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明代〕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6、《端午》文秀〔唐代〕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古代的诗词2
1、通过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
2、通过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和解题能力。
一、考点解析
1、高考《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略)
2、历年高考文学鉴赏题命题概况(略)
3、新《语文教学大纲》有关规定
*“阅读”部分要求
5、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6、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8、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
*“选文”方面规定
选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占有适当比例,兼顾外国作品,比例一般可为5:4:1。课文总数应不少于140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般各占50%。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
*教学“方式”提示
4.重视古诗文的诵读。
我们认为,作为对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1%。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熟读成诵,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作品词句的含义和思想内容,重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例题解析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题第14题)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误项为B:错解“量少(sho)”为“年少(sho)”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各题(1996年全国题第10、11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公,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双调〕折桂令·咏史阿鲁威)
(10)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误项为D:误将“孔明”换“刘备”
(11)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照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的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志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误项为C:本未“比较”添“比较”
3、对《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1994年全国题第11题)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作者:唐·元稹)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误项为C:脱离“诗境”搬“术语”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1997年全国题第10、11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0)对这两首竺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的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邀请于洞庭之上。
**〖误项为B:武断“个性”为“共性”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误项为D:强加“微言”以“大义”
三、解析小结
四、课后练习(略)
古代的诗词3
端午(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古代的诗词4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____高蟾《金陵晚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____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____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____陆游《金错刀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____杜牧《泊秦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____屈原《国殇》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____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____杜甫《春望》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____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____陆游《病起书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___屈原《离骚》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____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____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古代的诗词5
○中秋月
年代:【唐】作者:【潘纬】体裁:【五律】
古今逢此夜,共冀泬明。
岂是月华别,只应秋气清。
影当中土正,轮对八荒平。
寻客徒留望,璇玑自有程。
○中秋月
年代:【唐】作者:【薛莹】体裁:【七绝】
三十六旬盈复缺,百年堪喜又堪伤。
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
○中秋月直禁苑
年代:【唐】作者:【郑畋】体裁:【五律】
禁署方怀忝,纶闱已再加。暂来西掖路,还整上清槎。
恍惚归丹地,深严宿绛霞。幽襟聊自适,闲弄紫薇花。
古代的诗词6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诗经?周南?樛木》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屈原《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秦汉诗词名句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秦?无名氏《长城》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相和曲?江南》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汉铙歌?上邪》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平调曲?长歌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饮马长城窟行》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古诗?上山采蘼芜》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书?孝武李夫人传》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汉?无名氏《桓灵时童谣》
魏晋诗词名句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魏?曹操《蒿里行》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三国?魏?刘桢《赠从弟》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晋?陆机《猛虎行》
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晋?左思《咏史(其三)》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晋?左思《咏史(其七)》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南北朝诗词名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涟。南朝?谢灵运《过始宁墅》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南朝?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南朝?鲍照《代放歌行》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南朝?鲍照《拟行路难(其三)》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南朝?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谢胱《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南朝?谢胱《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南朝?谢胱《暂使下都认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南朝?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南朝?何逊《慈姥矶》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南朝?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南朝?王褒《渡河北》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北朝?庾信《拟咏怀(其四)》
一顾重尺璧,千金轻一言。北朝?庾信《拟咏怀(其六)》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北朝?庾信《拟咏怀(其十一)》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北朝?庾信《寄王琳》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无名氏《木兰诗》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北朝?无名氏《西洲曲》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北朝?无名氏《西洲曲》
