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哪些习俗

时间:2022-12-07 06:22:13 元宵节 我要投稿

元宵节哪些习俗

元宵节哪些习俗1

  导语: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下面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元宵节哪些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元宵节哪些习俗

  吃元宵是一个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习俗,多在元宵节吃,也有当点心吃,一般有多种馅料,其中豆沙馅的最为多,元宵除了一般的,还有酒酿小圆子等种类。意喻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观灯是元宵节期间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汉族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汉族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耍龙灯又称舞龙、龙灯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汉族舞蹈。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元宵节哪些习俗2

  百狮争霸赛

  南海千灯湖更是在正月十五(3月5日)千灯湖举行“百狮争霸赛”,邀请珠三角地区狮子参赛。在顺德的10个镇街,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风俗,在10个镇街推出的节目榜单中,不少蕴涵着浓郁的传统和年味。细数各镇街,主题多元化,学校、公园、广场等场所成为了活动的集合地。大良的新春系列活动将迎来一场精彩缤纷的欢歌喜舞,伦教的元宵灯谜活动正等候着才子佳人相会,容桂的春节篮球邀请赛也将火热上演。

  行通济

  行通济是广东省佛山市一带的.汉族民俗和民间宗教活动。作为在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游玩祈福活动。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真正行通济是正月十六,但是后来政府改为正月十五。行通济是反映汉族传统信仰、风俗习惯及祈福仪式的民民俗文化活动。

  元宵节当晚,几十万人齐集佛山通济桥前,呼朋唤友,或者一家老小,每人手持一架小风车,汇入拥挤的人潮,施施然迈过通济桥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济,冇闭翳”,祈求时来运转。这种习俗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元宵行通济习俗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行通济已成为整个珠三角的年度盛事。

  据说佛山城南今南浦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行通济历史

  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200多年来,佛山人祖祖辈辈延续着行通济的风俗。而且还流传着“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蔽翳”是粤语方言,意指忧愁、衰气。)行通济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

  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距今300多年。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不变,人们每年仍不约而同地走过桥面。直到20xx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

  据记载,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开始是木石参半的拱桥,建成时,取名为“通济桥”。因为桥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当朝的户部尚书李侍问回到佛山时,发起募捐修桥。在建桥时,他征求了乡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乡父老的意见,用木石参半的方法,这样既能使桥结构雄伟坚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众人。

元宵节哪些习俗3

  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元夜,夜与宵同义,便称元宵。元宵节最初由祭祀而起,渐演为隆重热烈异彩纷呈的娱乐节庆。古时为一日,唐代为十六至十八,三日;宋代为十四至十八,五日;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节一下延长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灯。食品也由食豆粥,改为品尝元宵(汤圆),南京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俗。

  明清两代,南京元宵灯会有玩龙灯和挂纱灯之俗。玩龙灯不但老百姓玩,军人也玩,长度也为他处所不及,短的十余丈,长的百余节,玩起来多则上百人。纱灯有楮练纱帛,而且有名人在上面作画,愈是高手价值愈高。

  商家届时也在店前举办猜灯谜活动,吸引众多游客,猜中者即奖所售物品。有一种由南京人首创的“走马灯”,外罩灯笼,内点蜡烛,利用空气热胀上升的原理,带动灯面转动,灯面上画着各种姿势的`骏马疾驰,宛如万马奔腾。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古代人的一项发明。

  龙灯气势磅礴,纱灯精美绝伦,五光十色,万象争辉,引得长居逗客倾城出,欢歌笑语动地来,“银烛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灯人”。近几十年来夫子庙元宵灯会越办越红火,利用新工艺、新材料,声光电控,五花八门,维妙维肖,斑斓夺目。灯会自春节起,为期一月。期间,每天吸引四方游客达二三十万人之多。

元宵节哪些习俗4

  唐宋时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观灯习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记录了杭州元宵灯夜的盛况,把杭州的元宵节与京都灯会相比美:

  “灯火家家市,箫笙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灯节又延为五天,以应“五谷丰”的吉兆。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述:“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火不绝”。从官巷口到众安桥悬卖各式花灯称为“灯市”。当时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保康巷的着名女诗人朱淑贞曾写下《元夜》词说:“花市如灯昼。”

  府衙门前扎大型彩灯时称“山棚”。灯口千变万化,琳琅满目。其中以苏州、福州产的灯为富丽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结成网的“珠子灯”,镞镂精巧的五色染成的“皮灯”,五色蜡纸糊与的旋转如飞的“戏马灯”,还有引人注目新安产的无骨灯。此灯制作特殊,《武林旧事》说: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夺,前无其比。

