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故事

时间:2023-07-30 11:14:28 故事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报纸的故事

报纸的故事1

  一沓报纸,承载着多少故事?想必每个人心里都藏了不少。

报纸的故事

  曾在机关部门呆过,每到报纸征订时,我就头疼上火。上边多份党报订阅任务压下来,每天带着任务、拿着发票,跑单位、跑部门,说好话、搭人情,看着蜗牛般递增的订单数,心急如焚。弱弱地透露个隐私,我也曾很不地道地压效益好的单位、求性格好的领导,多订、多帮忙。日后,看到一堆堆报纸无人品读、或成垃圾,心里着实感觉真对不起编辑的劳动,对不起掏的那些钱。

  大多机关报纸,头版头条雷打不动成为展示领导光辉形象、日理万机的平台,不是开会就是调研,不是慰问就是考察。每次筛选照片,都精挑细选,保证领导以最佳形象登上报端。曾有位前辈,一时疏忽,定照片时没有兼顾主次领导的排位依次,致使挨指责、写检查。前辈一气之下,辞职走人。有次上厕所,无意看到领导的照片,皱巴巴、污浊浊躺在废纸篓里,真有些哭笑不得。

  后因工作调整,可以忙里偷闲;便靠着对文字的.酷爱与敏感,给副刊写文章,发到全国各地。但不久发觉,副刊“豆腐块”正被多数作者盯死,挤占一席之地实属不易。有文偷在暗处窍稿,有写手为了争抢地盘恶语相向、暗中较量;连自己有时也会负累于这发稿不发稿的纠结之中。报纸于我而言,真是有种莫名不行言的困难感受,但总的感受,还是感谢。

  喜爱保藏样报,将自己的文章连带报花剪贴起来,集结成册。闲来无事捧读回味,或展示给挚友、客人一阅,小有成就感。

  因为写稿相识了不少编辑和文友。曾有一山西编辑,在样报里夹了一份手写信,清秀字迹间传达出的满是激励,并善意提示,这也成了我的创作原则。曾有一文友,每遇在某报刊发我的文章,她都会早早买了,挂号邮寄给我,当我称呼大哥表示感谢时,竟然才知她已是年逾半白的阿姨。报纸,串起了天南海北的情意与感动。

  报纸看完,就可以用了。记得初中时,有些女生会用报纸叠钱包,外层裹上美丽的油光纸,装上子母扣,“吧”的一声打开,抽出十块钱,特有面子。我也曾有一个,那是用帮忙扫地、腆着脸求女生赏的。而母亲却习惯用旧报纸裱糊箩筐,干净规整;或用报纸放饺子、放面条,便利好用。父亲则用报纸层层糊房顶、粘墙面,平躺或侧卧皆可用读报催眠,满意悠然。每遇大扫除,我和老婆则用旧报纸卷高帽戴上,勤劳持家。

  报纸无用,便可以卖了。曾花80块钱订了一份晚报,一年下来,厚厚一撂旧报纸,卖了30块钱;花50块钱感知世界、丰富生活,真是划算。身边有位爱贪小便宜的职员,竟将领导报纸分发完后,全部收起来卖钱,终被领导发觉,狠狠挨了批。有位收废品的大叔,在机关单位间忙活多年,用收入供孩子上高校。而我们则常常用卖旧报纸的小钱,买些零食、喝点小酒,沟通感情,图个乐子。

报纸的故事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提高幼儿明辨事非的能力

  2、通过讲讲做做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3、教育幼儿节约能源,减少浪费。

  二、活动准备:

  1、用报纸折成的帽子1顶,衣服一件。

  2、旧报纸若干、胶棒9个、剪刀9把、娃哈哈瓶若干、各种彩色小纸片若干。

  3、《报纸先生的故事》、旧报纸制作的半成品若干,投放到各个活动区

  三、活动步骤: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头报纸折成的帽子,身穿报纸做的衣服)小朋友们,你们看韩老师今天有什么变化吗?请小朋友们按顺序从上到下地观察。

  2、引导幼儿完整地表达“报纸做的帽子”、“报纸做的衣服”

  3、下面我们请郭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小朋友注意听,一会儿我们要根据故事提出问题。

  (二)基本部分。

  1、(郭老师讲述《报纸先生的故事》)

  2、师提问: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里一共讲了几个人?他们都是谁?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至两句话来表达。(请二到三名小朋友回答)

  3、请小朋友重复听故事,我们有更多的问题请孩子们解决。(教师进行情境表演,由一名老师当旁白)提出问题:

  ①清晨报纸先生被送往谁的家?

