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随笔散文

时间:2019-03-10 19:43:28 我要投稿

文学随笔散文

文学随笔散文1

  做完作业已凌晨,深感夜阑深静,

文学随笔散文

  深有所感,故写随笔,以抒心境.

  ――写在前面的话

  缓缓地,城市已睡下,

  一切中,只有寂静。

  偶尔一两声犬吠划破夜空,

  如林中狼啸般凄凉,源远流长。

  犬吠后,

  一切又重归寂静。

  天空中,

  没有明月,不见群星。

  黑纱笼罩着世界,

  飞蛾也被我桌前仅有的亮光吸引而来,

  它们偏偏的舞姿,

  仿佛也为这世上唯一的光明,

  而惊叹,而欣喜。

  不知何时,

  不知是哪一位指挥家,

  让蝉虫合鸣,

  一首黑暗中的交响曲就此奏响,

  给这黑暗带来活力,带来生机。

  隔壁的热水器在此时响起,

  人造的声音打破了自然的环境,

  但在似以沉睡的世界下,

  微小的生命仍在继续活动着。

  天空已漏出了鱼肚白,

  我在生命与活力的指引下也将走出阴影,

  新的太阳即将升起!

文学随笔散文2

  巴蜀之地,人才辈出。在此居住两三年了,深深爱上了这方热土。七八两月我将在重庆的一个小县城度过,来之前兴奋极了,来之后不过一二天的功夫就将整个县城以及它的名胜古迹逛了个遍。来之前的兴奋之情慢慢退去,迎来了我内心的平和与安静。在大城市住惯了的我,在此时却讨厌起大城市来,大城市人多,车多,楼多,树少,空气混浊——在小城没住几天,我就将大城市的诸多弊端一一列出,是不是太有点儿不近人情了?

  在小城里,心,终于慢慢沉静下来,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心里愈发沉静,文思愈如泉涌。准备许久的素材,此时可以派上用场了。其实,也不能这么说,也许是准备许久的素材让我去找这么一个小又安静的县城,将他们整理出来,梳理成我的东西,奉献给大家看看。

  来小城有几天了,光顾着逛了,其实也是怕自己一旦写起来,就束缚起自己的步子。整天呆子寓所与文字为伍,哪还有时间去逛逛这个县城。还好逛完了,该收心了,也该与文字为伍了。

  我并没有把文学看的那么深奥,作家其实和其他职业是一样的,只要掌握了必须的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轻车熟路。每个人都会成为作家。只是兴趣使然,有些人喜欢写书,有些人喜欢读书;有些人喜欢做细腻的活儿,有些人喜欢做粗糙的活儿。写作,既需细心又需耐心,假如你天生细腻,写点东西准没错,兴许还能写出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著作来。

  常听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戏。确实,人生就是一场戏,你既可以用自己的生活演,同样也可以用自己的笔去书写出来。将自己的所思,愤愤然涂抹到纸上亦或是敲打到电脑上。不同的是,生活没有草稿,不能修改,写作却可以修改,让自己的文字变得更优美,更精彩。让自己陷入这种沉思,让自己沉迷于写作,把自己当成文字中的某个角色,不是很好玩很有意思吗,这让我们的人生也可以修改了,喜怒哀乐,都将是我们心灵的表现。

  我的又一段奇异的旅途开始了,那些还没动笔将要动笔的精灵们,开始我们的创作吧!

文学随笔散文3

  在记忆深处时常呈现一幅画面,爸爸妈妈和我各自坐在各自的书桌前,捧着心爱的书如饥似渴的读着。这不是想象,这就是一幅真实的画面。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师,尤其是爸爸,每天除了讲课更多的时间都给了书。那时候小小的我就经常受到他们的影响,小小的就读了不少书。上中学前清理书柜,各式各样的童话书、小说竟摆满了我的房间,一摞一摞的摆好,好似一堵墙一般。

  我们一家三口经常在某些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比如放寒暑假去哪里玩,我们可以为此足足讨论一上午,最终可以让我们意见达成一致的却总是去图书大厦。三个人在那里可以消耗掉一天的时间,最终买回来好多的书。以后的一个星期就再不用为去哪里玩争论了,因为每个人都沉醉在自己的一方小世界里。

  随着我逐渐长大,对书的挑选也有了自己的喜好,文学方面的书成了我的最爱,从那唯美的童话故事,到文学名著《三国》、《水浒》,再到冰心奶奶的散文,都成为了我百读不厌的珍宝,收藏在我的书柜中。

  从某一方面来看,历史类的书,不具有一丝感情色彩,就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失去了意识一般,让人乏味,例如《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相比较,我就更钟爱《三国演义》,这里面夹杂着些许的夸张,让里面的人物更为鲜活、真实。例如“张飞当阳桥一声大吼吓死夏侯杰”这一听就是夸张,但却很准确的写出了张飞的勇猛。

