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寓言故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还记得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1
寓言,就是把一些难以理解的寓意写成一个个故事,让人么去读懂。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收集了许多寓言,让大家只要读一本书,就可以明白许多道理。
整本书中,讲的最多的就是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如《守纪律的海鸟》这篇文章,里面讲了一种海鸟,这种海鸟很傻,还很笨拙,但他们重视一群一群活动,很守纪律,一起飞,一起睡,就连吃东西也一起吃,从不争先,所以,没人敢伤害它们,可见,团结友爱多么重要啊。
此外,这本书还用《画蛇添足》告诉我们:不要把事干过头。用《亡羊补牢》让我们明白,做错了事,与其后悔,不如加以改正,做得更好……
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故事,许多寓言,这都是古人智慧结晶,让我们去好好读一读吧!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7
在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里,我读了《中国古代寓言》这本书,里面有好多故事,比如说,“画蛇添足”、“五十步笑百步”、“叶公好龙”、“愚公移山”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五十步笑百步。”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两个国家对战,打的非常激烈,一个国家被打败了,士兵们都纷纷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有的士兵跑一百步停下了有的才跑五十步停下了。跑了五十步的士兵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跑五十步的士兵说“你真没用,跑的那么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跑五十步和跑一百步都是逃跑,怎么能嘲笑别人呢?
现实中告诉我的不要只看自己的功劳,不顾集体”画蛇添足”告诉我们,有时候做多余的事情有害无益,多此一举,反而会坏事。读完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每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一个道理,我以后要多读书。懂每个故事讲的道理。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2
这个成语来自《荀子·劝学》:"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它多比喻技能虽多而不精,虽多无益。梧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鼯鼠。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梧鼠,它的形状似兔子,腹旁有飞膜,有点象蝙蝠的`翅膀,毛色青黄。还有人把它们叫做石鼠或者五枝鼠。
据说梧鼠的本领很多,可是哪一种也学得不精。鼯鼠利用腹侧的膜能做短距离的飞行,却连房子也飞不过去;它会爬树,却爬不高,连树顶都爬不上去;它也能游泳,却连小河沟也游不过去;它也会挖洞,却挖不成能藏自己的洞穴;它也会奔跑,却跑不过其它的动物,连人都能轻易地追上它。
所以由于鼯鼠样样都学,却没有一种技艺能在危难时救自己的命。它们名义上学会了五种本领,可是一种本领也没有真正学会,这是浅尝辄止的坏习惯造成的。
荀子很赞赏蚯蚓的风格,它没有锐利的牙齿,没有强劲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因为它们做事用心专一的缘故。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3
【以羊替牛】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鲁国少人才】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君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
“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
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
“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断。”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接着表示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他向鲁王建议:“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独有一男子汉,穿戴儒装立于国宫门前。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这篇寓言很有讽喻意味。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4
在课堂上,我学会了两则寓言,它给我的感悟较大,也成为了我的指明灯。
其中一篇是《白兔和月亮》,我明白了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得失之患,拥有了不一定幸福,有时放弃也是智慧。其实,做财富的主人有可能会成为财富的奴隶。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放弃即得利益的。
还有一则故事,也让我感受深刻-《落难王子》: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败。认识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世上也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我想起了落难王子从前听到的悲惨的.故事时,希望厄运不要到他头上,但,厄运总会到的。当他承受了厄运时,他有了对人生的感悟!
