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时间:2022-11-20 17:51:11 诗词鉴赏 我要投稿

古诗词鉴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1

  明神

  明神司过岂令冤,暗室由来有祸门。

  莫为无人欺一物,他时须虑石能言。

  翻译

  英明的神灵掌管人间一切是非功过,怎会令它是非不分功过不明?即使是暗室也自有致祸之门。

  请别以为暗室无人,就可以一掌遮天地!总有那么一天会来到:石头也会说话啊!

  注释

  明神:对神的.尊称。

  司过:掌握人的罪过。

  暗室:谓隐避之处,暗处。

  石能言:石头能讲话。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48)。此诗所写,究何所指,历代注家,意见纷歧。

  赏析

  这是一首短诗,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作者对当前局势的无限痛心。人世间事,错综复杂,诗人在无何奈何之余,只好藉明神以示警,设想到终有一天石亦能言,则一切是非恩怨,自无所遁于天地之间。语极沉痛。一二句谓神明司过,不冤枉好人,不放纵坏人;暗中策谋,乃招祸之门。三四句谓莫因无人知晓而敢于暗中欺人,将来总有一天,真相大白,石亦能为证。

  此诗纯为议论,而论中有象,其象则在“暗室欺人”、“石亦能言”;而议中寓情,其情在“岂令”、“由来”、“莫为”、“须虑”,虚字呼应,一气转旋,每转愈深。对此类题目的诗,实在是很难以一般七绝的艺术技巧来衡量了。

古诗词鉴赏2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译文翻译

  携杖出门去寻找纳凉圣地,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

  寂寂明月夜,参差的笛声响起在耳边萦绕不觉,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注释解释

  倚胡床:坐靠胡床。倚:坐靠。

  诗文赏析

  这句连用“携”、“来”、“追”三个动词,把诗人携杖出户后的动作,分出层次加以表现。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实自杜甫《羌村》“忆昔好追凉”句点化而成。这样,诗人急于从火海中解脱出来的情怀,通过一系列动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次句具体指出了柳外纳凉地方的方位和临时的布置:“画桥南畔倚胡床。”这是一个绿柳成行,位于“画桥南畔”的'佳处。诗人选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尽情领略纳凉的况味。在诗人看来,这也可算“最是人间佳绝处”(《睡足轩》)了。胡床,即交椅,可躺卧。陶潜“倚南窗以寄傲”(《归去来兮辞》),是为了远离尘俗;秦观“倚胡床”以“追凉”,是为了驱解烦热,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他们或多或少是有相通之处的。

  一二两句写仔细寻觅纳凉胜地。三四两句则展开了对它的美妙景色的描绘:“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月明之夜,船家儿女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诗人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不只感宫上得到满足,连心境也分外舒适。这两句采取了对偶句式,把纳凉时的具体感受艺术地组合起来,于是,一个纳凉胜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现在读者面前。

  此诗以纳凉为题,诗中着力表现的是一个绝离烦热之处。诗人首先经过寻访,发现了这个处所的秘密,其次进行具体布置,置身其间,与外境融而为一,把思想感情寄托在另外一个“自清凉无汗”的世界。

  宋人吕本中曾在《童蒙诗训》中评论“少游此诗闲雅严重”(《诗林广记》引),“闲雅”当指此诗词语上的特点而言,“严重”则涉及此诗严肃而郑重的内容。它很可能是秦观在仕途遭到挫折后的作品。

  《纳凉》是一首描写景物的短诗。从字面上看,可以说没有反映什么社会生活内容。但是,透过诗句的表面,却隐约地表现出:诗人渴望远离的是炙手可热的官场社会,这就是他刻意追求一个理想中的清凉世界的原因。秦观是一个有用世之志的诗人。他对官场的奔竞倾夺表示厌弃,力求远避,此诗表达的就是这种感情。这种把创作念图隐藏在诗句背后的写法,读者应着意体会。

古诗词鉴赏3

  春寒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翻译

  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

  一片迷茫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

  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

  叫人感到一阵寒冷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只是苦于身体条件和心情低落而不能去接近。

  注释

  青帘:指酒旗。

  赏析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这首《春寒》诗可以按“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来把握。

  首联“起”,点明季节特征,说明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一片迷茫。“云容薄”三字很好地点明了早春云雾的特点。

  颔联“承”,以极其对仗的句式,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其中“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来。