  说明文,则太具专业性,陈述句贯穿全文,若不是专门为了掌握知识,我想我肯定是不会轻易接触它的。

  新闻类的文章,则太过直白,一个题目就足以让人了解全文的主题,还会有什么意思呢?当然了,它需要符合大众的要求,满足那些时间紧凑人们的需求嘛,若真的让它也想文学作品一样,将主题埋到最后,只怕会把人急死的。所以每一种文体都有它特点和优点。但在这其中,我最为钟爱的还是文学类作品。

  文学类的文章,在我心目中就好比是一朵花,花蕊是全文的中心,而花瓣则是那些优美的词句,衬托着全文的主旨。

  文学类的作品总是在抒发着自己的感情。写景是写心中的感情,写散文是抒发自己的感情,写人亦是为了借此人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同是写秋天的落叶,心情好的人会说,叶子们褪下旧外套,迎来的将是另一个新的开始;而心情差的人可能会写到,秋风扫过,原本生机盎然的绿叶纷纷枯黄,坠落下来化为泥土,一切的一切都随着叶子的凋落而结束,寂寞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不同的人,在不同心情的掌控下就可以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情感,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啊!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也是我所喜爱它的原因。

  记得冰心奶奶的一首小诗中这样写道:“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在你的怀里。”这首诗通过借喻的手法体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与安全,以及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表达了作者想念母亲的思想感情。两句话就将这种感情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文学修辞手法的美。

  文学作品,例如散文、童话、诗词歌赋都喜欢把主旨放在最后,而前面的词句则像一条路指引你寻到最终的宝藏。此外诗词歌赋还有其自己所要遵照的格式,这更使得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却又各具千秋。这是文学结构的美。

  文学的范围很大,而我只仅仅涉及了一点皮毛,就已经感受到它给我所带来的独特的意境。这就是文学,一门由文字给人们带来美的学科。

文学随笔散文4

  在摇摇晃晃的世界中勉力摆正自己的位置,余秀华用诗歌大声向世人呐喊出心底最真实的想法。只可惜,在这个铅华浮饰的时代,她还得靠“脑瘫诗人”的标签来使自己的作品得到关注。

  在饿死诗人却有“梨花体”漫飞的当下,我真希望能出现更多文学的守望者,改变功利的现状,引领文学奔向远方。

  然而,冷观现实社会,着实令人无奈:文艺创作上普遍存在“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造成了文学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尴尬状况。有一阵子文坛也盛行复古之风,从戏说到穿越,乍一看也颇有百花齐放的气势,实际上却只是些“伪守望者”披着恢复优秀传统的外衣,不假思索地横冲直撞罢了!。

  在当下的中国,真正有思想有品格有独立意识有道义承担的作家,却如吉光片羽,难得一见,此种状态下,中国文学一步一步坠入功利化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对守望者的尊重与支持还不到位,有时甚至让他们产生了“自己已经被边缘化甚至被抛弃了”的错觉:当投机者削尖脑袋沽名钓誉荣登作家富豪榜时,著名作家史铁生却身患尿毒症无钱看病,迟迟得不到相关的救助;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曾被一些人认为“很平常”,“没什么特别的”,差点被打入冷宫。著名作家尚且如此,那些默默无闻长期坚守真诚写作的人的命运就更可想而知了,这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吗?

  而在另一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守望者的初心受现代化浪潮快节奏生活的影响逐渐失落,于是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日渐消退,变得有哗众取宠之心而无脚踏实地之意。诺奖得主莫言,获奖后忙于在名利场中行走,题词、演讲、签售……逐渐迷失自我,一年中连一本书都没空读,更别提潜心写作了;“青春教主”郭敬明从喜欢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的作家,摇身一变成为灯红酒绿中忙碌的商人,除了变着法儿炫富,写作上几乎难有新的突破。

  有人调侃:“文学已死,无人守望;诗在途,路在何方?”的确,若再这样迷失下去,文学还有什么远方可言?

  真正的守望者,专注于学问,潜心于研究,宁愿“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功名与利禄”,不求闻达于世,甘心于静默之处沉潜。于是,王维在“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孤苦中悟出了一朵芙蓉“纷纷开而落”的如意喜乐;于是,华兹华斯挥别浮华喧嚣的城市生活,愿作漂流在天空中的一朵白云,与金色的水仙作伴,体验“凝眼看花又看花,同花共舞天上曲”的生命真谛。他们与世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同时又能深入观察生活,筑建着自己的精神王国,渴望灵魂抵达那远方。

  而我们作为世人,能做的就是对守望者,保持敬重,而不是一哄而上,用采访报道等俗务过度消费他们,在此基础之上再去理解其思想内核。同时,我们也要对社会生活多一分关注,多一些“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识,努力向守望者看齐。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子那坚定的话语仍在耳畔回响。是啊!我们正走向我们自己选择的远方。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守护自己的心灵园地,不倦地眺望远方,学着成为一个优秀的守望者,引领文学奔向远方!

