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时间:2024-07-25 16:02:35 高考语文 我要投稿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常用15篇]

  上学期间,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欢迎大家分享。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常用15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

  一、【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5分)

  译文: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5分)

  译文:

  【答案】

  10.D

  11.B

  12.B

  13.(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文言文断句,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学科网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新课标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学|科网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答案】

  10.A

  11.B

  12.C

  13.(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和概括。C项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翻译句子之前,应先明确翻译的要求,即信达雅。然后把句子代入文中,做如下分析:有无特殊句式,有无专有名词(尤其要注意人的名字,因只有名没有姓易被当做实词翻译),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通假等现象,理解大意,最后逐字进行对译。

  三、【新课标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答案】

  10.D

  11.C

  12.A

  13.(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2)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了司马光的坟墓。

  【解析】

  10.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试题分析: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学&科网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四、【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分)

  【答案】

  9.D

  10.C

  11.B

  12.①时代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

  13.D

  14.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解析】

  9.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试题分析:综观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文言虚词的考查逐渐呈现弱化的趋势,但不代表可以忽视文言虚词。高中阶段要求考生把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必须将18个虚词的意义用法牢记在心,并掌握一定的判断虚词意义用法的方法和步骤。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一要结合原文,通过上下文语境判断大致语意是否正确,二要将翻译过来的句子与文言中的原句仔细对比,看是否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歪曲文意等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北京卷翻译所占分值比其全国卷高考语文卷中的分值稍低,但它仍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试题分析: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其次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再拿选项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时效、时间、因果等方面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试题分析: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其次要看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什么人什么事,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五、【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学&科网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学*科*网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勉 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B.①②⑥

  C.③④⑤D.③⑤⑥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3分)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分)

  【答案】

  8.A

  9.C

  10.A

  11.C

  12.B

  13.(1)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关键词:会、扰乱、“为……所……”的被动句式,全句大意。)(2)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关键词:若、诡、是,全句大意。) (3)(王充)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关键词:淫、甘,全句大意。)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题中各选项的第一句是文本中的句子,第二句则是课本中学过的句子,因此可用对比法解答。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明白题中6个句子的意思,考察它们是不是表现了王充的美好品德。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1.试题分析:解答文言断句题,应该先将语段的大致意思弄懂,看该语段大致讲的什么内容。然后以动词为重点分析语段,先找出动词的主语,确定句子中心,再找出宾语(或补语),在宾语(或补语)之后停顿。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做文言翻译,先要根据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读懂大意,然后认真揣摩命题者在该句中设置的采分点,把每个采分点的意思分析正确,再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出该句意思。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2

  文言文阅读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

  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表现性格的,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是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可以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即使遇到阅读难度大的文章,也要调动积累,沉着应对,不必庸人自扰,所谓“人难我难,我不畏难”。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郑当时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算器,竹制器皿)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②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③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暑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①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②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③僦,运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B.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行:辈分

  C.又不治其产业 治:治理

  D.与官属言,未尝名吏 名:称呼

  【答案】C(治,置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孝景时,为太子舍人 ②常引以为贤于己

  B.①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②诚有味其言之也

  C.①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 ②常引以为贤于己

  D.①庄兄弟子孙以庄故 ②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

  【答案】D(A.动词,担任/动词,认为。B.助词,表判断/助词,表祈使。C.介词,从,在/介词,比。D.均为介词,因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②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③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④推毂士及官属丞史

  ⑤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⑥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答案】B (①是说他乐于助人,④是说他重视人才,⑥是说他迎合皇上)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从不随便说是论非。

  D.郑庄为官廉洁,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

  【答案】C(“受其影响”前后无因果关系)

  5.断句翻译。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及 废 门 外 可 设 雀 罗翟 公 复 为 廷 尉 宾 客 欲 往 翟 公 乃 大 署 其 门 曰 一 死 一 生 乃 知 交 情 一 贫 一 富 乃 知 交 态 一 贵 一 贱 交 情乃 见 郑 亦 云 悲 夫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暑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2)①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执,执行;贵,尊贵的身份;下,谦恭地对待。)

