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习俗介绍15篇
元宵节习俗介绍1
一、福建元宵节习俗:罗坊“走古事”
在闽西连城县罗坊,元宵节有一种叫做“走古事”的大型民间祭祀活动。“走古事”是当地村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开展的一项民间活动,但实际上是一场具有娱乐性质的盛大狂欢,被称为“山村狂欢节”。以村民房族为单元,每年设置7个古事棚,每个棚内有两名男童装扮成文臣武尉,由66名男青年轮流扛抬着,先后在旱地和淹脐的河中竞赛奔走,场面激情热闹。最为精彩的是,古事在当地的云龙河中竞跑,人们全身湿透,还情绪激昂地奔跑在深浅不一的河道上,据说即使天寒地冻也一样要在河里跑,脚下的浪花溅起了云龙河两岸观众的喝彩。连城县是中国客家县份之一,客家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活动以内容多和精致而闻名海内外,有游大龙、走古事、游花灯、烧炮、犁春牛、游大粽、祭公太等。连城民俗活动原汁原味,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
二、建元宵节习俗: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更多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更多人看热闹。鳌山中除了干姿百态的大小花灯之外,多还摆设一些名贵的手工艺品、古董等加以点缀装饰,构成“鳖山胜景”,甚为壮观。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欢迎的节目,龙灯长数1O尺,有头有尾。龙身有九节或十一节,以长帛彩绘鳞甲披盖其上,各节燃蜡烛,前导一灯球,由十数人手执舞弄,屈曲盘旋,随灯球而上下,前后敲锣打鼓以壮声势。龙灯于元宵夜在街头巡回,谁家有放鞭炮以示欢迎者,即进入该家庭院舞弄,让人们观赏,舞毕主人以薄礼相送以示答谢。这种舞龙灯,福州人称为“舞太平龙灯”。舞龙灯的龙灯,由各地寺庙札制,节后收入庙中.来年重加修饰后再用。灯节中还有一种灯猜颇受欢迎。灯猜也叫“猜灯谜”或“出灯猜”。谜语之题材,大体说来有几大类
1、古书中的语句
2、人物、地点、词牌、剧目等
3、动植物、器具、谚语、成语、术语等
4、字
5、不属于上述的其他内容。各条谜语的谜面多注明属于什么格,以提示和启发猜谜者。
三、建元宵节习俗:捞油锅
一口大铁锅,锅中放入2.5公斤花生油,下面燃着柴火,油烧沸后,将一簸箕农家做的白色米米反放入油锅。10多分钟后,白色的.米米反渐渐炸成了深棕色。米米反炸熟后,有两位五六十岁的村民双手伸入滚烫的油锅里将米米反捞起,并分发给观众,观众当场把米米反吃掉后,证实米米反已炸熟。而“捞油锅”表演者的双手却未有任何伤害。
四、建元宵节习俗:赤脚“上刀山”
当日一大早,寂静的小山城沸腾了起来。在县体育场中央,早早竖立一直径20多公分、高约8米的杉木柱,36把长35公分的钢刀磨得闪闪发光,分别插在木柱两侧。在欢快的唢呐、锣鼓、鞭炮声中,今年已61岁的兰如柱老人光着手脚,开始“上刀山”。围观群众屏气凝神,看着老人一步步踩着刀刃往上爬,最后老人成功登顶,围观群众不禁大声喝彩。接着中湍村3名普通村民一一脱掉鞋袜,用同样的方法上到柱顶。让人惊奇的是4人下来后手脚丝毫无损,而那钢刀却锋利无比,看一眼就使人毛骨悚然。农闲田里摆着两张八仙桌,桌上放着一块用红布包着的长近2米、宽1米的松木板,板上每隔两厘米钉一枚8.3厘米长的铁钉,共钉2300多枚,锋利的铁钉尖头向上露出2厘米左右,这就是锥床。随着一声声吆喝,兰如柱老人脱去鞋袜,迈着小步缓缓走过锥床。之后他先后抬起左右脚,显示脚底未受任何伤害。据说,这项绝活已失传上百年,今年在文化节上才重现江湖。
五、元宵节民间绝活村的介绍:
闽西自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始置汀州府以来,成为客家民系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舞台,客家文化积淀丰厚,民间文化传承久远,民间“绝活”层出不穷。而中湍村,则是一个以民间绝活著称的山村。中湍村,是一个距离县城30余公里,人口逾千,以兰姓为主,历来以民间绝活著称,充满神奇色彩的小山村。每年农历十月十5、该村的醮会日,举行一次民俗表演,有“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节目。而今年的客家文化节,他们更是将这些绝活,带到县城,让人大开眼界,其中六旬老人兰如柱表演的过锥床失传近百年后首度重现“江湖”。“以前都在村里演,现在面对这么多人,一点都不害怕!”兰如柱,今年61岁,是中湍村一普通村民。在文化节上,参与了“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四项绝活的表演,自然成了众人观注的焦点。为了表演绝活,平时有没有进行特殊的训练时,“没有,平常还要下地种田呢!”身材瘦小的兰如柱老人腼腆地说。据悉,这些参与表演者都是中湍村普通村民,平日里大家都有活忙,“只是在每年的醮会日,表演一下,让大伙热闹热闹”。中湍村绝活还有:掌心燃放鞭炮,即一老人将鞭炮放在掌心劈劈啪啪燃放却双手无损;鞭炮缠颈燃放——两老人将2米长的大串鞭炮缠在脖子上燃放安然无恙。以前中湍村的民间绝活还有竹篮挑水、草席撑船等,现均已失传。
元宵节习俗介绍2
舞龙灯:
温州元宵节龙灯习俗开展得十分普及,在农村还有布龙、首饰龙、凳板龙、稻草龙、挡龙等各种龙灯,供观赏的称作“观赏龙”,舞动、滚动的称“狂龙”。
历史上,市区“南塘大头龙”很出名。因为这种龙的头特别大,是用竹篾版纸制作而成的。龙头高3米,宽5米,龙身10米。龙的`背部设有华丽的宫殿庙宇,龙肚内有灯火,要十多个年轻力壮的后生儿互相抬着才游得动。
在“大头龙”游动的前面先是一支西乐号队,再是由一百多匹骏马组成的“马架”队伍,每匹马的背上都骑着一位“三国”、“封神”或者“水浒”的角色人物。一路上马嘶人喊,浩浩荡荡,阵容威武,活动通宵达旦。
温州有一首民俗竹枝词就是描写元宵节龙灯活动的,“元宵灯节闹融融,塘河两岸游干龙。文官武将齐出马,幼童扮作县令公”。
跑马灯:
在过去的温州城,元宵节时还有一种活动叫做跑马灯。这种活动一般都是以小孩子为阵容。这些孩子个个都打扮得很漂亮,每个人腰部都挂有铜铃和用多层花纸剪贴起来的“马头”和“马尾”,马头挂在前身,马尾挂在后身,整个人跑起来时,这马头和马尾就会不停地前后摆动,铜铃也“叮铃铃”地响起,真好比马跑过一样。到了晚上,马头和马尾的里面还都点着灯,相当耀眼。
过去温州民间流传着这么一首打油诗,意思是讽刺一些住在偏僻的深山岙里的妇女没见过城底元宵跑马灯的可笑样子。“山里女子笑欣欣,赶到城底看马灯。三更半夜愁肚饿,番薯麻糍当点心,东门走底不惜吃,西门出来满嘴增”。
猜灯谜:
温州人有句俗语就叫作“百里坊,大灯光”。据讲,百里坊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曾利用灯谜来展示抗日口号。
每年元宵之夜,百里坊口(现百里东路口头而)悬挂有四盏特别大的红灯笼,里面点着灯。每盏灯光外面都写着一句醒目的灯谜。