文学随笔散文5

  一、其貌不扬的多面手

  20xx年5月的一天,风和日丽,香樟树绿意盎然,芒果花吐露芳香。

  中午时分,我随区文联、区作协的领导陪同前来三水讲学的著名作家陈启文老师吃饭。当我们正要动筷时,一位身穿蓝色工作服、身材壮实的中年男子大汗淋漓地走了进来。大家用疑惑的目光看着他。区作协梁主席向大家介绍说,他叫谭旭日,在白坭镇一家陶瓷公司工作,与陈启文老师是同乡。得知陈启文老师来讲学,他专程从公司赶来。但因举办讲座的地点比较偏僻,不好找,当他找到时,讲座已结束了。

  “不好意思,我来迟了。”他微胖的脸上露出了憨厚和真诚。

  原来,他与陈启文老师是同乡,他的哥哥、北京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谭旭东和陈启文老师是多年的好友,所以他们很熟络。席间,他们相谈甚欢,从乡情谈到文学谈到社会,话很投机。他给我的最初印象是:有文化的打工者。

  之后,我们几次一起参加市、区的文学活动,他说自己以前一直是“单独行动”,现在终于找到“组织”了。

  20xx年底,文友聚会时他坐在美女彤子旁边。文友笑他说,你坐在美女旁边,真幸运。他笑着说:“呵呵,一般美女都喜欢坐我旁边,因我丑,更反衬出对方的美。”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

  原来他是个风趣幽默之人。

  之后加了他微信,得知他是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佛山市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报纸专栏作家,在国内多家纸媒发表过大量作品。曾获得肇庆市外来工歌手大赛优秀奖,曾被评为白坭镇食品卫生管理及安全生产管理先进个人,20xx年获得新明珠陶瓷集团十大感动人物。

  没想到他还是个多面手,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二、“感谢寂寞,让我还有坚守写作的信念”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忍受孤寂或者比忍受贫困需要更大的毅力。”

  外来打工者离乡别井,远离亲人,常有孤独寂寞之感,谭旭日也不例外。他是如何面对寂寞的呢?这得从他的经历说起。

  谭旭日于1972年2月生于湖南省安仁县一个中学教师家庭。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从小就喜欢文学。南下打工前,他做过小学老师,后到国有企业工作,从班长做到党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这期间,还被借调到市委办综合调研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20xx年6月,他所在的国有厂破产重组,家里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远在广东佛山的亲人劝他到佛山打工,于是他就到了佛山。

  起初他打算帮亲人看工地,因为熟悉施工管理,后来入了顺德陈村一家钢铁公司做副厂长,之后又到电子企业做总经理助理,20xx年底进入陶瓷行业,20xx年,他来到三水白坭镇,在金牌陶瓷有限公司安身立命。

  来佛山工作后,他在写作的道路上沉寂了五年,直到20xx年偶遇佛山《陶城报》副社长、诗人杨汐。杨汐知道他喜欢写作,鼓励他给报纸投稿,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像藏在冬雪里的植物遇到春雨阳光迅速萌芽一样,沉睡在他内心的梦想开始复苏了。他感到除了上班挣钱外,还有些东西值得自己去追求,那就是写作。

  开始他没有电脑,只能到网吧上写。20xx年他在华夏陶瓷城工作,租房是在澜石镇的奇槎村。每天上下班都转几趟车,耗时两个钟左右,回到奇槎租房基本到了夜晚八点左右。

  当夜幕降临,许多打工者或去打牌、或去闲逛时,他咀嚼着还含在嘴里的饭粒,匆匆赶到村口的网吧读书或写文章,如饥似渴;当夜深人静,周围的人已熟睡时,他披星戴月回到住处,陪伴他的是虫鸣草唱。他天天如是,乐此不疲。

  20xx年,他被派到肇庆市禄步镇工作。这时他有了电脑,方便多了。不管怎么忙,他夜晚都会阅读书籍,写点文章。由于他不断学习,写作水平越来越高。以前他每年大概有二三十篇文章见报,从20xx年开始,他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期,每年平均见报在50篇以上。

  寂寞是一种心灵上的孤独,是一段无人相伴的旅程。对空虚者来说,它是一片没有繁星的夜空,充满孤苦和浮躁;对充实者来说,它是一片星光灿烂的天宇,浩瀚美好而宁静。

  回顾过去的历程,谭旭日说,“感谢寂寞,让我还有坚守写作的信念。”

  一个漂泊异乡的底层打工者,为养家活口,要适应异乡的环境,适应随时变更的工作,个中的困难,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这些困难,谭旭日都应付过来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艰苦的生活中,他耐得住寂寞,坚守信念,孜孜以求。这,就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陶瓷行业的歌颂者,精神返乡的漂泊者

  他的写作水平逐渐得到行业媒体和朋友的认可。20xx年,《陶城报》的杜均帮他策划开设了“人物专栏”,他就写陶瓷行业的人物。他觉得,“作为一个底层写作者,我的文字全部与这个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作品是对底层生活现状做一次真实的书写。”

  因他的作品大多与陶瓷行业有关,以真实细腻的笔触反映当下陶瓷企业从业人员的酸甜苦辣和陶瓷行业的发展变化,讴歌集体的温暖、人性的美好,传播正能量,所以他被文友和媒体称为“陶瓷厂的歌颂者”。

