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文字版

时间:2024-09-20 10:59:37 王娟 高考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文字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试题,试题可以帮助参考者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什么类型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文字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文字版

  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文字版1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大约前3000年变化缓慢,之后的2000年变化加速。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5000年间持续下降。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

  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比如,隋朝末年气候偏于冷干,唐朝初期和中期温暖湿润,后期快速转冷,与之相伴的是干旱化。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经历了70余年寒冷干燥的气候,北宋气候开始好转。

  之前有研究发现,古代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我国历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变化与社会经济波动之间呈现同期性,总体上表现出“冷抑暖扬”的特点,即暖期气候是有利的。历史上经济发达、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人口增加的时期往往出现在暖期,相反的情况则发生在冷期。联合团队的研究也证实了“冷抑暖扬”这一特点,比如,温暖湿润的气候推动了唐朝初期和中期的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繁荣,寒冷干燥的气候使唐朝后期农业发展受到极大不利影响,这是造成当时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取材于程雅楠、葛全胜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我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社会,加之古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暖期的气候总体有利于农业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这是历史上“冷抑暖扬”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从全国粮食亩产量和北方麦作亩产量的相对变化指数看,除了明清,秦汉以后气候寒冷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均有下降。

  尽管历史上暖期的影响总体好于冷期,但我国地域广阔,不论在暖期还是冷期,气候都可能有区域性差异,给区域社会经济带来有利或不利影响。唐朝和宋朝两个时期中国平均温度均偏高,但在地域分布上有很大差异。唐朝初期增温主要出现在黄河流域、中原腹地,其原因是区域尺度上大气净能量的增加以及有利的热量输送。而北宋初期,全国普遍增温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加造成的,是全球或半球尺度上的暖事件在中国的体现。暖期中的北宋时期,我国华北及北方农牧交错带相对湿润,而江南地区则受到干旱的威胁。

  暖期气候温暖湿润,会推动社会的繁荣和人口的较快增长。然而众多的人口也加大了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增加了环境的压力,导致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系统风险增加,这种在暖期尚能承受的压力,可能会因气候变冷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而凸显,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人类社会并未因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而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积累经验,从而取得更大的繁荣。为适应暖期干湿变化的地域格局,北宋朝廷在变湿的华北地区积极推广水稻种植,在变干的南方则积极推广占城稻和稻麦连种。这一举措使粮食生产受气候制约的影响渐趋减少,是中国粮食生产史上的一次革命。

  (取材于葛全胜、申敏夏、刘嘉慧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深海沉积记录。

  B.联合团队重建古代温度变化过程使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

  C.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反映的是我国北方5000年来暖季的温度变化。

  D.联合团队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之前研究得出的“冷抑暖扬”的结论。

  2.根据材料一,brGDGTs被用于我国古温度重建,下列能说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

  A.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

  B.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

  C.brGDGTs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

  D.brGDGTs结构中的环戊烷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

  3.根据材料一,关于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总体变冷、变干的主要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阳辐射能量持续下降。

  B.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

  C.木本植物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

  D.我国古代北方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

  4.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比较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了“冷抑暖扬”这一特点,材料二分析了该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

  B.材料一指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冷暖交替,材料二分析了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

  C.材料一显示唐朝初期温暖湿润,材料二说明了增温的具体区域以及具体原因。

  D.材料一显示北宋气候开始好转,材料二说明了北宋初期增温的范围及其原因。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气候影响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并说明影响的复杂性。(6分)

  答: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故何也?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上以说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故当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然则明辨此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无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有。盖尝尚观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盖尝尚观于先王之书,所以出于国家、百姓者,宪也;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此百姓之忧也。说百姓之忧者,是灭天下之人也。”

  然则所谓欲义人在上者,何也?曰:“义人在上,天下必治,万民被其大利。”何以知之?子墨子言曰:“昔者文王封于岐周,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远者归其德。闻文王者,皆起而趋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则吾岂不亦犹文王之民也哉!’吾用此知之。古之圣王发宪出令,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沮暴,是以入则孝慈于亲戚,出则弟长于乡里。是故使治官府则不盗窃,守城则不崩叛。此上之所赏而百姓之所誉也。执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赏,命固且赏,非贤故赏也。上之所罚,命固且罚,不暴故罚也。’以此为君则不义,为臣则不忠,为父则不慈,为子则不孝,而强执此者,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

  (取材于《墨子·非命》)

  注释:①钧: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②中:符合。

  6.下列对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执有命者之言 当:面对

  B.此世未易,民未 渝:改变

  C.百姓之忧者 说:谈论

  D.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暴 沮:阻止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下以阻百姓从事 是灭天下人也