  ②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就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何况是一般人呢!(则……则,就……就,表并列;否,相反;众人,一般人,普通人)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是陈县人。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孝景帝时做了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常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他仰羡慕年长有德行的人,惟恐见不到人家。郑庄年轻时官位卑微,但是他的交游的`知己好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行,辈分),是全国有名的人士。汉武帝刘彻即位,郑庄逐渐升任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一直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在武安侯田?、魏其侯窦婴时的廷议中出言不当,降为詹事,后又升为大农令。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下属说:“只要客人来,不论贵贱都不要让人在门外等候。”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

  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荐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称道起他们来确实津津有味,经常称赞他们认为比自己贤能。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崤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然而郑庄在朝廷上,经常附和逢迎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示对错。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外族,全国耗费甚多,财力物力日渐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有替大农令承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不久,在丞相府暂时担任长史。皇上认为他年老,让他担任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中途被罢官,家道贫穷,宾客越发零落。到做了郡守,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

  太史公说:“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就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何况是一般人呢!”下?县翟公说过,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才知交情的深浅。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才知结交的实态。一个尊贵一个卑贱,交情才会显现。”郑庄也是这样啊,真是悲哀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fěi,古代盛物的竹器)者斩焉,?(huì,扫帚)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思中立不倚者 中立: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

  B.则思砥砺名行 砥砺:磨炼

  C.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履:鞋子

  D.疏其间,封其下 封:堆土加高地面

  【答案】C(履,踩,踏。这里指“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居易以拔萃选及第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B.见丛竹于斯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此相国之手植者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D.乃芟翳荟 良乃入,具告沛公

  【答案】C(A.介词,因为;B.介词,在;C.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副词,于是)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A.询于关氏之老 B.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

  C.竹,植物也 D.书于亭之壁

  【答案】B(B.省略句,省略介词“于”。A、D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C为判断句)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提出“竹似贤,何哉?”的设问,接着以竹所代表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美质来象征君子的品格,这样写是为下文的记叙和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记叙了已故关相国园中一丛“枝叶殄瘁,无声无色”之竹的变化。作者出于怜竹之心、爱竹之情,一番辛勤培植,最后使竹丛呈现出了一片盎然的生机。

  C.作者借物抒情、托物寄意,叙竹只是兴起,议论才是目的,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了文章批评当朝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主旨。

  D.本文立意深刻,借物喻理,说理自然,卒章显志,多用对偶、排比句,句式工整,语言清隽,意境优美,体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散文美。

  【答案】C(把文章的主旨理解为“批评当朝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不妥,该文的主旨是“强调培育人才和选贤任能的重要性,希望在上位之人能善用人才”)

  【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是空的,空是为了体现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要想到虚心求道的人。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的人(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如此,所以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因为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看见在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像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他草木的关系,也就像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他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选自《世说新语》)

  (1)用斜线“/”给画线的文字断句。

  遗 已 聚 敛 得 数 斗 焦饭 未 展 归 家 遂 带 以 从 军 战 于 沪 渎 败 军 人 溃 散 逃 走 山 泽 皆 多 饥 死 遗 独 以 焦 饭 得 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2)①陈遗在郡做主簿,常常带只口袋,把煮饭时的锅巴收在口袋里,等回家时用它来给母亲吃。

  ②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他一片孝心所得到的报答。

  【译文】吴郡陈遗,在家极其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做主簿,常常带只口袋,把煮饭时的锅巴收在口袋里,等回家时用它来给母亲吃。后因孙恩起义,攻打吴郡,袁府君(山松)当日便出兵作战。陈遗已经收集到的几斗锅巴,来不及送回家,就带着它随军出发。在沪渎打了败仗,兵士溃散,逃往山林沼泽中,多半都饿死了,唯独陈遗因为随身携带锅巴,活了下来。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他一片孝心所得到的报答。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4

  1.研读考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大家复习备考的依据。大家解读考试大纲时,除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外,更应该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不但让我们对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诉我们本年高考题目的命题走向。

  2.回归课本。高考题目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都没有变化。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这就需要大家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整理清楚,尤其是容易得分的背诵默写部分。