  他对这个称号挺满意的,他的博客就以此为名,从中看出他对陶瓷厂的爱。

  像大部分打工者一样,他长年漂泊在外,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和亲人。20xx年,他母亲去世,这对他打击很大。因为之前有他母亲的教育与引导,在家乡读书的孩子成绩很好。他母亲去世后,孩子从县实验小学转学到附近的乡镇小学,成绩一落千丈。后来,他爱人不得不回家带着孩子,他们夫妻又过着牛郎织女般的日子。

  20xx年,他父亲得了脑血管病,虽然从死神边抢救了回来,但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他和哥哥都远在他乡,只能托付大姐照顾父亲。为人子不能尽孝,他感到非常愧疚和痛苦。

  思乡的苦涩,对亲情的追溯,成为他创作的重要题材。20xx至20xx年,他以故乡朴塘村为主题,写了“月光下的系列”乡土散文,作品借助他故乡的往事,反映了湘南农村的民俗、精神面貌和人情世故。

  他之所以要写下这些文字,是觉得打工者本身就像“无根浮萍”,是失去了根基的漂泊。那种生存的间离感与疼痛感,始终似幽灵般如影相随。这种游离的心态,通过文字的转化,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情的追溯。他作品中的“我”,始终以精神的反哺,不断地感恩。从“月光下的系列”可以看到他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返乡”。对根的追溯,只有通过精神来实现返璞归真。也许只有这样,他才获得心灵的平衡与慰藉。他写故乡,不仅是怀念故乡,还有对故乡命运的深刻思考。当今的故乡被推到了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当中,千百年的乡土民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革新。故乡从贫瘠,再融入物欲化的现实时代后,彻底迷失了“自我”。对这种现象,作为热爱家乡的作家,他感到切肤之痛。离故乡愈远反倒愈思念,离过去愈远反倒愈追寻。

  作为游子,无论走得多远,始终走不出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永远是他的精神皈依之处。故乡的命运,永远是他关注的所在。

  他的月光下的系列散文已经结集为《村庄词典》出版,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出版了三部文集。作为家乡报纸的专栏作家,他应约撰写“永乐江生态风景系列”,已写到第16篇,他说,今年的目标是发表文章60篇。

  以他的聪明勤奋和执着拼搏,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而且会越写越多,越写越好。衷心祝愿他在打工文学的星空里,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文学随笔散文6

  两年的时间转眼即逝,老公依旧忙忙碌碌,早出晚归。而我在这两年间,三口之家早已被我打理得温馨而整洁,女儿也乖巧得像只听话的小猫咪,她已经习惯了我的关心与陪伴,女儿在我的陪伴中慢慢长大,养成了自觉做自己事情的好习惯,诸如学习和生活,十一岁的小女孩浑身散发着她那个年龄独有的青春气息,女儿活泼开朗又热情,当然还有小小的责任感和担当,女儿已经成了我和老公的骄傲。

  我的骨子里是个闲不住的女人,伴随着一天天大量空闲时间的逐渐增多,每天面对着电视机看那些肥皂剧打发时间,越发让我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了。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利用闲暇下来的时间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可现实摆在我的面前,我一天要做三顿饭,每天要接送女儿上学,每天要收拾房间,清洗衣物,想做什么似乎都不现实。这种情况下能够做的无外乎两件事,一是,出去找朋友聊聊天,二是去牌厅打打牌。可是在家里两年下来,原本少有朋友的我,屈指算来,似乎已经找不到能够随意打发时间的朋友了,况且朋友们几乎都疲惫地奔跑在生活的起跑线上,我想找人家聊聊天用来打发时间,一次两次还可以,时间久了谁有那个时间陪我啊,难不成我只能成为孤家寡人一个吗?就这样一直泡在肥皂泡似的电视剧中了?而打牌又是我最讨厌的活动之一,乌烟瘴气不说,坐得久了,对身体不好,上瘾了,便成了牌厅中的“赌徒”,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更打破了我辞去工作的初衷,想来想去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那些日子,便多少有些郁闷的情绪掺杂在其中了。

  家中有现成的电脑和网线,电视看腻了便开始上网四处游荡,却没承想误打误着,游荡几天之后,竟找到了我打发空闲时间的第三条途径。

  没有辞职之前,我也是使用计算机工作的,也是那个时候学会了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只是因为接触计算机少,每每遇到计算机出现小的故障,便只能求助于计算机高手了。那时候我最羡慕的便是那些计算机高手了,他们不但可以解决计算机小故障,甚至还可以重新安装系统,而我在互联网的游荡中竟然新奇地发现:原来在互联网上同样可以学到我想学到的东西,而且不用出家门,不耽误做家中的任何事情。