  颈联“转”,由静景而至于动景。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叫人感到一阵寒冷。“亚”通“压”,低低地垂挂着。“片”,不能理解为大雨,它准确地描绘出春雨的特点。

  尾联“合”,点明诗人对景物产生如此感受的原因,借此抒发了感情。“未尝辜”是说诗人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是诗人情感和人格的表露。“病”字一语双关,既写了身体状况,也写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诗题“寒”字奠定了全文凄冷的基调。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范仲淹革新失败的历史背景,不难理解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深意。

古诗词鉴赏4

  古诗原文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译文翻译

  我有着深深思念的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

  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

  故乡遥远回不去,我没有一天不遥望它。

  内心痛苦万分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孤独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觉。

  秋天尚未来临,却已风雨纷纷。

  不曾学过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注释解释

  乡:家乡。

  瞻望:往远处或高处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夕:日落的时候:夕阳。夕照。朝夕相处。无夕:日日夜夜。

  残灯: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空堂:空屋。

  晓:到来,来临。

  正:此时。苍苍:纷纷。

  头陀:苦行僧。

  安:怎么。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四十岁。从“独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诗是为一个与作者相爱的女子而写。且学者周相录考证,这个女子就是白居易几度在诗作中提到过的“东邻婵娟子”湘灵。

  诗文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平平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对第一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诗人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诗人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隔”、“结”都是冰凉凉的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的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的感觉。诗人用两个冰冷的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火热的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的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在这里,诗人又用了一个打动人的.动词“瞻望”。乡远,瞻望却不可相望见,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的恋人身畔。

  前四句是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写,从“况此”一句开始,诗人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作者在描写夜雨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像,灯、堂、天、风雨。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夜”是时间,在“夜”之前诗人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诗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诗人在这情景万分伤心,没有言自然显得寂静,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夜雨同话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诗人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诗人的思念之情着色,分染过的白描已经基本上上好了颜色。最后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使用直抒胸意的写法,将全诗推向高潮。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诗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这无果的结局中谢幕,无数的思念,向何处倾诉。

  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它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它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习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古诗词鉴赏5

  20xx年高考语文专项提升:古诗歌鉴赏经典范例

  范例1: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赏析】这是一首和诗,诗人因物感兴,即景生情,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的感受: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开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也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撩逗得黄莺儿婉啭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蘋草映照得变成了绿色。这四句细腻地写出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蘋等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新春的美丽景色,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尾联,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怀念中原故土,点明思归的主题。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之景,历历如画。

  范例2:

  度大庾岭 (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被贬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起句扣题直叙,诗人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将要辞别故国了,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驿车,驻足远望家乡。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但在诗人眼中鸟儿是“南翥”的,花儿是“北枝”的,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颈联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刹那间,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一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不敢有所怨恨,以直抒胸臆作结。全诗音韵谐婉,属对精密,词藻华美,尤其突出的是诗人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景致优美,又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赦免返京的前途充满信心。

古诗词鉴赏6

  【原文】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译文】

  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片,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古诗词鉴赏7

  《元宵》原文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译文

  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皎洁的月,没有灿烂的灯,无以为春。

  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玉,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燃烧月下,月亮如水似银。

  满街珠宝翡翠闪耀,那是春游的村女,歌声嘹亮,笙管悠扬,那是小伙在赛社神。

  如果不尽兴游玩,开怀大笑,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吉日良辰?

  《元宵》注释

  社神,土地神。古代每逢社日(分春社,秋社两种)有祭祀土地神,祈祝丰收的习俗。

  尊,古代盛酒器具。

  《元宵》简析

  《元宵》是明代诗人唐寅所作的一首诗。写出了农村过元宵节的热闹场面。

  通常的元夜诗,多写都市。而这首《元宵》却取材农村。灯月辉映的乡村是美的,灯月映照下的村女则更美。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元宵》全诗意境优美感人。

古诗词鉴赏8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注解

  1、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嫂的口味。

  韵译

  新娘三朝下厨房,洗手亲自作菜汤。

  不知婆婆啥口味,先叫小姑尝一尝。

  评析

  诗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态。第一次烧饭菜。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婆婆养大的.小姑尝试。

  语虽浅白。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思,跃然纸上。"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有人认为此诗是为新入仕途者而作。在情理上,作为新入仕途者的借鉴亦未尝不可。