  元宵之夜,居民倾城而出,上街观灯。约至二鼓时分,知府乘小桥上街游尝,并东市西坊搭台,上,坐观,台上。成为观灯的高潮。

  皇宫之内,为了表示与民同乐,在复古、膺福、清燕、明华等殿县灯持彩,气氛热烈。同时又在丽正门搭起五大高的彩灯楼,称为玻璃灯山,上千只各式精制的彩灯,怪怪奇奇,无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栅灯排成“皇帝万岁”四个大字。

  二鼓时分,乐声四起,烛灯彩旗纵横,皇帝乘着辇,一路观赏游览,直登上丽正门城楼,宴请文武百官,形成宫中观光之高潮。着名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两次观看杭州的元宵灯节,一次是血气方刚的十九岁,一次是六十年后再入朝庭修实录史书,他感叹地赋诗一首:

  “承计当进入帝城,笙歌灯火连夜明。宁知六十余年后,老眼重来看太平。”

  元宵夜灯市以南宋为最盛,明清沿袭。直至民国时期,杭州元宵节仍很兴盛。元宵灯市一般在十二日开始,至十八日落灯。十二日将新做龙的龙灯抬至城隍山龙庙,拜供后,以墨汁点其睛,称为“开光”,俗叫“龙灯上山”。

  清代杭州,据《江乡节物诗》载“十三日上灯节,家家户户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团,煮以供祖先,称为‘上灯圆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圆子,其中馅有切得细细的胡桃、花生、芝麻、枣子、鸡油、豆沙之类,名曰:“灯圆”。

  元宵节一些地方的习俗: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XX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XX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山东省〕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XX县元宵送灯至祖坟。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著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XX县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XX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陕西省〕△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福建省〕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广东省〕XX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元宵节哪些习俗5

  南方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东莞元宵节吃香丸

  而除了汤圆,在东莞还有一种元宵必吃的食物--香丸。

  香丸圆圆的,直径约一厘米,是用晚造旱地糯米浸7天后形成的冬至粉制作而成,空心,入嘴即化。在东莞,朋友亲戚相互串门时,总会接到主人家的几粒香丸,吃过表示与人结缘。

  煮汤圆、吃油团

  元宵节吃汤圆已经是普遍的习惯,在广西的上林、靖西等地还有吃油团(有的地方也称“煎堆”“油堆”)的习俗。食物有别,寓意却一样。这两种食物都为小圆球形,表示团圆。原先“油团”的“团”字并不是现在所用的这个团圆的“团”字,而是“抟”字,它表示的是一个把做油团的面戳圆的动作,但随着时间的演化以及文化的融合,也就演变成现在的“团”了。

  二、在广州、香港等地

  元宵夜要进行树元宵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元宵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舞火龙。是香港元宵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煮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是众所周知的节日食俗,寓意“团团圆圆”。

  汤圆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我们常吃的汤圆有芝麻、花生、香芋等。

  三、深圳元宵节吃什么

  “吃圆仔、扁米,然后走家串户讨红包。”传承人陈淦忠想起了小时候,他说,米饼、鸡仔饼等小吃,大人们在春节前就已经做好,到了元宵节,“孩子们会拿着一个小竹篮,装上这些小糕点串门,趁着元宵抓紧讨红包”。

  60多岁的英姑则说,作为长辈们来说,这种串门实际上是一种“结缘”,人与人之间,互相招呼,以欢喜心相见,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且有邻里之间互相做传统小吃的习俗,“你家做米饼,我家做松糕”,做足吃到农历五月的量,做好了之后礼尚往来,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舞龙、点花灯、猜谜语、唱粤剧,也是深圳人过元宵节必不可少的节目。此外,福田下沙一代还有吃大盆菜的习俗。据介绍,大盆菜的烹饪方法考究,菜盆里有包括煎蚝、鸡、鸭、猪肉、冬菇等15种菜,一层一道菜,意为“百鸟归巢”。吃法也较为讲究,食客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翻找,越是底层越鲜美,称之为“寻宝”。

  元宵节节期节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8]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6]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哪些习俗6

  习俗1:赛灯

  在桂西北、桂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上元节赛灯的习俗,人们在上元节那天晚上把各自做好的灯摆出来比赛,比比谁做得最好最巧。人们不仅是互相赛灯,还要跟月亮比亮争辉,各式各样的灯或挂在树上,或放在地上,形成五彩斑斓的夜景。这些灯通常是插在有辟邪寓意的柚子上,或是以香代火,即在柚子上插上无数根香以形成星星点点的光,当灯或香火自然熄灭后,即表示为期15天的春节圆满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习俗2:煮汤圆、吃油团

