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

时间:2022-11-26 04:16:55 成功故事 我要投稿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

  创业的成功案例你了解了吗?哪些成功的名人在创业的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那么你了解他们的故事吗?下面阳光网小编已经为你们整理了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

  他叫李伟,80后,曾经在英伦留过学,在微软写过代码、在淘宝做过设计,曾经是音乐发烧客、出过小专辑、拿过海外音乐节奖项,曾经爱摄影爱摄像……如今,他又有了另一个身份——网络创业者,尚妆网的CEO。

  “蓄谋”创业80后海归的转型

  10年前,李伟前往英国考文垂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修读多媒体工程专业,当时创业对他来而言是“从未想过”的事。之后,他前往微软新加坡公司做“码农”。“在国外,开发人才更受青睐。”回忆起这个决定,李伟坦言这一切并不简单,很多知识要从头开始。3年后,李伟以工程师的身份被马来西亚一家公司雇佣,并取得了外国高新技术专家的资质。

  按照他的计划,马来西亚也只不过是职业生涯的跳板,最终他要去往的是美国微软总部。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正当新加坡Creative公司向他发出邀请时,至亲的一场手术让他毅然选择放弃并回国。,李伟进入淘宝网工作,负责天猫首页设计,而这是李伟人生转型,也是创业的起点。

  “淘宝网的工作会逼迫更多地考虑商业可用性,比如怎样设计会对客户导流效率更高,浏览时间更长。”李伟说,这样的工作能让人变的更专业,而自己想要的是更全面,借着那份执着,在淘宝网工作3年后他开始了蓄谋一场自主创业的变革之路。

  为爱妻进军美妆行业

  锁定美妆行业创业,是出于李伟对妻子的宠爱。妻子是他大学的初恋,“虽然她皮肤好,可女人总是要护肤的嘛。”李伟的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笑容,“爱美绝对是女人的刚性需求。”女人对护肤品和化妆品有着与生俱来的痴迷。不过,李伟发现,在追求美的道路上,假货的困扰和高价的顾虑成为了两大痛点。

  “保证正品品质是一切的前提。”抓住两大痛点后,李伟决定做一个有别于市场上同类产品加盟形式的美妆网站。他选择做直营,将所有供货商的产品集中在自己的仓库中,自己做质检,为产品投正品保险。

  贵的不一定是好用的,“每个人的肤质不同,使用的美妆产品也不同,因此价格贵的不一定适合,价格便宜的也不一定不好。”李伟说,为了让每位女性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产品,他们研发了一款智能手机壳,通过皮肤感应器可以准确地“读”出皮肤的含水量、含油量,还能显示用户的皮肤数值走势,向用户反馈的还有一份“大数据”得出的美妆产品清单,“这么做,既能够让女生了解自己近期的肤质,又能够选到好用又便宜的产品。”

  “让女人有花不完的钱”

  面对乐蜂、聚美、天猫、京东等美妆大鳄的竞争,李伟从容且条理清晰,“要突出重围,就需要创新产品。”曾经做过产品开发,满脑子idea的李伟想到了从“钱”入手。

  “让女人有花不完的钱”这句话是李伟在浙江电视台录《美丽A计划》的时候提的,和这句话应运而生的还有一个和“钱”有关的产品——美丽宝。与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相同的是,美丽宝每天也会产生利息,而不同的是,美丽宝的本金来源于你在尚妆网上的消费。“这应该是国内第一个不要另存本金的理财产品,差不多是余额宝的两倍多,简单来说,就是让你把花钱变成赚钱。”

  建立帝国需要点“独裁”

  经过三年苦心经营,从仓储、物流到产品、渠道,一个美妆“帝国”已经初现雏形。而创业的过程,让李伟感受最深的是要勇于拍板决定,有时候还需要点“独裁”。他认为,创业如历史上帝国的建立一样,团队中永远不缺idea,而是缺少决策力。“始终会为团队作出决策,指引方向,因为团队需要有人担责任。”

