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帕尔默《教学勇气》经典散文
一、教师的自身认同
贯穿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整本书的核心概念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而本书第一章节的关键词就是“自身认同”。
“自身认同”不仅仅指出身、性别、职业等浅显身份,更有认识自我、不要迷失在错误的身份认同、要找回错失了的自我真正本质等深厚内涵。文中,帕尔默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艾伦和埃里克出生于两个不同的乡村熟练工匠之家,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都有手工技艺的天分,而且在学业上都很优秀,是家中上大学的第一人,后来,双双考上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又都选择了教学这条路。
但是自此两人的经历却大不相同,艾伦能将手工技艺的才干融入自己的学术事业中,而埃里克却从一开始就把它们分离了。艾伦没有掩饰自己的出身,并以此为荣,他通过把这种天赋转向学术工作而使其提升转换。观摩他的教学,你会感到好像在观看一个手艺人在制作手工艺品:关注细节和重视手头材料浑然而成,把观点渗透于环环相扣的精细教学中,最后又能画龙点睛总结课堂。但是埃里克却不一样,从偏远的乡下一下子跨入著名的私立大学,他在心灵上经历了强烈的文化冲击,因此在同学伙伴中,在同事中,他感到不安缺乏自信。他学会了像知识分子一样说话做事,但内心深处,总感觉自己是混进这个层次的群体中的。从而,他在专业领域专横霸道,同别人讲话也是专挑缺点,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挑起争论,即便在课堂,也动不动就以“愚蠢的问题”来窒息学生。他在用这种粗暴的方式保护自己敏感脆弱的内心。
艾伦和埃里克虽然出身一样,前期经历一样,但因为自身认同不一样,便有了不一样的人生,一个精彩,一个糟糕;一个光明,一个晦暗。对埃里克来说,他的生命已经不再完整,也许选择别的职业是他恢复自身完整唯一的出路了。
这让我不由想起身边一个案例。
我有一个qq好友,毕业于师范院校,但心里有些不甘-——她不知道是否适合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一毕业,就四处闯荡求职。在历经N种职业后,最终,还是觉得自己最适合当教师,现在,正闭门谢客在家苦读备考招教。我很欣赏她,在不确定之前,可以尝试,可以经历,从而确定自己的最爱,然后无怨无悔地为之奋斗终生。反之,如果直接当了教师,即便事业顺水顺风,也可能会留下终身的遗憾。更何况,如果处处碰壁,或者从内心深处就强烈抵制这份工作呢?
还真有这样的人和事。某老师,大学毕业,按照父母的意愿到了学校,但因心不在此,工作起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得过且过而已,课不认真备,作业不认真改,班里经常空着,连学生谩骂打架也是置之不理。工作没做好,耽误学生不说,自己心里也是痛苦不已疲惫不堪。她也需要选择另外一份职业了。
能赋予我们生命和活力的东西能够提高我们的完整,不能赋予我们生命和活力的东西则摧毁我们的完整,因此,我们需要体验,只有体验才能使我们实现自身认同从而加深自身的完整性。
从事一项工作需要体验需要认同,从事一项工作内的任何一个环节也需要体验需要认同。
再回到咱们的教学工作上来。从小的方面说,别人好的教学方法适不适合你的个性?别人好的管理经验适不适合你的学生?你自认为已经深思熟虑过的想法真正切实可行吗?……这些都需要体验,需要认同。
体验是有冒险性的,也许结果不如人意,但这又有什么呢?不体验,你就永远也不会知道结果,所以,常常保持教学的心灵和勇气,才是促进我们教师自身认同和完整最最需要的重要因素。诚如斯科特所说:“你仅仅需要申明,你生活中的事件造就了属于你的你自己,当你真正拥抱你自己拥有的一切一切和所做过的一切一切……你就是真正勇敢地面对现实了。”
因为眼睛不适,我选择用喜马拉雅软件听读。读书者速度较快,而且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术语较多,再加上中西方语言习惯的不同和译者诸多的长句子,使得我对这个章节的文字理解起来颇为费力,虽在心里辗转反侧,还是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另外,认知肤浅,所读有限,修炼不够,也是原因——这也是我的一个自身认同吧?
二、教师内心的恐惧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提出一个问题,担心学生默不作答使课堂冷场;上课时,担心突发事件令自己手足无措;班里的纪律那个样,虽竭尽全力,却始终无法扭转全局……于是,心里便时刻纠结着犹疑着,以至于怕走近教室怕面对学生,更有甚者,还会产生怀疑:我到底是不是教书的料?