  ②小红看完报纸后她把报纸放在哪儿了?

  ③第二天,报纸先生又到了小红的家,奶奶可能用报纸干什么?

  ④报纸先生为什么感到高兴?(因为它派上了用处,发挥了自己的全部作用)

  ⑤你们认为小红和奶奶谁做的对?

  4、讨论:如果报纸先生到了你的家,你看完报纸后会用报纸做什么事情呢?(折纸、擦东西、当台布、包东西、做成各种各样的物品或各式各样的玩具)

  5、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在各个活动区投放了很多报纸,下面孩子们可到

  自己喜欢的活动区进行各种好玩的活动,老师希望小朋友们比老师还聪明,做出更多更漂亮更有趣的物品。

  6、教师引导幼儿每个活动区最多有三个幼儿。(一共有9个活动区,每两个活动区安排一名教师辅助幼儿制作)

  7、主讲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8、请小朋友自我介绍自创作品的名称、玩法并演示怎样玩。

  9、展出小朋友的作品。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

  小朋友们真棒,今天我们合理地利用了报纸先生,减少了垃圾,还做出了这么多的玩具,节约了钱,报纸先生真高兴啊!谢谢你们!

  四、活动评价:

  1、目标明确,达到教育目的。

  2、教具准备丰富,区域投放的材料充足,给了幼儿很大的选择性。

  3、教师语言生动,表情丰富,能很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4、配班教师的角色扮演不到位,一人饰多角,变换频繁,道具不形象。

  5、区域活动中教师引导语过多,应启发幼儿,让他自己通过思考、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教师直接暗示幼儿解决的方法。

报纸的故事3

  每天都有很多新报纸变为旧报纸,我们不是把它们随手扔掉就是垫了抽屉,甚至包了咸鱼;或者堆积在一个角落,以4角钱一斤的价格卖给了收废品的小贩。然而深圳的郭江却想出了一个“绝招”,从旧报纸中赚到了大钱。

  这个点子就是专门帮顾客寻找朋友或者其他人生日当天的老报纸,作为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赠送。将一张四个版的老报纸卖到了两三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高价。为此郭江在深圳开了一家“生日报”专卖店,结果生意出奇地好。

  创业源于灵感和运气

  “生日报”专卖店的创立者郭江,其创业之旅充满了偶然。20xx年,郭江有个伙伴曾经帮助华东一大型图书馆设计信息化报纸检索系统,图书馆将大量的报纸扫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只留了一份原报,把剩下的近5万份旧报纸全部送给了他。

  这么多旧报纸拿来干什么呢?

  郭江突然灵感一现,回想起他曾从电视上看到的一则报道:20xx年当中国申奥结束后,中国申奥功臣何振梁先生,收到一份令他特别感动、来自国际奥委会的礼物———1929年他出生那一天的英国《TIMES》原版报纸。报纸上报导了当天在英国及世界各地所发生的大事,仿佛是为何振梁的出世做了另一种时空上的解释。实际上当时奥委会送给了所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一份出生当天的生日报,包括中国的何振梁。正和朋友筹划生意项目的郭江由此决定:这是个很好的创意!我们不如再多收集些旧报纸,当作一分特殊的生日礼物售卖。

  如果说,奥委会的妙举是灵感的'源泉,免费得到一大堆旧报纸是好运气,随后的创业则是凭借耐心和实干。此后近两年,他发动20多个朋友分头跑遍了大江南北,遍访各大城市的博物馆、图书馆,收购它们多余的存报。而搜集的过程,大部分时候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要从正规图书馆买到旧报纸,常常要经过层层审批,有时一拖就是半年。

