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

时间:2022-11-02 08:32:0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死亡诗社》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1

  现代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面对学校各种社团的影响,这就是电影《死亡诗社》带给我的思考。

  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 John Keating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 Neil由于坚持自己的表演梦想和父亲发生争执,但父亲并不理解他,甚至百般阻挠,于是Neil在绝望中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Keating老师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被学校开除。

  看完影片,不禁同情Neil,一个大胆追求自己梦想的青年有错吗,但就是得不到父亲的理解。同时也有些同情Keating老师,用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有错吗,但就是违背了威尔顿预备学院固有的风格,被大家所排斥。毫无疑问,让作为学生的我们来选择教师,我们一定会选像Keating一样的老师。中学的我们都期待大学多元的教学模式,都希望大学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灵活的。在我们的印象里,大学老师应该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讲起课来滔滔不绝。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屈指可数。更多的老师都拘泥于知识本身,他们忽略了传授知识的方式,他们忽略了学生的接收能力与兴趣,说得更严重一点,他们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就像沉浸在自己的演说中而不像在上课,这样的课堂效果显然是不好的。我们呼吁像Keating一样的老师出现,带领我们走出课堂,用心灵去感受知识,接受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

  再说说大学的社团。大学的社团五花八门,往往看得我们眼花缭乱,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摇摆不定了,一些宣传者的'劝说很多时候都能左右我们的意向,于是,我们就忽视了自己本身的兴趣。其实,社团应该是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的。另外,如果我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社团,我们也有动力坚持下去,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就比如影片中的Neil,他清楚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Keating老师的鼓励下他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出色地完成了演出,父亲不支持他的做法甚至百般阻挠,他不惜用生命向父亲表示抗议。我佩服Neil的做法,但并不完全赞同,追求梦想没错,可是付出生命未免不值。真正对一门艺术感兴趣可以暂且先把它当做业余事业,把父母为自己铺设的轨道当成主业,等到自己学有所成,再去更深地投入自己的爱好,这样未尝不可,而且也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了。也许Neil当时理性一点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如果Neil没有选择这一条绝路,Keating老师也不会被开除。从我的观点来看,Keating老师是成功的。他虽然没有得到学校的承认,但他得到了全体学生的认可,他把在当时来说全新的,先进的教学模式运用于课堂,他让学生真正享受课堂,乐在其中,他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看待教材,看待世界,他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说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典范。该为Neil的自杀负责的不是他,是Neil的父亲,是传统的思想,是古板的教学模式与理念,Keating老师不过是替罪羊。

  最后,我希望《死亡诗社》里面的悲剧不再重演,希望当代的年轻人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理性地面对周围的影响,希望越来越多像Keating一样的老师出现在大学校园,让学生愿意主动汲取知识的甘霖,全面地认识自己,全方位地认识世界。

《死亡诗社》观后感2

  昨天我校组织老师们欣赏了美国影片《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基丁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成人社会中,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在没有遇见基汀老师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汀老师之后,我们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也因此,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人生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悲剧!

  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是,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我想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许正好像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

【《死亡诗社》观后感】相关文章:

死亡诗社观后感-观死亡诗社有感04-02

死亡诗社观后感11-11

诗社社长述职报告范文05-08

写给死亡的信04-19

假如死亡来临的经典美文04-25

死亡之歌作文范本03-26

当爱情死亡之后的美文03-28

印度电影《未知死亡》观后感范文04-08

死亡证明公证书-最新死亡证明公证书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