古诗词鉴赏9

  原文:

  夜坐

  宋代: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译文: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寂静的前庭空无一人,只有秋月仍旧明亮。夜里的清霜将要落下,空气中也充满了清朗的气息。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梧桐树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树上的梧桐叶迎风摇摆,发出了些许声音。

  注释:

  庭(tíng)户无人秋月明,夜霜(shuāng)欲落气先清。

  气:气氛。清:冷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甘:甘心。

  赏析:

  这首秋夜即景诗,上联写景,突出了清幽寂静之意;下联景中寓情,用残叶迎风尚有声响来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诗写得苍凉悲壮,雄劲有气势。

  此诗写秋风残叶,却不写其衰飒败落,而突出其不惧风寒的神韵。此与苏轼一派在哲宗绍圣时期所受苦难的历史背景有关,也是宋代士人的孤高品格的象征。这也是一种人文意趣。

  此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示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用梧桐残叶迎风尚能发出声响,来书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

古诗词鉴赏10

  半减依依学转蓬,班骓无奈恣西东。

  平沙千里经春雪,广陌三条尽日风。

  北斗城高连蠛蠓,甘泉树密蔽青葱。

  汉家旧苑眠应足,岂觉黄金万缕空。

  《柳絮》译文

  像转蓬一样纷飞而起的柳絮,在摇曳、飘荡之间,婀娜、轻柔之态已半减;离别赠柳时,平添一番无可奈何的愁绪,只得任马儿各奔东西。

  花絮漫舞,一片片广袤的沙原宛如盖上了洁白的春雪;柳絮轻飞,一条条宽阔的街道整日风吹不息。

  北斗城墙,崔巍高耸,唯见蠛蠓蔽天;甘泉宫内,树木茂密,满目青葱一片。

  汉家旧苑的柳树呵,该已睡足,是否发现那万缕千丝的枝条上,金黄的柳花已随风飞尽?

  《柳絮》注释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班骓: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

  恣:没有拘束。

  蠛蠓(miè měnɡ):古书上指蠓。

  《柳絮》赏析

  此诗首联伊始,紧扣诗题,以设喻形式出之,颇为生动:“半减依依学转蓬,斑骓无奈恣西东。”柳絮轻盈,不由自主,你看它被风吹起,像蓬草飞扬一样,飘摇不定,又宛如野马奔驰,各往西东,令人无可奈何。上句用一“学”字,以拟人手法,借转蓬喻柳絮,突出其摇曳不定,把春与秋联系起来,颇见佳妙。下句用“恣”字,以奔马喻柳絮,表现其狂放不羁,和杜甫“颠狂柳絮”之说相似。这两句通过细致地描绘,新颖地比喻,写出了柳絮的特点,透露出一种淡淡的迷蒙迟暮之意绪。

  颔联承上而生发,仍用比喻,写柳絮飘摇之广阔,“平沙千里经春雪,广陌三条尽日风。”晋代才女谢道韫咏雪,有“莫若柳絮因风起”之名句,而刘筠则反转用之,以春雪喻柳絮,这两句既有想像又有夸张,实中带虚,极尽描写之能事。

  颈联继续深化,从另一角度写之多:“北斗城高连蠛蠓,甘泉树密蔽青葱。”汉代杨雄《甘泉赋》中曾有“浮蠛蠓而蔽天”、“翠玉树之青葱”之句,此联即由此化出,这一联化用成句自然巧妙,含蓄蕴藉,虽属极力夸张,却也合乎常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底。

  尾联以典故结束全诗,借物抒情,极有韵致:“汉家旧苑眠应足,岂觉黄金万缕空?”据《三辅旧事》载:“汉宫苑有柳如人形,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唐人李商隐在他的`《江之嫣赋》中说:“岂如河畔牛星,隔岁只闻一过;不及苑中人柳,终朝剩得三眠。”(《侯鲭录》所引)。刘筠等西昆体作家,以学李商隐为主,乐用李所推重的典故,这里的一个“空”字,与首联的“转蓬”相呼应,表现了事物多变、时光易逝、而又无可奈何的怅惘之情。

古诗词鉴赏11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膴々,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之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翻译

  大瓜小瓜瓜蔓长,周人最早得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来,率民挖窖又开窑,还没筑屋建厅堂。

  太王古公亶父来,清早出行赶起马。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接着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

