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2-11-20 11:43:4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感动中国》观后感五篇

  篇一:《感动中国》观后感

  林俊德年轻时身扎沙漠,潜心研究核事业,为核试验鞠躬尽瘁;他先后参加了四十五次核试验,为核事业研究出了重要成果。他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他坚决从重症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后继续工作,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需要尽快手术,否则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然而他拒绝了,他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我需要尽快工作,为祖国多献一份力量。”他工作了五小时后,实在是太累了,他才接受休息,最后在睡梦中离去。他生命快结束时,他没有给家人留任何遗言,他留下的全是对核试验的贡献。他如坚强的`马兰花,英雄埋名五十年,他是以军人的意志坚持到了最后一刻,他是伟大的英雄!

《感动中国》观后感五篇

  陈斌强的妈妈患有痴呆症,他用一根绑带背了妈妈三十八年,时时刻刻把妈妈带在身边。他有一张作息表,不是上课,就是照顾妈。这就是他生命的全部,这他已成为他的习惯,他们一家人都在为妈妈尽孝,他的自身行为给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做了榜样,这也是拯救社会不良行为的良药。

  何玥从小善良,节俭,多次向有困难的人施以帮助,十一月何玥因病而死亡,父母在悲痛之中,又履行了女儿的遗愿,把她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她是在病痛之中和死亡线上作出了这个重要决定,她的这个决定救了三个陌生人的生命,

  大千世界,人的数量数不胜数,这些感动人物之所以让我们感动,是因为他们身上存在着我们都没有的优秀品质,他们勇于为祖国事业而牺牲生命,一件事坚持十几年,生死关头心系他人,这些人让我们感动,这些人让我们为他们感到自豪,有些人虽已不存在,但他们的精神永久常在

  篇二:《感动中国》观后感

  能够感动一个中国的人,通常不是多大的官,而是一些平凡人。但只因他们超凡地举动,他们感动的不止是一个中国,而是世界。在《感动中国》上便介绍了这种人。

  第一位是活在工作中的林俊德,他是一位核实验工作者。在他生病后,知道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几了,便拒绝了化疗,用中药来延长生命,以剩下的这段时间来工作,并且把自己常用于工作的笔记本电脑拿到了病房。他在病房也坚持工作。家人、医生、劝他休息一会儿他也不听,直到连续工作了五个小时,实在撑不住的时候,林俊德才答应休息。光是这点就令我敬佩,自己平时生个病,脑袋晕沉沉的,学习上一小时便一定撑不住了,何况五小时?

  但是,这样敬业林院士还是走了。他去世前要求把他葬在核试验场上,宁死也不离开工作的地方。他为了工作,到了最后也没有时间给家人留一封信,林院士是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就如颁奖词中所写:“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接着便是一位老师--陈斌强,他的父亲在他幼时便因车祸去世了,他的母亲便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母亲从此只身一人抚养三个孩子,他的母亲常用一根布带背着他们。

  逐渐,时光飞逝,三个孩子都长大了,而母亲却得了老年痴呆症。在她神智还清晰一点时,家里人问过他:“把你送到敬老院,好不好?”思考了一会儿,说:“我要和儿子在一起。”

  便是这句话让陈老师所感动,让他留在了母亲身边。但他去学校要走30公里的山路,陈老师把母亲走丢,便骑着电动车,重新用起了小时侯母亲背着他的那根布带,紧紧地把他和母亲系在了一起。陈老师晚上九点要哄母亲睡觉,凌晨一点带母亲上厕所,白天还要上课,这样一折腾,陈老师睡觉的时间只剩下区区几小时,但他尽了孝,他是一位真正有师德的老师。陈老师相信母亲知道这个时刻在她身边的`人对她好,他相信,他*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孝更绝伦足可矜。

  后面是一位十二岁的女孩,何玥。她小时候得了脑肿瘤,别人捐给她的钱,她却捐给了慈善机构。在汶川发生大地震时,她捐了她所有的零花钱,又让父母每人捐了一个月的工钱。我十分欣赏何玥她在面对死亡的弥留之际,还为他人着想,我相信她会带给人们一个有爱的未来。她的遗愿是捐献她所有的器官,何玥用她的一部分救助了三个人。当我们怀着悲伤提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欣喜,欣喜她的生命用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了下来,她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生命照亮,何处春江无月明啊!

  这些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他们的事迹更是一场对我们心灵的洗礼。这是一群无私的人,所以,他们是幸福,即使为此献出了生命,他们也在所不辞。他们以爱告诉我们:人类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创造!