  3.背诵名篇名句整理高考在即,熟练掌握以上高三语文的复习计划要求和方面,经常对照高三语文的复习计划做好高考语文复习工作的总结,是你考成优异的高考成绩的必备因素。

  4.做真题。最后阶段,大家应该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

  5.看纠错本。把纠错本中的错误按基础、文言、阅读、语言运用等分别归类,把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的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5

  一、以规律解文

  这里的规律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材料和规则,也包括言语运用的具体规律。文言诗文特殊的语法规范、修辞手法,遣词用语、炼句炼意方面的独特规律,都是我们理解文言作品的切实有效的工具,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从规律出发来解读作品,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比如辞赋一类的作品,上下句多采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来推断词意,可以避免望文生义的错误。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一个对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对“游泳”二字,教材没有注解,而译文多是“游来游去”“穿来穿去”之类。其实这是不确切的。上句“翔集”既为两个不同的动作,下句的“游泳”与之相对,也应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原来“游”和“泳”是有区别的,“泳”不是一般的游,而是指潜行水底。这样,上句译为“沙滩上的鸥鸟一会儿展翅飞翔,一会儿栖止聚集”;下句译为“五色的鱼儿一会儿浮上水面,一会儿潜入水底”,正好对应。这不仅涉及到一个词的理解,也涉及到是否真的领悟到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文言文行文简洁,省略很多。从成分上说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定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等;从省略方式上说有承前省和蒙后省。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弄清楚到底省略了什么。如199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题,“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中的“货”“市”词意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都是“卖出”B、都是“买入”C、卖出、买入D、买入、卖出。

  要答好此题,关键是弄清“辄货市粟麦”是一个省略句,应是“月俸得白米,辄货(之)市粟麦”,这样一来句子意思就清楚了,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应选C。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通假字,如果对这一特点有所认识并形成阅读意识,解读时就会时时提醒自己,少犯错误。如《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关于苏武的一节,其中有一句“单于招会武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教材把“前以”注解为“以前因为”,翻译过来就成了“以前因为投降(匈奴)以及死亡,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九人”,这在文理上根本不通,如果通假的意识强一点,判断或查明“前”同“翦”,即“除去”的意思,那么译文就是“除去投降(匈奴)以及死亡的,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九人”,如此便可文通字顺。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词句作出分析判断。一个词,一个句子只有联系它所处的语境才能产生实际的意义,如果将它们从中孤立起来,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发生误解。因此,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意义就成了古诗文解读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白居易《琵琶行》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这里的“弟”和“阿姨”,指的是谁,他们与琵琶女是什么关系?对此教材并没有作出注解,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句与上下文的连贯情况来推断其在文中的所指对象。琵琶女在自述身世遭遇时,只说了自己的籍贯和住处,没有涉及家世,所述内容全是教坊里的欢乐奢华和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看不出同家人有何来往。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数教坊第一部”一句可知,琵琶女自幼就来到教坊,早已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可见“弟”和“阿姨”是她的亲属的可能性极小,因此也就不可能翻译成“弟弟”和“姨妈”。查唐代《教坊记》中的记载:“坊中诸女,以气类相似,约为香火兄弟。”由此可知“弟”应当是指琵琶女在教坊中气类相似的诸姐妹。从琵琶女自幼生活在教坊的事实可知,“阿姨”所指应当是教坊中歌伎娼女的养母(即鸨母)。据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同教坊的姐妹们,前去从军服役(充当营妓),教坊的鸨母也离开了人世,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的容貌也已衰老。”这等于教坊散伙,琵琶女无以为生了。迫于生计,不得不嫁给商人。这样的解释,与琵琶女年轻时欢乐奢华的生活叙述以及她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叙述恰好一脉相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用于习惯不假思索将“弟”和“阿姨”解释为“弟弟”和“姨妈”,就会造成前后内容难以贯通。

  三、以事解文

  以事解文就是根据相关的种种事实去解析文意,其中包括与诗文有关的事实、作者的经历、创作的动机和目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风俗、习惯等,也包括可以作为参照的相关文章。作者写诗著文,并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相关的事都说得明明白白,有很多意思是蕴含在相关的事实之中的。读者从作品中能解读出多少信息,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作品,永远和这相伴随的事实有关。