第一句写着“像杭不是杭”,第二句写着“明月不在边”,第三句写着“求得书文会”,第四句写着“玉口方成章”,如果不仔细看,好比是描写元宵夜景文人云集的样子,但精细一看,是四条灯谜,而且把四条灯谜所猜中的谜底四个字连起来,正好是“抗日救国”的一句革命口号。
元宵节习俗介绍3
老上海元宵节习俗:舞龙舞狮
元宵节大街上有舞龙灯、戏狮子等表演,龙灯分金龙、青龙、白龙。舞龙灯边行进,边翻滚,舞者如痴,观者如云。豫园元宵灯会精彩纷呈,《瀛壖杂志》记:“上元之夕,罗绮成群,管弦如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园中茗寮重敞,游人毕集……远近亭台,灯火多于繁星,爆竹之声累累如贯珠不绝,借以争奇角胜。”
这一夜,沪城内外大街深巷上,小囡低拉兔子灯、大孩高举小红灯,灿灿华灯,如流星闪闪,几分神秘,恍如梦境!诗云:“错认瑶池却未真,满园花柳及时新。试灯风里游人集,半是嬉春半探春。”“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夜深,豫园九曲桥等处燃放大花筒、九龙、花蝴蝶等焰火……
上海农村农田里挂上一盏灯,称做“望田灯”,预兆五谷丰登,讨个太平年成。吴淞一带店家挂跑马灯、鱼灯等,乡间各庙宴神,在庙门前立灯塔、架桥灯,饶有情趣。
清文人陈伯熙在《上海轶事大观》中写道:“元宵悬挂灯彩,妇孺辈牵率夜游,有‘走三桥’之语。”昔人有诗云:“元宵踏月闹春街,同走三桥笑堕钗。一路看灯归去晚,却嫌露湿牡丹鞋。”城隍庙豫园一带,嬉春仕女,鞭丝帽影,鬓影衣香,踵趾相错,肩背交摩……
老上海元宵节吃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寻觅记忆中老上海乡村元宵节几段尘封的剪影:上海县农民元宵夜食南瓜、苦草、高粱圆子,黄、绿、红三色兆丰年;或做12只大圆子,用手指在圆子顶端揿出潭印,蒸熟后看潭中积水多少,以卜当年每月雨水。川沙居民元宵爱吃谢年的“收心馄饨”,入夜,寺庙前高悬七层至九层红灯,农人手持火把走在田头“调火龙”,唱:“花三担,稻六石,赤米绿豆收两石”,祝祷丰收;他们还点燃田边茅草,俗称“炭茅柴”。
南汇地方家家做高粱、糯米圆子,中午包馄饨,夜里,孩子们玩“炭茅荡”,举着火把绕着自家的田头边跑边喊一些祝愿自己家种的庄稼比别人好的话。宝山的桶形天灯别有情趣,点燃油灯,带着人们美好的祈愿冉冉飘向深邃的夜空……奉贤元宵夜,农家点燃天香蜡烛,祥瑞之光可兆丰年。此地做的'汤圆大不同,花包形称“花包圆”,稻堆形称“稻堆圆”,寓意粮棉大丰收。崇明地方糯米茧团形状巧,两头大来中间小,元宵中午,包的馄饨叫“兜财”,下午,用筷子插上茧团,放置田头,祈求丰收,叫作“斋田头”。
老上海元宵节习俗:挂红灯
夜里,高竹竿上挂红灯,走村儿童提彩灯,还有人玩 “掼火球,照田财”。金山、松江地区元宵夜,有人在田间挥野火,有人把灯笼檐前挂。有人上街舞龙灯,有人出行“串马灯”。嘉定农家正月半吃的馄饨叫做贺年羹,又以面粉团捏成缸甏等状蒸煮,称为“蒸缸甏”,看“缸甏”潭内水汽多少,卜一年之晴雨。青浦有些人家爱吃用荠菜、油豆腐、粳米粉等做的糊涂羹,寓意太平无事糊里糊涂过一年。
老上海元宵节习俗:走三桥
元宵夜,吴淞等地还有“走三桥”风俗,妇女结伴相行,或拖儿携女,或挟持婴儿衣衫走过三座大桥,认为可实现一年保平安,求生贵子,祈祝幼儿祛病消灾等愿望。沪地乡村亦有“卜流花”旧习,炊前,用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煮沸的锅水中,谷物爆开粉碎为末,是大好征兆!据说元宵之夜少女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此时,天空一轮明月、皎洁如玉,地上一片灯火,良辰美时,此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
老上海元宵节习俗:扛三姑娘
沪郊农家有元宵节“扛三姑娘”“迎紫姑”习俗。“紫姑”俗称“坑三姑娘”,是传说中的“厕神”,即用一只淘米箩,箩上插一只银簪,由几个姑娘“通神”邀请田角姑娘、场角姑娘、坑三姑娘等“三姑娘”“降神&rdquo
;,或用淘箩或畚箕下缚一只筷,由二人扶着,让筷在木屑或糠秕上写字以卜雨水、年成及婚事等,多由妇女参加。询问吉凶祸福,是一种迷信活动。
元宵节观灯乃旧民俗,也叫“灯节”“灯夕”。
旧时申城除抗战期间和社会激烈动荡的年头外,每年元宵节前,城隍庙一带大小店铺、住户开始张挂起用绫绢或纸等其他材料制作的五光十色的彩灯,有婴戏、祥云、银丝、兰草、荷花、彩虾、蝙蝠、凤蝶、金蟾、飞鸟、八仙和走马灯,还有兔子、螃蟹、鲤鱼、鳌山、蚌壳、福字、风车灯等。豫园内的四美轩、得月楼等茶楼、扇庄、店铺还在彩灯下悬挂灯谜给游人“猜谜谜子”。
上海人的元宵汤圆
据说汤圆或与唐太宗有关?相传大将李靖率兵出征,回朝后春节已过,太宗便在上元节叫厨师用糯米做成团子,犒赏将士。这种食品后人称为“唐元”,人们取其形状圆圆满满,有合家团圆之意。
正月十五闹元宵,晚清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岁时》云:“肉馅馄饨菜馅圆,灶神元夕接从天。城厢灯市尤繁盛,点塔烧香费几千。”元宵佳食汤圆又名圆子、汤团、汤元、团子、元宵、浮圆子、糖元等,有咸、甜多种,它和端午粽子、中秋月饼、重阳节糕、清明青团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符号。
元宵节习俗介绍4
元宵节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北京】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xx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xx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安徽省】
临近元宵这几天,xx市xx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淮河两岸,旧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阜阳灯会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宋代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曾写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诗,说明宋代阜阳的灯会已很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山西省】
