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时间:2024-05-15 11:59:33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成语故事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那么,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1

  [成语拼音] xìng gāo cǎi liè

  [成语解释] 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典故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步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成语故事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稽康,字皮夜,他是魏晋之间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风度翩翩,文才超群,当时便有许多人倾慕他。稽康一生写了不少诗和论文。他在诗中曾一再提到环境的险恶。“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心危,吉凶虽在己,世路多险峨。”这些诗句对当时的现实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的论文,则观点鲜明,论点集中,具有根强的论辩力,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揭露和对礼法之士的批判。如他在《养生论》中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批判士族中的人过着“声色是耽”的纵欲生活,尤其对又想长寿又要享乐这类人的心理刻画更是特别精采。他说,这类人“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所不至矣。在上何得不骄,持满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苟,得之何得不失那!”稽康就是这样,把魏晋士大夫那种得失急聚、生死无常所产生的极为贪婪的变态心理一语破的,刻划得淋漓尽致。

成语故事2

  精忠报国成语故事--宋朝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想: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就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而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这名字就定下来了。

  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艰难。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

  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岳飞想到母亲平时的教导,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能干!"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成语故事3

  有教无类是中国的一个成语,出自于《论语》,关于有教无类有一个跟孔子相关的典故。类是指类别,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收到教育。

  有教无类的历史故事还原:

  孔夫子周游列国,刚刚到了鲁国边境关卡,发现鲁国士兵对来往行人收取过路费,每过一次都要重新收费。很有爱国观念的孔子皱了皱眉头,突然又想起囊中羞涩,摸了摸口袋,发现不够自己和学生一干人等的过路费。子贡就拿出自己的钱让所有人过了关。

  学生宰予(字子我)就跟孔子说:“老师,早就跟您提过,应该提高学费。您看,他们住你的,吃你的,相当于您对他们有补贴。如果降低学费,是让不穷的人,有能力支付高学费的人搭了便车。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提高学费,通过提高学费,以增加更多的奖励和补助,来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

  子我接着说:“就好像这个关卡,我觉得也应该提高过路费。您看,关卡国家建设起来要资金的`,行人进进出出,还要修缮,所以即使收费国家还是有补贴的。可是穷人一个月只用进出不超过三次,而富人一个月可能进出三十次,国家的补贴实际上补给了富人。正如您提高学费一样,过路费应该提价,然后用提高最低生活标准的办法来补助穷人。”

  子我回说:“我这是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

  而正是因为孔子跟自我的这番对话,才有了以下一番道理。

  《论语·卫灵公》中:“子曰:‘有教无类。’” 意思是指,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从此,有教无类的说法,在中国流传了下来,也为中国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为古代教育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中国的文化教育开始了部分皇族、商人、农民、奴隶都可以学,中国的文化才越来越普及了开来。

成语故事4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事先楚国那么壮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碰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减缓得来。之后,他们便请伯犁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非常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造孽的事儿,知道罪有应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行贿,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下其手”了。

成语故事5

  三月不知肉味

  【故事】;

  春秋时期,年轻的`孔丘在季府赶车,曾偷偷去季府乐师师襄子那里去学琴,也能练几曲。后来师襄子得罪了季武子被赶出季府,在外沿街乞讨与卖艺。孔子在街头遇到落魄的琴师,诉说他当年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成语故事6

  成语名称:郢书燕说

  成语拼音:yǐng shū yān shuō

  成语用法:作宾语;指以讹传讹。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成语来源: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成语造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故持论弥高,弥不免郢书燕说。”

  郢书燕说的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郢字开头的成语

  郢书燕说

  包含有郢字的成语

  郢书燕说

成语故事7

  【注音】bì shí jī xū

  【成语故事】公元前623年,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采用避实就虚的作战方法,避免与楚军的中军主力决战,先令其下军向楚右军进攻,因为楚右军是由陈、蔡两国军队组成的弱势部队,一举取胜。晋军主将狐毛又用计诱歼了楚左军,最终取得重大胜利。