  大受欢迎月销售额7万元

报纸的故事4

  1935年的春季,我失业居家。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这在当时确实近于一种幻想,因为我的村庄,非常小又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后。例如村里虽然有一所小学校,历来就没有想到订一份报纸,村公所就更谈不上了。而且,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报》。这种报纸,我们的县城,是否有人订阅,我不敢断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区,即子文镇上是没人订阅过的。

  我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现在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纸。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至于当时也是北方出版的报纸,例如《庸报》等,都是不学无术的失意的政客们办的,我是不屑一顾的'。

  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好。它的社论是有名的,我在中学时,老师经常选来给我们当课文讲。通讯也好,还有赵望云的风俗画。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副刊,它有一个文艺副刊,是沈从文编辑的,经常登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还有“小公园”,还有艺术副刊。

  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

  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

  “我想订份报纸。”

  “订那个干什么?”

  “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

  “你去订吧。”

  “我没有钱。”

  “要多少钱?”

  “订一月,要三块钱。”

  “啊!”

  “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

  “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

  谈话就这样中断了。这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呆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白念了。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特别是最后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

  其实,我知道她还是有些钱的,作个最保守的估计,可能有十五元钱。当然她这十五元钱,也是来之不易的。是在我们结婚的大喜之日,她的“拜钱”。每个长辈,赏给她一元钱,或者几毛钱,她都要拜三拜,叩三叩。你计算一下,十五元钱,她一共要起来跪下,跪下起来多少次啊。

  她把这些钱,包在一个红布小包里,放在立柜顶上的陪嫁大箱里,箱子落了锁。每年春节闲暇的时候,她就取出来,在手里数一数,然后再包好放进去。

  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父亲沉吟了一下说:

  “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

  我对书籍、报章,欣赏的起点很高,向来是取法乎上的。《小实报》是北平出版的一种低级市民小报,属于我不屑一顾之类。我没有说话,就退出来了。

  父亲还是爱子心切,晚上看见我,就说:“愿意订就订一个月看看吧,集上多粜一斗麦子也就是了。长了可订不起。”

  在镇上集日那天,父亲给了我三块钱,我转手交给邮政代办所,汇到天津去。同时还寄去两篇稿子。我原以为报纸也像取信一样,要走三里路去自取,过了不久,居然有一个专人,骑着自行车来给我送报了,这三块钱花得真是气派。他每隔三天,就骑着车子,从县城来到这个小村,然后又通过弯弯曲曲的,两旁都是黄土围墙的小胡同,送到我家那个堆满柴草农具的小院,把报纸交到我的手里。上下打量我两眼,就转身骑上车走了。

  我坐在柴草上,读着报纸。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地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

  我的妻子,好像是因为没有借给我钱,有些过意不去,对于报纸一事,从来也不闻不问。只有一次,她带着略有嘲弄的神情,问道:“有了吗?”

  “有了什么?”

  “你写的那个。”

  “还没有。”我说。其实我知道,她从心里是断定不会有的。

  直到一个月的报纸看完,我的稿子也没有登出来,证实了她的想法。

  这一年夏天雨水大,我们住的屋子,结婚时裱糊过的顶棚、壁纸,都脱落了。别人家,都是到集上去买旧报纸,重新糊一下。那时日本侵略中国,无微不至,他们的旧报,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都倾销到这偏僻的乡村来了。妻子和我商议,我们是不是也把屋子糊一下,就用我那些报纸,她说:

  “你已经看过好多遍了,老看还有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就可以省下数块钱,你订报的钱,也算没有白花。”

  我听她讲的很有道理,我们就开始裱糊房屋了,因为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妻刷浆糊我糊墙。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把有社论和副刊的一面,糊在外面,把广告部分糊在顶棚上。

  这样,在天气晴朗,或是下雨刮风不能出门的日子里,我就可以脱去鞋子,上到炕上,或仰或卧,或立或坐,重新阅读我所喜爱的文章了。

报纸的故事5

  1935年春季,我失业居家。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突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这在当时的确近于一种幻想,因为我的村庄,特别小又特别偏僻,文化教化也很落后。例如,村里虽然有一所小学校,历来就没有想到订一份报纸,村公所就更谈不上了。而且,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份大报,当时出名的《大公报》。这种报纸,我们的县城,是否有人订阅,我不敢断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区,即子文镇上是没人订阅的。

  我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纸。我认为这是一份肃穆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至于当时也是北方出版的报纸,例如《庸报》等,都是些不学无术的失意的政客们办的,我是不屑一顾的。

  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好。它的社论是出名的,我在中学时,老师常常选来给我们当课文讲。通讯也好,还有赵望云的风俗画。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副刊,它有一个文艺副刊,是沈从文编辑的,常常刊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还有“小公园”,还有艺术副刊。

  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

  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

  “我想订份报纸。”

  “订那个干什么?”