  游荡了一段时间后,在网络中朋友的引领下我申请了新浪UC,这才知道原来UC开设了各式各样的房间,诸如文字聊天房间,诗歌朗诵房间,唱歌的房间等等,自然也有计算机基础房间,而我申请UC的目的就是进计算机基础房间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那是怎样的岁月啊,我像个“潜伏”的地下工作者,更像一个刚刚入学的小学生,听着那些老师们说着那些难懂的专业词语,头那叫一个大,那些知识对于一窍不通的我来说确实有着很高的难度,曾经一度想放弃了,等我再次确定了来这里的目的,必须坚持下去,这是我那时候对自己说的话。就像一张白纸总有写上字的时候吧,在这样一个状况下我竟然坚持下来了。半年之后,我成了那个房间里的常客,亦可以自如地和老师们沟通了,每当遇到不懂的时候便会上麦虚心请教,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结识了有着共同爱好的网络中的朋友。“风的记忆”是一位谦虚的长者,他教会了我很多关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后来,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学会了用系统盘重装了系统。现在想起来,连自己都无法想象告别了学生生涯这么久的我,那时候竟像个虔诚地基督徒,成了一名网络中的虔诚而虚心的小学生。

  我的生活再一次变得充实而丰富多彩起来,老公觉察到了我的变化,他并不反对我在网上游荡,能学点儿知识自然是好事,只要我们的生活依然和谐,我们的家庭依然充满温馨和快乐,又何乐而不为呢。

  后来,我又去别的房间学习了很多好玩的软件,诸如录制软件,小灰熊,绘声绘影,PS,FLASH等等,只是对于每个软件的学习都没能坚持下来,后来都不了了之了。现在回想起来,刚开始在网络中四处游荡,确实是为了打发掉闲暇的时间,这一路走来,似乎一直在寻寻觅觅,寻找着适合我生长的那份网络中的土壤,而学习各种软件都没停留太久,大概是因为那份土壤并不适合我吧。直到我真正意义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空间,我才明确了我前进的方向。而这时候,时间已经推到了20xx年的春天。

  拥有了自己的空间,又一次有了家的感觉,这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中的家,这个家可以装载我所有的思想,它是我的精神乐园。有了自己的小家,当然想早点把家里装点起来,可是,如何把这个网络中的家尽快地装点起来了呢?我还是费了一些心思的,看到别人的空间装点得如此温馨而漂亮,是心存羡慕的,逛了很多人的空间后,才发现原来大多数人空间中的文字几乎都是转载过来的,虽然词藻华丽,却失去了自己特色,失去了家的真正意义。我不想仿效别人,不想把别人的文字直接摘录过来据为己有,那样即使再词藻华丽,再感人肺腑,都让我有一种偷盗了别人东西的不舒服感,想来想去,我决定用自己的文字(其实,那时候的文字只能算是心情日记而已)来装点空间的角角落落,然后配上精美的图片,或者是小动画(图片和小动画是从网上下载的),虽然文字很笨拙,却是我用心写的文字,代表着我自己的特色,我发现我喜欢上了用自己的文字来装点空间,似乎也找到了网络中适合我生长的那份土壤。

  后来,我又去当地的图书馆办了一个借书证,以充实我空空如也的大脑,我开始如饥似渴地广阅各种小说类的书籍。就像一个好的歌手,模仿只不过是一个过程,最终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声音一样,我先用别人的文字充实着自己,最终会形成我自己的文字风格。记得我的一位老师说过,你不可能去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但是读书也是体验各种生活经历的一种途径,我体验着小说中的情节,每每遇到好的词语都会摘抄下来,我必须积累自己的词汇,这样才能充实我的博客空间。读书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那一段时间,我对写文字几乎达到了痴狂的地步,明明是在专心做着一件的事情,忽然就想到某一篇文章的某个地方应该如何继续下去了,于是放下正在做的事情,去修改那篇正在写的文章;有的时候甚至在睡梦中还在想着如何将文字进行下去,会半夜爬起来,打开电脑用键盘敲下需要记录的文字。老公见我如此上心便很夸张地笑我:“老婆,你要是成不了作家,都对不起你的这份痴狂了。”我只好这样回答他:“我不是已经坐在家里了吗?我就是坐家。”他并不反对我写作,他也知道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喜欢折腾,以为我折腾够了,就该收手了,从来没有想过我能够坚持下来。

  起初我对自己写下的文字也是有要求的,只不过要求很低,那就是:语句通顺,衔接连贯,避免出现错别字。毕竟工作了多年,又闲置了多年,只有高中毕业的我,不能好高骛远。

文学随笔散文7

  书,通往世辊各地的船票;书,通往文学殿堂的钥匙。——题记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那种把一张张画和一串串怪怪的,叫作文字的东西订在一起的小本本,听爸爸说,那种小本本叫书。从此,“书”这个名词就在我小小的脑海中烙下了一个深深的印。

  小时候,我读过,确切的说是看过许多收,因为我并不认识字,也懒的`去翻那个厚厚的,有许多小字密密麻麻的排列在一起,且没有图片的叫做字典的书,所以许多书我只用五分钟就可以搞定——我只看图片。

  给我记忆最深的书是一本被我撕了皮的,不知叫什么名的书。它上面配有许多图片,图上也配有文字。爸爸曾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拿着书,指着图和字给我讲上面的故事,最精彩的当数“曹冲称象”和“瓦特发明蒸汽机”这两个故事了。