  正是李伟满脑子的创意和团队超强的执行力的完美融合,尚妆网从美妆行业电商中突出重围,短短3年的时间便成为了一个月销售额达近千万级的美妆“帝国”,李伟还透露了他的壮志雄心,“推出一个购物全平台,年内挂牌新三板。”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二

  人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初想的和最后做的总有不同,做好才是最主要的。我最初的梦想是做老师,但是19岁从新乡税校毕业后,迫于现实的压力,就去打工了。三年下来,除了结识我这辈子的人生伴侣和收获自信外,并没有多大收获,最终决定回来创业。

  上天眷顾,抛了个馅饼砸中我的脑袋——跟朋友买彩票中得大奖。也正是分得的两万多元奖金,成了我事业的启动资金。三台电脑(一买二借),租来20多平米的小办公室,“青峰”诞生了。

  把奋斗留在骨子里

  说实话,这个时候我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都极其缺乏,惟一有的是大胆,无知者无畏,只能奋斗拼搏,甚至说是拼命,让别人看到我的勤奋和“强”。就这样坚持了4年多,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青峰不算很大的企业,但发展平稳,前景也不错。我们做的主要是互联网这一领域,毫无疑问,行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具有极强的竞争性,每个员工压力特别大,都希望把这份事业做大。

  然而创业第二年,我就遭遇了第一次寒流。早上来公司上班的时候,所有员工(当时有十几个人)都离职了,只剩下我自己。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离职,但意识到自己的管理出问题了。有压力不一定全是坏事,可是他们开心吗?跟着我有什么前途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经过很长时间思考,我明白了:管理一个企业,归根到底是管理企业员工。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有员工,什么事也做不成。员工应该受到尊重,因为他们同样是有身份、尊严和地位(不是职位)的人。

  想明白了这点,我没有怪那些离职的员工,反而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正是从这件事以后,我才开始科学地管理公司。

  每天都有新员工加入,为了多和他们沟通,我坚持天天按时来公司上班。一次,无意间发现,公司将近500名员工,我只认识70多人。这个数字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同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我力求多认识一些员工,让他们更有归属感。竞争虽然残酷,但彼此间的温暖会使整个工作流程良性循环。

  就像我自己一样,没有家人的支持和分享,创业一点意义也没有。家庭在我心中排第一,事业第二。所以,我试着慢慢收心,承担家庭责任。同时对公司的发展方向也有了清晰的认识。最初宏伟的目标落实到公司的每一件事上,把这些事情解决好成了我切实的追求。怎么把他们管理好,让他们工作得舒心快乐、提高效率,让公司取得更丰厚的利润,成了我工作的'重心。把奋斗留在骨子里,内心的“强”比外表的“强”要好。

  然而,寒流再次席卷而来,我被几个部门主管联合起来将了一军。吃饭的时候,他们集体要求涨工资。但这次我不像第一次那么慌乱。一番思考后,我决定各个击破,这样一来,局面迅速稳定了。后来,他们都辞职了。现在想想,工资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应该全面看待:工资到了,员工水平不到,员工危险了;员工水平到了,工资不到,企业危险了。

  让员工有幸福感

  后来,我更注意协调工资与员工自身的关系,比如招聘的面试环节,我会告诉他们公司的缺点。当然,也告诉他们我的要求。人才对于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如何留住他们,不是简单地涨工资就行了,还要让他们感到快乐。公司每周都休息,大小轮休,法定节假日也照常过。给他们留足时间去放松,也鼓励他们去购物旅游。他们只有开心了,才会安心工作。高效、高压、高兴,应该是员工的常态。幸福感很重要。

  现在公司发展越来越顺,将近500个员工了。这些员工从年龄阅历各方面来说都有明显的分层。80前这些人身上有更多的吃苦耐劳精神,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这类员工,我给他们信任。而80后,具体是1980—1986年之间的,进入而立之年,他们已经渐渐成熟,开始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他们,我给空间。他们有什么建议、活动安排,我基本上都支持。虽然我知道,我去做结果可能会更好,但是得留空间让他们去做。1987年以后出生的人基本上可以归到90后,虽然很多人都批判他们,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特别聪明,思维活跃无定式,对他们更多的是表扬。分层管理的直接好处是结构的优化。