隋唐五代诗词名句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隋?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 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敻。隋?杨素《赠薛播州(其十)》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隋?薛道衡《昔昔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唐?沈佺期《独不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唐?陈子昂《感遇(其二)》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大漠孤烟草,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处士家》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元。唐?王维《终南山》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唐?王维《鹿柴》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竹里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眺》
泉声咽危石,日钯冷青松。唐?王维《过香积寺》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唐?王维《归嵩山作》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开判官归京》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入京使》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古代的诗词7
内容预览:
古代诗词鉴赏技法指导与训练“语言”
近年来各地中考的诗词鉴赏题,难度越来越大,分值越来越高。而有不少考生要么望而生畏,要么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一是积累少,文学积淀不够深厚。二是古典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含意丰富,考生缺少对诗歌语言规律的了解。本文试图和大家一起,揭开诗歌语言的“神秘面纱”,抵达诗人的内心深处,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风采。
诗歌的语言,强调字句的锤炼,讲究音韵的和谐。近年来中考的语言鉴赏题,侧重于考查词语的准确使用,意象内涵的揭示,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等方面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步步走进诗歌语言的大门。
一、炼字类
古诗词中词语的考查形式有多种。不过无论是找出句中的诗眼、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还是比较不同词语的差异,究其实质,都是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及其表达效果的考查,都可归结为“炼字类”。以下几类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 活用词
像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和“绿”;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以及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和“肥”,都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词语。
2. 表现力强的动词
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众口相传,千古流芳。
3. 表示感情变化的词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一个“悔”字巧妙地将“闺中少妇”的感情变化表现了出来。
4. 表示颜色的词
色调一般能体现心情,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渲染气氛。有些虚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能颇具意味,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在平时的阅读中,要炼就一双善于发现重要词语的“火眼金睛”,在吟咏中用心品味这些词语的妙处。
二、意象品读类
意象是蕴涵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方面的和谐交融和完美结合。它是诗歌中特殊的语言形式,是诗歌鉴赏中极其重要的核心概念。鉴赏时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意,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对象意的积累和把握,对分析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进而深入理解诗词主旨是大有裨益的。
古典诗词中有一种常见的意象组合方式,全部使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可称之为“意象叠加”。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这些意象看似孤立,认真品读却能发现其内在的联系。
三、缘物体情,反复揣摩诗歌意象的深层含意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主要类型。所谓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和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或者说是指经作者构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托。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鉴赏古代诗歌作品。
一、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整体感知:本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本诗不是着眼一点描绘景物,而是从整体描绘湖上春意,在行进途中展示蓬勃的春意。诗中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加以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描绘,用“渐欲”、“才能”两个字眼表现了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孤山寺北”和“贾亭西”是固定的落脚点,点明诗人观景的游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湖上风光。“莺”暖树,“燕”啄泥,写出了早春的一派生机。“乱花”“浅草”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透露出诗人游春的舒畅心情。“行不足”,看不够,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之间。
问题设计: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析: “水面初平”交待出春水新涨的特征。“早莺争暖树”用“早”、“几处”、“争”展示初春独有的风貌。“新燕啄春泥”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初春之时,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还有那迷人眼的繁花,才没马蹄的嫩草,这一切都展示出初春的动态美。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4、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表达对友人关切之情的赠诗。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真切的关怀。诗中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以奇特的想象,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展示了李白飘逸、豪放的性格。
首句写景点明了时令:暮春时节。隐悲情于景。第二句叙事,写出了王昌龄远谪所行路线。“过五溪”暗示出迁谪之僻远,路途之艰难,显示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后两句是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通过想象,视明月为知己,将自己的思念和关心带给朋友,这种移情手法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 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案:
(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一问2分,后两问各1分。
(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2、“落花”在文学作品中通常用来表达对韵华易事的感叹和对命运多的感慨,请写三句古诗词中写落花的句子。 、 、 。
3、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此诗中可为一例的一句是: 。
4、根据最后一句的地名写出一个成语:
5、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
者 的心情。
6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赏析】面对朋友被贬往荒凉僻远的地方.自己远隔千里.无法相送.诗人只好委托明月把一颗愁心带到朋友的身边.分担他的痛苦。诗人为什么偏要托明月?因思念之情往往是 夜间最为强烈.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三、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整体感知:诗中描绘出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前三句描写了九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情景交融,牵动游子思乡之情。
“夕阳西下”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主旨所在。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3、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4、这首小令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2分)
四、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整体感知:首联自问自答,写远望泰山之景。这两句是说看泰山青翠连绵不尽,以距离远来烘托泰山之高。颔联写近看泰山的景色。“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山下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颈联写空中之景,是诗人细望所见:云雾层出不穷,归巢之鸟渐入山谷,诗人心情激荡,眼界空阔。尾联抒写诗人的豪情,表现了杜甫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为千古传诵之名句,富有人生哲理。
1、品析“割”字的妙处?