  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麦芽糖。开始谋划和商量,再刻龟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

  于是在此安家邦,于是四处劳作忙,于是划疆又治理,于是开渠又垦荒。打从东面到西面,要管杂事一样样。

  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宫室使建立。准绳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来打夯,筑庙动作好整齐。

  铲土入筐腾腾腾,投土上墙轰轰轰。齐声打夯登登登,削平凸墙嘭嘭嘭。成百道墙一时起,人声赛过打鼓声。

  于是建起郭城门,郭门高耸入云霄。于是立起王宫门,正门雄伟气势豪。于是修筑起大社,正当防戎那大盗。

  既不断绝对敌愤,邻国也不失聘问。柞栎白桵都拔去,道路畅通又宽正。昆夷奔逃不敢来,疲弊困乏势不振。

  虞芮两国争执平,文王启发感其性。我说有臣疏化亲,我说有臣辅佐灵。我说有臣善奔走,我说有臣御敌侵。

  注释

  緜:同“绵”。

  緜緜:即绵绵,不绝貌。

  瓞:瓜。小曰瓜,大曰瓞。

  土:居住。

  沮漆:古二水名,均在今陕西省境内。

  古公亶父:周王族十三世祖,后追称大(太)王。古公是称号,犹言“故邠公”;亶父是名。

  陶:窑灶。

  复:古时的一种窑洞,即旁穿之穴。

  家室:犹言“宫室”。

  朝:早。

  走马:指避狄难。

  率:沿着。

  浒:水涯。漆沮之侧也。

  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

  爰:于是。

  姜女:指古公亶父之妃,姜氏。

  聿:发语词。

  胥宇:犹言“相宅”,就是考察地势,选择建筑宫室的地址。胥,相,视。

  膴膴:肥沃的样子。

  堇:旱芹。

  荼:苦菜。

  饴:用米芽或麦芽熬成的糖浆。

  契:锲,指刻龟甲占卜。

  龟:指占卜所用的龟甲。

  曰:语助词。

  止:言此地可以居住。

  时:言此时可以动工。

  兹:此,这里。

  廼:同“乃”。《诗经》各篇通用“乃”,惟此篇与《大雅·公刘》“廼”、“乃”杂用。

  慰:安定。

  止:居住。

  疆:划分疆界。

  理:治理土地。

  宣:疏通沟渠。

  亩:整治田垄。

  徂:往,去。

  周:徧(遍的异体字)。

  司空:管工程的官。

  司徒:管土地和力役的官。

  俾:使。

  缩:捆绑。

  载:通“栽”,筑墙的长板。

  翼翼:动作整齐。

  捄:盛土于筐。

  陾陾:众多貌。

  度:填土于筑板内。

  薨薨:填土声。

  登登:相应声。

  屡:通“塿(lǒu)”,土墙隆起的部分。

  冯冯:削平墙面的声音。

  堵:五版为堵。

  兴:起。此言治宫室。

  鼛:大鼓,长一丈二尺。

  弗胜:指鼓声盖不过人声。

  皋门:王都的郭门。

  伉:通“亢”。高大貌。

  应门:王宫的正门。

  将将:庄严雄伟的样子。

  冢土:即大社,祭祀社神的地方。冢,大;土,通“社”。

  戎:指昆夷,北方的游牧民族,即犬戎。

  丑:对边远民族的蔑称。

  攸:所。

  肆:于是。

  殄:断绝。

  愠:怒。

  陨:坠。

  问:通“闻”,谓声誉。

  柞:栎树。

  棫:白桵(ruí),与柞皆丛生灌木。

  兑:通“达”,通畅。

  混夷:即昆夷。

  駾:突逃。

  喙:疲劳困倦。

  虞:古国名,在今山西平陆。

  芮:古国名,在今陕西大荔。

  质:评断。

  成:平。

  蹶:感动。

  生:通“性”。

  予:周人自称。

  曰:语助词。王逸《楚辞章句》引作“聿”。

  疏附:指能使疏者亲之臣。

  先后:指君王前后辅佐之臣。

  奔奏:指奔命四方之臣。“奏”亦作“走”。

  御侮:指捍卫国家之臣。

  赏析

  全诗共九章。首章以“緜緜瓜瓞”起兴,开首八字简洁地概括了周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以下至第八章,全叙太王率族迁岐、建设周原的情况。正是太王迁岐的重大决策和文王的仁德,才奠定了周人灭商建国的基础,如《鲁颂·閟宫》所言:“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篇末便自然而然带出文王平虞芮之讼的事,显示出其蒸蒸日上的景象。