  任何一个老板可能都做过假设:我的员工很优秀怎么样,或我的员工很糟糕怎么样。这就涉及到管理技能的问题。两种不同的假设,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现在,我更多的是“无为而治”。我相信我的员工是优秀的,不需要制度约束的。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当初的100页削减到现在的30页,每一方面尽量不超过10条,而员工并未因此放弃自我约束。新乡营销部经理是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一开始管3个人到后来的30个人,再到整个安阳地区,我相信她能做好。(即使现在待产在家,我还鼓励她按照之前的方法来管理。)

  同时,我要求人人都有目标,“人人头上有把刀”,一周总结一次。这样,每年公司业绩的完成与目标的误差只有5%,再好不会超过105%,再差也不会低于95%。

  创业当如乔布斯

  我们和百度合作,百度卖的是产品,我们卖的是服务。其实,不管做网页网站还是开发程序和软件,卖的都是“服务”产品,是为了广告的推广与发行。

  一个企业做好了,就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做得不好也不可能不做宣传,毕竟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只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和百度的关系就是飞机场和飞机的关系,我们的目标是负责好飞机的安全降落。

  我力求让自己“辛苦一点”,这辛苦不在身体,更不在精神,而是说作为一个老板,也像其他行业一样,最起码经常上班。中国很多企业最后都倒闭了,差不多都是企业做大之后老板松懈了,开始游山玩水。如果真能玩出一个好企业,那这个人绝对是天才,而且人人都可以做企业了。不过,大多数人都不是。凡是伟大的企业家都不是游山玩水消遣而来的,是像比尔?盖茨、乔布斯那样辛苦工作赢来的。

  做企业一定要专一。从2002年创业开始,我做的就是现在的产品,一直做,做得越来越顺,越来越好。互联网是个很宽广的东西,蕴藏着无限的机会,人人都可能成功,但谁也不能一个人就把所有的钱赚完。把一个行业做好,做精细,做得与众不同,就是成功。

  公司发展到今天,不仅解决了我的生存问题,也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生存问题,而且生活得相对不错。有能力去帮助一些人了,我开始带领大家做公益。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学会了感恩。不管怎么样,至少你比受捐人得到的多,暂时有这个能力,就应该去做。我们把方向主要集中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每个月我拿出500元,员工则从1元起,数额不等,自愿加入。我告诉他们,一旦加入就必须坚持10年。

  带领大家做好事,就意味着不去做坏事;不做坏事就是为社会做贡献。

  创业之初,目标高远,巍然如山,伟大存在于未来;匆匆十年,目标仅仅是做好当下,伟大存乎步履之间。或许有人认为我已小有成就,会自感志酬意满,不愿阔步前行。其实不是的。相反,我早已把心目中的理想揉碎,铺陈在今天和明天,更加务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如果非让我对未来有个描述的话,我希望我的企业是最快乐、最温暖、最和谐、最具青春脉动的企业。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三

  EMBA4期的周航一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

  他2006年就参加过第一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当时只觉得是一次寻常的越野活动而已。此后几年,他看到很多去过的人泪流满面地回忆这一活动,而且饱含深情地大谈感悟,说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行走”,周航突然觉得,自己那一次走得好像有点仓促了。

  “我既不爱音乐,也不爱电子产品,当时创办一家音响企业,是觉得这个行业能赚钱。”和大部分中国企业家一样,周航的创业动机并非爱好,而是赚钱。

  1994年,21岁的周航刚刚大学毕业,就创办了佛山天创电子企业有限公司。十年后,这家企业在国内专业音响行业排名第一,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其他国内大型活动提供了大部分甚至全部音响设备。刚刚30岁出头的周航如愿以偿,过上了富裕而稳定的生活。也许是因为成功来得早,周航的性格一直很理性,很从容。