  渐渐的,我长大了,身边的书也多了起来。我的书不再是那种有许多图片而字少的可以有漫画故事了,而是一本本字数成千上万,很少有插图的小说、经典名著。这些书,仿佛一张张通往世界各地船票,当我登上游轮时,才发现世界如此之大。它载我到了法国,让我领略了法国革命动荡年代时“悲惨世界”的悲惨,也让我感受了雨果巅峰之作的巅峰;它还载我去了阿拉伯,让我听到了许多阿拉伯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我多想在那里呆“一千零一夜”,听一千零一个故事,可是我还有许多国家未去,所以只能依依不舍的重新上船……

  逛完了外国,咱也得好好逛逛中国。书,这把通往文学殿堂的钥匙,把我吸引进了文学的国度。

  虽在中国,可当我进了文学殿堂才明白,文学是不分国度的。在富丽堂皇、大的像无边无际的大海似的文学宫殿里,我看到了我仰慕已久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沉迷于它们的我一会在“红楼”中陪林黛玉哭,一会在梁山上充好汉;一会跑上天宫参加蟋桃宴,一会又跑到蜀国和诸葛亮摆空城。中国的看完了,也得看持外国的。我又跑到苏联和保尔·柯察金一起在寒冷的冬天为城里的居民修铁路;没过几天,忍受不住严寒的我,没过几天又路到同住在苏联的高尔基的外婆家串门,看到高尔基和蔼可亲的外婆,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外婆……

  你是否想到世界各在地游一番呢?别忘了带上你的船票;你是否想到文学殿堂里去逛一回呢?别忘了带上你的钥匙!

文学随笔散文8

  在批判前,我并不说我见识浅陋云云,怕造成太大的反讽。去年和今年,基于我想了解现今文坛到底怎样,好看看自己的文章是否投稿合宜,便对中国有名的三十几家大型文学杂志作了粗略的收集(真的是粗略的),结果是失望的,并且是深深的失望的。各位看客尽管冷笑,尽管嗤鼻,尽管鄙视一个从未见诸报端文字的年轻人的见识,然而我不讳言。

  当我翻开第一本杂志时(原谅我思量再三保存了它的尊严,因为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单独点名是有失偏颇的),眉头就皱了起来,几乎不信这样“现实性”的文字,恍若以另一个格调在阐释赵大叔,连忙往后翻,然而连篇累牍的小说我是半个字也看不进,只觉得脑子嗡嗡的。散文呢?我几乎闻见腐烂的气息了,到处是平和的、怀旧的——这不是我要的文字!这不是!

  到处是鸿篇巨著——这果真是个长篇小说泛滥的时代,无论是网络还是传统写作。在这些长篇小说里,我唯一驻足五分钟的,就只有铁凝了。其余几乎都是“现实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与乡村不可分割”的力作——原谅我没有把它们一一看完吧。

  至于中篇小说,更是讽刺,唯一驻足的竟是一位韩国作家,天马行空的手法、新奇却又明快、洗练的语言吸引了我,他来自《小说界》。

  诗歌,也许是里尔克或者表现主义的影响太深了,总之我不大懂,因此不好评论。虽然看着有些怪异和破碎,但这倒是发自真心的,我的确很看不大懂,所以不好说人家怎样怎样,这是自己的问题了。但《今天》我还是喜欢的,它比较独立,更自由、明朗些。

  随后略一思索,这种“平庸”是不可避免的,鲁迅先生的确是很有先见之明的。然而我渴望《新青年》般的杂志,渴望这种“平庸”快快死去。

文学随笔散文9

  1

  已经不知道这是多少次被问到:“你是文科生吧?”

  闺蜜对着我莞尔一笑,转而对着坐在我们对面的她的男朋友说:“错了,她一直都是理科生。”

  “理科生还这么喜欢地理历史?”她男朋友疑惑不解。

  “对啊,我们班以前很多这样的怪胎,明明是理科生,文科知识却好得不像话,真不知道他们当初选的时候怎么选的。她啊,怪胎之一,在我们班见怪不怪。”闺蜜答。

  好像每次出去都是这样,没说两句,对方就会说“不愧是文科生”或者“你是文科生吧?”

  刚开始还会辩解两句,后来都不想再多说什么,只是轻微点头。

  选理是自己真心想读理科,对史地文学各类书籍也是内心真心喜欢。

  所以,我的身上,永远都是感性与理性并存,正经起来不像话,逗逼起来更是要上天。

  2

  其实以前我好像并不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和朋友嬉笑玩闹上。

  但似乎从小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执拗,一本课外书到我手里,我一定要把它看完,再去做别的事。

  所以经常小时候,别的小朋友约我出去玩,而我拿着书的时候,我就会对他说:“等会儿等会儿,等我把书看完吧。”后来人家等不及了,我就带着书一起和他走。

  到了地点,还有别的小朋友啊,他们可以先一起看看电视,闹一闹。然后我就静静拿着我的《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等,直到手中的书翻到最后一页了,我就把它丟一边,找小伙伴了。

  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玩上,只有少部分时间奉献给了那些课外读物。

  真正对文学课外读本有好感,应该是初三的时候!