  周人早先所居的邠地,人们遭遇强悍游牧民族昆夷的侵扰,促使古公亶父举族迁移。《孟子·梁惠王下》记载狄人入侵,意在掠地,古公亶父事之以皮币、珠玉、犬马,均不得免,乃“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以其仁而“从之者如归市”。全诗以迁岐为中心展开铺排描绘,疏密有致。长长的迁徙过程浓缩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而“爰及姜女”一句,看似随笔带出,实则画龙点睛。姜女是当地平原民族姜族的长女,周与姜联姻,意味着古公亶父被承认为周原的占有者和统治者。同时,此句又为后文在渭水平原上的种种生活劳动的刻画,做了铺垫。

  在“堇荼如饴”的辽阔平原上,周人怀着满腔喜悦和对新生活的憧憬投入了劳动,他们刻龟占卜,商议谋划。诗人以浓彩重墨描绘农耕、建筑的同时,融人了深沉朴质的感情。他们一面“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亩”,欢天喜地安家定宅,封疆划界,开渠垦荒,一面“筑室于兹”。与落后的邠地相比,平原文明的'标志便是建造房屋。走出地穴窑洞,在地面上修屋筑室,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周人安居乐业的开始,是周族初兴的象征,也正是古公亶父迁岐的伟大功业。对建筑的描摹刻画,正是对古公亶父的热情歌颂,故而诗中最精彩生动的描写正集于此:“陾陾”“薨薨”“登登”“冯冯”四组拟声词,以声音的嘈杂响亮表现了种种劳动场面,烘托了劳动的气氛。洪大的鼓声被淹没在铲土声、填土声、打夯声和笑语声中,真是朝气蓬勃、热火朝天。“百堵皆兴”,既是对施工规模的自豪,也暗示了周民族的蓬勃发展。“皋门有伉”“应门将将”,既是对自己建筑技术的夸耀,又显示了周人的自强自立、不可侵犯的精神。由此歌颂武功文略便是水到渠成:“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表现了日益强大的周族对昆夷的蔑视和胜利后的自豪感。文王平虞芮之讼,突出表现其睿智与文德。结尾四个“予曰”,一气呵成,既是诗人内心激情一泻而出的倾述,又是对文王德化的赞美,更是对古公亶父文韬武略的追忆,与首句“緜緜瓜瓞”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诗章以时间为经,以地点为纬,景随情迁,情缘景发,浑然丰满,情景一体,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自邠至岐,从起行、定宅、治田、建屋、筑庙到文王服虞芮、受天命,莫不洋溢着周人对生活的激情、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先的崇敬。结构变幻,开合承启不着痕迹,略处点到即止,详处工笔刻画,错落有致。

  创作背景

  这是周部族的史诗性颂诗。周部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土地是其根本。能否占有并支配广阔丰美的土地,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衰。周王朝奠基人古公亶父自豳迁居岐下(在今陕西岐县),使周之基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大雅·緜》当是周王朝贵族为纪念古公亶父开疆创业之事迹而作。

古诗词鉴赏12

  水涨鱼天拍柳桥。

  云鸠拖雨过江皋。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消短梦,

  静看燕子垒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作品诗意:

  春来潮涨,鱼儿浮起,潮水拍打着柳桥。墨云行雨,起色如鸠,在江水之上,给郊外带来了春的消息。我闲坐在屋内,沏一杯风团茶,想提一提神。看燕子飞来飞去重新筑着巢,日头升起,又看到了花的影子,每天空对着春光,时光白白流失。

  注释: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

  江皋:江岸。

  凤团:一种名茶。

  鉴赏:

  这是首笔触细致而风格明秀的春日之作。词篇幅一开,便春意盎然。“水涨鱼天拍柳桥”。水涨,点春讯。以下五字渲染之。春来涨潮,浮起了鱼天,不反水与岸齐,拍打着柳桥而已。鱼天一辞,妙不可言。鱼游于水,如翔于天,可见当涨潮托起春水之后,那春水仍是空明莹澈。“云鸠拖雨过江皋”,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这又是一个妙手偶得的好辞。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一番春信入东郊”,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这又是词人下笔极细致有味之处。