  B.故执有命不仁 而强执此

  C.或命为有所听狱制罪者,刑也

  D.此上所赏而百姓之 所誉也欲天下治而恶其乱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

  如果在上者采用执有命者之说,这就是颠覆天下大义

  B.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

  怎么才能使文王的领土扩展到我们这里呢

  C.古之圣王发宪出令

  古代圣王发布律法颁布政令

  D.此特凶言之所自生

  这样的话暴戾言论就自然发生了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奉有命之说的人认为世事皆由命定,非人力可改变。

  B.墨子主张,肯定或否定某种学说必须遵从一定的准则。

  C.文章认为,桀纣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说。

  D.君主如果信奉有命之说,会导致赏罚不当、社会混乱。

  10.墨子论述“非命”时,提出“言必有三表”,“三表”即本之、原之、用之。请分别谈谈你对三表的理解,并概括说明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样体现三表的。(6分)

  答: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共12分)

  马诗二十三首(选四)

  李贺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十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三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注释:①韂:披在马腹两侧用来遮挡泥土的一种马具。②榜:船桨。③堆金:《战国策》载郭隗谓燕昭王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④楚襄王:清人王琦曰:“夫襄王者,未闻有好马之癖。”

  11.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言骏马脊上有钱形花纹,奔跑起来如踏烟云。

  B.其五描写壮丽的塞外风景,想象骏马驰骋的画面。

  C.其十写项羽自刎之后,乌骓马临风哭泣,怀念故主。

  D.其十三写侠客千金买马,拜谒明主,实现人生价值。

  12.下列对四首诗的整体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首诗借“金鞭”“金络脑”“宝玦”等多种马具,衬托马的形象。

  B.四首诗多处使用“谁”“何”等,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情感表达。

  C.四首诗都是五言绝句,句句对仗,典丽精工,将咏物、咏史熔于一炉。

  D.四首诗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现“诗鬼”之才。

  13.清人王琦评论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请结合以上诗中表达这三种情感的诗句,分别说明作者如何“借题抒意”。(6分)

  答: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共8分)

  (1)春光旖旎,佳客临门,杜甫诗兴盎然:“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优美的神话传说常成为诗人灵感的来源,如秦观《鹊桥仙》:“柔情似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重视从心理角度阐说君子人格。《论语》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认为,《离骚》兼具《国风》和《小雅》的情感特点,其中《国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贾母听了,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人。”说的大家笑了。凤姐也忙笑道:“这不相干。这个小东道我还孝敬的起。”便回头吩咐妇人,“说给厨房里,只管好生添补着做了,在我的帐上来领银子。”妇人答应着去了。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1)贾母和薛宝钗用“乖”“巧”评价王熙凤。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谈谈你对王熙凤“乖”“巧”的理解。(5分)

  答:

  (2)薛宝钗的话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又反映了贾母怎样的人物特点?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分别予以解说。(5分)

  答: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

  谈买书

  ①两个多月前的一个上午,所坐的帆船一靠了长堤,我就跑上岸找寻住宿的地方。走着走着,不觉到了文德路。那些四壁和当中堆积着各色各样书籍的旧书铺子,像老朋友一样拉住了我。尽管我没有余裕跟他们详谈细话,可是,草草打个照面,也就被包围在难以名状的快乐气氛中。因为七八年来,辗转在穷乡僻市,饥饿着的心眼,久矣没有这种吞咽的机会了!

  ②记得十二三岁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市镇里的小学生。在那僻远的地方,没有新旧书铺子,也没有公共图书馆。家里除了父亲看过的《笑林广记》之类,别无所有。但是,我非常渴望那些诗文集和史学的书籍。父亲每天给我的一点零钱,我私下把它积蓄起来,到了有相当数量的时候,就寄到汕头或上海的书店里去。买回来的,大都是一些寻常版本的国学书,却如同购入了至宝一般。

  ③长大后的许多日子,大抵住在一些大都市里。大都市的生活,在我总觉得是一种压迫,至少,它常常叫我感到“陌生”。要我说出在大都市生活中那仅有的欢乐的话,恐怕就是买书方便这一点了,如果没有它,我是宁愿一辈子做乡下人的。我住在杭州的年月比较长久些,现在一想到那个“天堂”,印象最鲜明的,就是那些旧书铺子了。哪间铺子里有些什么书,哪些书放在什么地方,哪间铺子里的书价钱便宜些,哪位老板有什么特别脾气……我的脑子里是清清楚楚的。现在我还常常记起那位上了年纪的书铺老板。他身材稍矮,头发灰白了,面颊却相当丰满,往往还添上了酒红,一支短的旱烟管是很少离口的。因为本钱短少,周转不灵活的缘故罢,他的书往往卖得比较便宜,因此我也常到他那里去。后来我们仿佛像好朋友一样。他常常把一些杭州的掌故告诉我,有时候还把他们书业界的隐秘情事吐露了出来。这在我可算是一种从买书上得来的副收获罢。