元宵农历元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是中国最古老的夜的节日。相传西汉平定“诸吕”,汉文帝元月十五日开基,定为元宵节。举国上下张灯结彩,欢度佳节。深宫皇室,大家闺秀也可上街看观灯游玩。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灸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轻圆绝胜鸡头肉,涌腻偏宜蟹眼汤”。古诗人如此描摩元宵圆,难怪此物历经千年,风行不衰。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远远望去,楼房张灯结彩五颜六色,将整个城市装扮的富丽辉煌,各单位也争相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在街上挂起,供人们欣赏,花灯样式之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生肖,有谜语猜谜的,有宫灯的,有现代电器的,也是歌颂现代人新生活的,飞机,火箭,飞船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国若狂”。(明间乔元《闽书》)。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有民间艺术,有现代艺术展示,有传统文艺,有古老乐曲,有八音会,有古装戏,花样之多,数不胜数。办大型灯展。各单位都想声,光,色俱全的大型灯展在街上展出。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传说的,有带有启迪意义的。
【山东省】
xx市
xx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xx市xx县的元宵送灯至祖坟。xx市xx县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著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xx市莒(jǔ)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河南省】
xx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陕西省】
xx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江苏省】
xx区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xx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
xx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xx县城各乡均於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xx县(今之江汉)老农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xx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xx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福建省】
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广东省】
xx县民有於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元宵节习俗介绍5
春节过后就是元宵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那么在北京过元宵节,有哪些传统的习俗呢?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北京元宵节的习俗介绍
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一年一度的上元灯会、舞龙舞狮、北京叫卖、皇帝观灯仪仗等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节传统节目,是北京市民期待这个节日的一大原因。
传统的北京元宵节活动主要由花会、灯会、吃元宵3个部分组成。前门一带自明清时期就盛行举办上元灯会,还为此留下乾隆皇帝每逢此日奉母观灯、大行孝道、与民同乐的历史传说。“前门上元灯会”已被列入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北京市每年元宵节的保留项目。节日当天,这里的花灯展示、传统民族手工艺表演展给大家带去了浓厚的年味。今年前门的灯会规模将超过去年,点灯仪式、赏灯游艺、走街表演将同时上演。游客还可以参与猜灯谜活动,体验一把“摸门钉”的老习俗,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
在北京其他地区,元宵节的`活动同样精彩。
附:元宵节吃什么
1、汤圆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再者各类汤圆常规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营养价值就“更上层楼”。水煮汤圆是最简单的做法,其实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广东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5、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元宵节习俗介绍6
元宵节各地习俗介绍
北京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安徽省
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淮河两岸,旧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山西省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远远望去,楼房张灯结彩五颜六色,将整个城市装扮的富丽辉煌,各单位也争相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在街上挂起,供人们欣赏,花灯样式之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生肖,有谜语猜谜的,有宫灯的,有现代电器的,也是歌颂现代人新生活的,飞机,火箭,飞船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山东省
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泰安市宁阳县的元宵送灯至祖坟。滨州市博兴县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著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日照市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河南省