  过片二句,词境从江郊转为室内。“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上句写自己沏茶。凤团是宋时一种名茶。春日人常渴睡,短梦也是常有的。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句首虽下一“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方才一饷短梦,竟大有难以遣除了却之愁,故须饮茶以消其一份梦后的惘然。下句写燕子垒巢。燕子不辞辛苦飞来飞去,一次又一次衔泥而来,眼看着就渐渐营造成了新巢。燕子极忙,词人则静。句首一下“静”字,暗示的实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悲哀,隐约见于此二句之言外。结句转为室外。“又看日影上花梢”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句首下一“又”字,则日日空对春光之意亦隐然可见。挽合下片三句首字所下“闲”字、“静”字、“又”字,词人心头不忍时光白白流逝的愁怨不难体味。这种淡淡的哀怨,实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而词中表现得极精微、含蓄。

  课后问题

  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3分)

  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5分)

  参考答案

  1。“拖”写黑云的移动(1分)。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1分)。

  2。“闲”“静”“又”(答出两个即得2分)。“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又”字: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一个“又”字,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

古诗词鉴赏13

  原文:

  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飘落。转眼葵肌初绣,又红欹栏角。

  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话到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

  注释:

  ①史蘧庵:指史可程,字赤豹,号蘧庵,河南祥符人,明末忠臣史可法同祖弟。1643年(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曾降闯、降清,为贰臣。清兵定江南后,可程未出仕,长期寓居南京、宜兴,陈维崧与之交接甚密,集中唱和作品颇多。康熙中叶乃卒。吴阊:即苏州。苏州为春秋时吴国都会,有阊门,故称。②柳花天:即暮春,杨柳飞花时节。③雪:指柳絮。晋时才女谢道韫咏雪,有“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此处是反用。④葵肌:指葵花。⑤欹(qī):倾斜。⑥吾徒:我辈,我们。⑦索索:风声。

  赏析:

  迦陵小令词多奇作,这首词尤其是奇中之奇。词开篇异常平淡,从分手时暮春的柳絮说到秋日里葵花盛开,都是闲闲而道。上片四句,其实只说了自春徂秋,韶华流逝这样一层意思。在以精悍见长的'迦陵小令中,看似很浪费笔墨了。

  可是气势已经蓄足,下片话音一转,即由时间的流动写到时事的变迁。很多人事都不同已往,只有作者还在固守着一种落寞、一种失意。这是很难堪、很悲凉的,这是第二层意思。情绪依然平淡,但已渐渐显出峥嵘头角,为末二句的奇幻之笔作铺垫。先生招饮,两个落魄之人能谈些甚么,那就说说英雄失路之事罢。但就在此时,凉飙骤发,索索有声,此二句不仅自身造境奇幻,同时也令小词通体振起,由极平淡化为极奇崛,情貌焕然一新。前人说:“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其实此种章法,前人颇有之。李白《越中览古》之“越女如花满宫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将极繁华化为极荒凉;辛弃疾《破阵子》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将极豪迈化为极萧瑟,都是经典性的例子。迦陵此词,可与前贤竞妙。

古诗词鉴赏14

  古诗村居的意思:

  《村居》是由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英文解释

  Ruralarea

  详细解释

  寓居乡村。

  唐薛调《无双传》:“仙客捨輜骑惊走,归襄阳,村居三年。”《红楼梦》第一二○回:“贾政道:‘提起村居养静,甚合我意,只是我受恩深重,尚未酬报耳。’”

  乡村的住宅。

  明唐顺之《答陈澄江佥事村居韵》之七:“村居邻北郭,野语学东齐。”许地山《女儿心》六:“一会是同坐紫洞艇游河,一会又回到白云山附近的村居。”

  指乡村、村庄。

  元汪元亨《沉醉东风·归田》曲:“远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

  原文:

  村居①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②。

  儿童散学归来早③,忙趁东风放纸鸢④。

  作品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白话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创作背景

  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有感于春天来临的喜悦而写下此诗。

古诗词鉴赏15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同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对王勃评价甚高,他在《王勃集序》中称赞王勃的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在王勃今存的80多首诗中,最为著名的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送别诗诞生之后,1300多年来几乎所有的送别诗均无出其右。宋代词人陈德公称赞此诗:“声情婉上,正是绝尘处”。明代文艺批评家胡应麟认为,此诗“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开启了盛唐、中唐诗歌的妙境。近代诗人俞陛云感叹,此诗“极行云流水之妙”。