  ④买书看来像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情,实际上也有种种曲折的情趣。

  ⑤如果我们要的是容易买到的书,那么,你拿到手上虽然也会满意,可是却不怎样强烈。如果找的是一种绝版的或稀有的书,却能够顺利地得到它,那就使你特别高兴了。倘若有些书,既需要急用,又苦于找不到,对于它,你差不多绝望了,可是,忽然它却出现在面前,这种欢喜真是永远地留着“余味”的。我买到杜文澜编纂的《古谣谚》,就是这种经验的一个好例子。早就听到它的名字了,心中热想着它,可是,问来访去,都是徒然。失望使我暂时平静下来,我已经冷淡于追求了——像那些失恋者再鼓不起勇气来一样。不意偶然在一家旧书铺子里却遇到它,我做梦样地急促着呼吸去问店伙价钱,他一开口要24元(在战前,这不是一个便宜的价目),我生怕什么人在旁边抢买样的,马上就会钞了。可这时老板却走出来,说那书卖不得,因为北京一位学者在几年之前就托他寻找了。我用理由、感情去征服他,结果总算得到胜利。它就成了我买书历史上的一个夸耀。许久以后,有些要好的朋友到我的书房里,我还情不自禁地把这胜利品搬出来,硬要他们猜价钱,猜对了固然好,猜错了也一样高兴地谈笑,我的本意只在显示自己的高兴罢了。

  ⑥书籍是一种天才的语言,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市场的商品。在现在的社会里,你不付出代价,就没福分去享受那种美妙的语言。有许多书籍,我们出了相当代价并不觉得冤枉,因为它确实把精神的餐宴给予了我们。可是,有些时候,花了极小的代价却得到同样或更精美的盛宴,那就叫我们额外感到欢欣了。我用了一角钱买来的《雨果散文集》一类的书,它所给予我的启发和喜悦是多么深沉啊!

  ⑦爱买书的人,有时还要受到一些惩罚。你今天看上了某一部书,高兴地把它买了,晚上在灯光下披读一遍,原来是一种很平庸的著作,在金钱的损失外,你还要加上了对于自己鲁莽的嘲笑。有时候所买到的书,在版本上是不完善的,价钱也特别昂贵,你刚刚买过后就发现这些了。这时候,要去买那更好而又便宜的,自然有些不愿意,就此罢休呢,心里却又有些不畅快。

  ⑧书籍买得太多,就成了生活的一种累赘。在平时你得照顾它,整理、晒曝、去蠹虫、拂灰尘……在走动的时候,就更加麻烦了。要找许多箱囊去装盛,一路又担心着湿水或遗失,我从前很怕迁动,大半的原因就在这里。抗战以后,上海、杭州、兰溪、坪石等地先后失陷,我的全部文化财产也散失得一光二净——真成为一个“没有书的”读书人了。想起当年“坐拥书城”的情景,自然不免心绞鼻酸。可是,又一转念,却又觉得爽然——我苦笑地说:“无书一身轻!”记得陈简斋有句诗:“误矣载书三十乘!”我是要从自身所感到的另一种苦恼去同情他这个慨叹的。

  ⑨太爱买书是一种疾病,它给我们带来了好些妨害和痛苦。但那也是一种魔法,它给我们许多难以想象的快乐。它甚至于能够移心换骨,使我们超越卑俗,蓦进于高远神异的境界。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注释:①文章写于20世纪40年代。

  16.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余裕跟他们详谈细话 余裕:富余的时间

  B.饥饿着的心眼 饥饿:对书籍十分渴望

  C.一些杭州的掌故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等

  D.在灯光下披读一遍 披读:聚精会神地批阅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像老朋友一样拉住了我”,将书铺人格化,表现了它对作者强烈的吸引力。

  B.第③段“宁愿一辈子做乡下人”表达作者在大都市的不适,突出买书对他的重要性。

  C.第⑤段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便于引导读者进入情境,产生情感的共鸣。

  D.第⑥段用“天才的语言”和“市场的商品”作对比,凸显了书籍雅俗共赏的特点。

  18.有学者认为这篇散文有“以轻松之行文,写厚重之情味”的特点,请结合第⑧段的相关语句,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6分)

  答:

  19.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最后一段中“魔法”的涵义。(6分)