  篇三:《感动中国》观后感

  “一根绑带,把三个孩子带大了,却把母亲累老了。有一天,他*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肩膀上一代代传承。”陈兵强,一位普普通

  通的中学老师,却用爱为我们谱写了一幅天地间最美的画卷。

  陈兵强父亲死的早,因此,他的妈妈担起了家的责任。这位伟大的母亲,一人努力干活养活了他们一家。并且,小时候在干活时,为了照顾陈兵强或其姐妹,把他们绑在自己的背上,让他们与自己寸步不离,这时,产生了母爱的见证:一根绑带。正当母亲成功的将子女们抚养成人,小时候背他们的绑带将被永远珍藏时,一个噩耗突然传来:母亲得了老年痴呆。母亲整天就是傻傻地笑,吃饭不知温饱,甚至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原来是因为母亲在年轻时过度操劳,导致提前的痴呆症状。陈兵强知道后,十分伤心。让他更为害怕的是有一次,母亲外出,竟忘了回家的路。从那时起,兵强便决定以后无论去哪,都要带着母亲。就这样,陈兵强每天骑摩托车带着母亲上下课,也把孝道传播给了沿途的村庄。陈兵强的`事迹随后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学校还特意给陈兵强批了一套简易宿舍,让他母亲能住在里面,使兵强安心教课,也更方便照顾母亲。有一次,当陈兵强衣服沾上了母亲的粪便,被学生们发现时,问学生:会不会觉得臭,学生们答道:不会,这可是爱的味道啊。听到这里,陈兵强的眼睛湿润了。记者采访时,问陈兵强为何不把母亲送到养老院,陈兵强说:我曾经也问过,但我母亲回答是要和儿子一起住。也就是从那时我就决定,再也不与母亲分开,或许有一天,她会不记得我是谁,但只要她知道这个男人对我好就足够了。看到这里,我感动了。母亲爱孩子,孩子孝敬母亲,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啊。天下的父母亲都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我们也要好好地孝敬他们。

  天底下最伟大的情,是亲情。

  篇四:《感动中国》观后感

  大家试将“十二岁”“小女孩”两个词连读,想像一下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会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震撼每个人心灵的事情呢?

  何玥,一个如此平凡的名字,却做了一件如此不平凡的事,为人类开启了一个有爱的未来。

  正在上六年级的何玥被检查出患有脑瘤,这个消息对每个人来说打击极大,可是这个小女孩坚强乐观的面对。在他的治疗期间,他得知:自己仅剩单个月的时间了。他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消极,变得颓废。为了安慰父母,她每天假装欢笑,可谁又知道她心里对这个世界有多么不舍呢?

  一天,何玥给爸爸说:“爸,我死后能不能把我有用的器官移植给别人?”爸爸听后非常生气,母亲也坚决不同意。在同乡看来何玥的行为甚至伤风败俗。随后,他每天都向家人提出这件事,这也是她最后的心愿。

  2012年的某一天,何玥悄悄地走了。父母伤心至极,但经考虑,父母决定替何玥完成她的心愿。签字后的第二天,何玥的器官就被移植到几个病人身上。

  经了解得知,何玥从小就爱帮助别人,由于家境贫寒,何玥非常节俭,但每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是毫不吝啬。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时,何玥捐出了自己所有的零花钱,还要求爸妈捐出一个月的工资。在治疗过程中,何玥所在的学校全体师生组织为何玥捐款,共捐了2000元。可是他却问爸爸:“爸,这钱是我的不是?”爸爸说:“是啊,是同学老师们给你的。”“把它捐了,捐给更需要的.人。”何玥就是一个如此有爱的女孩,作为比她大四岁的姐姐,我由衷的敬佩他。

  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平凡善举,开启一个有爱的未来。何玥,你是我们的骄傲,愿逝者安息,一路走好。

  篇五:《感动中国》观后感

  他,只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执着于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祖国的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生诠全奉献于国家。不幸的是,他在中年时患了癌症,一心倾向于工作的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显得很淡然,并没有惊慌、害怕。他问他的医生,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并不是关心自己的病情是否还有救,而是想为祖国事业做出奉献而更加争分夺秒。他要求医生将他从加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他更加不接受手术。因为他知道,一旦手术失败,不仅仅浪费大量的时间,更是完不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务。

  护士们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将他转移到普通病房。因为它自身患有癌症,需要多躺在床上休息,但他硬要坐起来工作。他还说:“在病房里,躺下的都是病人,坐着的都是病的不严重的人。”他坚持不懈的工作,知道自己的病情加重,也不肯接受手术,更不肯多休息。在他所剩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不知疲倦的`工作。终于,他累倒了。躺在病床上再也不会醒来。

  他走了,但我们知道他的精神依旧在。在他最后的几天时间里,他原本打算给自己的孙子、孙女们留一封信或几句话。但是,他为如他所愿。他的时间太少太少,就连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都献给了祖国。

  他走了,它的奉献就是我们全国人民的闹钟;时刻提醒着我们。他为他的家里人留下的只有空白,而对国家他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我们有哪个人会像他那样钟爱于自己的国家?

  既然没有,那就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用一生--林俊德。

【《感动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节目征文01-11

感动中国的观后感11-12

感动中国观后感12-14

《感动中国》观后感04-28

2017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四篇-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1-23

感动了观众感动了中国说明文12-03

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06-15

感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经典诗词12-09

《感动中国》观后感四篇12-07

感动中国观后感三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