  《木兰辞》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对于诗中的“思”“忆”一般都作“想”“考虑”来理解。我们知道木兰在织布时是怀着满腹的心事的,下文木兰也向母亲说明了自己的心事就是想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她为什么还要向母亲表白自己“无所思,无所忆”呢?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其实这里的“思”“忆”并不能当泛指的“想”“考虑”来讲,而是有着特定的意义和内涵的。与《木兰辞》同时代的乐府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样几句诗“

  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这里的“何所思”、“何所忆”分明的道出一个多情的女子,希望与有情人终成眷属,却因母亲的阻挠而不得如愿的幽怨和愁闷。同样《西洲曲》中的“忆梅下西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汉乐府民歌中的《有所思》等,“思”和“忆”都是表达女子的爱情之思,相思之忆的。根据民歌的这一传统再来看《木兰辞》中的诗句,原来是母亲听到女儿的叹息声,便敏感到已长大成人的木兰是不是有心上人了,想出嫁了?木兰的回答是对母亲猜想的否定。母亲问中含有关切,木兰答中带着斩截。这样一个不为儿女情长所困,勇敢地站出来为父分忧,报效国家的女英雄形象便清晰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而不了解这些背景,则解读不出这些诗句中的丰富内涵,对木兰形象的认识也会受到局限。

  四、以理解文

  所谓以理解文,是指要根据事实常理去理解文意。作者是根据生活的'逻辑、事理常情来创作诗文的,这就给我们解读诗文提供一种参照的思路。如果解出的意义有悖于常理,不合逻辑,就需要回过头来再作仔细的推敲。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但教材对其中“借书满架”的“借”字向来不注,而译文则是“借来的……”。有人著文说:“所谓借书满架,也是散人闲趣;未必都是借来的。”看到“未必都是借来的”,说明已注意到了事之常理,对“借”的解释产生了怀疑,但所谓的“散人闲趣”之论,却未免牵强附会。归有光当时所读何书?那又是怎样的家庭?为什么要“借书”?何况,即使真需要“借”,哪有“满架”之理?这样以理推究,问题就来了,。因此就需要查阅,《康熙字典》上就有:借,音积义同。原来“借”就是“积”,即使堆叠,码放。于是文意便豁然贯通。在“借书满架”之后,接的一句就是“偃仰啸歌”。教材注为:“偃仰:安居,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啸歌:长啸或吟唱。这是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借”来满架的书,这个归有光还不好好念,“生活悠然自得”还不算,还要显示什么“豪放自若”。如果真如此,他的满腹经纶从哪里来的?他真的那么懒散或者豪放吗?特别是为什么要在“借书满架”之后紧接“偃仰啸歌”一句?这些事“理”、文“理”,使我们对上述注释大惑不解。其实,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吟诵诗文也。原来这是在描写他自己非常投入地读书的情景。真是读书不讲理,相差十万八千里。

  五、以情解文

  以情解文的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诗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情绪和情感,另一方面则是作品中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和艺术情景。只有从这些思想情感、生活情景、艺术境界出发,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追寻诗文的准确含义。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作者思想感情的指向决定了诗文语句的意义归属。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有一首七律诗“惯于长夜过春时”,该诗的颔联“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中的“慈母泪”,一般都认为是和文中“不几天,即听到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相照应。如果单从这两句来印证理解的话,“慈母泪”显然是指作者的母亲因担忧作者当时的险恶处境而落泪,这样的理解固然有道理,但如果仅限于此,就失之浮浅了。这首诗在课文的第四部分,是鲁迅得知柔石等人遇害,在极度压抑悲愤中所作的。鲁迅在与朋友的信中也明确指明了这是一首“悼念柔石的诗”。诗的其它几联尽管都曲折的表达了对柔石的悼念,但显然都不及“梦里依稀慈母泪”更恰切更深刻的浓缩了对柔石的深深怀念。文章在引了这首诗后,紧接着有一段对柔石母亲的叙述,这段文字实际上就是对“慈母泪”的照应和具体解释。文中说,“我知道这失明母亲的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作者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纪念文章而不能,只得选了一幅一个母亲悲哀的献出自己的儿子取得名曰《牺牲》的木刻,算是只有作者一个人心里知道的关于柔石的纪念。木刻中这位悲哀的母亲不正是现实中柔石母亲的形象化身吗?作者知道柔石失明的母亲眷眷的心,是因为自己也有一位挚爱着自己的母亲;作者知道柔石那拳拳的心,是因为自己也和柔石一样一往情深的关爱着老母亲。这是基于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心灵才会产生强烈的震颤:自己的老母亲在异地听到自己被捕的传言时已经是“饮泣”而至于生病了,那么由己推人,柔石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呢?如果他得知自己挚爱的儿子被杀害的消息后将会怎么样呢?“梦里依稀慈母泪”正是这种假想情景的艺术概括,“慈母泪”也就成了巧妙融会作者悲与愤两种情感的鲜明意象。它既是对柔石的最深沉的纪念,又是对反动派暴行的无声胜有声的血泪控诉。照此说来,“慈母泪”除了写自己的母亲外,更重要的是写柔石的母亲,因为作者写自己是为了更好的写柔石,写自己的母亲,恰恰是为了衬托写柔石的母亲。把握住了诗中作者情感的脉络,才会对诗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写作用意有更深刻的领会。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6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7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