  答: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

  ①振奋人心的音乐能产生千军万马的力量。②《黄河大合唱》就是这样一部庄严有力而不失热情和诗意的不朽之作,它诞生于1939年的延安。③本作品一经问世,便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唱遍大江南北。④《黄河大合唱》表现了炎黄子孙保卫黄河的英雄气概,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⑤在战争年代里,《黄河大合唱》_________;在和平的今天,《黄河大合唱》协奏着民族复兴的乐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的“千军万马”前可以加上“堪比”。

  B.第②句的“不失”可以换为“不失为”。

  C.第③句的“本”使用无误。

  D.第④句画波浪线的两处可以互换位置。

  (2)请在第⑤句横线处将句子补充完整。要求:使上下文语意连贯,与下文画横线部分结构一致,运用修辞手法,不超过15字。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分)

  答: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2)年级准备开展“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计划在目的地研学两天,现征询同学们对目的地的建议。你建议去哪里?请说说理由。要求:明确写出名人及其故乡,重点陈述理由,理由合理。

  (3)请以“月的独白”为题目,用月亮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

  一、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使用的是深海沉积记录”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的“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和第四段中的“六盘山北联池……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可知,联合团队使用的是陆地上的沉积记录,而非“深海沉积记录”。

  2.B【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中提到brGDGTs的分子结构中有甲基和环戊烷,但是只提到了甲基与温度的关系,并没有提到环戊烷与温度的关系,据此可排除C、D两项。再根据该段中的“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可知,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越多,反映当时的温度越低;甲基个数越少,反映当时的温度越高。据此可排除A项。故选B。

  3.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中的“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5000年间持续下降”可知,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总体变冷、变干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能量持续下降”,所以A项正确。再根据该段中的“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可知,B、C两项是我国北方地区过去2000年以来出现快速冷干现象的原因。D项,“我国古代北方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受到古代气候变化的影响,它不是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总体变冷、变干的原因,而是结果。

  4.B【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两则材料内容的能力。材料二并没有分析“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冷暖交替”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

  5.规律:百年尺度的气候冷暖变化与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呈现同期性,总体上表现出“冷抑暖扬”的特点,即暖期气候对其发展有利,冷期气候对其发展不利。

  复杂性:①历史上暖期的影响总体好于冷期,但冷暖期气候又都存在区域性差异,不论在暖期还是冷期,其都有可能给区域经济带来有利或不利影响;②暖期气候推动社会繁荣、人口较快增长,但也可能因此增加社会系统风险,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关于气候对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影响的规律,主要的表述在材料一最后一段:“古代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农耕社会文明的发展,总体上表现出‘冷抑暖扬’的特点,即暖期气候是有利的。……相反的情况则发生在冷期”。考生可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其规律,注意先指出总体特点,然后从“冷抑”“暖扬”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第二问,关于气候对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影响的“复杂性”。“复杂性”多体现在(形式、种类等)多样性、(整体和局部、优和劣等)多变性等方面。材料二第二、三段具体论述了气候对我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的多变性。第二段用了“尽管但”这一表转折的关联词,指出其影响总体稳定——历史上暖期的影响总体好于冷期,局部有变——不论是暖期还是冷期气候,都存在区域性差异。第三段指出暖期气候既有好处——推动社会的繁荣和人口的较快增长,但也可能因为人口增长带来坏处——增加社会系统风险,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也就是说暖期的益处有可能会变成冷期的害处。

  二、6.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说”同“悦”,意动用法,意为“以……为乐”。

  7.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项,两个“而”均为连词,表并列,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译为“的”。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代词,译为“……的人”/语气词,表判断。意义和用法不同。C项,动词,译为“认为”/介词,译为“用来”。意义和用法不同。

  8.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这;“特”,仅、只、不过;“所自生”,“产生的根源”。整句话可译为“这不过是暴戾言论的根源”。

  9.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文章认为,桀纣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说”曲解文意。原文虽有提到桀纣等暴君亡天下,但并未分析其原因,而是以其与汤武的对比来反驳有命之说,认为“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

  10.理解:“本之”指追本溯源,考察古代圣王事迹;“原之”指推究缘由,考察百姓日常事实:“用之”指用于实践,观察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

  体现:①第三段通过追溯圣王的事迹,考察先王的书籍,体现“三表”中的“本之”。②第四段通过文王与百姓兼相爱、交相利,受到百姓爱戴的例子,体现“三表”中的“原之”。③第四段通过考察古之圣王所发宪令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体现“三表”中的“用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意的能力。第一问,对“三表”的理解可从原文对其的解读入手。原文第二段说“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得出对“三表”的理解。