每个人都要承受厄运,而且每个人都承受的了,就像王子所说的:“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我希望每个人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勇敢面对厄运!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5
张良与老人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在他年轻时,曾有过这么一段故事。
那时的张良还只是一名很普通的青年。一天,他漫步来到一座桥上,对面走过来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头。那老头走到张良身边时,忽然脱下脚上的破鞋子丢到桥下,还对张良说:"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当时感到很奇怪又很生气,觉得老头是在侮辱自己,真想上去揍他几下。可是他又看到老头年岁很大,便只好忍着气下桥给老头捡回了鞋子。谁知这老头得寸进尺,竟然把脚一伸,吩咐说:"给我穿上!"张良更觉得奇怪,简直是莫名其妙。尽管张良已很有些生气,但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干脆帮忙就帮到底,他还是跪下身来帮老头将鞋子穿上了。
老头穿好鞋,跺跺脚,哈哈笑着扬长而去。张良看着头也不回、连一声道谢都没有的老头的背影,正在纳闷,忽见老头转身又回来了。他对张良说:"小伙子,我看你有深造的价值。这样吧,5天后的早上,你到这儿来等我。"张良深感玄妙,就诚恳地跪拜说:"谢谢老先生,愿听先生指教。"
第5天一大早,张良就来到桥头,只见老头已经先在桥头等候。他见到张良,很生气地责备张良说:"同老年人约会还迟到,这像什么话呢?"说完他就起身走了。走出几步,又回头对张良说:"过5天早上再会吧。"
张良有些懊悔,可也只有等5天后再来。
到第5天,天刚蒙蒙亮,张良就来到了桥上,可没料到,老人又先他而到。看见张良,老头这回可是声色俱厉地责骂道:"为什么又迟到呢?实在是太不像话了!"说完,十分生气地一甩手就走了。临了依然丢下一句话,"还是再过5天,你早早就来吧。"
张良惭愧不已。又过了5天,张良刚刚躺下睡了一会,还不到半夜,就摸黑赶到桥头,他不能再让老头生气了。过了一会儿,老头来了,见张良早已在桥头等候,他满脸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啊!"然后,老头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交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帮助君王治国平天下了。"说完,老头飘然而去,还没等张良会过神来,老头已没了踪影。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6
如果说书籍是一盏明灯,那么阅读就是行走在黑夜中照亮我们前行的那一束光,多么明亮,多么温暖啊!这个暑假里,我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中读到了很多故事,有:《古琴价高》、《对牛弹琴》、《愚公移山》、《画蛇添足》。其中最让我有感触最深的故事是《画蛇添足》。
故事发生在楚国,有户人家去祭祀老祖宗。祭祀完还剩一壶酒没喝,他们就商量怎么分配,一个人说:“我们画蛇比赛,谁最快画完谁就喝。”其中有一个人画完蛇的时候又去画了脚,还没画完,另一个人就画完了,去抢过那壶酒说:"蛇本生就没有脚,你还给它添脚,不是白费功夫吗!”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画脚的楚国人没有实事求是,而卖弄聪明,以致节外生枝,最终错失了那壶酒。
寓言故事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从《画蛇添足》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给蛇画脚的楚国人,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7
战国时期,楚将昭阳率精锐之师攻打魏国,连战皆捷,攻克八座城池。昭阳得意之余欲率军趁胜攻伐齐国。楚将陈轸见部队连续激战,虽情绪高昂,却已是疲惫之师,急需休整,便竭力劝阻昭阳伐齐,并讲了一个故事:
楚国有个庙宇主人春祭,赏赐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难以分配,此时有人提议说:"仅这一壶酒不如让一个人喝个痛快,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在地上画蛇,看谁先画好,谁就独喝此壶酒!"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约定时间,大家同时开始在地上画蛇,其中有个人画得最快,很快就把蛇画好了,这壶酒就归了他。
但他看其他人都还没有画好,得意之余,便想表现自己,显示自己的本领,于是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提笔,别出心裁地说:"我还要替蛇画几只脚哪!",正当他提笔给蛇画脚的`时候,其中一人却已将蛇画好,伸手夺过正在加画蛇足人手中的酒壶说:"蛇是没有脚的,你何必替他画脚呢?"说罢,便张口喝起酒来,画蛇脚的人只好呆呆地站在一边,懊丧地看着别人喝酒。
陈轸的意思是说,楚军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现在正是得胜班师回朝的时候,军队可以养精蓄锐,我们也可受到楚王的赏赐和人们的赞扬;如以疲惫之师,攻打有备的齐国,一旦失败,就会前功尽弃,遭到楚王的处罚和人们的唾骂。
“画蛇添足”就用来比喻多此一举或弄巧成拙。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8
我看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发现里面有好多精彩万分的寓言故事,例如《拔苗助长》、《愚公移山》《塞翁失马》、《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曾子杀猪”。
曾子杀猪是讲古代有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叫做曾子,一天,曾子的妻子去买菜,她的孩子一定要跟他去,但她家离集市远,带上她的孩子不方便,于是便说回来之后就杀猪给他吃,但是回来后妻子并没有杀猪给孩子吃。曾子从外面回来后知道了这件事,立即拿起刀准备杀猪,他的妻子拦住他说,只是开玩笑哄孩子的',曾子却说开玩笑也就是教育孩子们欺骗别人,因为他们还小,不懂得什么是道理,小孩子的品德要从小培养,你这样只会毁了他们一生!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虽然保住了,却会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曾子的诚实守信,说到做到的品质,是值得学习的。
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述一个做人的道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会一些道理,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看,是一本好书。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9
我有幸在寒假前夕,得到语文老师推荐专门阅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俗话说“一本好书,可以滋养人的一生”、“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了一位高尚的朋友”。做为三年级的我,第一次读无插图且字体很小的厚本书,刚开始我根本不习惯,没有耐心读下去,更别说专心致志的读了,我读到三十多页就准备放弃了!