  【答案】

  9.C

  10.B

  11.D

  12.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13.【答案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14.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120个,而且每一个实词还有诸多的义项,考生要完全掌握已非易事,对于迁移和运用更是难上加难。本题可利用语境分析法,即根据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到”;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桓公向管仲问道:“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派军队攻伐它,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左司马伯公率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贮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

  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山国或衡山国王)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 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②,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是移祸于人也!”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乙】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与汝南③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④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 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zhuàn)以候之。母曰: “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 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⑤拜饮,尽欢而别。

  【注释】①陈谏议:姓陈,谏义是官名。②贵臣:朝延中的重臣。③汝南:古地名。④告:指告假。⑤升堂:登上大厅。

  1.根据上下文语境,为加横线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而偿其直 A.不弯 B.故意 C.通“值” D.竟然(C)

  (2)将过尊亲A.经过 B.交往 C.过于 D.拜访(D)

  2.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贾人矣。

  译文:“那马为什么不见了呢?” 仆人告诉他说(那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

  (2)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译文:后来约定的时间将到,元伯把(约定的'事)全部告诉母亲,请求(母亲)安排酒食等候他。

  3.甲乙两段文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甲文侧重表现了做人要诚实 ; 乙文侧重表现了人要守信

  4.甲乙两段文字告诉我们的道理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放性试题,学生能明确看法且扣住选文内容结合实际去谈,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9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查(查:zhā,作姓)道字湛然,歙(歙:Shè,县名。中国安徽省南部的县。徽墨、歙砚为其特产)州休宁(休宁:中国地级黄山市下辖的一个县,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发源地之一。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与浙、赣两省交界。建县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是中国第一状元县,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居全国各县之首)人。道幼沉嶷(嶷:nì,幼小聪慧)不群(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未冠:男子不满二十岁),以词业(词业:词章的技艺)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鳜:guì,淡水鱼,味鲜美)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高第: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优诏:褒美嘉奖的诏书)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谷依险为栅者,其酋(酋:qiú,首领)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縠弓:gòu gōng,张满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诖误:guà wù,贻误,连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持满:拉满弓弦)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相率:相继,一个接一个)投兵罗拜(罗拜:罗列而拜。围绕着下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轸惜:zhěn xī,痛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乘传:chéng chuán,乘坐驿车。传,驿站的马车)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官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按部:巡视部属),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孤遗:指无父母的子女)。”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屑意:介意)。与人交,情分(情分:亦作“ 情份 ”。犹情谊。亲友间的情感)切至(切至:恳切周至),废弃孤露(孤露:孤单无所荫庇,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亲族:指家属及同宗族的人)裒(裒:póu,聚集)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母兄:同母之兄)将鬻女以襄事(襄事:xiāng shì,办成事情)。道倾褚(褚:zhǔ,囊,袋)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资遣:给资遣行)。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履行:行为;德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寿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注] 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鳜尺许以馈 馈:进献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治:追究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 第:住宅