  第二问,要概括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样体现“三表”的。首先要理解概括第三、四段的内容。第三段先考察圣王事迹,以桀纣和汤武的对比驳斥有命之说,然后考察先王之书,指出“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由此来体现“三表”中的“本之”这一标准。第四段先举周文王的事例,用其与百姓“兼相爱、交相利”,百姓“近者安其政,远者归其德。闻文王者,皆起而趋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则吾岂不亦犹文王之民也哉!’”的事实,来体现“三表”中的“原之”这一标准。然后说古代圣王“发宪出令”,使“入则孝慈于亲戚,出则弟长于乡里”“使治官府则不盗窃,守城则不崩叛”,指出宪令要符合百姓和国家的利益。由此来体现“三表”中的“用之”这一标准。

  参考译文:

  墨子说:“古代的王公大人治理国家,都希望国家富足,人民众多,政治清明。然而国家不富足反而贫穷,人民不增加反而减少,政治不清明反而混乱,这是什么缘故呢?主张有命论的人说:‘命里注定富就富,命里注定贫就贫,命里注定人多就人多,命里注定人少就人少,命里注定政治清明就政治清明,命里注定政治混乱就政治混乱。’拿这些话向上游说王公大人,对下阻碍百姓做事,所以主张有命论的人是不仁的。因此面对主张有命论的人的言论,不能不加以明辨。”

  那么怎么来明辨这些言论呢?墨子说:“必须设立一个标准,言论没有标准,就好比在转轮之上设立测日影的标杆未确定早晚时间(一样不可能),对于是非利害的分辨,是不能明确了解的。所以言论必须遵循三个标准。”三个标准是什么呢?墨子说:“对事要追根溯源,要推究它的缘由,要用之于实践。向何处去追根溯源呢?就是向上去探究古代圣王的事情。向何处去推究它的缘由呢?就是向下详察百姓耳闻目睹的实情。在实践中怎么运用呢?就是把它应用到刑事与政务方面,看它是否符合国家和百姓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所说的言论必须遵循的三个标准。

  “但是现在天下的上层统治者,有的认为命是存在的。让我们试着向上观察一下圣王的事迹,古时夏桀使国家混乱,商汤接过来将国家治理好了;商纣王使国家混乱,周武王接过来将国家治理好了。这个社会没有改换,百姓也没有改变,在夏桀、商纣王手中,天下就大乱,在商汤、周武王手中,天下就太平,这难道可以说是命吗?让我们试着向上观察一下先王的书,那些由国家颁布、用来布告施行于百姓的,是律法;用来听理讼狱、判定罪行的,是刑法。如果在上者采用执有命者之说,这就是颠覆天下大义。这是百姓所忧虑的。以百姓的忧虑为乐的人,是毁灭天下的人。”

  既然这样,那么人们说希望有义之人居于上位,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有义之人居于上位,天下一定安定清明,百姓将得到大利。”如何知道是这样的呢?墨子说:“从前周文王在岐周受封,和他的百姓相亲相爱、互相得利,所以近处的人因他的统治而安定,远方的人因他的仁德而归顺。凡是听说周文王的仁德的人,都前来投靠他,说:‘怎么才能使文王的领土扩展到我们这里呢?(那样的话,)我们不也是文王的臣民了吗?’我由此知道了这个道理。古代圣王发布律法颁布政令,以此制定赏罚的措施,用以鼓励贤明、阻止暴行,所以人们在家对父母兄弟孝敬慈爱,出外与乡里乡亲相互友爱。因此让他们去管理官府就不会偷盗私取,让他们去守城就不会溃散反叛。这就是朝廷所奖赏而百姓所称赞的人。主张有命论的人说:‘朝廷奖赏他,是他命中注定值得赏,不是因为他贤明而得赏。朝廷惩罚他,是他命中注定该受罚,不是因为他暴虐才受罚。“依照这个标准做君主就会不仁义,做臣子就会不忠诚,做父亲就会不慈爱,做孩子就会不孝顺,固执地主张有命之说,这不过是暴戾言论的根源,凶恶之人的道理罢了。”

  所以墨子说:“当今天下的上层统治者,心中确实是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天下贫穷的,希望天下太平而厌恶天下动乱的,那么对于主张有命论的人所说的话,我不能不加以反对,因为这些言论是天下的大祸害。”

  三、11.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的能力。“拜谒明主,实现人生价值”错误。由注释④可知,楚襄王并没有“好马之癖”,“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的意思是“他花费重金买了骏马的尸骨,却要送给并不爱马的楚襄王”,寄寓的是空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识的感慨。由此可知,其十三中侠客千金买马,所送非人,其人生价值自然无法实现。

