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婚夫妻的爱情故事散文
在桂东县农业局家属区,有一对“金婚”夫妻。他俩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来到偏僻的桂东,扎根山区,建设桂东,他们的桂东情,让人动容。这对“金婚”夫妻就是宋孚康和彭云辉。
(一)缔结良缘
彭云辉,1935年12月出生,长沙县福临铺乡人,家中七姐妹,她排老四。1951年,她考入长沙农校,学农艺专业。1957年毕业前夕,学校安排学生填写工作志愿,她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向学校申请,到祖国“越远越好”的地方。结果,被分配到桂东县,安排在农业局,从事病虫害防治工作。
两年后的一天,青春、阳光、靓丽的彭云辉在长沙,通过哥哥结识了和哥哥在北京一起读书的宋孚康。
宋孚康,1929年出生,湖北省襄樊光化县人。1956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俄语专业。
第一次相见,两人都谈兴很浓,流露出了互相爱慕的好感。宋孚康青睐彭云辉的漂亮、活跃、纯洁、上进。彭云辉欣赏宋孚康的才华、忠厚、谦逊、朴实。
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多,并通过鸿雁传书,宋孚康、彭云辉两人的心头燃起了爱的火花,很快就建立了恋爱关系。
1960年冬的一天,宋孚康到彭云辉工作的汝桂县(1958年11月,桂东与汝城合县)县城举行了婚礼。
“那是一个举国上下都在过‘苦日子’的年代,”两位老人回忆说,“我们的婚礼很简朴,没有糖果、瓜子,没有剪窗花、贴对联和大红‘喜’字,没有喜庆的烟花炮竹,更谈不上酒席。几个要好的朋友聚了一聚,以茶代酒,恭贺了一番,就算结了婚。”
次日,只有三天假期的宋孚康,搭车从汝桂县赶回了天津。
(二)情系桂东
1961年5月,汝、桂分县,彭云辉从汝城来到桂东县农业局工作,农业局在县政府院内,工作人员的住房是一幢盖青瓦的平房,房子不漂亮,两三个人住一间。她听不懂桂东话,只好写在纸上,与人交流。她自我安慰,既来之,则安之。
当时,桂东只有一条公路——宜汝桂公路。全县大部分地方没有公路、电,走路靠步行,照明用松枝、煤油。桂东农业落后,没有一个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专业人才。田里种的是一种叫“高脚麻”的水稻,产量不高,每亩500~600斤。桂东多梅雨,稻瘟病、稻飞虱、卷叶虫等病虫害经常发生,有一种危害水稻的螟虫,老百姓俗称“插白旗”,严重影响农作物收成,农民无“妙招”可施。
面对这些,彭云辉意识到重担在肩。为农村着想,为农民服务,就必须尽职尽责,演好自己的'角色。
“以前认为爬山辛苦,后来,得知下山跟上山一样辛苦。”彭云辉说,“那时,下乡很频繁,出门爬山,走路爬坡,司空见惯。我走遍了桂东的村寨,去过山高路远的青山彩洞、大水云里、清泉铜锣等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饭不够,瓜菜带,吃过不少的红薯,土豆。睡农家,盖蓑衣。下乡没有补助,吃饭自己掏钱,一天3毛钱,有时当场付清,有时从一个月33.5元工资中扣除。”
面对艰难困苦,几十年来,彭云辉从不怨天尤人,一心扑在病虫害防治与测报上,综合防治、引导农民更换品种、合理施肥与灌溉、喷洒农药,提高粮食产量。乡村田间地头,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和足迹。
她的工作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公认。参加工作以来,年年评优,在稻杆潜蝇、稻瘟病、多索线虫防治等课题研究方面,获得省市科技奖。1979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1981年被评为高级农艺师,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一次,县里组织部门找彭云辉谈话,意思是提拔她。她回绝了,她认为搞技术的人,还是发挥专长好,她的专长是水稻病虫害测报与防治,做好了,对桂东农村、农业、农民有好处。
宋孚康,1960年毕业,分配到天津大学当了一名老师。结婚后,他兢兢业业在大学校园耕耘。为了妻子的工作调动,他联系了天津好几个单位。然而,妻子却不乐意,说:天津,工业城市,发挥不出自己的农技专长,她喜欢桂东,因为桂东天气特别好,人淳朴。
一次,又一次,宋孚康就是没有说服彭云辉。结婚十多年,两人一个在天津,一个在桂东,书写“两地书”。1974年,宋孚康心疼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小孩的妻子,放弃大好前程,调到了桂东一中,做过清洁工,分发过报纸,打过钟,教过书。
桂东一中,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原来只有一个英语老师,姓马。由于英语老师缺乏,教俄语的宋老师,被学校赶“鸭子”上场,转教英语。宋老师不负使命,钻研教科书,边学边教,边教边学。
没有料到的是,次年马老师调离了桂东,这下宋孚康老师一个人要教2个高中毕业班和2个初中班的英语,每周上20节课,早晨、晚上还得辅导学生。他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废寝忘食备课、教书,满足山区学生的求知欲。
1977年,国家拨乱反正,迎来了科学文化的春天,人才成了各地急需的“香饽饽”,不少在桂东工作的外地老师都调离了桂东。
有一次,一个朋友帮宋老师联系好了在中国科技大学执教的岗位,并承诺解决宋老师妻子的调动问题。调动表寄来了,宋老师是一个实打实的本分之人,说自己这几年教的是中学英语,俄语好几年没教了。如实填写,把表寄了出去。结果没有调成,原因是对方认为宋老师自己婉言谢绝。那位帮忙的朋友说:“你太老实了,怎么可以这样填写呢?”
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不会弄虚作假的人。
宋孚康后来还有几次机会可以调动到湘潭、长沙工作,他却选择留了下来。“之所以没有离开桂东,其中一个因素是,我们有一个好校长——伍常。”宋孚康老师说,“伍校长为人勤奋,无私,有爱心,肯帮人。此外,桂东外语老师缺乏也是我要留下来的重要原因。”
宋老师安心山区执教,因为敬业,培养了一批英语人才,所教的学生黄瑄、黄奕在剑桥大学,黄英、罗新林在广东、郴州等地,桂东一中教英语的能手林文发、李榆平也是他的学生。1987年3月、1990年2月,他当选为桂东县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
相濡以沫走过了“金婚”的宋孚康与彭云辉,如今正在桂东安度晚年。
【金婚夫妻的爱情故事散文】相关文章:
8.关于爱情故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