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陕西省
凤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江苏省
武进区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
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於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福建省
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广东省
新安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云南省
云龙县於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台湾省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由来意义
史料记载有一种记载,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与大臣周勃、陈平等平息了吕氏家族叛乱,这天恰是正月十五。刘恒为庆祝胜利,大赦天下,与民同乐,于是把这天定为元宵节,家家户户吃一种用糯米做成带馅的球形食物,寓意合家团圆。
民间传说:春秋末年,楚昭王在归家途中发现江中漂浮着一个白色圆物,令人捞起后剖开,瓣红如胭脂,香味扑鼻,食之味道甘美。昭王令大臣请教孔子。孔子说:“此为浮萍果,得之者主复兴之兆。”这天正是正月十五,楚昭王大喜,令人以面粉按此果形状仿制后食之,以图圆满吉祥。从此,正月十五吃元宵流传下来,被人们推崇。
元宵节为什么接平安灯
在正月十五的时候,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人们“放天灯”,这天,人们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寓意特别的好。
元宵节存在的意义
元宵节,其实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传统节日,事实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远远胜于其他节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特殊的一种意义。
元宵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1、汤圆
在元宵节的时候,南方的人吃的是汤圆,台湾的民歌《卖汤圆》中有一句歌词是:"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天上月圆,碗里汤圆,意味着家庭团圆,阖家幸福。
汤圆是糯米粉加水调和成糯米皮,然后放入事先做好的各种馅料,一般都是干果和水果加上植物油,例如花生,芝麻,核桃等等,最后把糯米皮包好,形成一个圆球就可以了,汤圆是包出来的。
2、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4、元宵茶
陕西等地方在元宵节的时候有食用元宵茶的习俗,虽然叫做元宵茶,但是和元宵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元宵茶是在热汤面中加入各种的水果和蔬菜烹饪而成的,在过年期间食用了大鱼大肉之类油腻的食物之后,正月十五的时候食用这种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元宵茶,能够缓解油腻感。
5、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6、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7、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8、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10、面灯
从汉朝的时候就流传下来一个习俗点面灯,面灯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其实就是面粉做的灯,也叫做面盏,主要是北方地区的习俗。面灯的形状有很多种,一般会做灯盏十二个,闰年的时候做十三个,在灯盏里面放食用油,然后点燃,这样就是面灯了,元宵节的时候的灯光是有着吉祥的寓意,并且能够祛病辟邪的。而面灯是因为古代科学不发达,就用面灯灭了之后里面剩下的食用油的多少来预测接下来一年中十二个月份的水、旱的情况,等正月十六的时候,把面灯蒸熟了食用。而有的地方则是把面灯放在锅里蒸,蒸熟之后,面灯里面残留的水分的多少来预测。
11、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12、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13、糟羹
浙江台州附近地区的人有在正月十四的时候食用咸的糟羹,正月食物的时候吃甜的糟羹,糟羹又叫做山粉糊,是台州的元宵节食品,属于传统小吃之一,在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用糟羹。糟羹分为咸的和甜的,主要是用藕粉,米粉或者薯粉作为主料,然后添加自己喜欢的配料制作成自己喜欢的口味。
14、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元宵节习俗介绍7
1、东北元宵不是包的,是滚的,先把白糖、玫瑰、芝麻、果仁、豆沙等馅儿用磨具加工成小块,把磨好的糯米粉放在大的`笸箩中,馅儿块放到笸箩中开始晃动,糯米粉就一层一层的沾到馅儿上,越晃越大,一个个白白的圆圆的元宵就滚成了。元宵的寓意是全家团圆和美。
2、东北元宵节晚上要“送灯”,在农村家家用面做成碗状的灯,在面碗里倒上油,用线做捻儿,掌灯时在屋外的窗台上、大门墩上、仓房前一一点上,还要用锯末子伴上油从家门口到墓地的路上,每隔一段距离点上一墩,豆大的微光连成一片,很壮观,此时天人共享叫“送灯”。
3、东北元宵节当天新媳妇还要“躲灯”,过门没超过一年的媳妇,在今天不许在家里过,在天黑前要由亲戚接去躲灯,也不许回娘家,老令儿:十五不躲灯死公公。
4、东北元宵节晚上都要走出家门,溜达溜达叫“走百病”,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尤其是身体不好的,走了百病后,祛病延年、消灾健康。
5、东北一般元宵节都要从十四开始,十六结束,十五是高潮。