没错,这就是恐惧,几乎每个教师都会有来自心灵深处的恐惧。本书第二章的关键词便是“恐惧”。
帕尔默说——恐惧也可以是健康的,记住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我恐惧我的教学很糟糕,这种恐惧或许不是一种失败的信号,而是关注我的教学技艺的一种证据。我恐惧某个话题在课堂上回突然出现,这种恐惧或许不是警告我逃避这个话题,而是发出一个信号:这个话题必须注意。我恐惧在那危机四伏的个人和公众交接处教学,这种恐惧或许不是懦弱胆小,而是坚定了我的信心去冒这个凡出色教学都需要的风险。
由此可见,恐惧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它能使我们去自觉主动地反思教学改进教学。当然,那种对恐惧无动于衷的人除外。
怎样才能激励恐惧使其能够强化我们的教育教学呢?
不要害怕。既然恐惧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就只能正确面对它了。惧怕和渴望总是如影随形的,有什么样惧怕的情绪就有什么样强烈的渴望。要想走出恐惧,就一定要让渴望占据主导地位。帕尔默列举了一个自己身边的例子。
他有一个一起工作过两年的`搭档,是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这位教师经验丰富且身强体壮。每当校长要求他去高一级院校进修时,他都非常反感,总是认为自己学校现在提供的技术足以应付学生学习的需求,而且,以后他们还会有足够的时间对他们所掌握的技术进行精致的改进。并且,他和校长因为要求和拒绝,使得彼此间的关系陷入了令人沮丧的恶性循环。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对校长说,想去进修了。他说:“我仍然不想去那里进修,单位现在知道原因了。我害怕——害怕我不能理解它,害怕我的领域与我形同陌路,害怕作为教师我成了过时的人。”显然,这位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并且愿意去破解恐惧。
事情的结局是,他和校长一起去了高一级院校,且重新并加深了友谊。校长说,他也害怕。
这位教师进入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意识形态:他可以有恐惧但不必置身于恐惧,他以进修学习为突破点成功破除了恐惧。他尊重了来自他内心的渴望。有时候,超越恐惧的方式就是这么简单。
两周前,偶然在群里看到一位年轻教师的吐槽,其实,说是呐喊更合适些。大意是班里纪律不好管,特别是一个问题学生的种种恶行,使她每天都有想要逃离的冲动。她已经快要窒息了,渴望外出学习充电,然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面对力不从心的种种窘况,她并没有放任自流消极应对,而是遵从内心的渴望,想去进修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使人心生敬意。
其实,除了去高一级院校进修学习,我觉得还有一种更合适的学习方式——自修,即读书,读网,写作,反思,实践……毕竟,能脱产学习的几率很低,况且,对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来说,即便有机会,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
本章中,帕尔默还特别列出一个小结:学生内心的恐惧。和我们教师一样,学生也有其自身的恐惧,特别是一些问题学生。
对一个名师来说,自己想尽一切办法使劲浑身解数,但课堂上还是出现一个“水米不进”的学生,的确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致使教师本人陷入痛苦和欺骗之中,时刻想要逃离,乃至和大家一起吃饭就是一种“忍受”。帕尔默称这个学生为“来自地狱的学生”。后来,终于可以摆脱这一切远走高飞了,可在去机场的路上,他却惊悚地发现,司机竟然就是那个来自地狱的学生。
经过一番提心吊胆的交谈,帕尔默释怀了,原来这一切并非自身原因,而是这个学生的家庭背景。这个学生的父亲是一个失业工人、酒鬼,认为儿子想大学毕业成为专业人才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每天都在训斥他:“这个世界就是愚弄我们这样的人。大学是向我们耍的一个骗局。不要去上学了,找份快餐店的,存点钱,凑合着过吧。从来都是如此,将来也都是如此。”于是,他上大学的动机便日益减弱,人也变得沉默、退缩、玩世不恭了。
这件事情使帕尔默懂得,课堂上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只是内心充满了恐惧而已。
岂止是作者,我们在工作中不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吗?
其实,大部分问题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个样子的,而是被种种不能控制的环境所造就。这些经常被忽视处于社会边缘的人,学会了用沉默来克服内心的恐惧——还是不说话最为安全。
对于这类学生,帕尔默给出的方法是: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他说:“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的。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我的理解是,这类学生一旦真正被赋予责任,能够帮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就有了发言权,且会日渐自信起来。
意识到这些,我们的教学就会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起来——教师因体谅学生的内心而更加倾心教学,学生的心灵也能健康成长了。
【读帕尔默《教学勇气》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1.勇气经典散文
2.我的勇气经典散文
3.默言经典美文
4.读茶经典散文
5.读路遥经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