  【典故】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孙子·虚实》

  【解释】实:实在,坚实部分;虚:空虚,虚弱部分。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方面

  【相近词】避实就虚

  【相反词】以卵投石

  【成语例句】

  ◎ 汉末赤眉军和黄巢农民起义军,避实击虚,驰骋在广阔战场上的大量流动作战的.事例,就是典型的战例。

  ◎ 从上述事例中,说明企业家只有重视与积累市场信息,及时地、准确地分析与利用市场信息,确定市场中的"空"与"实"所在,采取"避实击虚"策略,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成语故事8

  【注音】cáng gòu nà wū

  【典故】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

  【释义】垢、污:肮脏的东西。包藏容纳肮脏之物。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用法】作定语;形容坏人聚积的场所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含污纳垢

  【反义词】涤瑕荡垢、藏龙卧虎

  【同韵词】鹤骨鸡肤、死有余辜、实密似疏、遇人不淑、胆大心麄、体无完肤、热热乎乎、平安家书、罪不容诛、蛇入鼠出、......

  【灯谜】垃圾箱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因为使臣申舟在宋国被杀,就发兵攻打宋国。宋国派乐婴齐到晋国求救,晋景公听从大臣伯宗的藏垢纳污的`建议,坐视不救,纵容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只好靠自己的力量与楚国协商求和

  【成语示列】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说的罢:“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 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女吊》

  【成语例句】

  ◎ 可是他对三奶奶谈话,一个字也没提起经济,他只说上海不比家乡,是个藏垢纳污之区,下等女人少有乾净的,女用人跟汽车夫包车夫养了孩子,便出来做奶妈,这种女人全有毒,喂不得小孩子,而且上海风气太下流了,奶妈动不动要请假出去过夜,奶汁起了变化,小孩子吃着准不相宜,说不定有终身之恨。

  ◎ 联想到鲁迅先生常喜欢引述的一句古话,"夫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也",这句话的出典是这样的,清兵攻下南京时,明宰相马士英欲避走绍兴,绍兴文士王恩任就写信去痛斥他,里边便说到了这句话,由此不难推见,浙东人凛然不阿的脾性,实在是由来已久。

成语故事9

  【注音】shén shū yù lěi

  【典故】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 《山海经新释》卷十二

  【释义】二神名,传说能治二鬼,后世奉为门神。指门神。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联合式

  【押韵词】疑人疑鬼、年经国纬、君子成人之美、释回增美、兼葭秋水、负芒披苇、啧啧称美、心如止水、小气鬼、出山泉水、......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沧海之中有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木,盘曲三千里,其枝间有鬼门,是万鬼出入地。门上有神荼郁垒二位神人,专门阅领万鬼,发现恶鬼就用苇索捆着去喂老虎。后来黄帝作礼请神,在门口离一大桃人,上画神荼郁垒与老虎用来驱恶鬼

  【示例】黄髯斜卷,唇边几阵风生;怪眼圆睁,眉下一双星闪。真是神荼郁垒象,却非立地顶天人。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

成语故事10

  【注音】rén shén gòng fèn

  【典故】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旧唐书·于柚传》

  【释义】人和神都愤恨。形容民愤极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极为愤怒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民怨沸腾

  【押韵词】熏风解愠、一方之任、更仆难尽、峥嵘轩峻、内外交困、抱才而困、低眉倒运、报仇雪恨、霞姿月韵、出纳之吝、......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湖州刺史于頔重修西湖灌溉工程,让百姓受益匪浅。他任苏州刺史时下令拆除神庙,破除迷信。他的政绩卓著,为人比较专横,死后唐宪宗赐号“厉”。他的儿子请唐穆宗改“厉”为“思”,太常博士王彦威说他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成语举例】恶已贯盈,人神共愤。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回

成语故事11

  【成语名字】春山如笑

  【汉语拼音】chūn shān rú xiào

  【近义词】: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反义词】:寒风刺骨、冰天雪地

  【成语出处】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成语解释】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春山如笑造句】一场春雨过后,烟雾迷蒙、春山如笑。

  【春山如笑的成语故事】

  《山水训》一节集中叙述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和主张,认为人们生在太平盛世,想要“苟洁一身”,不一定去隐居归向大自然,借助好的'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这是对前人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又讲述了山水画家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汲取素材、如何继承传统和如何表现。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成语故事12

  【注音】xiān lǐ hòu bīng

  【出处】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解释】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办事方法巧妙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先声夺人

  【相反词】突然袭击、不宣而战

  【同韵词】平地起孤丁、言论风生、坐吃山崩、青竹丹枫、起死回生、眼中拔钉、连鳌跨鲸、以聋辨声、惯战能征、行浊言清、......