  元宵节吃汤圆已经是普遍的习惯,在广西的上林、靖西等地还有吃油团(有的地方也称“煎堆”“油堆”)的习俗。食物有别,寓意却一样。这两种食物都为小圆球形,表示团圆。原先“油团”的“团”字并不是现在所用的这个团圆的`“团”字,而是“抟”字,它表示的是一个把做油团的面戳圆的动作,但随着时间的演化以及文化的融合,也就演变成现在的“团”了。

  习俗3:偷青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人们以正月十五至二十为元宵灯期。旧时,在元宵节前,家家户户用糯米粉做成汤圆,当晚,各家各户煮了汤圆,全家老幼围坐在灯下吃汤圆,意取团团圆圆。

  在博白这天各家要杀鸡烧“完灯”纸,祭祀诸神及祖先。当晚人们到野外菜地,摘别人几兜青菜回家,谓之“偷青”,表示好“兆头”。沙河、顿谷等地除偷青外,有的人还在种青麻的地上翻滚,认为可治腰痛。

  习俗4:舞龙

  舞龙在富川瑶汉各族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游艺活动,尤其是东山五源瑶寨颇负盛名,亦是瑶族人民龙王崇拜的遗风。除春节舞龙之外,逢喜庆、庙期(会)和佳节亦舞龙。瑶家舞龙节于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举行,时值元宵佳节,故又称为“上元宵”。上元宵是走村串户进行,一般一个村寨一天,每年走10多个村子,要把五源瑶寨都走过,一般要3年,叫一届,3年以后周而复始,一届接一届,连续不绝。龙灯队伍壮大,一般有11、13或15节式长龙,也有9或5节式短龙,金、黄、白、绿龙等款式。举舞时牌灯、龙珠先行,金龙飞舞而至,龙后有绚丽多姿的灯笼,如象征如意吉祥的麒麟灯、吉庆富裕的鲤鱼灯等等。大年初一早,龙队先给村人拜年。到了年初二就敲锣打鼓向邻村舞龙拜年,邻村男女老少倾家出动村郊迎龙,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表演项目有“黄龙出洞”、“金龙缠柱”、“鲤鱼戏水”、“鲤鱼跳龙门”,等等,在舞双龙表演过程中,尤以“双龙抢珠”、“双龙献宝”最为精彩,场面蔚为壮观。

元宵节哪些习俗7

  1、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北方为“滚”元宵,南方为“包”汤圆。

  2、赏花灯:是元宵节必作的一件事情,除燃灯之外,还可以放烟花助兴。

  3、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4、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

  5、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6、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元宵节哪些习俗8

  潮州元宵节的习俗1:食竹蔗

  陈俊粦向记者介绍, 在潮州民间有“正月十五食竹蔗不会蛀牙”的说法。由于潮汕平原盛产甘蔗,而甘蔗汁是上等的甜饮料。潮州人有生食甘蔗的习惯,但潮汕的甘蔗有竹蔗和腊蔗之分,由于腊蔗糖分多,性热,多食容易上火,腊蔗多用于榨糖;竹蔗性凉味清甘,在潮州,蔗农种竹蔗也是专门供元宵节食用的。因此,每年到了元宵前后,竹蔗大量上市,家家户户买竹蔗、食竹蔗。民间更流传着小孩子要在元宵夜“食蔗”才不会蛀牙,这个习俗延续到今天,只不过由于竹蔗产量低,加上经济价值不高,蔗农纷纷改种为腊蔗,如今市民元宵节“食蔗”也只能买腊蔗来代替竹蔗。

  陈俊粦说,潮州人“闹元宵”可谓形式多样,富有特色,除了以上五大主要传统民俗之外,还有燃放烟火、弄狮舞龙、英歌舞、看木偶戏、以及“荡秋千”、“斗畲歌”、“抱大猪”、“求喜物”、“榕竹插门”、“吃粿”、“摆桌碗”等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不胜枚举,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有趣的习俗已逐步简化甚至消失,但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祈求幸福安康、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却永远不会消失。

  潮州元宵节的习俗2:游花灯

  陈俊粦说,在元宵夜,游花灯是潮州民俗活动的重头戏。游行队伍以一盏神气的龙头灯开场,随之而来的是各样各式的挂灯、屏灯,结尾则是一盏绚丽的凤凰灯,寓意着“龙头凤尾”“龙凤呈祥”。“游花灯的时候,一定要有潮州大锣鼓,队伍所到之处鼓乐喧天,到处都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整个村子里都沸腾起来。”陈俊粦告诉记者,游行的花灯样式也是多姿多彩,有金鳞闪闪的鲤鱼灯、有新月般的香蕉灯、有红澄澄的橘子灯等,还有用人抬着出游的大屏灯,场面蔚为壮观。

