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成功源于孤独的故事
在人生中,孤独并不可怕,孤独也能是自身取得成功,那么你了解哪些关于成功的故事呢?下面阳光网小编已经为你们整理了成功源于孤独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这部名著享誉世界,他曾被瑞士《周刊》1996年评选为“在世的最伟大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博尔赫斯也称“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的莎士比亚。”
为《一千零一夜》着迷的“大学问家”
1927年3月6日,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加勒比地区一个名为阿拉卡塔卡的小镇,由于父母忙于生孩子,10岁以前,马尔克斯基本都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身为上校的外祖父不但有至少19个私生子,还参加并指挥过哥伦比亚著名的“千日战争”。酷爱占卜算命的外祖母,经常讲那些充满死人的鬼怪故事,经常唬得马尔克斯大气也不敢出。
9岁的一天,马尔克斯在外祖父的箱子里发现了一本残缺不全的《一千零一夜》,读到一个人开了瓶盖,冒出一股烟,烟又变成妖怪之时,马尔克斯不由叫道“真神了”。此后,邻居们经常看到只有八九岁大的马尔克斯,在常人难以忍耐的酷暑中,对《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文学作品爱不释手。他们断言:“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是个大学问家”。
1947年2月,马尔克斯在哥伦比亚圈立大学报名学了法律。
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在学校清冷的学生公寓里,马尔克斯坐在床上,翻开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受到了启发马尔克斯几乎跳了起来大声嚷着道:“真他妈绝了!我的天,小说怎么可以这样写?这样,我也能写……外婆就是这样讲故事的。”
第二天,依据从卡夫卡那里获得的启示,马尔克斯完成了平生第一篇名副其实的小说《第三次无奈》。自此以后,马尔克斯立志要成为一位小说大家,从《圣经》到古希腊罗马神话,从卡夫卡到托尔斯泰,他不断汲取着世界文坛巨匠的养料,准备在世界文坛上实现喷发。
沦落巴黎,街头邂逅海明威
1955年,在哥伦比亚第二大报——《观察家报》任记者的马尔克斯被派往欧洲。1956年,报社被封,马尔克斯一下子没有了固定经济收入,生活陷入全面困境。
沦落巴黎期间,马尔克斯有一次邂逅了自己的偶像——美国作家海明威。一天,马尔克斯看见海明威夫妇在圣米歇尔大街散步.马尔克斯因为激动或者腼腆,站在对面的人行道上一动不动,只是两手卷做喇叭筒状喊道:“老师——”,海明威潇洒地转身扬扬手回答说:“朋友,再见——”。当时,马尔克斯正痴迷于《老人与海》,海明威一定没有想到,这个陌生人有朝一日将与他在世界文坛比肩而立。
付不起寄文稿的邮费
此后多年,马尔克斯辗转于委内瑞拉、哥伦比砸等地,继续从事新闻和写作工作,并一度效力于卡斯特罗领导下的拉丁美洲通讯社。
1965年,马尔克斯辞去了在广告公司的工作,把所有家当——5000美元交给了妻子梅赛德斯,开始闭关写作《百年孤独》。
在长达18个月的写作期间,马尔克斯不知道妻子是如何筹款维持生计的。当小说才写到一半时,马尔克斯交给梅塞德斯的5000美元已经花光,他们只好当了汽车。不久又没钱了,梅塞德斯开始当首饰、当电视机、当收音机,唯独给丈夫写作用的新闻纸从未短缺过。
好不容易等到文稿杀青,马尔克斯和妻子来到邮局,准备把《百年孤独》的纸质稿寄到阿根廷的一家出版社。700页的书稿被称完重量后,他们被告知需要83比索的邮费,山穷水尽的马尔克斯当时只有45比索。夫妻俩不得已只能先邮寄一部分书稿。随后,梅赛德斯又把仅剩的家当——自己吹头发的吹风机以及为孩子们榨果汁的榨汁机典当后,才换回50比索,用以支付邮寄剩下半部书稿的费用。
成功源于孤独的故事二
在很多人眼里,“孤独”可能与刘同无关:刘同,身高1.78米,用他自己的话说“长得还比较清秀”,出了书,33岁任职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工作上颇为成功,是标准的“高帅富”。但与大多数80后一样,他也经历过青春的迷惘、选择工作时的彷徨。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假装潇洒,内心却总觉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提起高中时光,刘同说那是一段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日子。男同学们有阿迪、耐克的运动服运动鞋,他没有。在男生们打篮球时,他帮忙买好水放在一旁。“那时我想加入同学们的讨论,试着插话,可没人理,特失落。”刘同曾经做过一件最“二百五”的事,为了交到朋友,他写小纸条给班上的体育委员: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入垃圾桶。
除了没有友情,高中时的刘同和父亲也几乎没有任何沟通。对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看到连电视节目都没有了可仍然还在看的人。相反,对刘同而言,自己是一个每天晚上8点半写完作业为了等父亲回来跟他聊聊天,而昏昏欲睡地看电视看到半夜12点的孩子。
有一天,刘同在纸上写下命题:谁的17岁比我惨。他为此还一一列出“最惨”的.几件事: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的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不理我。
他看着这6件事,忽然找到关联,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是因为自己成绩差,所以老师、父母、同学都不理他,也没有零花钱。“那时我真是醍醐灌顶,仿佛看穿了人生的本质。”
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源后,刘同开始尝试着改变,“我想感受成绩好是什么滋味”。
成功源于孤独的故事三
6月10日,陌陌COO王老板,先于商业洽谈,自己在微博上给贾樟柯导演写了一封长信,信讲了两件事:
第一,很喜欢贾导的电影,欣赏他对于个体情感的真挚探讨,这也是陌陌一直努力的方向,消除人与人的隔阂,破解孤独;第二,不如合作一次,来描述当下年轻人生活状态,它一定要是真实的,具备颗粒感;
贾樟柯导演爽快应约:“早知道会孤独一生,何妨为陌陌拍支广告”。自此,开启了名为【陌陌×贾樟柯】的艺术合作计划。
创意预热
一个风头正劲的互联网企业,一个以真诚见长的国际导演,在时下爆点云集、事件炒作、营销铺天盖地的环境下,能玩出花样么?