2、结尾一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用在这里有何深刻用意?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赏析】这是说大自然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自然有无限神妙。这两句讲山色的变幻。写出了泰山的宏伟。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赏析】从诗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诗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五、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整体感知: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更在叙事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一二句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经过少数民族地区居延,暗示了被排挤出朝廷的处境。三四句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五六句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七八句写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诗歌至此完结,但余味未了,回味无穷。
1、、“单车欲问边”写出了 “属国过居延”是说 。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是说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 ”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 ”一般进入胡天。既言 、又写 ,表现出诗人幽微难言的 。
3、描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和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赏析】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应,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 缕轻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 圆圆的落日.好~幅苍凉壮观的大漠黄昏图!“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境界的开 阔:“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 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把分割的画面 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整体感知: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流露了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对保守势力的愤慨,表现出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首联中“巴山楚水”“二十三年”交代了贬官之地和时间,“凄凉地”和“弃置身”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慨之情。颔联“闻笛赋”,“烂柯人”来表达自己归来后的感触,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死去友人的怀念,对偶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无限悲痛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颈联运用比喻抒情。借“千帆过,万木春”的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和官途谪升的豁达开朗。尾联直抒胸臆,点明酬赠的题意是“长精神”,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1、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也给友人以鼓舞。
2、.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二十三年”,指自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3.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赏析】沉舟侧畔,有干帆竞发;病树前头.是万木皆春。诗句有催人奋进的感人力量。 这两句诗本意是劝慰白居易不要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
七、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整体感知:作者借赤壁之战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1、2句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经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慨叹,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3、4句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的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警策深刻,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史识,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军事才能得不到伸展,同时也暗含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的豪爽气概。
1、《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句中“东风”不仅指自然界的东风,而是含有
之意。
2、这首咏史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
3、诗人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
4、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八、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整体感知:作者用鲜花自比,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用斜日和天涯路烘托无限离愁,流露出天高地迥,天涯漂泊的苍茫迷惘之感。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虽辞官还乡,仍思为国效力。这两句也包含深刻哲理,常用来比喻为追求美好事物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
,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 。
2、请你说说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3、从三、四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4、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 。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 。(每空限填一个词语)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赏析】这两句诗以落花为喻,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个人抱负融为一体.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人议论,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忱。