  初三有一个同桌,每天上课都没不听讲的,手上永远捧着一本又一本的课外书,然后和我讲里面的故事,情节,有时候晚上睡不着,我还要找她给我讲故事呢!

  从她的口中,慢慢打开了文学大门,对她手里的书籍也慢慢感兴趣。

  后来,她的书就这样一本一本被我读完,别人都说,服了你了,初三了,还有心思开始研究起这些东西来了。

  在那个初三,我读完了《水浒传》《朝花夕拾》《茶馆》《小王子》……还有很多的青春文学,如郭敬明、雪小禅全部文集,花火杂志,新概念作文等等,记忆不好,还有很多都忘记了。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下课在翻看语文老师讲台上的《中国文学通识》,那时候觉得挺厚的,大概有一千多页吧!语文老师看到我感兴趣,直接就说:“喜欢就拿去看,看完了再给我!”

  我好像心里吃了糖,对着老师傻傻笑,然后从讲台上拿走了那本书,然后不舍课外每分每秒,用了一个星期把那本书给看完了。

  给老师还书的时候,老师竟然有点惊讶,笑着说:“这么快,你到底有没有看额!”

  “肯定有啊!”不过那时候并不懂好好做笔记,只是觉得大脑装了好多以前不懂的东西。

  那时的记忆确实好,所以就有了后来的语文全校第一,语文竞赛全国二等奖,语文优秀模范作文……

  中考结束,语文成绩明显占优势。

  3

  以为高中会有很多课外时间徜徉书海,没想到这绝对是大大的错误。

  时间都是被课程排满,学校图书馆一年也没有去几次,却在高二阴差阳错进了学校文学社。

  当时社长在我们班,我们班语文老师是学校文学社指导老师,我就想去试试玩玩,看文学社到底为何物而已。

  笔试随便写写画画,然后东拉西扯,混顿成文。面试也没怎么上心,结果就这样进去了。

  进去后,刚开始在创作部,每个月两篇稿子,以为进来玩玩,现在竟然有任务,要来真的了,实在不想写,但进了这个坑,还是尽点人事吧。

  写了几篇,其中一篇就上了校刊。后来又无意在期中考试中语文成绩在所有理科班学生中排第一,语文老师找我说要我当创作部部长。

  我心想:呵呵了,我是来打酱油的啊!

  当时创作部成立不久,临时部长是宣传部部长,正式部长还在物色,而我刚进文学社不久,对这一无所知。

  我开始推辞语文老师的要求,认为自己不合适。后来社长又来找我,没办法,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了。

  文学社的工作也是一阵一阵的,忙时忙死,闲时闲死,我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审稿,而自己动手写的却少了。

  一年后,到了高三,别了文学社。学校要求高三把一切重心放到学习上。

  然而,在这个最繁忙最紧要的关口,我又出小插曲了。

  学校进驻了一家书店,而且离我们的教学区和宿舍区都很近。我第一次进去,看到里面琳琅满目的书籍,立即被吸引了。

  每天中午吃完饭到午休前这短短的半个小时或者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我还要进去泡一泡,碰到爱不释手的也会毫不犹豫,当即买下。

  我的高中学校是一所偏理科为主的学校,我的高三班主任更是重理不重文的人,每次看到我从书店出来,都提醒我,“多放点精力放在数理化上,别每天都一门心思看课外书了,大学有你看的!”

  其实,我也知道,当时那样做确实不太好,可是心里却觉得那家书店有魔力,那些课外书都有魔力,比那些数理化,有趣多了。

  在高三,又陆陆续续看完了《红楼梦》《明朝那些事儿》《海子诗集》《徐志摩诗选》还有鲁迅、桐华、毕淑敏系列作品,以及各种历史小说,青春文学……

  逐渐涉及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不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想知道的也越来越多,书籍里面的那个世界好神奇。

  后来,放假泡书店的时间从一小时,到两小时,最后索性都是安安静静在那里呆一天了。

  我想我就是从那时起,开始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4

  进入大学,大一的我和很多同学一样,忙,盲,茫,进了校团委,开各种会议,在各个场所奔波,完全把自己的初衷抛之脑后。

  后来折腾了一段时间,好像人突然想清楚了,知道自己要干嘛了。

  高中已有的社团经历,让我选择退出了那个别人看来还不错的校级社团组织。

  朋友的频繁聚会,台球室,电玩城,KTV,大排档……,也渐渐开始选择了远离。

  我要干嘛呢?