  【年代】古代

  【灯谜】下战书

  【邂逅语】图里藏匕首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攻打徐州,徐州太守陶谦派人请刘备出兵解围,刘备率关羽、张飞攻入徐州。陶谦要让位给刘备。刘备给曹操写信请他退兵,来一个先礼后兵。曹操想杀来使,谋士郭嘉劝止,刚好吕布攻打兖州,曹操只好给刘备一个面子

  【成语示列】你这先礼后兵方法实在高明。

  【成语例举】

  ◎ 它们有的`响声温柔,有如晨鸟叫枝;有的会张嘴说话,亲切地唤醒你:早上好,该起来啦!还有的先礼后兵,铃声起初温声软语,继而高亢嘹亮……"我打断了她的介绍,"我要的是能把死吓醒的那种类型。"

成语故事13

  这则成语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注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

  【典故】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释义】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学习方法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温故而知新

  【同韵词】节制之师、出公忘私、恍然自失、以彰报施、终日而思、气竭声澌、公正无私、杯圈之思、人喊马嘶、辱国丧师、......

  【年代】古代

  【英语】to learn and review it from time to time

  【日语】勉強(べんきょう)したことをいつもよく復習(ふくしゅう)する

  【教学同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论语〉十则》初中一册·课文·10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成语举例】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 宋《二程全书·外书七》

  【其它使用】

  ◎ 如果你精力有余或好奇心强,那么就可以在学低年级的课程时,匀出一部分精力兼学高年级的课,超前满足你的求知欲,而对高一年级的'学生说来,老师在教低年级的课时,实际对他起了个"学而时习之"的作用,以前学过的东西自然而然就加固了记忆和印象,就不容易轻易淡忘,基础就格外的扎实。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成语故事14

  成语解释:

  把它看成像饴糖那样甘甜。比喻甘心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工作或虽处危困境地也能安然忍受。

  成语出处:

  宋 真德秀《送周天骥序》:“非正义之富贵,远之如垢污;不幸而贱贫,甘之如饴蜜。”

  成语繁体:甘之如飴

  成语简拼:GZRY

  成语注音:ㄍ ㄓ ㄨˊ 一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甘之如饴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成语结构:补充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辨形:之,不能写作“知”。

  近义词:甘心情愿、何乐不为

  反义词:欲罢不能

  成语例子:背书背不出,“老师”往往大发娇嗔,自然骂得人下不了台,而张曜甘之如饴。(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英语翻译:be quite content even in adversity

  成语故事:

  宋朝末年,文天祥率军抗元,不幸被捕,关入元军的土牢,汉奸张弘范劝他投降,他坚决拒绝。他在又矮又窄的地牢里呆了三年,始终不投降,最后被元朝皇帝忽必烈下令杀害,他在狱中写下《正气歌》:“鼎钁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成语故事15

  【注音】bù jiào ér zhū

  【出处】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荀子·富国》

  【解释】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不教而杀

  【相反词】仁至义尽、谆谆教诲

  【同韵词】糊糊涂涂、时异事殊、日异月殊、一命鸣呼、一人有福,拖带满屋、舛讹百出、诈败佯输、神思恍惚、满腹诗书、十年读书、......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孔子答道只须尊奉五种美德,除掉四种恶政就可以。其中四恶政之首就是平时不给人教育,到时候却怪别人而去杀人,这就是虐。其次上暴、贼及小家子气

  【示例】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厉害,不忍不教而诛。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

  【成语造句】

  ◎ 惩办主义不教而诛,不仅不能教育犯错误的人改正错误,反而会伤害他们,达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02-03

经典成语故事01-04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2-07

经典成语故事12-09

关于成语故事11-28

成语故事大全01-29

(精选)成语故事作文11-01

螳臂当车成语故事04-20

曙后星孤的成语故事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