  “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

  “你去订吧。”

  “我没有钱。”

  “要多少钱?”

  “订一月,要三块钱。”

  “啊!”

  “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

  “你花钱应当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

  谈话就这样中断了。这很难说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因为我的自尊心的确受了一点损伤。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待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白念了。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特殊是最终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的确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

  其实,我知道她还是有些钱的,作个最保守的估计,可能有十五元钱。当然她这十五

  来多少次啊。

  她把这些钱,包在一个红布小包里,放在立柜顶上的陪嫁大箱里,箱子落了锁。每年春节闲暇的时候,她就取出来,在手里数一数,然后再包好放进去。

报纸的故事6

  教材分析

  记叙了作者失业居家后订报纸、读报纸的一段经历,全文笔调低沉、哀惋、表现了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反映了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文章的心理描写,注意语言描写对心理描写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的重点为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心理描写,同时注意语言描写对心理描写的表现作用。

  教学准备

  有关孙犁的生平和《大公报》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纸吗?你都喜欢读什么报?为什么?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文章《报纸的故事》。

  2 简介作者。请同学们读读自己课前查阅的有关孙犁的的生平简介。要求学生认真听,并互相补充。

  3 简介《大公报》。课题中所说的报纸是什么报?谁来介绍一下《大公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孙犁与报纸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交流探究,理解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课文围绕报纸写了几件事?指导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筹订报纸、喜读报纸、裱糊房屋)

  3 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想订报纸的原因是什么。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一是作者认为《大公报》是一份严肃的报纸,二是《大公报》上的文章好,三是想给《大公报》。)

  4 “我”想订报纸,为什么说自己是“异想天开”?

  5 “我”是怎样和妻子商量的?

  (1)分角色朗读“我”和妻子的对话,注意人物的语气。

  (2)从妻子的几句话中,可以看出妻子当时是怎么想的?你又能体会到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3)“我”听了妻子的话又是怎么想的?指名读对话下面一自然段,听了妻子的话,“我”的自尊心为什么受到了损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觉得这段话中的哪个词最能表达出作者的这一心情?(作者自尊心受到损失的原因:一是失业在家,证明书是白念了;而是作为一个男子汉不能赚钱养家,还伸手想妻子要钱,面子上难堪。“千钧之重”)再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这一心理活动,读出感情。

  6 作者后来到底是怎样订到报纸的?这时又是怎样的心情?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到的'?(愉快而满足)

  7 作者在描写他读报时“先读社论……放到屋里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表现了作者对报纸的喜爱,对这些来之不易的知识十分珍惜。)

  8 夏天雨水大,“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把登广告的糊在顶棚上”,以及课文最后一段都写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有感情地练习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自我解嘲。

  三、

  1 “我”事业在家,且要订报看报,你如何这件事?

  2课文中对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很细致,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的心理描写?读一读,再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读的报纸,课后注意收集自己喜欢的报纸,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剪贴,这样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为自己的积累材料呢。

  作业设计

  组织一次读报活动,并展示学生的剪报集。

  板书设计

  报纸的故事

  筹订报纸

  喜读报纸

  裱糊房屋

报纸的故事7

  一天,小红帽开门准备卖报时,发现门口蹲了一只蘑菇。这个蘑菇有半个人那么大,她仰着头,问小红帽:“你好,请问你可以给我一份工作吗?我要的工资不多,只需要每天一元以及一个潮湿的环境!”小红帽看了看蘑菇,问道:“你可以帮我卖报纸吗?”蘑菇点了点头,说:“虽然我没卖过报纸,但是我可以试试。”于是小红帽和蘑菇愉快地签订了协议。