贾导交出的第一份作业,是TVC的15秒版本。
15秒的TVC并不是贾樟柯导演表达的全部,而是三分钟版本的预热。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部具有人文关怀的孤独短片,贾樟柯导演首先在微博发声,征集志同道合的朋友借给他三分钟时间。
凭借贾导的号召力和活动的悬念感,不仅广大粉丝热情报名,一些大V也表现出了十足的兴趣。借用时间不是一个噱头,而是一种诚意,此后参与活动的网友不断的收到并晒出贾导的一个“时间借据”。
“孤独实验室”
7月25日,线下“孤独实验室”曝光,之前的悬念也终于解开——借来的三分钟用于邀请人来到线下的.“孤独实验室”做客。配有车载电视的移动孤独实验室,在预约后开至受邀网友楼下,邀请他们作为全国首批观众,提前观看陌陌TVC的三分钟完整版试映,进行一场关于孤独感的对谈。
线下的孤独实验室,只有幸运的网友能够参与,但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次合作计划,是通过线上“孤独实验室”。这个H5上线之后,很快冲破百万大关,并迅速传播开来。孤独实验室(孤独测试)里“挤满了人”。
在参与网友对于此次传播核心“孤独感”感同身受的同时,陌陌更进一步,与知乎圆桌跨界合作,邀请贾樟柯、陌陌负责人、李松蔚、动机在杭州等专业领域的7位嘉宾,主持圆桌讨论。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去为受众深度解析:为何孤独?如何消解?
各领域解读“互联网环境下的孤独感”,在知乎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超过350万人参与,产生超过5000篇回答得到知乎官方平台、知乎日报多次推荐,同时在微博、微信等各平台得到广泛的传播。
不孤独饭局
孤独感与饥饿感同是与生俱来,都无法消失,美味的食物可以消解饥饿感,而对味的朋友可以消解孤独感。延续之前“陌生并不存在”的概念,陌陌瞄准了这些不愿孤独的美食家,为他们准备了一场走心走胃的“解救”行动。
那些深夜想吃宵夜却由于各种理由没有出门的人,会翻找零食,而打开冰箱只看到幽幽的黄光,孤独感油然而生。于是陌陌在线上发起了“晒冰箱换宵夜”的活动,用户在陌陌上晒出自己的冰箱,就有机会参与陌陌的“不孤独饭局”。这种仪式化又易参与的活动让用户意识到,与其对着冷冷的冰箱叹气,不如和对味的朋友享受美食。
陌陌拯救了这群不甘孤独的美食家,精妙地把控“吃宵夜没人陪”这个小而准的痛点,将深夜孤独的情愫一并托出。这些感性而不甘于憋屈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时,孤独便也不见踪迹了。
TVC,话题事件,H5,线下活动,知乎圆桌,从大众圈层引爆,回到专业领域解读,再延展至大众,陌陌X贾樟柯艺术合作计划已全面收官。
无疑,这是一个成功而饱满的社会化营销案例。从单个角度来说,都是常见的传播手段,但是在整体推广前,陌陌打造了与贾樟柯的整体艺术合作计划,从真诚沟通的态度出发,同时每一个环节都与参与者密不可分,告别了灌输式的覆盖,由陌陌、贾樟柯、大众三方一同参与,构成了整体。
【成功源于孤独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功,源于梦想励志故事04-10
自信源于成功的故事04-08
成功源于有目标的故事01-10
成功源于花90%时间考虑失败的故事12-07
成功源于坚持作文02-26
成功秘诀:成功源于积极的习惯12-09
成功源于花90%时间考虑失败励志人物故事04-08
成功源于坚持国旗下的讲话12-06
成功源于坚持国旗下讲话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