元宵节习俗介绍8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
1、各地风俗
鄄城
鄄城的人们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骑上牛、马、驴、骡在大路上奔跑,谓之“跑百令”,谚曰:“跑一跑,不见老”,类同走老貌。有的地方人们登高远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仲,也有的人在家灸衣带,谓之“灸百病”。
潍县
潍县(今潍城区)的走百病最有特色,十六日这天,妇女进香到东北城上的真武祠,先在暗中摩弄真武大帝陪神赵玄坛所跨的木虎,俗称“老猫”,据说摸摸老猫,一年不生疾病;又在神祠庭前以艾灸左右两个 石人,据说灸石老、石婆,一年不生疮疖,总称“跑老猫”。民国修《潍县志稿》 中有一首《潍县竹枝词》说:“新正节始过元宵,结队城头跑老猫,为乞一年百无 病,艾香争把石人烧。”
高密
高密等地树禾秸为九曲黄河形,儿童在迷宫般的通道中奔 跑嬉逐,称“跑黄河”。邹城市的人于十六日往孟庙康熙碑亭摸驮碑的,当地走百病有谚谣:“摸摸驮的头,永远不知愁,摸摸驮的腚,永远不害病。
2、历史沿革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谓可健身却病,称为“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 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这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这年走健如前,更乞来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3、民间活动
元宵节除了各种庆祝活动外,中国汉族民间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是妇女。 所谓走百病,属于古代元宵(或正月十六夜)妇女避灾求福的一种民俗活动,明清时尤为盛行。清康熙《大兴县志》载:“元宵前后,赏灯夜饮,金吾梦池。汉族民间击太平鼓,走百索,妇女结伴游行过津桥,曰:‘走百病’。”“走百病”在汉族民间是很讲究的,必须是在特定时间进行,妇女们聚合在一起,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这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汉族 民间普遍认为,在“走百病”时,还要“摸钉”,方能求吉除疾。“摸钉”,是指到寺观烧香,用手触摸庙中大门上的门钉,以此祈盼家庭人丁兴旺。
4、北方习俗
东北,特别是长春地区的老百姓,从很古时起,就和冰雪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冰雪是他们美好生活的依托,其中“走百病”习俗就是其中之一。走百病,就是冬季到户外活动。在这儿,每当一场大雪过后,当天放晴了,金色的阳光普照在茫茫的雪原之上,这时,吃完早饭,各家妇女,特别是农家或离平原江河较近的人家就领着儿童走出户外,走向雪原。大伙有说有笑,前后追逐,高声呼喊,你追我戏,十分愉快;这就是“走百病”。
东北地域地广人稀,冬季的`人家除了户内炕头上的生活活动外,几乎没有别的内容,于是到户外雪地上去走走,就成了一种内容。走百病, 其实应该叫“百病走”,意思是通过“走”,把“百病”去掉。而其实这是一种健身的好方式。冬季,东北家家是炕,是墙,是锅台,炉子什么的,因而室内空气不好,在雪后天晴的日子里,到户外的雪地上走一走,换换新鲜的空气,人的身心会得到重新调整,这当然会去掉“疾病”,会使人健康长寿的。这也反映了北方民族同冰雪自然环境的依赖关系,是人们对自然的适应和认识。
这说明生活在北方土地上的人们已融入到深深的冰雪文化之中去了,并与冰雪一起构成了人们的自然的生活形态。在这儿,冬季到户外走动,是人们很自然的一个行为。你看,每当吃完了晚饭,特别是当天空挂着明亮的月亮,雪原上白茫茫亮堂堂一片,这对人是一种诱惑。于是,人们便走出屋子,到雪地上去走。这叫走百病,又叫散步,是人们一种常见的活动了。有时边走边喊,尽情地唱歌,这会使生活和心情更加美好。
5、重要作用
一“走”是全身运动、有氧运动,不需要任何专门的场地、器材和人员配合。有伴可走,无伴也可走,晴天可走,雨天打把伞也可走,无论在家还是外出,城市还是乡村,平原还是山川都能走,一年365天,除极特殊情况,基本上能做到风雨无阻。
二是可以悦目清心、开阔胸襟。晨起走路,眼观旭日东升、绿树滴翠。晚上散步,遥望月明星稀,万家灯火。外出讲学、开会时,还可登高山而望远景,游田园而赏稼穑,临湖海而观波涛,常常豪情升涌、诗兴大发,能使心中郁闷顿解,怨愤全消。若有挚友同游,还可倾吐心声,相互开导劝慰,更宜消愁解闷,增进心理健康。
三是能有效利用时间,增知益智。一人行走便于沉思,研究或写作时有些“众里寻她千百度”而不得之思想,往往在行走间突生灵感,“得来全不费功夫”。同仁结伴而行,便于研讨切磋,不经意中的思想碰撞往往能冒出创造性火花。“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同职业、层次的人在一起散步,可通过海阔天空的聊天获得诸多新鲜资讯,听到多种不同心声,了解不同人的心理需求、思维方法、思想观念,从中学到许多书本中根本无法学到的活知识。到外地出差,还可以转早市、晚市,看商品、问价格,走街串巷,观市容、看民居,找当地人聊天,考察风土人情,实乃处处留心皆学问也。而增知益智本身亦为身心保健之要义。
四是广交朋友、交流感情。可以交了许多“走友”,素不相识的人,在散步过程中见面多了,偶尔交谈同行,就逐步成了“走友”。“走友”间无利害冲突,有共同话题,可敞开心扉交谈。发现志同道合者,还可建立不掺杂任何势利因素的真友谊,这对保持身心健康也大有益处。
元宵节习俗介绍9
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地域上的闽南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但从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来说,闽南特指的是泉州、厦门、漳州三地。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受其他方言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语,也是有着大体一致的文化认同,因此他们也同属闽南根源,我们即可称其为泛闽南。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据道家的说法,上元乃大官赐福之日,居“三元”之首。泉俗素称“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在正月初一再次掀起一个节日的.高潮,自朔至望,为春节的系列民俗活动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如今的元宵佳节已成为闽南人与“三胞”团聚的“团圆节”,有首《元宵月正圆》的闽南歌谣唱道:“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是“元宵丸”,此食俗始于宋代。闽南地区的元宵丸闻名遐迩,其制法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馅,沾湿后置于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反复数次滚转而成,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腻嘴,是日以元宵九汤供祀祖先、神明,谓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元宵节吃元宵丸,取其圆形,寓有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