  第二天,蘑菇早早的起床进了报纸,然后抱着一大摞的报纸,走街串巷的喊:“卖报纸啦卖报纸啦。新鲜的报纸呦,特新鲜~”这么一喊,就有几个人到蘑菇这来买报纸了。

  卖出十几分报纸后,蘑菇兴奋的唱起了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蘑菇,第一天来把报卖,一边唱一边卖,今天的报纸真新鲜,各位不要错过精彩啦~”蘑菇这嘹亮的歌声又招来不少顾客,蘑菇把顾客又带到了报刊亭,怂恿[sǒng yǒng]他们买杂志。

  一天下来,蘑菇的销售量就比小红帽平时的销售量翻了无数倍。等晚上小红帽来到报刊亭看到蘑菇把报纸和杂志都卖光了惊讶的抱着蘑菇又亲又叫。

  每天能歌善舞的蘑菇背着报纸到处叫卖,几天下来,蘑菇积累了不少的'固定顾客,小红帽那个的心欢喜啊~小红帽和蘑菇也越来越聊得来,她俩从天聊到地,最后两人紧紧抱在了一起,因为她俩都是吃货。

  一个月后,蘑菇和小红帽都攒够了钱,她俩迈着一致的步调,向着超市前进!蘑菇忍不住又唱到:“向前进向前进,吃货的胃很饿,吃货的肚量大……”作为两个吃货,她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吃遍天下美食。

  小红帽决定开始好好工作,她全权把报刊亭交给了蘑菇,然后自己去重新找了一份工作,努力赚钱,攒够了钱就带蘑菇吃遍天下美食!

报纸的故事8

  我家订了一份报纸,是《武汉晚报》。既然是晚报,便总是在上午九点后才送来。印象里换过好几次送报员。换成现在的这名送报大妈以后,送报的时间愈发晚了起来:有时中午才能拿到报纸,有时午后去检查报箱却仍是空的,发展到后来,间或就会漏掉某天的报纸,也不知道是被人抽走了还是压根就没送来。刚起先出现丢失报纸的状况时,我还打过一两次电话,询问为何没有收到报纸——这种说不清晰的事自然得不到什么像样的回答。到后来丢报纸的事遇到多了,觉得一两天的报纸没收到也不是什么大事,终归自己有的时候也两三天不去取报纸导致狭小的报箱塞不下也毫不在意,加上报箱也的确老朽不堪并不能阻挡新奇的小孩子们掏走报纸,也就懒得打电话去追究了。

  也许两个月前的某天,有人在楼下按我家门铃。我拿起通话听筒,里面传来一典型的劳动人民热忱大娘的大嗓门。由于不是本地的方言,我问了两遍才听懂,大娘说她是给我家送报纸的,要给我们装个新报箱。我说那敢情好啊须要我做什么?大娘说没什么事就是告知你一声。等我中午下楼取报纸的时候一看,防盗门上多了一个大一号的报箱,上面写的正是我家的门号,不过旧报箱却也没取走。我打开新报箱,从里面取出了当天的——《楚天金报》?!再打开旧报箱,我家的《武汉晚报》正在里面躺着呢。我迷惑地看了看两个报箱,发觉它们并不是同一家报业集团的——也就是说早上跟我通话的大娘不是给我家送《武汉晚报》的那位。那么肯定是把别人的报纸误送给我们了吧。我照着新报箱上用记号笔写着的标了“订报”的手机号打过去,接电话的`正是那位热忱的大娘。

  ——今日给我们送的《楚天金报》是怎么回事啊?我们没订这报纸啊。

  ——是免费送给你们的,拿着看吧!

  ——谁送的啊?

  ——银行送的!你们有工行的卡萨!

  ——啊?有倒是有……

  ——工行做的活动!不要钱,拿着看萨!