  12.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体裁、艺术手法的能力。A项,“宝玦谁家子”的意思是“身佩玉玦的是谁家的好儿郎”,其中“宝玦”指人所佩戴的珍贵玉佩,并非“马具”,且衬托的是“侠客”的形象,而非“马的形象”。C项,“句句对仗”错误。如“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等句就不对仗。D项,“排比”错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等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等句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但四首诗中均未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13.①“美”,其一前两句表面上赞美了马的外形及奔驰时的英姿,实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满腹才华、抱负远大的自信。②“讥”,其十三中,写侠客重金购马,却赠给不好马的楚襄王,借此表达了对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讽刺。③“悲”,其一中的“无人”与“谁为”,其十中乌骓马失主后的临风哭泣,流露出诗人对骏马的怜惜,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其一,描绘了一匹神采奕奕的良马形象,可惜的是,这样一匹好马却“无人织锦韂”,更无人为之“铸金鞭”。诗人在这里寄寓了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的感慨。这之中,既体现了“美”的情感,也体现了“悲”的情感。

  其十,设想乌骓马被项羽送给亭长后,亭长载马而去,接着以马的口吻说,项羽今天自刎以后,我想再找一位同样的英雄一同驰骋疆场,已经不可能了,表达才士痛失英主后的无可依托之慨。这之中,体现了“悲”的情感。

  其十三,能够赏识良马的人并佩戴宝玦的侠客声名远扬,而他抛出重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却将送给楚襄王这个不识好马的人,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讽刺。这之中,体现了“讥”的情感。

  14.(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2)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3)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

  15.(1)王熙凤的“乖”“巧”指的是她能说会道,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善于笼络人心。例如王熙凤初次见到林黛玉时,携着黛玉的手,上下打量了一圈,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然后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言语中既赞美了黛玉的美貌,又夸赞了在座的迎春姐妹,抬举了她们嫡亲的身份,还奉承了贾母,充分表现了王熙凤的伶牙俐齿、八面玲珑、善于笼络人心。

  (2)①薛宝钗的话体现了她善于逢迎、圆滑世故的性格。例如,贾母要为薛宝钗作将笄之年的生日,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宝钗深知年老的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向日素喜者说了出来。②反映了贾母精明能干,在家族中拥有至高地位的人物特点。例如,书中写贾母在处理大观园婆子聚赌事件时,处理方法老练:一是烧毁骰子牌;二是所有钱入官分散与众人;三是为首者每人四十大板,从者每人二十大板;四是为首者撵出,不许再入;五是革去从者三月月钱,并将其拨入圊厕行内。众人心里皆叹服。贾母的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她作为封建大家长的精明果决。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红楼梦》中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能力。(1)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根据选文内容确定王熙凤“乖”“巧”的具体内涵,然后结合《红楼梦》中的其他情节谈谈自己对王熙凤“乖”“巧”的理解。(2)材料中薛宝钗的话的深层含义是在管事上没有人能比得过贾母,而王熙凤仅次于贾母。据此可知,这反映了薛宝钗善于逢迎、圆滑世故的性格。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贾母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薛宝钗这样讨好她,是因为她是贾府的拥有至高地位的人。明确了这些,再从《红楼梦》中找到相关情节进行对应解说即可。

  四、1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披”指的是“打开”,“披读”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来读”,而不是“聚精会神地批阅”。

  17.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用‘天才的语言’和‘市场的商品’作对比,凸显了书籍雅俗共赏的特点”错误。“雅俗共赏”指的是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文章第⑥段中说“书籍是一种天才的语言,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市场的商品”,并非“用‘天才的语言’和‘市场的商品’作对比”。“天才的语言”是用来描述书籍的精神价值的,而“市场的商品”则强调了书籍作为商品的一面。作者是在强调书籍的双重属性,即既是精神的食粮,也是市场的商品,而不是用来凸显书籍“雅俗共赏”的特点。