闽南元宵节的习俗不少,如泉州旧时郡城、晋江、惠安一带,要“请替身”、“过关限”。所谓“替身”,是指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家庭主妇要先略备酒菜敬祭,并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焚烧掉。有的还要用红纸剪成或扎成一个城门样的关隘,再举行一个过关仪式。这是春节系列民俗活动结束前夕,再一次祈冀在新的一年里消灾消难,前途光明。
沿海一带未成年女孩还时常结伴祀“棕蓑娘”,其时要备好食品及一寸长的小红绣鞋一只或小衣衫一件,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芒芒(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裘;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其供品或边祝边吃,或祝毕带回,小红鞋或小衣衫则要焚化。此“棕蓑娘”当为全国许多地方所敬妃的厕神紫姑。《显异录》曰:“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阴杀之于厕间。上帝怜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于厕间迎祝,以占众事。”泉州未成年女孩敬把“棕蓑娘”,在于祈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与全国其他地方占蚕桑、占姻缘、占得子等有所不同。
元宵节习俗介绍10
广西元宵节的习俗1:赛灯
在桂西北、桂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上元节赛灯的习俗,人们在上元节那天晚上把各自做好的灯摆出来比赛,比比谁做得最好最巧。人们不仅是互相赛灯,还要跟月亮比亮争辉,各式各样的灯或挂在树上,或放在地上,形成五彩斑斓的夜景。这些灯通常是插在有辟邪寓意的柚子上,或是以香代火,即在柚子上插上无数根香以形成星星点点的光,当灯或香火自然熄灭后,即表示为期15天的春节圆满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广西元宵节的习俗2:煮汤圆、吃油团
元宵节吃汤圆已经是普遍的习惯,在广西的上林、靖西等地还有吃油团(有的地方也称“煎堆”“油堆”)的习俗。食物有别,寓意却一样。这两种食物都为小圆球形,表示团圆。原先“油团”的“团”字并不是现在所用的这个团圆的“团”字,而是“抟”字,它表示的是一个把做油团的面戳圆的动作,但随着时间的`演化以及文化的融合,也就演变成现在的“团”了。
广西元宵节的习俗3:偷青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人们以正月十五至二十为元宵灯期。旧时,在元宵节前,家家户户用糯米粉做成汤圆,当晚,各家各户煮了汤圆,全家老幼围坐在灯下吃汤圆,意取团团圆圆。
在博白这天各家要杀鸡烧“完灯”纸,祭祀诸神及祖先。当晚人们到野外菜地,摘别人几兜青菜回家,谓之“偷青”,表示好“兆头”。沙河、顿谷等地除偷青外,有的人还在种青麻的地上翻滚,认为可治腰痛。
广西元宵节的习俗4:舞龙
舞龙在富川瑶汉各族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游艺活动,尤其是东山五源瑶寨颇负盛名,亦是瑶族人民龙王崇拜的遗风。除春节舞龙之外,逢喜庆、庙期(会)和佳节亦舞龙。瑶家舞龙节于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举行,时值元宵佳节,故又称为“上元宵”。上元宵是走村串户进行,一般一个村寨一天,每年走10多个村子,要把五源瑶寨都走过,一般要3年,叫一届,3年以后周而复始,一届接一届,连续不绝。龙灯队伍壮大,一般有11、13或15节式长龙,也有9或5节式短龙,金、黄、白、绿龙等款式。举舞时牌灯、龙珠先行,金龙飞舞而至,龙后有绚丽多姿的灯笼,如象征如意吉祥的麒麟灯、吉庆富裕的鲤鱼灯等等。大年初一早,龙队先给村人拜年。到了年初二就敲锣打鼓向邻村舞龙拜年,邻村男女老少倾家出动村郊迎龙,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表演项目有“黄龙出洞”、“金龙缠柱”、
“鲤鱼戏水”、“鲤鱼跳龙门”,等等,在舞双龙表演过程中,尤以“双龙抢珠”、“双龙献宝”最为精彩,场面蔚为壮观。
元宵节习俗介绍11
杭州元宵节习俗
唐宋时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观灯习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记录了杭州元宵灯夜的盛况,把杭州的元宵节与京都灯会相比美:
“灯火家家市,箫笙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灯节又延为五天,以应“五谷丰”的吉兆。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述:“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火不绝”。从官巷口到众安桥悬卖各式花灯称为“灯市”。当时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保康巷的着名女诗人朱淑贞曾写下《元夜》词说:“花市如灯昼。”
府衙门前扎大型彩灯时称“山棚”。灯口千变万化,琳琅满目。其中以苏州、福州产的灯为富丽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结成网的“珠子灯”,镞镂精巧的五色染成的“皮灯”,五色蜡纸糊与的旋转如飞的“戏马灯”,还有引人注目新安产的无骨灯。此灯制作特殊,《武林旧事》说: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夺,前无其比。
元宵之夜,居民倾城而出,上街观灯。约至二鼓时分,知府乘小桥上街游尝,并东市西坊搭台,上,坐观,台上。成为观灯的高潮。