  好吧,我只好接受了这份意外的报纸。只是我很苦恼,同时有两家公司的两个报箱两份报纸,太没有必要了。更苦恼的是我只有一把锁,又不想买新的,究竟该挂在哪个报箱上呢?我希望《武汉晚报》的送报员也能把报纸投在新报箱里,这样我就可以不管那个老朽的旧报箱了。但我没有她的电话,也难得遇到她,更有些小人心地想到:要求她送报到一个竞争对手的报箱里,会不会损害到她作为送报员的自尊呢?不过纠结了一会以后,我确定把这个皮球踢给送报员,于是把锁挂在了新报箱上——希望《武汉晚报》的送报员可以留意到新报箱和上面醒目的门号,自动送报到新邮箱吧!于是在坚持往没有锁的旧报箱里送报两周后,才智的大妈最终领悟了我的愿望。我很兴奋。代价不过是又有几天的报纸消逝了而已。

报纸的故事9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对文学、真

  理等不懈追求的精神。

  2、学习心理描写,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

  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画出优美词句。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不学无术 不屑一顾 异想天开 责难之词 无微不至

  3、再读课文,写出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4、画找出文中几处心理描写的'地方,读一读,体会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感

  悟心理描写的作用。

  (例:最后一段,作者用一种愉悦的心情写出了自己的闲适与满足,

  实际上是作者苦中求乐的心理,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解嘲。这样写,可以让读者

  感受到作者的无奈和悲哀。)

  5、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简要回答:

  (1)“我”为什么一定要订阅《大公报》?

  (2)“我”怎样裱糊房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用心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6、质疑问难,交流研讨。

报纸的故事10

  《报纸的故事》讲述了作者失业后居家订报纸、看报纸的的一段经历。

  文章非常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比如课文中的16自然段。在作者与妻子的一段对话之后,由作者向妻子借钱订报纸却遭到拒绝而引出了一连串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失业在家的男子汉的那种自责、无奈和惭愧的心理。

  而除了运用心理描写的的'手法之外,作者还十分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出来。教学时,我把人物“通过语言表达人物心理”作为重点学习内容之一,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发现和分析人物的心理现象。这一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的分析入木三分,令人欣喜。

  比如,在学习作者与父亲的对话时,学生有很精辟的分析。作者在妻子那里要钱订报纸,结果碰了个钉子,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父亲沉吟了一下,说:“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并联系上下文和重点词句,读出了父亲这句话蕴含的心理活动。

  一、“沉吟”了一会儿才说,,说明父亲嫌《大公报》太贵,不舍得,一时拿不定主意。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境并不是很富裕。

  二、父亲又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不忍心看到子失望的样子。所以希望儿子订一份便宜点的小报,这样既满足了儿子读报的欲望,又不会过于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父亲既不忍心拒绝儿子,又不能完全满足儿子的愿望,心里感到愧疚不安,所以用的是商量的语气与儿子说话。

  至此,一个朴实、敦厚、慈爱的父亲形象便通过这短短的一句话跃然纸上。

  再如作者与妻子的几句对话,学生也分析得头头是道。作者想订份报纸,妻子说:“订那个干啥?”从这里可以看出妻子文化水平低,不理解丈夫的心愿。当知道丈夫在家很闷,想通过读报纸打发日子时,她又说:“你去订吧。”从中又看出妻子虽然不理解,但还是关心、体贴丈夫,希望丈夫过得快乐。当听到丈夫说订一个月报纸要三元钱时,她“啊”了一声。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个“啊”的含意,我设计了三种读法让学生倾听、感受、分析、判断。

  一、第四声,拖长。

  二、第二声,短促。

  三、第三声,拖长。

  学生经过辨别,很快品出了言外之意。第一种读法表示“这么便宜啊。”第二种读法表示“这么贵啊。”第三种读法表示“我听明白了。”再通过联系上下文,这个“啊”的含意就不言而喻了——妻子嫌订报纸太贵了。所以当丈夫向她提出借三元钱时,她才会说出“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来的钱啊”这样的话,从中看出妻子既体贴丈夫,又不舍得出钱的矛盾心理。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在学习中提高了。

  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同学们都体会到了“言为心声”,语言就像一面心灵的镜子,不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都能让人通过阅读和分析感受到人物内心思想的折射。