  然而,为何“绝尘”?如何“启盛、中妙境”?怎样“极行云流水之妙”?要想明白个中妙理,先要弄清王勃写作这首诗的背景。

  天资聪颖,六岁写文章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49年),王勃出生于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名门世家。据《文中子世家》所载,王氏出自周灵王的太子晋,晋的儿子敬宗“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二十世祖王殷,做过云中太守;八世祖王元谟(玄谟),是南朝刘宋时的大将;六世祖王虬,曾任并州刺史;四世祖王一,曾任济州刺史;三世祖(王勃的曾祖)王隆,曾任国子博士、昌乐令。

  王勃的祖父王通(仲淹),则是隋代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思想家,被后人誉为“能续孔子六经,盖孔子之亚也”。《三字经》更是将其著作列入五种必读的子书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文中子是王通的道号,这里指的是《文中子中说》。王通还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为唐代尊儒崇道不抑佛的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王通的弟弟,即王勃的叔祖王绩,字无功,是隋末唐初著名诗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太乐丞。王勃的父亲王福畤是王通的次子,“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阯六合二县令,为齐州长史……绝六艺以成能,兼百行而为德”。

  王勃是一位神童,6岁就会写文章,而且构思很快,遣词造句、表情达意都很优秀。杨炯说:“(王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颜氏即颜师古,是孔子高足颜回的三十七世孙,亦是楷圣颜真卿的曾祖,是唐初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他注释的《汉书》,直到今天仍然是权威的注本。而九岁的王勃读后,却写出了十卷《指瑕》,指出颜注的过失和疏漏。十岁时,王勃就已饱览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他还自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对于“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这些千古玄机,王勃更是一学就通。

  成诗背景

  麟德元年,唐高宗命右相刘祥道等人巡行天下风俗,抡才举士。王勃便向刘祥道上书,指责国家的政治弊端,陈述自己的报国志向,请求上表推荐自己。刘祥道欣然地将王勃表荐于朝廷,最终王勃获任命为朝散郎,此时他才14岁。

  乾封元年,唐高宗封禅泰山,王勃撰写《宸游东岳颂》。当时,东都洛阳乾元殿刚竣工,王勃又呈上自己撰写的《乾元殿颂》。沛王李贤听到他的才名,便召为府中侍读兼修撰。王勃奉命撰写了《平台秘略》十篇,沛王因此对其更加爱重。

  咸亨三年九月,沛王李贤为雍王。上元二年,雍王李贤升为太子。仪凤二年八月,李贤带着王勃到英王府赴宴。开宴之前,王爷们玩起了斗鸡的游戏,王勃便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唐高宗看到后大怒:“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斗鸡虽是游戏,但也是一种变相赌博。况且,王勃的文章用的是檄文体裁,而檄文主要是用来奉辞伐罪的。正所谓,“檄书者,所以罪责当伐者也”。尽管“檄”的是“鸡”,但这“鸡”是有主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鸡”也是主人的一部分,甚至是主人的代表。爱屋及乌,憎乌及屋,难免会引发诸王之间的'矛盾。

  唐高宗认为,如果以此文为证据,那它就是诸王之间互相构陷的开端。于是,当天就斥退王勃,并不让他再进入王府。

  本来意气风发的王勃忽然间折翅,从太子府的侍读修撰一下子成了黔首白丁。如此巨大的落差,使王勃的情绪跌到了谷底。就在这时,王勃的一位杜姓挚友要到蜀州出任县尉(唐代县令称明府,县尉是县令的佐僚,故也被称为少府)。于是,他便赋诗赠友,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篇。

  可见,不俗的世代传承、精英的教育背景、非凡的人生阅历共同铸就了这首超迈绝尘的五言律诗。这充分说明了天才、勤奋、时势的缺一不可。

  “城阙”代指长安还是成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开头一句,大多数版本均作“城阙辅三秦”。一般都把“城阙”解释为长安宫阙,指代京都长安。把“辅”解释为夹辅、护持。“三秦”本指潼关以西的秦朝故地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把此地封给秦军的三位降将,即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那么,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长安被三秦护持着。