  陈俊粦说,元宵节赏花灯,除了看热闹外,也是年轻男女结识联谊的好时机。在潮剧《荔镜记》中,陈三、五娘就是在游花灯时中一见钟情的,《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也在元宵节订情,而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则在元宵夜破镜重圆。对于许多情窦初开的年轻人来说,元宵节看的不光是灯,更希望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因此,如今的元宵节还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潮州元宵节的习俗3:掷喜童

  “掷喜童,曾经是潮州元宵节风行一时的游戏,不过在今天早已不存在了。”

  陈俊粦告诉记者,“喜童”是大吴村做的泥塑玩偶,大多是一个胖嘟嘟的男孩形象,每个大约三四十厘米高,模样很讨人喜欢。

  据他介绍,掷喜童的`时候,要先在一块旷地上用泥土瓦砾垒起一尊弥勒佛像,然后把喜童一个个放在弥勒佛的肚皮、双肩等地方。掷的人则站在离弥勒佛几米远的地方,手拿一个铜钱朝着喜童掷去。如果铜钱飞过去,喜童应声而倒,那就是“中彩“了,可以开心地把喜童当成彩物拿回家,也博得个 “来年生乖儿子”的好意头。

  为了博个好彩头,不少刚娶了新儿媳的公公和新上任的新郎官,纷纷在元宵夜里跑来掷喜童。有些人一次掷不中,再掷,再不中,还是不甘心,甚至不惜一连掷了几十个铜钱,只为了捧回一个喜童,可见得子抱孙之心有多迫切。一经命中,棚主和周围的人替他喝彩、道贺,自己更是乐滋滋地把彩娃抱回家中;而随着人们观念转变,到后来,掷喜童习俗也发展到一些小孩子也参与,目的是为了讨个可爱的“土泥塑”或“公仔”来玩,铜钱也换成硬币,“喜童”换成“玩具或公仔”。

  潮州元宵节的习俗4: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陈俊粦说,元宵猜灯谜也是深受潮州老百姓喜爱的一种传统习俗,由于潮州历来重文化,因此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但成年人喜欢猜谜,连小孩子也都喜欢作谜、猜谜。

  陈俊粦介绍,潮州的灯谜产生于宋末,以前猜谜活动都在元宵夜,以灯悬谜,所以叫“灯谜”,大家把谜语写在纸条上,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自己作谜语,然后贴在五光十色的花灯上,任猜射人围猜。通常儿童谜语充满童趣,例如“一个物圆圆,食饱溜落池。”谜底是饭碗。而成人谜语富有地方特色,例如“暂将茅屋作戏台,一生一旦来登台。”谜底是母鸡。后来,由于受条件限制逐渐改为张贴谜笺,并搭建谜台供台下竞相争猜,这种形式一直保留到现在。

  “以前经济比较落后,猜中者获得奖品是一种荣耀,善猜谜语者被认为是有文化的人,受到尊敬。”陈俊粦说,谜台击鼓回应猜谜,猜中时“咚咚咚”连击三鼓,鼓声“咚”与“中”潮州音同音,因此民间传说,元宵夜猜灯谜,这连击三声鼓声是“中中中”,预兆“连中三元”,所以很多读书人喜欢猜谜,这也促进了潮州谜语水平的提高,使潮州谜语声名远播。

  潮州元宵节的习俗5:吊喜灯

  潮州方言里,“丁”和“灯”是同音,自古以来就有用“灯”来寓意“人丁”的做法。正月十五潮州 “吊喜灯”的传统,就和“灯”象征“人丁”有密切关系。每年到了正月十三的时候,家里渴望“添丁”的人家,就会带上供品、银锭香烛,提着灯笼到神庙里去,跪拜祈祷神明赐子。祷祝完毕后,求子的人家会用庙里的灯火点亮灯笼里的蜡烛,把灯笼悬挂在庙里。等到正月十五那天,这户人家会再到庙里来,把点亮的灯笼接引回家,挂在门口,说是“神送子给他们”,这叫做“兴灯”。

  如果祷祝后的这一年果然添丁生子,那来年元宵节就会在屋顶挂一个灯笼,寓意“生丁了”,还要到庙里去还愿。答谢神明的供品十分丰厚,有三牲、猪头、粿品、糖果、大吉等,甚至有些人家去年许下请戏的,这会还得请戏班来神庙前演戏,庆祝添丁之喜。

【元宵节哪些习俗】相关文章: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05-01

元宵节习俗都有哪些05-01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12-08

元宵节有哪些习俗12-07

元宵节习俗有哪些12-07

潮州元宵节有哪些习俗04-18

元宵节有哪些趣味习俗12-08

我国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12-08

元宵节有哪些常见的习俗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