  “早上起床开一个小时车去高尔夫球场,一场球打4个多小时,再开车回来,晚上和朋友吃顿饭,一天就过去了。”周航这样描述当时的生活。

  当他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高尔夫球场就成了一个貌似健康的避风港。他内心里隐隐地觉得,30岁刚出头就过上这样半退休的生活不太好,但是又找不到什么动力改变自己。周航把泡高尔夫球场看作是一种逃避—逃避自己内心的冲动。其实,从2003年起,他就想再创业一次,做点儿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但是,人总是有惰性的,惰性总有借口,反正也不缺钱,拖拖拉拉一直没有做。”周航说。一旦想干点事情,他的理性就会反过来权衡,给自己找出很多理由:比如想着失败了怎么办,还会想着现在挺好的,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可以去享受等等。

  周航说,企业家去高尔夫球场多数是为了逃避什么。他的一个球技最好的朋友当年曾在海南做房地产,海南地产崩盘后,这个人欠了一屁股债,为了躲债,只好天天泡在高尔夫球场里。泡了一年多,练出一手惊人的球技。

  入学长江

  那几年,周航一直在玩。2004年入学上长江商学院EMBA第四期,他从高尔夫转向出国旅游—从“玄奘之路”开始,他又爱上了玩户外。长江商学院成立了高远户外俱乐部,而后2008年汶川地震,参加玄奘之路的企业家们自愿成立了第一家民间救援队,这些事情周航都曾参与过。他和在“玄奘之路”上认识的朋友去阿拉善沙漠,攀哈巴雪山,穿越安吉森林,在大梅沙破海扬帆,到腾冲清明追古,走访汶川、玉树灾区,还有每周的10公里徒步。

  周航觉得做这些事情是否能找到人生意义或者目标姑且不论,至少眼界打开了,做了一些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也变得丰富而健康起来。

  “玄奘之路”是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曲向东创办的一个项目,他现在的身份是行知探索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2005年10月,他策划了一次“玄奘之路”的徒步活动。据考证,玄奘西行时最困难的一段路是从今天甘肃瓜州到新疆的哈密,被称为800里黄沙,玄奘在这一路上曾多次想要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这是玄奘之路的来源。

  曲向东将这段路分成A、B、C三段,A段从敦煌塔尔寺遗址到白墩子,全程110公里,准备徒步走4天,当时邀请了王石、刘东华、冯仑、张维迎、齐大庆、周国平、葛剑雄、王小丫等20多人。

  就在临行前不久,王石的秘书打电话给曲向东,说王石临时有事,可能去不成。曲向东急了:“这事最核心的人物就是王石。谁都可以不去,他不能不去。”最终王石在曲向东的软磨硬泡下还是来了。再后来,王石成了这个项目的一个招牌,此后每年,他都会为这个活动写一篇文章,称这段路是他的精神之旅。玄奘之路将来参加活动的人称为“戈友”,每人有一个编号,王石的编号是00000T01。

  徒步结束后,时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张维迎和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齐大庆跟曲向东提议,可以把这个活动向商学院的EMBA学员推广,搞一个商学院之间的挑战赛。曲向东接受了这个建议,注册了一个公司,写了几个商业赞助方案。

  “戈壁挑战赛”的羁绊

  2006年初,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睿决定赞助这个项目。王睿是长江商学院的学员,她觉得EMBA学员们需要开个运动会,通过竞赛去交流,所以这个项目有前途。2006年5月,第一届“玄奘之路”国际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就办起来了,一共有长江、清华、北大、复旦等6所商学院参加。

  比赛分为A、B组,A组分出胜负,B组重在体验。除了强烈的对胜利的渴望外,体验也是活动的一个卖点。2005年的第一次活动曾经出了很多名言,比如王石的“让灵魂跟上脚步”和冯仑的“伟大是熬出来的”。此后来参加活动的不少企业家,也确实希望在这条路上找到一点和灵魂、智慧相关的体验。

  其实曲向东最初办这个活动,纯粹是为了让学员们增长见闻、加深友谊、锻炼身体。作为组委会秘书长,他不断强调重在参与、重在体验、“每一个人都是赢家”。而王睿的进入,使得这个调子变了。她深知那些企业家或有商业理想的年轻人们充满好胜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出来创业和在商场参与竞争的前提。有一次,王睿很严肃地对曲向东说:“你不能培养鼓励弱者的文化,输赢很重要。”