我的举止被细心的妈妈看到了,她温和地开导我说:“孩子,你已经是中年级的学生了,试着去理解故事的`内容和蕴含的哲理吧” ,在妈妈的劝说和每天的睡前陪读中,我渐渐地喜欢上这本书了!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本书收集了古今中外无数智者对人生精辟的总结。后来我不仅能轻松阅读,而且还扩展了知识面,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每一篇优秀的寓言故事中,都有名师导读、精华赏析、相关评价,能帮助我理解故事的内容和寓意。我都会认真的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真是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一本书啊!
读完了这本书,更令我感到我们伟大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所在!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10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叫《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书,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它讲的是有个叫愚公的老人,住在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北面,出入都要绕很远的路,非常不方便。为此,愚公带领着子孙开始挖山,迎着重重困难,日复一日地辛苦劳动,最终,愚公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便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这两座山给背走了,从此,愚公家门前再也没有山挡路了。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愚公是一个有毅力和敢于行动的人。他不怕艰难,敢于冲破重重困难以劳动改变现状;他矢志不渝,拒绝智叟的劝告,迎着嘲笑,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回想我自己,在学习上一遇到稍微难点的问题,就会放弃逃避,然后去玩别的,做事没有坚持到底,相比愚公这位老人,我真是惭愧。我现在下决心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遇到这样的困难,我一定会像愚公那样坚持不懈的。
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而且带给我做人做事的启发,所以我向大家推荐。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11
以前,我不怎么爱看书,觉得书本太厚了,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寒假里,在妈妈的利诱之下,我读上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越读越觉得有意思。读完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明白了许多道理。
读着《鲁侯养鸟》,我笑了,怎么能凭着自己的喜好,请海鸟喝酒听音乐呢?这比对牛弹琴还离谱啊!可不能把自己的习惯强加给别人。同时也让我想到了上学期学过的课文《从现在开始》,猫头鹰和袋鼠让动物们按照它们的习惯过日子,大家当然不会选他们当“万兽之王”。
读到《刻舟求剑》,这傻家伙更让我忍俊不禁。掉在河中间的剑,居然在岸边找,还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在船上作了记号,真是笨死了。我以后可不能像这样的傻瓜蛋一样,不懂变通。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12
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经典的、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产生于民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
在这个欢乐的暑假里,我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虽然简短,但是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大道理,真可谓是小故事,大道理!
整本书有104个寓言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有劝善惩恶的,给人积极的认识启迪。比如:《何待来年》劝人有错就改,不要借故推脱,明知故犯;《猩猩嗜酒》告诫我们不要贪婪不知满足;《蜈蚣自大》告诉我们不要骄傲自满,盲目轻敌,等等。
还有我最喜欢这本书中借物或借事寓人的故事。读过之后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比如书中讲述的《井底之蛙》的故事,阐明世界的广大,不可轻易地拘泥于自己狭小的见闻而自大。《杞人忧天》的故事说明了,如果把事物解释透彻,就能帮人解除忧虑。
这本书还有很多反面讽刺的故事。例如《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的行为是愚蠢的、荒唐可笑的;还有《郑人买履》的'郑人,只愿意认准度量的尺寸,宁愿费神费力跑回家,也不愿意相信用自己的脚来试鞋,真是可笑。
当然还有像《纪昌学箭》、《薛谭学歌》、《关尹子教箭》等寓言故事,讲述了古人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阅读这本书,让我回味无穷,虽然有的故事很久远,但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这些故事的道理在当今社会依然在用,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也带给我许多收获和启发。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1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寒假里,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喜欢读寓言故事,它们一般比较短小,但是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主人公的行为滑稽可笑,他们犯下的错误却让人深思。
其中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买椟还珠》这个故事。故事里的郑国人,只看中了盒子,不晓得宝珠比盒子贵许多信。而那个楚国人呢,想方设法把盒子装饰得十分美观,却没把珠宝卖出去,这样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
看了楚人的所见所闻后,我不禁想起了我去北京玩,那有一家非常有名的百年糕点店,叫稻香村。店里糕点的种类很多,有山楂锅盔、牛舌饼、枣花酥、糖火烧…每一款都非常美味,于是我和妈妈提议,带一些回家给爷爷奶奶吃。当店员拿出包装盒的时候,我不禁吃惊,这么美味的糕点包装却非常简洁,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红色纸盒子,这也太朴实无华了吧,会不会不上档次呀。妈妈解释说,我们买的是糕点,又不是盒子。作为百年老店,稻香村注重的是品质,所以把心思都花在了糕点的研发上。不像有些糕点店用了精美的铁盒、竹篮,口感却一般般。