皇宫之内,为了表示与民同乐,在复古、膺福、清燕、明华等殿县灯持彩,气氛热烈。同时又在丽正门搭起五大高的彩灯楼,称为玻璃灯山,上千只各式精制的彩灯,怪怪奇奇,无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栅灯排成“皇帝万岁”四个大字。
二鼓时分,乐声四起,烛灯彩旗纵横,皇帝乘着辇,一路观赏游览,直登上丽正门城楼,宴请文武百官,形成宫中观光之高潮。著名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两次观看杭州的元宵灯节,一次是血气方刚的十九岁,一次是六十年后再入朝庭修实录史书,他感叹地赋诗一首:
“承计当进入帝城,笙歌灯火连夜明。宁知六十余年后,老眼重来看太平。”
元宵夜灯市以南宋为最盛,明清沿袭。直至民国时期,杭州元宵节仍很兴盛。元宵灯市一般在十二日开始,至十八日落灯。十二日将新做龙的龙灯抬至城隍山龙庙,拜供后,以墨汁点其睛,称为“开光”,俗叫“龙灯上山”。
清代杭州,据《江乡节物诗》载“十三日上灯节,家家户户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团,煮以供祖先,称为‘上灯圆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圆子,其中馅有切得细细的胡桃、花生、芝麻、枣子、鸡油、豆沙之类,名曰:“灯圆”。
你所不知的元宵节各地习俗
北京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安徽省
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淮河两岸,旧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山西省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远远望去,楼房张灯结彩五颜六色,将整个城市装扮的富丽辉煌,各单位也争相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在街上挂起,供人们欣赏,花灯样式之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生肖,有谜语猜谜的,有宫灯的,有现代电器的,也是歌颂现代人新生活的,飞机,火箭,飞船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游行。“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国若狂”。(明间乔元《闽书》)。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有民间艺术,有现代艺术展示,有传统文艺,有古老乐曲,有八音会,有古装戏,花样之多,数不胜数。办大型灯展。各单位都想声,光,色俱全的大型灯展在街上展出。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传说的,有带有启迪意义的。
山东省
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泰安市宁阳县的元宵送灯至祖坟。滨州市博兴县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著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日照市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河南省
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陕西省
凤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江苏省
武进区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
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於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福建省
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广东省
新安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云南省
云龙县於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台湾省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元宵节过法
元宵节这天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1、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北方为“滚”元宵,南方为“包”汤圆。
2、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必作的一件事情,除燃灯之外,还可以放烟花助兴。
3、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4、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
5、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6、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8、走百病:元宵夜妇女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主要的目的是驱病除灾。
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习俗,但是像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等,都是相同的。
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元宵节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今年是20xx年,对应的阳历是2月15日,正好是西方情人节的第二天,而元宵节,在我国古代,也有“情人节”的意思。
元宵节习俗介绍12
时光飞转,正月十五又在花灯的多彩中匆忙地来赶赴这团圆的盛会。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这个历久弥香的传统佳节不但没有褪色,而且愈发的蓬荜生辉。