  第一届戈壁挑战赛的冠军是长江商学院,曲向东准备了6个一模一样的奖牌,说“每个人都是赢家”。结果在颁奖仪式上,伴随着汪峰的《飞得更高》和《怒放的生命》,一个长江商学院的男学员哭着冲了出去—获得第一名的长江商学院因为得到和别的学校一模一样的奖牌,成了整个颁奖晚会上最不快乐的一群人。

  “很多人为了学校的荣誉,都是提前一年就开始进行训练,戒掉了大酒大肉,每周跑10公里,北京的训练点就是奥体公园。”“玄奘之路”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很多四五十岁的企业家为了“玄奘之路”而改变了生活方式,甚至去参加马拉松。连续三年得第一的中欧商学院因为学员对户外运动的热衷,被戏称为“中欧体育学院”。

  但周航有些不一样的想法:“我们在城里,就天天争名夺利。好不容易给了自己一个星期的时间,跑到几千里之外的荒烟大漠里,结果还是争名夺利,那我们干吗去了呢?”他希望自己能够从活动里获得一些不同的体会。

  “很多企业家登山也是为了标榜自己的身份或者仅仅是获得竞争的快感,不是真的为了爱好。比如登七大洲的最高峰和去南北两极点,需要有钱、有闲、身体好—这不就是成功人士的标签吗。”

  每年的戈壁挑战赛结束后,主办方都会制作一些印刷品,各个商学院也会制作一些小册子,里面都是一些参与者的体会,其中充满了《冲刺!感谢!泪奔!》、《为了信仰执着前行》、《要感悟,不要赶路》、《生命不息,脚步不止》这样的标题。“每个人都写得特有感觉,但是仔细一看又都差不多。”

  2006年初,周航还在长江商学院上课的时候,就听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齐大庆讲过“玄奘之路”—当代名人、孤烟大漠、挑战徒步让他觉得很酷。于是怀揣着郊游的心,他参加了第一届的正式比赛。结果,周航看到很多人泪流满面甚至号啕大哭地冲过终点,但自己既没有特别想要争胜的心,也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体验,仅仅是觉得很累。

  “放下”是另一段远行的开始

  “很多人走完玄奘之路后改行、辞职、创业,本来不想结婚的人结婚了,不想离婚的人离婚了,也有不少人皈依了宗教。总之就是做了一个对人生很重大的决定。”一位“玄奘之路”的工作人员说。

  周航一直是个很理性的人,总是在别人慷慨激昂时,说一些玩笑的话语,把场面给搅和了。周航后来承认,每每听到人们在戈壁滩上激情万丈、超越自我的故事,他心里其实也渴望这样的体验,他渴望哭一次,渴望体验一下什么是挑战极限,甚至渴望自己能够性情大变。

  “玄奘之路”项目除了用于比赛的A段112公里,还有给挑战过A段之后不过瘾的人准备的B段和C段,路程更长,条件更差。B段有130公里,还是分4天走完。2010年,周航准备前往B段,和他有同样想法的人一共有14个。周航尝试着问他的同伴,为什么要再来,这些人都用一个在“玄奘之路”里很流行的“禅语”回答他—“放下,放下。”

  “放下”这个字眼是在2005年那次“玄奘之路”中诞生的。在一个篝火旁,王石和王小丫等几个人聊天,当时王石正处在把企业放下的阶段,实际上就是为万科建立一个健全的企业管理机制—他开始主动远离公司的管理层,下放权力。王石对外界说:“我登山越来越频繁,企业就越来越好。”那一晚,王石对围坐在篝火边的人说:“你看最后谁能放得下,就是我。好几个人说好来又没来,冯仑下了飞机到了敦煌的宾馆跟我们吃完饭就又走了。要说最后能放下的,还是我。”