九、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整体感知:全词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坚强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的表现了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老夫同少年形成强烈对比,老夫犹发少年之狂,更加振奋人心。下面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上片描绘打猎的威武场面。“酒酣胸胆尚开张”写作者打猎时畅饮美酒,胸襟开阔,胆气豪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化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重用自己,再展宏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卒章显志,表明愿望和志向。下片抒情,写自己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1、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是 。这句话表达什么意思? 。
2、划线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3、.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5、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________”。
6、、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整体感知:这首词名为“壮词”,名副其实。壮就壮在它形象的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上片描述军旅生活,表现了作者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下片描写战斗场面,抒写内心悲壮,及壮志未遂的抑郁,愤慨。上片描写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烈场面。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军中生活情景,绘声绘色。“看剑”表雄心,“挑灯”表示时间,醉里还挑灯是写念念不忘报国。下片写投入战斗场面,最后一句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中幻灭。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这是诗人的理想,“天下事”指收复平原。“可怜白发生”表达了壮志未酬而已年老的境况。
1、指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为前九句,下阕为最后一句。
B、全词共62个字,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军中生活情景。
C、全词共62个字,还展现出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重境界。
D、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作者为现实而悲叹,为人生而悲叹。
2、这是一首壮词,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的?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4、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
古代的诗词8
古人“习经”重视诗歌教学
——《诗经》原本是当教材来编订的
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学品种,诗歌在古代课堂占有重要地位。唐宋以前童蒙诗歌教学什么样,诗歌占多大比重,现在已很难知道,但从当时学生“必习经”来看,时人重视诗歌教学和学习不为虚言。
古代学生习经,具体来说是学习“五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本书,其中的《诗》即现在的《诗经》。
读者应该都知道,《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自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就被上升到“经”的地位,遂有《诗经》之名。《孔子世家》中称,“古者《诗》三千余篇”,是孔子将《诗》精减到300首以方便学生阅读的。也就是说,现代人看到的《诗经》,在诞生之初就是作为教材使用的。
古人学习《诗经》并不像现代,到了高年级才选学,低年级学生就学了,甚至把《读经》作为启蒙读物,推荐给孩子读。《后汉书·邓禹传》记载,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年十三能诵诗”。邓禹并非最厉害的,《魏书·祖莹传》记载,北魏少年天才祖莹,“八岁能诵《读》、《书》”。类似的幼年即能背《诗经》的“神童”,在史上有不少记载,说明古人早就把《诗经》当作孩子的启蒙读物了。
至于将《诗经》中的名篇选编入童蒙教材,则是各代通行的标准。如明代教育家魏校便主张学生要学习《诗经》。其在《庄渠遗书》一书中说:“一日所读之书,皆用正书,不许私读《幼学诗》及《吏家行移》等书……只抄写风、雅、颂之诗全章,或一二章。
而明代另一教育家吕坤,在《社学要略》一书中,则推荐了《诗经》中的《陟岵》、《伐檀》、《凯风》、《棠棣》、《相鼠》、《采苓》、《瓠叶》等22首诗歌,作为蒙学读物。
诗歌在唐代出现自编启蒙教材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诗歌教学普遍纳入童蒙计划的,应该在唐代。李治(高宗)当皇帝的调露二年(公元680年),主管贡举的吏部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奏请当年科举考试中的“进士科”应加试杂文两首,其中就包含诗赋。从这以后,入列考试内容的诗歌,便成了唐代及以后学生更要读的科目。
在诗歌创作最为繁荣的唐代,诗歌教材的编写开始活跃,出现新气象。除了选编传统经典诗文以外,有人开始尝试以诗歌形式重写蒙学教材,其中,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堪称最佳,在晚唐、五代时颇为盛行。有学者认为,《咏史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类启蒙教材。
《咏史诗》将多达150个历史事件,以诗歌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学生既读了诗歌,又学了历史。如《咏史诗·沛宫》:“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
到宋代,诗歌教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或许是受到《咏史诗》成功的启发,宋代出现了不少这类新创诗歌教材。传为北宋汪洙所著的《神童诗》、南宋著名理学大师、教育家朱熹的《训蒙诗百首》、陈淳的《童蒙诗礼》等,都是宋代原创的课歌启蒙教材。
其中的《神童诗》影响最大,最深远。《神童诗》里的诗句,朗朗上口,很快流传开了。如大家熟知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等等,皆出自《神童诗》。
在诗歌教材选编上,宋代也取得了很大突破。如至今仍在流行的《千家诗》,据说最早便是南宋诗人刘克庄选编的,不仅选了前朝名家的优秀作品,还编入了当时诗人的佳作。如第一首即是宋代著名理学家、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明清写诗入门类新教材丰富
——《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千家诗》至今不失为一本优秀的诗歌启蒙教材,为现代许多老师和学生家长所喜爱。《千家诗》的选编标准,甚至影响了现代语文课本里诗歌部分的选编标准。
到明清时期,虽然人们对诗歌已不如唐宋人那么狂热,但对诗歌的教学并未放松,诗歌也是明清童蒙课堂的常规教学内容。明清流行的诗歌教材有《千家诗》、《神童诗》、《律诗训》等。除了使用传统教材外,明清文人也积极编写新的诗歌读物。如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升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沈鲤,便编有《义学诗训》,沈鲤开宗明义,称“余既为义学,仿古庠塾,乃为是编。”
沈鲤眼光独特,其所推荐的启蒙诗歌相当适合低年龄学生,有的还被编入现代小学语文课本。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沈鲤首先选编出来的。
清代诗歌教材更多,如张伯行的《训蒙诗选》、王锡元的《童蒙养正诗选》、刘霏的《童子吟》、归继光的《童歌养正》、李元度的'《小学弦歌》,等等。而清代影响最大的普及本诗歌读本,应该是《唐诗三百首》,此书由乾隆十六年进士孙洙选编,至今仍仍受到欢迎。
明清诗歌启蒙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声律启蒙类课本特别丰富,出现了不少新教材。《时古对类》、《千金裘》、《训蒙骈句》、《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等等,都是明清学生学习写诗、创作对联的入门级优秀教材。