报纸的故事11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孙犁的文章:《报纸的故事》,读后受益匪浅,对我们很有启发。大体内容讲的是:在孙犁年轻时,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失业居家。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失业居家的他想订一份报纸,而且是当时有名的《大公报》,但当时这近似一种幻想。定这份报纸需要3元钱,他向妻子要,结果碰了钉子,他又向父亲要,父亲还是爱子心切,把集上卖麦子挣来的3元钱给了他,让他定了《大公报》。报纸三天一送,每次他都一字不落的读过后,才珍重的叠好,放到屋里去。等报纸看过好几遍时,这些报纸便用来糊墙了,他把有广告的贴在顶棚上,有文章的`贴在外面,按日期排好,这样就可以在下雨阴天不能出门的时候,重新阅读文章了。孙犁用3元钱定了一份报纸,十分珍重,这说明了他对知识的渴望,最后才成为了有名的大作家。读完了孙犁的故事,在来想想我们实际生活中:在学校,发了许许多多对学生有益的报纸,书刊,而有的同学连看也不看,根本不屑一顾,随便往桌子里一塞,就再也不去管它了;或者用报纸叠一个纸飞机,到处乱扔。在家中,看电视,玩电脑,什么都行,就是一提书就烦。这就是我们现在对书的态度。学校发这些书是干什么的?难道就是为了让我们糟蹋吗?现在有些同学,根本就意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学不学无所谓。

  总之,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知识,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报纸的故事12

  “哈哈哈哈……”咦?是哪里发出来笑声呀?原来是五零六班的同学在玩一个有趣的游戏-----踩报纸。

  踩报纸有什么好玩的呢?哇!原来是要四五个人一起踩在上面,不掉下来,坚持十秒,这要靠我们的团结能力,我决定我们也来玩一下。

  我们小组有五人,难度最高了!第一次,我们轻而易举地成功了,毫不费力。第二次,把报纸对折,“这回我们可怎么踩上去呀?”我为难地说道,“这可真伤脑筋呀!”有的同学拍着脑门,有的'同学皱着眉头想,“对了,我们四个人踩四个角,一个轻一点的同学踩在中间。方笑同学说。”于是王力阳踩在中间,我们喊:“一、二、三、起!”我们就来个金鸡独立,我快倒了,紧拉着另外的同学,终于数到十,我们“哗”地一下蹋了,都摔在地上。我们虽然摔得很痛,但脸上也带着笑容。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三四关都过了。

  怎么样?踩报纸游戏好玩吗?

报纸的故事13

  一.选择六个加点字注音。

  千钧叩头裱糊时髦粜米省悟闲暇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责难(nánnàn)芸菲(fěifēi)

  便宜(piánbiàn)行情(xíngháng)

  很多小朋友都有这样的苦恼:语文学习效率不高、语文成绩提不上去、老是被父母和老师责备,准备了第一支笔课后作业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高效地学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支笔》课后作业题及答案

  1、这段写的是什么?

  答:这段写的是母亲最后还是给我买了一支钢笔,二十多年过去了,我都舍不得抛弃它。

  2、为什么我要永远保存那支笔?

  答:因为这支笔是母亲辛辛苦苦赚钱买来的,它饱含了母亲的爱;因为我通过吵着要母亲买笔到我准备自己赚钱买笔,显示出我懂得理解母亲,体谅母亲的难处,我成长了。所以我要永远保存那支笔。

  3、你怎样理解:成熟在贫困之中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心里。

  答:我认为在贫困中得到的有益的东西是有价值的'。这句话说明贫困也有它独特的重要价值。

  语文学习并不难,只要大家合理使用复习资料,认真努力地学习,就一定会学好!希望我们提供的第一支笔课后作业题及答案,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语文成绩!

  三.解释下列词语并分别造句(长句)。

  随心所欲:

  大名鼎鼎:

  不屑一顾:

  四.填空。

  1.《报纸的故事》作者,他是著名家,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有。

  2.沈从文是家,家,代表作有小说。

  五.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

  “我想订份报纸。”

  “订那个干什么?”

  “我在家里闲得很闷,想看看报。”

  “你去订吧。”

  “我没有钱。”

  “要多少钱?”

  “订一月,要三块钱。”

  “啊!”

  “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

  “你花钱应该向咱爹要去,我哪里来的钱?”