  D.贫甚,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答案]D

  [解析]质:抵押。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百姓对“仁厚”的一组是

  A.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

  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

  B.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

  C.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D. 亲族衰钱三万遗之

  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答案]B

  [解析]A第二句是说查道公正清洁,而不是说他对百姓仁厚;C中的两个句子说的都是查道对“亲友”“孝义”;D中的第一个句子说的是亲族帮助查道。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其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到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 查道对亲戚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答案]C

  [解析]“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的表述不合文本,文本中是说“即使有人冒犯了他”。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为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取材于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答案]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解析]柳宗元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获罪而被贬斥。被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引荐,所以最后他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 (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3分)

  译文: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4分)

  译文:

  [答案]

  (1)母亲曾经生病,想喝鳜鱼羹汤,正是冬天严寒的时候,买不到鳜鱼。

  (2)于是,查道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一百来里,径直投向贼寇的住地。

  [翻译]

  查道,字湛然,安徽歙州休宁人。查道幼年时沉稳聪慧,超出同辈,很少言谈嬉笑,但喜欢接近纸笔墨砚。查道不满二十岁,就因词章的技艺而著称。后来,查道陪同母亲南渡长江,侍养母亲,因孝顺而闻名。他的母亲曾经生病,想喝鳜鱼羹汤,正是冬天严寒的时候,买不到鳜鱼。查道就在河边哭着祈祷,凿开冰捕鱼,捕得一条一尺多长的鳜鱼,拿它献给母亲,母亲的疾病不久就痊愈了。

  端拱初年,查道考中进士,成绩优等。寇准推荐他为贤才,并被授予著作佐郎。淳化年间,蜀地贼寇反叛,皇上任命查道担任遂州(今四川遂宁市)通判。有一个到两川的使者,得知查道(在遂州)以公正清廉的形象,就把它让皇上知道了。皇上下褒美的诏书嘉奖了他。后来,查道升任秘书丞,不久又调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市)知州。当时,贼盗还有隐匿在岩谷,凭依险要之地架设栅栏(以抵御官军)的人,他们的头目何彦忠聚集了200多党徒,停留在西充(今四川西充县)大木槽一带,张弓露刀。朝廷发诏书,打算招安他们,但诏书还未下达,大家都请示发兵消灭他们。查道说:“他们是愚民,因为害怕承担罪过,打算(拼死抵抗)以多活一会儿而已!那些党徒难道没有因为连累(而参与)的吗?”于是,查道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一百来里,径直投向贼寇的住地。起初,强盗们都惊慌畏惧,拉满弓弦面对查道。查道神色自若,盘坐在胡床上,把朝廷招安的意图向寇贼们讲明白。有认识查道的人说:“您是郡守,曾听您很仁慈,这样的人难道会害我们吗?”寇贼们随即相继投降,并环绕下拜,大声号叫着向查道请求赦免罪过。查道给所有投降的人全都发放凭证,让他们回家务农。

  天禧元年,查道到虢州任知州。秋天,蝗灾使百姓歉收,查道不等朝廷的批复,便放出官仓的精食赈救灾民,又设置粥饭来救济灾民,又给予州里四千斛麦子作为百姓的种子。老百姓靠他的救助得以保全性命一万余人。天禧二年五月,查道去世。讣告传到京师,真宗十分痛惜,下诏书让查道的儿子奉礼郎查循之乘坐驿车回去办理丧事。

  查道性格淳朴厚道,有人冒犯了他,他也不计较,所到之处务求宽大包容。小官吏如果有过错,查道未曾鞭笞处罚他们。百姓有诉讼拖欠赋税的案子时,查道有时拿出自己的钱来替人偿还,因此多不去追究。查道曾外出巡查部属,路边有好吃的枣子,随从的人摘下枣子来让他吃,查道就计算价值,把钱挂在树上才离去。查道儿时曾在地上画大宅第玩,说:“这些大宅第应该分开来帮助没有父母的子女。”等到他居住到京城之后,家中仍很贫穷,他却聚集了不少孤单无靠的同宗之人,他所得到的俸禄以及赏赐,全部分散施予了这些人,不把它放在心上。查道与人交往,情感恳切周至,对那些被抛弃和孤单无所荫庇的人,他对待他们更加优厚,更多地周济他们。