  从此,“放下”成了企业家们一种时髦的表达,能“放下”也成了一种成功的标志。

  2010年的“玄奘之路”,周航决定改变以往稍有疏离之心的态度,开始认真地走。

  “第三天的34公里,我只休息了3次。当我面对龙卷风几乎无路可逃,当我顶着烈日狂风而泪流不止,当我在无路的茫茫戈壁蜿蜒迷路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有一股巨大的能量而无法停下疾速狂奔的脚步。终于在下午4:50第三个抵达营地。这时候,我觉得我很强,我觉得我做到了自我的承诺,我的内心很骄傲。我知道,从此刻起,我有一颗强者之心!”周航回忆说。

  周航在这段行程中一直试着去思考“放下”,也有很多心得,但始终没明白到底应该“放下”什么,他仍然没有哭。

  2011年,周航又回来参加C段的'徒步,C段有167公里,要走5天,只有9个人一起走。这一次,他终于体会到了“弱者”的感觉—临出发前,他有点感冒,上了路后身体状况一直不好,最后在队友的帮助下,完成了徒步。

  周航说,第三天下午,他看着GPS上显示自己的时速已经降到每小时不到两公里,双腿怎么也迈不开,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漠上,自己和队友的距离越来越远,估计自己回到营地至少也是半夜了。他的精神崩溃了。

  大部分忽然开始热衷户外运动的企业家都是处在人生或事业的瓶颈阶段—王睿曾经问过长江商学院中参加“玄奘之路”的4个女学员,发现她们无一例外都是在婚姻和家庭上出了些问题。有些失意者会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重新找到自信,有些失意者则会在被大自然征服的过程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在城市里,常常会产生自大的情绪,觉得一切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楼很快就修起来了,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处在事业上升期的人,会觉得竞争啊、输赢啊、征服啊很重要,他们看不到风景,充满了对自己的自豪感。”周航说,很多中国企业家或者商人,都是靠利益驱动去创业的,因为不是自己的兴趣。但仅仅是为了钱,这样是做不出好企业的。

  易到用车

  “这两年我都没怎么玩了。”周航说。2010年,他终于开始了自己等待已久的第二次创业,开办了易到用车网,这个网站能为消费者提供带司机的租车服务、这次创业确实是出于爱好或者说需求—因为周航自己不是很爱开车。

  “以前的生意,面对的都是大客户,都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获得生意,里面难免有很多我不喜欢的东西。”周航说,他其实一直想做的是能给更多人带来方便的生意。“汽车租赁业已经存在十几二十年了,但是非常小和零散,大多是几个人几十个人,每家几十上百辆车,经营的地域也不广。能不能把现有资源整合起来,快速形成一个有统一标准的服务网络?”

  周航做这个生意一辆车也没买,而是专心开发技术平台。“我们跟租车公司签约,给每一辆车做车载终端。过去一个车载终端可能很贵很庞大,还得固定安装,现在只要在智能手机上做一个客户端,利用已有的数据地图和定位技术,就很容易知道每台车的位置和状态了。”

  易到用车网的办公室里,挂着大大的北京地图,一辆辆移动的汽车小标在上面跑来跑去。同样的地图也显示在易到用车的手机客户端里。“我们跟原来的经营者没有竞争关系,这是我们商业模式设计精妙的地方。车辆永远不可能饱和,谁都愿意提高自己车辆的利用率,一旦有空闲,就把状态释放出来,加入到我们的匹配系统里。我们系统有一个内部算法,基于位置、经济性等,算出该派哪台车,有订单就推送过去,就像搜索引擎一样。”现在,周航的团队已经扩张到300多人,除北京外,上海、广州、深圳各站也已建立。

  这次创业,周航的很多朋友都表示反对,原因是周航没有做一个互联网企业的经验和团队,他们中一些人还担心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这样的服务。但他还是做了。

  “你要接受自己本来的面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周航说,“我们做判断往往太理性,所谓理性,就是利益和得失的判断,其实你内心早就有个声音,但是我们平时杂音太多,内心的声音听不见了。当你真的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你会变得更勇敢。”

  也许,出走,就是让他听见这个声音。

【创业成功的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04-08

名人的创业故事12-09

成功创业故事12-09

成功创业故事04-07

成功的名人故事11-10

名人成功的故事精选12-07

名人成功故事04-07

农村养殖成功创业故事-农村养殖创业成功故事04-12

女性名人创业故事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