  谈话就这样中断了。这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呆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白念了。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特别是最后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

  1.这段文字运用了两种描写方法,分别是;。

  2.妻子先说:“订那个干什么?”后又说“你去订吧。”这两句矛盾性的话应该怎样理解?

  3.当我说出“订一月,要三块钱”时,妻子“啊!”了一声。发挥你的想象,请把妻子说“啊”时的表情、语气、语调、心理活动写出来。

  4.“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一句应该怎样理解?

  (二)她点点头。那天晚上,她想明白了母亲的话:穷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屈辱,它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可能遮住了心灵的光芒。如果把它看作是一块宽大的布料,那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件温暖的新衣——甚至,还可以把它当作魔术师手中的那种幕布,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

  5.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6.本段话是“她”对母亲的教导的理解和认识。谈谈你读后的感受(联系实际,有层次)。

  【试题答案】

  一、二、三略。

  四.1.孙犁,现代,文学,《荷花淀》。

  2.现代著名文学,服装史研究专,《边城》。

  五.(一)1.对话(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2.第一句话表现了妻子文化水平低,对读报没兴趣,对订报不理解。第二句话是我在做了解释后,妻子对“我”的理解和关怀,表现了她是一位通情达理的人。

  3.略。

  4.表明了作者的自尊心受到损伤,作为一个男子汉,读书人,还要向妻子借钱。表现了作者的自责、无奈、惭愧的感受。

  (二)5.如果——新衣。

  6.略。

报纸的故事14

  5月份,回到祁东几天后,三十年的老友何晓晓请我去他家吃饭。其间,我们谈起昔年追求文学、创办小报《青草地》的诸多往事,以及那时一些文朋诗友的远事近况,既兴奋又感概。

  后来,我们谈起报纸的事。我说,我那时最喜爱看报纸了,生产队订的《人民日报》、《湖南日报》,邮递员每天送来,都从窗子缝隙中丢进保管室里。门锁着进不去,我便乘没人的时候,拿一把铁钳夹,从窗棂逢里伸进去夹报纸。我“偷报纸只要副刊版,其余的仍旧扔回去。后来我当村干部,自己管全村的报纸,每张的副刊我都留一份。到了上世纪九十年头后期,存下的各类报纸副刊已积满一个衣柜。惋惜的是,我后来去了祁东和衡阳,那些报纸就全被父亲卖掉了。

  晓晓也和我如出一辙地爱报纸。他告知我,他的`报纸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买;二是到衡阳日报社去拿;三是生产队里分。说到生产队里分报纸,晓晓的神色突然暗淡了下来。他声音沉痛地说,黄鳝伯前几天去世了。晓晓接着告知我,在那些须要报纸的年头,黄鳝伯给了他很大的照看。黄鳝是外号,他本名叫曾庆德,是个老队长老党员,今年84岁了。没有读过书,所以他就非常喜爱读书的人。那时候他当生产队长,管着队里的报纸,到年底的时候再分给各家各户。

报纸的故事15

  我的名字叫报纸,每一天,邮递员叔叔都要把我和我的许许多多同伴送到千家万户。今天,我又被邮递员叔叔投进了一栋楼房的302室信箱里,我静静的等待着信箱的主人来把我取走。

  今天是谁来取我呢?要是那位老奶奶来拿我就好了,老奶奶可喜欢我啦!总是把我的内容仔仔细细地都看过,然后再把其中一些重要的新闻剪下来,贴在一本本子里,那是她的剪报簿。有时老奶奶会把漂亮的插图作成剪贴画,剩下的呢就折的整整齐齐堆放在茶几下,最后卖到废品收购站,工人叔叔就把他们加工成一张张雪白的.纸,这样我们就可以为大家做更多的事了。

  我最不喜欢老奶奶的孙子园园来去我了,他总是草草地看一遍就把我丢掉,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草地上,没人理睬。

  哎!今天到底是谁来拿我呢?

【报纸的故事】相关文章:

探索报纸背后的故事作文04-18

卖报纸精选作文04-13

卖报纸的作文05-11

关于报纸的作文12-21

卖报纸作文07-14

以卖报纸为话题作文05-02

报纸时装秀作文04-23

报纸时装秀作文12-27

卖报纸的心得体会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