  当初,查道去参加科举考试时,因贫困不能上路,家属及同宗族的人凑了三万的路费送给他。查道出访滑台时,去拜访父亲的朋友吕翁。吕翁去世,他家很贫穷,没有办法来安葬他,他的同母之兄想要卖掉女儿来办成吕翁的丧事。查道就拿出袋里所有的钱给吕家,并且为吕翁的女儿选择了女婿,另外还给了出嫁的钱。又有一个朋友去世了,家里极为贫穷,女儿抵押给了别人让她做别人的奴婢。查道替朋友赎了出来女儿,并把她嫁给了士族豪门。仕宦官吏们都很佩服查道的德行。查道喜好学习,喜欢下棋。平素查道大多只吃蔬菜,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静默地坐一整天,服饰器用玩好之物都极其简陋。享年六十四岁。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0

  文言文阅读:

  (4—7题,19分,不能够低于13分)[约20分钟]

  文言翻译:

  (7题,10分,力争6分以上)[6分钟]

  ①虚词:18个虚词(之、其、而、则、以、于、为、何、乃、若、因、所、者、且、也、焉、乎、与)必须过一遍 。

  ②句式和活用:明确类型和用法,参看句式、活用学案。

  ③翻译:注意直译,力求“信、达”,结合语境,疏通文句。

  【友情提醒】

  1、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事件,它或许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几件事的勾连组合。

  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

  由于试卷中有一道把握文意的题目基本上用白话陈述,其中只有少量信息有误,可在整体把握时参考。

  2、解题时,必须看清题干的要求,尽快把握住命题意图,尤其在“选正确”还是“选错误”的问题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3、解答文言词语理解题,既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成语、熟语、诗句),联系课内所学或平时所练,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合理迁移,又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分析推断,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特别是涉及一词多义的词,一定要联系语境确定其意。同时要联系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知识。

  4、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留、换、补、删、调”的原则。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操作时要打草稿,由于文言句语言障碍较大,难以一锤定音,如果一下子写在试卷上,然后再改,造成卷面邋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差。

  5、根据去年的评分标准,抓住关键词语的翻译十分重要,因为评分时关键词语是主要得分点。

  大家在翻译时要估计出哪些是关键词语,千万不能让它们糊过去。

  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善于联系,做好知识迁移工作;二是考虑全面,注意文言次序的特殊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1

  晁错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发兵以御之 ②杀之以应陈涉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 ②齐国其庶几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⑦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

  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举荐

  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未闻命而卒 B.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攀哙覆其盾于地

  C. 至是首问焉 D. 其重之也如此

  青麻头伏焉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

  A. 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不以迁谪介意

  B. 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 不以迁谪介意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D.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张纲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厉布衣之节 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 擢:提拔

  C.南州晏然 晏:安定。 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侈:夸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 B. 思以爵禄相荣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以乱易整,不武

  C. 公其深计之 D. 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让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C.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D.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王夫之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夫之认为,张纲单车至贼营,劝得张婴归降,虽然是有智有勇之举,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B.王夫之认为,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反叛,这是张纲的悲剧,说明他的方式并不能平息寇乱。

  C.王夫之认为,反叛的民众已经处在非逆非顺的境地,没有了顺从的意愿,不是容易归顺的。

  D.王夫之认为,张纲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灾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值得效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2

  一、基础知识积累期(一个月)

  在这一时期,我复习语文的主要方向就是基础知识。或许大家会问:语文有什么基础知识啊,不就是几个字的读音,几篇文言文背诵,还有一些诗句的默写吗?难道这也需要花时间去复习吗?在我看来,恰恰是这些最不起眼的基础知识,才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所在。

  所以,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文言文篇章,一定要集中起来复习,而且不要对自己过于自信,背诵过后要默写,默写完之后一定要记得对照课本检查。千万别嫌麻烦,有时候,就是我们不怎么注重的东西到头来成为我们成功的推动力的,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希望大家沉下心来,认真去做。

  二、专项突破期(三个月)