  可是,这与诗题送别杜少府有什么关系?这句诗是不是离题了?因此,明代唐汝询突发奇想,认为“城阙”应指蜀州:“蜀州虽有五津之隔,而实为三秦之辅,故我望彼之烽烟而惜别。”此说很有影响。清代黄叔灿解释首句时就言:“言蜀与三秦犹为畿辅近地。”但是,蜀与三秦相距约1500里,这样的“畿辅近地”似乎也太远了点吧。清代吴昌祺对为什么称蜀州为“城阙”还有过一番解说:“蜀称城阙,以昭烈也。”吴昌祺认为,“城阙”本指京城,但刘备曾在巴蜀建国,所以成都也可以用指“城阙”。

  其实,“城阙”本指城门两旁的瞭望阁楼,后代指宫殿或城市,特指京城。王勃在长安作诗,“城阙辅三秦”的“城阙”只能指长安。只是因为觉得解释不通,注家就走上“城阙”指蜀州的邪路,殊不知这条路更加不通。

  “城阙辅三秦”中的“辅”一般解作“拱卫、夹辅、扶佑”等。但也有人把“辅”解作意动用法,全句解作“长安城以三秦为辅佐”。还有人进一步说:“城阙辅三秦,本意是三秦辅城阙,但一则为了调谐平仄,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城阙而将它提前,因而变换句式。在这里,三秦不是辅的宾语,而是辅的补语,前面省略了介词以。”这样解释虽然勉强可通,但本诗首联是对仗的——“城阙”对“风烟”、“辅”对“望”、“三秦”对“五津”。

  其实,这个“辅”也有版本之讹,本应作“俯”。清代蒋清翊编注的《王子安集注》,在“城阙辅三秦”的“辅”字下注云:“杨本作俯。”“杨本”即唐代杨炯作序的《王子安集》这个版本,该本今佚。宋代李昉等编纂的《文苑英华》,在“城阙辅三秦”的“三”下注云:“集作俯西。”意思是说,《文苑英华》的编纂者见到的《王子安集》本,首句作“城阙俯西秦”。御定《全唐诗》卷五十六本诗中,“城阙辅三”下有“一作俯西”。

  由此可见,“辅三秦”是正确的。“俯”与下句的“望”对仗工稳,而且首句也与诗题密切相关。杜少府要去蜀州赴任,在离开长安之前,王勃和杜少府两人登上长安城墙上的瞭望阁楼,俯瞰长安附近的三秦大地。诗人于是吟诵:“在高高的城阙上俯瞰三秦,在茫茫的风烟中眺望五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首诗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是千古名句,严格来说却并非王勃的首创,前人已经有过类似的表达。曹植在《赠白马王彪》(七首之六)中曾写道: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这里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确很相近。所以,有人说王勃的这两句诗是因袭曹植的。不过,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应该说,王勃的这两句诗借鉴了曹植的诗,但王诗确有自己的创新,确乎完成了超越。

  其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对仗的,而“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并不对仗。工稳的对仗使得王诗更为概括、更为凝练,使得文字更具整齐之美。

  其二,王勃的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全篇八句,言简义丰,真正做到了“篇无剩句,句无剩字”。而曹植的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共十二句,句子虽然多出了一半,但意思并不丰富。后面的“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只是对“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进一步解释,并没有增加新的意蕴,修辞艺术也显得一般。

  其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象更为精巧。“天涯若比邻”是比喻,“天涯”是本体,“比邻”是喻体,有意有象。而“万里犹比邻”虽然从形式上看也像比喻,但其实不是比喻。因为“万里”只是个数字,不能成为比喻的本体。也就是说,王诗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构思属于形象思维;曹诗用的只是比较的手法,属于直接陈述而非形象思维。

  此外,最后一句诗中的“儿女共沾巾”,也被认为是从曹植《赠白马王彪》“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化用而来的。而两首诗中的“儿女”都是指妇人之态,即“苦忧思成疾疢,乃儿女之仁心,非丈夫之节也”。很多译注本误将“儿女共沾巾”中的儿女解作青年男女,其实是讲不通的。

【古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古诗词鉴赏04-06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03-21

小学古诗词鉴赏精选05-11

语文经典古诗词鉴赏05-11

励志的经典古诗词鉴赏05-11

经典的励志古诗词及鉴赏05-11

中篇的古诗词鉴赏精选05-11

中篇的古诗词鉴赏精选05-11

儿童经典古诗词鉴赏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