其中,《声律启蒙》、《声律发蒙》和《笠翁对韵》最有代表性,使用最多,分别由清人车万育、杨林兰、李渔编著。三本教材的功能、结构都差不多,如开头——
《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声律发蒙》:“天对日,雨对风,九夏对三冬。祥云对瑞雪,滴露对垂虹……”
《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需要说明的是,《声律启蒙》最早由元人祝明编写,清人的同类书,应该是在祝明版基础上“撮要”而成的。
诗歌入选教科书古代也存分歧
——《蒙养礼》:“以理义之心行之便好”
如同现代教育界对诗歌入选教科书,有不同的看法一样,在古代,对什么诗该入选,学生该学什么,应该读多少诗,也存在分歧。
宋人欧阳守道《巽斋文集》“省题诗序”中,有这样的记述:“寿翁来访,与予纵言至省题诗,予叹此诗幼学之所从事。而书市所刊,或杂以轻薄字鄙亵语,口授之业不为删择,或反赏爱其流丽而使效习之……”
欧阳守道为南宋后期教育家,从其所述来看,当时用于低龄幼儿教育的诗歌类读本很多,但质量参差不齐,选编标准不统一,不少书商出于赚钱的目的,随意选编,这与今天一些书商乱编乱凑教辅教材很相似。
古代不少童蒙都是私塾或民办学校,所用教材往往自选自编,由于老师水平不一、价值观有异,在诗歌篇目的选择和教学上,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差别。如明代教育家魏校、黄佐、吕坤,三人均青睐《诗经》,教材爱从《诗经》中选择名篇。
但在具体诗歌篇目上,三人完全选择很不一样。魏校推荐阅读整本《诗经》,而黄推荐《诗经》中的《鹿鸣》、《关雎》等12首诗歌;吕坤则推荐《步陟》、《伐檀》等22首诗歌。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主要是他们在教材编写上的价值取向不同,教学目的有差异。
吕坤认为,设立歌诗课程的基本目的,是调节学生的学习气氛,怡养性情,以歌诗消除邪僻之心。所以他对诗歌教材的选编相当严格,要求选“古今极浅、极切、极痛快、极感发、极关系者”。在《蒙养礼》中,吕坤进一步说,诗歌“艳冶家语,长欲导淫,切宜深戒,久则流于邪放,只是以理义之心行之便好”。
用现代教学观来理解,就是选入教材的诗歌要易读易懂,有生活气息,贴近社会现实,一些格调不高的诗歌不要选,以免学生从小学坏,充满物欲。
在教学上,魏校在《岭南学政》中所制订的课程表要求,学生“午学”要抄写诗章,并歌咏、记诵所歌诗章;《义学诗训》的作者沈鲤,在《义学约》中则规定,学生必须每天吟诗一首,次日放晚学时背过,“晚学”吟诗。
清代后期,甚至出现不提倡学诗的现象。《神童诗》、《千家诗》、《小学诗》等,是清代一般童蒙学堂必用教材,但“洋务运动”主要人物之一的丁日昌,却一本也不选,他在《社学章程》中,仅推荐《小学》、《孝经》等非诗歌类书目。如果是现在,丁日昌之所为,必然引起争议了。
古代的诗词9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____陆游《示儿》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____王昌龄《出塞二首》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____徐锡麟《出塞》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____岳飞《满江红·写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陆游《示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_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____屈原《国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____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____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____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____于谦《立春日感怀》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____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____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____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古代的诗词10
【例题精选】:
例1判断下列修辞方法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鲁迅先生是人民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A.对偶排比对比比喻
B.对偶对偶对比比喻
C.对比对偶排比比喻
D.对偶对偶排比拟人
答案:B
分析:这道题是求正选择,考查有关修辞方法的知识。解题时可采用纵项比较的'方法,先看第一组,可排除C项,再看第二组,可排除A项,再看第三组,可排除D项,这道题答案是B。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判断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
A.蛙声wā白鹭lù
B.潜入qiǎn喜鹊qüè
C.藕花ǒu日暮mè
D.稻花dào茅店mào
2、下列短语结构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A.春夜喜雨蛙声一片树木丛生
B.观沧海说丰年知时节
C.星汉灿烂江火独明惊起鸥鹭
D.旧时茅店坦露胸怀萧瑟秋风
3、与课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野径云具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织蛙声一片。
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尽兴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D.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4、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A.《春夜喜雨》《如梦令》《西江月》都是写景抒情诗,都属近体诗。
B."兴尽晚回舟"在《如梦令》整首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春夜喜雨》反映了杜甫退居成都草堂后闲适的田园情趣。
D.《西江月》这首词用了侧面描写,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
5、《春夜喜雨》一诗描写春雨特征的诗句是
A.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D.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6、选出字句、出处无误的诗句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敕勒歌》)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C.几家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钱塘湖春行》)
D.争度,争度,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E.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二、判断题:
1、诗歌就体裁说,有新体诗和旧体诗之分。《春夜喜雨》是旧体诗中的五言律诗。
()
2、诗歌之所以有感染力,是因为诗歌能表达作者炽热的感情,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押韵并有节奏。()
3、《春夜喜雨》全诗的关键二字是"好雨",全诗表达诗人对它的喜悦之情,其中最能表现它的特征的词有"潜、细、湿、重"。()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选自《稼轩长短句》,词牌名为《西江月》,作者为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按上边节奏朗读是正确的。()
5、《如梦令》是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所作,诗中构成了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
三、填空题:
1、《春夜喜雨》作者,是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抓住的特点进行描写。从听觉角度写的诗句是。从视觉角度写的诗句是。从想象角度写的诗句是。
2、《春夜喜雨》紧紧扣住一个"喜"字,第1、2两句喜,第3、4两句喜,第5、6两句喜,第7、8两句喜。
四、简答题:
1、《西江月》、《如梦令》各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些词语中表现出来?