  18.①以朴素平实的笔调写买书太多是累赘,实则写作者对书籍无微不至的照顾,表达了对书籍的无比珍惜、喜爱。②语言轻松诙谐,在“‘没有书的’读书人”“无书一身轻”的故作爽然和调侃中,寄托了作者对藏书散失殆尽的沉重心情,同时表现了抗战时期社会的动荡、百姓生活的艰辛。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行文特点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19.①“魔法”指买书能带来许多难以想象的快乐,甚至能使我们移心换骨,超越卑俗,蓦进于高远神异的境界。②买书能缓解在大都市中生活的压迫感,让“我”收获友谊,增长见闻。③买书颇有曲折的情趣,无论是顺利买到绝版的或稀有的书,还是经过一番曲折后买到久寻难遇的书,都令人欢喜。④低价买到好书令人收获意外之喜,书籍给予了我们精神的餐宴,其中美妙的语言能给我们带来深沉的启发,让思想得到升华。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关键词语的丰富内涵的能力。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可知,“魔法”指买书能带来许多难以想象的快乐,甚至能使我们移心换骨,超越卑俗,蓦进于高远神异的境界。同时,由此可知,“魔法”的内涵主要指向买书带来的难以想象的快乐或精神上的满足,据此从中筛选相关信息并进行概括分析即可。文章第③到⑥段写作者长大后的买书经历,反映了其在买书过程中获得的不同乐趣。根据第③段中的“大都市的生活,在我总觉得是一种压迫……要我说出在大都市生活中那仅有的欢乐的话,恐怕就是买书方便这一点了”“现在我还常常记起那位上了年纪的书铺老板。……后来我们仿佛像好朋友一样。他常常把一些杭州的掌故告诉我……这在我可算是一种从买书上得来的副收获罢”可知,买书能缓解在大都市中生活的压迫感,让“我”收获友谊,增长见闻。根据第④段“买书看来像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情,实际上也有种种曲折的情趣”和第⑤段中的“如果找的是一种绝版的或稀有的书……这种欢喜真是永远地留着‘余味’的”,以及作者买杜文澜编篡的《古谣谚》的曲折经历可知,买书颇有曲折的情趣,无论是顺利买到绝版的或稀有的书,还是经过一番曲折后买到久寻难遇的书,都令人欢喜。根据第⑥段中的“花了极小的代价却得到同样或更精美的盛宴,那就叫我们额外感到欢欣了。……它所给予我的启发和喜悦是多么深沉啊!”可知,低价买到好书令人收获意外之喜,书籍给予了我们精神的餐宴,其中美妙的语言能给我们带来深沉的启发,让思想得到升华。

  五、20.(1)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说法正确。第①句将“振奋人心的音乐”的力量与“千军万马”的力量等同,而“堪比”的意思是“能够比得上”,也含有“等同”的意味,故“千军万马”前可以加上“堪比”。B项,第②句中“不失”的意思是“不丧失、不缺乏”,与“热情和诗意”搭配,作定语修饰“不朽之作”,因此“不失”不能换为“不失为”。“不失为”,还可以算得上。C项,第③句中,“本”是指示代词,指自己方面的。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用于指代《黄河大合唱》这部上文已经提到过的作品,应用指示代词“该”或“此”。“该”,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公文)。“此”,这/这个。D项,第④句中,“表现了炎黄子孙保卫黄河的英雄气概”是就《黄河大合唱》本身内容而言的,“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是就《黄河大合唱》的影响和意义而言的,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不可互换位置。

  (2)示别一:谱写着民族抗战的壮歌

  示例二:激扬着志士救亡的旋律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语言表达连贯,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内容上,根据前文“《黄河大合唱》表现了炎黄子孙保卫黄河的英雄气概,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和后文“在和平的今天,《黄河大合唱》协奏着民族复兴的乐章”可知,横线处要填的是《黄河大合唱》在战争年代对中华民族抗战(抗日救亡)的精神意义。结构上,“协奏着民族复兴的乐章”的句式特点是“动词+着+主要结构短语(作定语)+的+名词”,横线处所填的语句也应按照这一句式特点来仿写。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可以仿照“乐章”所运用的比喻手法,联想到“壮歌”“旋律”“音符”等词语;也可以运用其他修辞手法,如拟人手法,写《黄河大合唱》“高举着民族抗战的旗帜”等。只要能表现《黄河大合唱》对民族抗战救亡的意义即可。

  21.示例:(1)“点赞”莫攀比,互动需真诚。在网络时代,“点赞”本是朋友间的一种有益的线上互动方式,代表着对朋友某方面的认可、鼓励、支持,但过分关注“点赞”数量,容易助长攀比心理,丧失分享美好生活的初心。“点赞”有利于了解朋友的生活、增进朋友间的情谊,但需警惕为人情所累、信手“点赞”的情况。如此“点赞”丢了真诚,也有违“点赞”的初衷。

  (2)我建议去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秭归的自然风貌与人文风情能让研学活动收获满满。我们能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及爱国情怀,真切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而且秭归地处三峡最险峡——西陵峡之畔,在这里可以游览长江三峡瑰丽的自然景观,也可以欣赏峡江皮影、江河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3)我是儿时李白口中的“白玉盘”,是辛弃疾词中的秋影飞镜,是有情人眼中的玉兔婵娟。我看似冷酷无情,孤景天际,亘古如一,淡看历朝旧事随流水、“人生代代无穷已”。其实我的内心细腻柔软,愿意将清辉洒向每一位深夜不眠者,用自己的阴晴圆缺映照人们的悲欢离合。朋友,请多抬头看看我吧,若你心中有情,眼中如何离得开我?