是呀,我们在生活中要踏踏实实,不要过于追求形式,反而华而不实。多读经典寓言吧,那是一座无穷的宝藏,每次都会给你新的发现与惊喜。《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通过寓言的形式,生动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智慧。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寓言的魅力和智慧。
在这本书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挖山开路,最终感动了天神,将山移走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传达了持之以恒、勤奋努力的精神,还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这种精神不仅在古代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除了“愚公移山”,书中还有许多其他非常有启示意义的寓言故事,比如“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等。这些故事都以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人物描绘,让读者深刻地理解了做人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寓言的魅力和智慧。这些故事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今天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它们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智慧,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做人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总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寓言的魅力和智慧。通过这些寓言故事,我不仅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智慧,也从中汲取了做人的道理和行为准则。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14
《相马》
乐有两名跟他学习相马的弟子。
一天,伯乐带着两名弟子来到马厩里,教他们学习鉴别会踢人的马。二人仔细听了伯乐的讲解后,其中一人很快就鉴别出一匹马,而第二个从却指出这匹马现在并不善于踢人,果然马踢了几下就不踢了。第二个人肯定地说:“这匹马的前膝因伤肿胀,不能长时间支撑整个身体,所以后腿便无法连续抬起来踢人。”伯乐笑呵呵地看着弟子的表现,十分欣慰地点了点头,说:“不仅是在相马时,在观察其它事物时,也要经过全面而细致的观察才可以下结论。
[含义]只有通过全面而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出处]《韩非子·说林下》
《盲人识日》
有个人生下来就是个盲人,他很想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就去问眼睛好的人。
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像个大铜盘。”盲人立刻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中,找到一个铜盘,仔仔细细地摸着,还用手敲了敲,铜盘立刻发出了声响,他恍然大悟地说:“哦,太阳原来可以发出声音。”
有一天,他和邻居闲聊时听到钟声,立刻说:“这是太阳的声音。”邻居告诉他说:“那是钟而不是太阳,太阳会发光,就像蜡烛一样。”于是,盲人又去摸蜡烛,知道了蜡烛的形状。
后来有一天,他摸到了形状与蜡烛相似的竹笛,以为那就是太阳了。
[含义]认识事物不能只凭道听途说,要全面细致。
[出处]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日喻》
《阮裕焚车》
晋代的阮裕是一个以德行闻名于天的人。
阮裕住在剡地的时候,曾有一辆很漂亮的车子。这辆车子的结构结实、造型美观,就连拉车的马的皮毛也是刷得平滑整洁。尽管阮裕把这辆车子视若珍宝,但无论谁来借用他的车子,他都十分爽快地答应。
一次,阮裕一位邻居的母亲去世了,在为母亲送葬的时候,邻居很想跟阮裕借车子。但他转念一想,死人是很不吉利的事。最终,这位邻居放弃了向阮裕借车子的想法。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阮裕的耳朵里。阮裕叹息着说:“唉,我有车子就是为了方便大家,现在却让人不敢借用,还要这车子干什么!”说罢,阮裕放火把心爱的车子烧掉了。
所有知道这件事的人无不感叹,阮裕的确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含义]做人不能因吝惜自己的钱财而不肯去帮助他人。
[出处]《世说新语》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15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颊,面庞,这里指鱼鳃)植(竖立)鬣(唇须),怒腹(因恼怒而膨胀肚皮)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zhé,车裂,撕开)其腹而食之。 好游而不知止,因游以触物,而不知罪己,乃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译文如下。河中有一条鱼叫“河豚(tún)”,因为常在桥下游来游去,经常撞在桥墩上,为此它非常恼怒。遗憾的是,它不避开桥墩以求安全,而是怪罪桥墩有意撞了它。于是气得鱼鳃炸开,唇须竖直,肚皮膨胀,漂浮在水面上,半天一动也不动。一只饥饿的苍鹰发现了它,猛地直扑了下来,用坚锐的巨喙(huì)撕碎它的肚子把它给吃了。 河豚喜游但不知该停止时应停止,直到碰了壁还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竟然荒谬无理地大发脾气,结果丢掉了性命,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这是哲人苏轼的一篇寓言。它告诉我们,遇到不痛快的事情,心胸要开阔,态度要冷静;或要勇于发现自身的问题,不能一味怨天尤人,意气用事;或遇到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要多反省自己。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精选12-07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11-07
中国古代民间寓言故事12-07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三则12-07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及感悟12-07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三则12-07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范例12-07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汇编12-07
关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