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起源自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于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後,由于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载:柳以近世风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灯游戏,奏请禁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资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
上述文献资料记载了我国闹花灯的悠久历史,在这一天里中华大地一片喜气洋洋,家中所有的人,不分主仆,不论贵贱,不管男女,一切等级、性别、贵贱的界限全部打破,一切隔阂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欢歌笑语。
关于灯节的起源,民间传说更是纷纭不一。有的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
有的传说,灯节源于汉武帝。当时宫女元宵正月过后想念家中父母,自从进宫后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得知后很同情,便设计成全她们,他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城里宫内一片恐慌。后又向武帝献计,十五晚上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满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武帝允诺,宫女们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
宋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纲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见时就在眼前的有趣场景。
元宵节彩灯地方特色浓郁,各地均有“拳头产品”,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北京的宫灯、上海的龙灯、哈尔滨的冰灯、浙江的硖石灯、广东的`走马灯、四川的自贡灯等,都是蜚声古今享誉灯坛的。
彩灯样式更是五花八门各显异彩,诸如:人物灯、花卉灯、建筑灯、动物灯、塔灯、宫灯、风景灯、龙灯等,多以篾制灯架,以彩纸糊裱、手工书画精绘而成,内点蜡烛成为光源。
元宵点灯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元宵节习俗介绍13
1、元宵节的习俗
1.1、元宵节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1.2、元宵节“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1.3、元宵节耍龙灯: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1.4、元宵节舞狮子:舞狮,又称“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1.5、元宵节猜灯谜: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2、什么是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xx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3、元宵节花灯的寄寓
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元宵节放灯的习俗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年--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
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者。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据糯米汤圆外型圆圆的,里面带馅或实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则叫汤圆。元宵汤圆可以有很多花样。尤其带馅的品种最多。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虾米等。还有菜馅元宵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称“五味元宵”,寓意勤劳、长久、向上。
元宵节习俗介绍14
元宵佳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佳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十分重视元宵佳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要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佳节后增加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佳节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灯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着:“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佳节,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元宵节习俗介绍15
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日大张灯火。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元宵节习俗介绍】相关文章:
元宵节习俗介绍11-02
介绍元宵节习俗05-04
元宵节习俗的介绍05-03
元宵节的习俗介绍05-04
南方元宵节习俗介绍04-20
福州元宵节的习俗介绍04-30
北京元宵节的习俗介绍04-30
元宵节古代习俗介绍05-02
元宵节的习俗详细介绍05-04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介绍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