2、《如梦令》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全词回忆了一段郊游的经过,描绘了三幅画面,请给画面拟定题目。
【答案】:
一、
1、A2、B3、D4、C5、B6、B、C、E
二、
1、"2、"3、"4、×5、×
三、
1、杜甫唐代春夜蒙蒙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春雨及时而降蒙蒙细雨,滋润万物黑云密布,雨意正浓,欣喜这场雨下得透想象明朝(zhāo),万花齐放,欣欣向荣
四、
1、《西江月》写夏季农村月夜景色。从稻花香、明月、半夜、鹊、蝉、蛙、社林等词语表现出来。《如梦令》写盛夏傍晚郊野景色。从溪亭、藕花、鸥鹭、日暮、舟表现出来。
2、沉醉归途误入荷塘惊起水鸟。
古代的诗词11
教学目的:
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讨论释疑法
学法指导:朗读—释疑--赏析—积累
媒体设计:播放诗词朗读录音,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诵读感知
具体操作如下:
1,听朗读录音。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诗词,要求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幻灯片投影:相关配诗画)
2,理解诗词内容。采取研讨和点拨的方法,指导学生质疑,释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分小组进行口头训练,描述每首诗的景物画面(由于这几首诗均是以前接触过的,因而不难理解)
三.品析鉴赏:
1.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幻灯片投影:讨论题)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讨论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讨论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讨论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2.揣摩领悟: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
自由朗读,交流讨论(幻灯片投影:四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画面)
明确: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3)《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3.诵读积累。
四.拓展延伸:
你能用你平时积累的诗词来解说其中的物候现象吗?
交流,补充: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幻灯片投影)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幻灯片投影)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五.小结:
生活中,语文无所不在,我们古代一些大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寻经验。
六.布置作业:
1请写出有关“气象物候”的两句谚语。
2探究活动:组织一次物候观测活动,做好记录,进行交流。
古代的诗词12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3.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近代·秋瑾《对酒》
5.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6.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魏·曹操《龟虽寿》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1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3.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5.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1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1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19.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20.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2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2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3.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24.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25.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亦解晴。
古代的诗词13
中秋节之夜,圆月当空,独坐于西江堤围之上。携葡萄酒盈樽,长饮至罄。
其一
一壶浊酒中秋意,
却忆星湖作伴时。
方见夕阳山后去,
梢头月上正相依。
其二
天上月光湖上舟,
歌声唱罢月当头。
奈何力困任漂泊,
岸柳风来一阵秋。
其三
半街灯火送归游,
独自流连话未休。
敢劝司阍平怨怼,
今宵月色似春柔。
其四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古代的诗词14
1、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4、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5、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7、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7、无题
李商隐
相见难时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8、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9、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10、子夜歌
香是芳所致,只用不敢当。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
古代的诗词15
1赏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一口乡音未改两鬓已是疏落苍白。“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2、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前句写你问我什么时候会回去,我却没有准确的时间可以告诉你,“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这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跃然纸上。次句写出了极富形象性的原因:因为巴山下了大雨,这雨几夜没停,所以江河湖泊池塘都水满为患了!也就是说,洪水泛滥,阻断交通,让人有家不得归呀!让想念我的你失望了!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4、赏析“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此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地点是扬子江边的渡口,时间是春天,正是杨柳依依的季节。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故有“杨花愁杀渡江人”。“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里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漂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端。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5、赏析“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此联即景生情,扬子江头,已是愁绪万千,离亭宴上,更是难舍难分,欲言又止。“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心境,实在是信手拈来,妙手天成。
【古代的诗词】相关文章:
古代的经典诗词04-17
古代的诗词11-05
古代诗词05-09
激励的古代诗词04-24
古代诗词的座右铭04-19
古代诗词座右铭04-19
古代诗词的名句04-13
经典古代诗词名句05-12
古代冬雪的诗词05-02
励志古代诗词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