  我给自己定了一些大学目标,四年1000本书,至少达到5千万字的阅读量,这是其中之一。

  而大一之前浪费的那些时光,无法收回,那么就从这一刻起,不管如何,每天都要有所得。

  我现在也无法确定,自己究竟看了多少本书。

  只是我知道,我看书的速度确实越来越快了,以前一本情节小说,三、四百页,我需要5、6小时,现在两个多小时完全可以搞定,还可以把情节复述给你听。

  以前我只知道张爱玲、张小娴、张恨水……现在还知道了爱默生、艾略特,阿尔伯特·哈伯德……

  以前我不知道我该看哪一类的书,现在一本书在我手里,可以很快分辨内容的含金量,不会再总是被那些所谓的书单给忽悠了。

  以前对一些很理论性的东西完全沉不下心的,现在竟然可以平静地读完了,还会觉得乐趣无穷。

  以前觉得那些忽悠人的哲学,儒学……现在也可以细细品味,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

  以前看了就忘,不知道摘重点,不知道做笔记,现在学会整理各种重点,金句,精华了。

  以前觉得自己的大脑总是混乱不堪,各种思想在大脑里打架,自己快要被这种无序整到窒息了,现在发现原来很多东西都是相互关联,不同学科之间也总是息息相关。真的是不同的问题,有相同的答案,那叫万变不离其宗; 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答案,那是万物各有其源。

  5

  总是有人和我说,自己看书不够快,不知道该怎么读书,不知道该怎么做笔记,不知道该怎么写作,不知道该怎么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只能这样告诉你,最大的原因就是你读书太少。

  当你的阅读量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你看书的速度自然就快了;当你的知识储备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自然就自成体系了;当你看的书多了,你自然就知道自己需要怎么样的书籍来继续补充自己的大脑了。

  当你看的书多了,你自然就会有表达欲望,你自然就可以写作起来如鱼得水,用语言和文字巧妙叙述你的人生。

  当然,这一切一切保证读书量的同时,也要多加自己思索,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的目的是形成一个能活学活用,有灵魂,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书呆子,也不是一个知识存量很大,而不会糅合,整理,不会提取的数据库。

  我天生不是一个勤奋的人,总是以“懒癌患者”自居,可是在文学书籍的世界里,我却一直未曾想过抽离。

  那一本本读书笔记,无意中或长或短的随笔,在别人借阅我的书时随处可见的下滑线和各种批注,这些都是一路走来最好的见证吧。

  这个世界上若有若无的才华很多,漫不经心的敷衍很多,被现实照碎的梦想很多,对别人的美丽和成绩云淡风清说几句漂亮话的机会很多,可是,踏实的行动,坚持的努力却不多。

  那些别人的经验,别人的故事,都很励志。可是励志的故事,总是别人的,实现梦想的痛苦,一步一步走过的脚印,才是自己的。

  那些别人总结的干货,看起来都很有用,可是又有多少人看过之后是真正用了的呢?大多数不过把它当“鸡汤”,暖了暖胃,余温一过,那满腔热血也就不复存在了。

  而我,从内心选择始终坚持文学这条路上前行,前面的世界也越来越广,然而不管如何,我会一直走下去。

  因为,有些习惯,终生保持,有些爱好,终生追求,是作为一个“懒癌”最基本的素养。

文学随笔散文10

  自从进入大学,才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了文学。

  记得开始大学课程的时候,教我们写作学的老师布置的第一个任务便是选一本书阅读,期末的时候制作一个PPT来展示成果。她给我们列了一个书单,有《白鹿原》、《活着》、《呼兰河传》、《金锁记》等等,那时候我是小组组长,对于老师列的书单只是知道名字,并不曾了解里面的内容,整个小组选什么书好呢?我一点头绪也没有,还是同组的一个比较热心又读过所有书的同学向我一一做了分析,哪本书的篇幅比较短,哪本的内容比较好解读。我跟着她的思路选了《金锁记》。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它不断提醒着我要多读书。

  读书从上文学课开始。

  古代文学课程的时间跨度很长,从先秦一直到明清,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学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明清小说,各个时期有不一样的成就。身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不熟悉简直说不过去。幸而在老师的督促下,我的记忆里还是有了“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些印象。比较欣慰的是偶尔听到有人在念诗前一句时,我竟也下意识的知道下一句是什么“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感谢曾经在灯下苦吟的自己。

  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大二阶段开始,它更考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我们第一个学习的作家便是鲁迅,中学时代对鲁迅先生的印象还停留在《记念刘和珍君》里他的名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还有就是让人既痛恨又可怜的孔乙己。直到阅读了他更多的作品《呐喊》、《彷徨》、《野草》还有他的杂文选集才知道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批判和揭露多么深刻,从此我们对孔乙己,阿Q就不再只是当作笑谈,而更多带着审视的眼光,也会在自己的身上找找是否也有鲁迅作品中人物的影子。

  两年里的文学课程中多少看了一些书,很多都是在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度和要求看的,收获颇多。各个时代里的文学作品各具特色,作家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都融入了他们的作品里,他们通过塑造人物为读者展现了他们时代的缩影和特色,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的作用十分明显。同时文学作品对读者的激励和鼓舞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

  虽然近期内很用心去读书,但感觉还远远不够。上课时,老师会讲起某些作品,发现自己很难听懂,虽然有些作品的名字很熟悉,但也只是熟悉,并不了解,说明阅读的广度还不够,借《离骚》里的一句诗来勉励自己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学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1.至文学随笔

2.谈文学散文

3.烟花三月,上饶文学之旅的散文随笔

4.小学语文学习随笔

5.网络时代全民文学遍地开花的散文随笔

6.经典散文:文学之路

7.文学义工赞散文

8.支持短文学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