  22.(1)材料解读:

  第(1)题要求考生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考生要在明确“历久弥新”含义的基础上,确定论述对象,即“历久”的事物,如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等。什么样的“经典”“思想”和“精神”才能更显价值?它们何以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些问题都要深入思考。可以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展开论证,把视野扩大到民族精神层面,分析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生生不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内在原因。考生可以从历久弥新的意义、价值、方法等多个角度展开论证。写作时,考生应该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用具体的事例或论据论述自己对历久弥新的认知与思考。

  立意构思:

  立意一:勇于担当的精神历久弥新

  构思:先点出勇于担当精神的意义,并提出观点;然后列举古今具有担当精神的人物事例进行论述;接着联系现实,分析勇于担当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性;最后呼吁新时代青年发扬勇于担当的精神,并提出建议。

  立意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构思:开篇先点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然后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使传统文物焕发新的生机;艺术创作结合传统文化,彰显独特魅力;融合古典与现代元素的新中式服饰大受欢迎……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观点,凸显主题。

  (2)材料解读:

  第(2)题要求考生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材料列出的三种情境由个人成长经历延展到国家的科技创新,既引导考生快速建立生活经验与作文题目的关联,又启发考生关注自身生活之外的更多的“打开”。写作时,考生可以从材料列举的三种情境中任选一种来叙写故事。比如,透过游学打开视野,促进个人成长;在学校社团联谊活动中,打开心扉,结交到了知心朋友。当然,考生还可以写其他与“打开”相关的故事,赋予“打开”多重含义。无论写什么内容,要想叙事精彩,就需要精心构思,考生可以适当运用倒叙、悬念、抑扬结合等手法增强叙事的曲折性。

  立意构思:

  立意一:打开生活圈子,发现新的天地

  构思:要参加摄影比赛,“我”因拍不到好作品而苦恼。后来在参加一场公益活动时,意外发现一个看似寻常却很有深意的场景,“我”便打开相机,抓拍到一张自己很满意的照片。后来这张照片获奖了,由此“我”打开了摄影艺术的新天地。

  立意二:打开梦想之门,努力奋斗终圆梦

  构思:观看有关中国航天的纪录片,打开了她的梦想之门——对太空的向往。于是,她朝着梦想前进,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尽管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但她始终坚持,经过多年的奋斗拼搏,她终于成为一名航天员,圆了自己的太空梦。

  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文字版2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_______。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_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

  C.踟蹰 积淀 宵衣旰食 D.踟蹰 积聚 废寝忘食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T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白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l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u.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自宋元至明清,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5.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裹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傀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8.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2)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登高》)

  (3)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4)中通外直,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5)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渔家傲》)

  (6)_______________,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7)兴于《诗》,立于礼,_______________。(《论语·泰伯》)

  (8)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 ~15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有删改)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 ~18题。

  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身体上。

  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

  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有删改)

  16.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18.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白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B 2.C 3.B 4.A 5.D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C 7.D

  8.(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9.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白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1)信誓旦旦 (2)渚清沙白鸟飞回 (3)惑而不从师 (4)不蔓不枝

  (5)衡阳雁去无留意 (6)月出于东山之上 (7)成于乐 (8)化作春泥更护花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12.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13.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14.(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15.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6.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白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17.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m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白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18.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

  七、作文(70分)

  19.略

  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文字版3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答案】

  1.B

  2.C

  3.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C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曲解文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D项“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说法错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答案】

  4.C

  5.D

  6.B

  7.(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却不能经受攻击倾轧,大多没有安身的地方。(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答题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根据名词、动词,或句中表停顿的词,来判断即可。“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说法错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①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

  ②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③④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⑤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答: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峻,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9.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

  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

  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学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表达技巧,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习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答案】(1)答案: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答案: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3)答案: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战争【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队生活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兼职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

  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答案】

  (1)答案: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

  (2)答案:①喜欢读书,待人礼貌。②饱受苦难,热忱坚强。③真诚善良,敢于信任。④厌恶战争,热爱生活。(答对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

  (3)答案:①线索集中,便于贯穿全文。②想象自由,便于结构安排。③抓住语言,便于刻画人物。④首尾呼应,形成情节落差。⑤控诉战争,揭示小说主题。(答对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

  (4)答案:①合适。②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③凸显战争的残酷和苦难。④故事虽小但情节发展耐人寻味。⑤战争发生让不同地方的人却有相同的命运。

【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文字版】相关文章:

广东高考英语真题及答案文字版09-03

安徽高考英语真题及答案文字版03-27

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11-24

2017高考真题及答案语文11-24

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甲卷06-16

高考语文全国II卷真题及答案12-09

2017高考语文真题试卷附答案11-30

重庆高考英语真题及答案11-24

高考英语真题试卷及答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