  这一时期,我开始主攻考试的各个专题,比如语音、成语、病句、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整个备考过程中复习压力比较大的一个时期。我的做法是选择了一本比较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按专题分类的)开始了针对性的训练。每个专题的用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自己哪些地方薄弱,就应该在那些地方多花时间,多下功夫。

  三、冲刺补充期(三个月)

  这一时期,我们就到了冲刺阶段,在经历了基础知识积累和专项训练之后,我们便可以开始高考真题的训练了,我是坚持每两天做一套高考真题(包括作文)。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参考答案的重要性。在做完一份高考试卷后,我们要养成一个对答案的习惯,而且着重关注自己出错的题目和一些在答题过程中表述不当的地方。想想自己在做题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是自己思维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四、总结反思期(一个月)

  这一时期,我的做法是每三天做一套高考真题,这个阶段的真题练习需要限时。并且我建议大家在这一阶段再一次回归基础知识,结合自己在专项突破期和冲刺补充期的总结,对自己的应试能力和状态做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这个时期很特殊,因为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段集中的复习时间了,很多同学会产生焦虑、烦躁、闷闷不乐等情绪,建议大家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按照之前的复习节奏和作息就好,不过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不要在最后阶段泄了气。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3

  一.命题思路

  1、贴近教材。

  文言实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注重细节。

  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二.阅读步骤

  1.浏览全文找主要内容,对于人物传记阅读可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

  2.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一般此题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再读原文,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

  三.实词虚词

  1、文言实词一 + 文言实词二(点蓝字可见120实词)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 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 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2、文言虚词

  常考文言虚词共18个(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要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四.材料+错项

  1、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2、找错误项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五.固定短语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 ,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六.固定句式

  (1)、表示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例: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例: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例: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2).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

  例:

  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例: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14.不亦……乎:不是……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非……欤:……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

  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7.顾……哉:难道……吗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8.独……耶(乎):难道……吗

  例:

  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3)、表示感叹

  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0.直……:只不过……罢了

  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21.惟……耳:只是……罢了

  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22. 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

  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23.亦……哉:也……啊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24.……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4)、表示揣度

  25.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

  例: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6.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该不是……吧?

  例: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27.其……欤?(兼表反问)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28.……庶几……欤:……或许……吧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5)、表示选择

  29.与其……孰若……:与其……不如……

  例: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30.……欤(耶),……欤(耶):是……还是……呢

  例: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31.其……其……也?:是……还是……呢

  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表设问:

  32.何者、何则:为什么呢

  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7)、表陈述语气

  33、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例: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溪诗序》

  34、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例: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5、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原因

  例:

  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36、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

  例:

  ①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37.比及:等到……的时候

  例: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8)、被动句

  38、见……于……:被

  例: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39、为……所……:被

  例: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9)、宾语前置

  40“唯……是……

  例:唯命是从。

  41……何……之有

  例:夫晋何厌之有?《左传》

  (10)、连词

  42.诚……则……:如果……那么(就)……

  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43、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例: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例: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45.向使:假如,如果

  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46.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47.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例: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 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48.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例: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11)、复音虚词

  49、得以:能够

  例: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50、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51、而况:何况,况且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52、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例: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53、既而:随后,不久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54、既……且……:又……又……

  例: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

  55.可得:可以,可能

  例: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56.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例: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57.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例:何其相似乃尔。

  58.且夫:再说,而且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59.是故:所以,因此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60.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61.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例: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62.未尝:从来没有,不曾

  例:

  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63.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例:

  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64.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例: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65.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例: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山市》

  66.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例: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67.无庸:不用,无须

  例: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

  68.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例: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

  69.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例: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0.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例: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

  71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例: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72.以故:所以

  例: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

  73.以……故:因为……的缘故

  例: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74.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例:

  ①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75.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

  76.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

  例: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77.于是:对……,然后就,于是

  例: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78.……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例: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79.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例:

  ①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4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翻译。(8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注)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

  将画线的三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8分)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捏造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5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07-23

高考语文试:文言文阅读05-31

高考语文的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12-09

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策略03-09

高考语文阅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12-08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12-09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应对策略12-09

2018高考语文必备文言文阅读高分攻略12-09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12-09